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bjectType":101,"Sequence":4885,"PreHash":"514412CBD0BFBDDD3194025902228642","Content":"![cover_image](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DIM6gq2cWkHjU9GXgiczERcFwFEtOSF1oOK1IGoBnrWR4KbUmQYxVHjHcRC9vtyf17ovCtGr5UCQSnu9VtiauA/0?wx_fmt=jpeg)\r\n\r\n# 当美国开始“抄中国作业”……\r\n\r\n沙烨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r\n\r\n__ _ _ _ _\r\n\r\n \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3fiaozrnfBJkrIeXgjOXvO8IrAST4l2xiaLC3iaZ1CibYNq9Aq7CWdLdNyJly3aS1AC6awKMTI0fhOg/640?wx_fmt=jpeg)\r\n\r\n \r\n\r\n编者按:\r\n\r\n当美国开始迫切地推动工业价值链各部分回流,在大基建计划上“抄中国的作业”;\r\n\r\n当全球化遭遇危机,众多新兴国家因没有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而陷入困境。\r\n\r\n完整的工业体系,再次显示出经济的韧性和底气。\r\n\r\n今天的中国,能给特斯拉这条鲶鱼一片广阔的水域,美国却很难做到。\r\n\r\n实业强国,我们未来的路要怎么走?\r\n\r\n本文是《实业强国:中国制造自强之路》一书的序言。这本书通过23个核心产业的故事,勾勒出中国实体经济这张大网的结构,求索中国制造的自强之路。\r\n\r\n \r\n文/ 沙烨 \r\n \r\n \r\n\r\n观传媒执行董事 \r\n\r\n \r\n** 01 大基建计划“向中国学习” **\r\n\r\n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曾经的“世界工厂”美国开始了制造业空心化。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痛定思痛,反思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弊病。从奥巴马、特朗普到拜登,三任美国总统,力图重振美国制造业。\r\n\r\n奥巴马的一系列政策,核心是减税和补贴。特朗普更具有对外的威胁性,除了减税,他还动用关税,挥舞制裁大棒,试图强迫生产线搬回美国。但事与愿违,贸易战非但没能让“美国再次伟大”,还反噬了美国制造业,铁路货运与出口的下滑是最明显的指标。\r\n\r\n拜登将重心转回对内措施。虽然“与中国竞争”的目标是不变的,但他把希望寄托在基建投资上,签署了1万亿美元基建法案,宣称要修10万公里的公路,建1500座桥、50万座充电站。“与中国竞争”看来其实是“向中国学习”。如果说福耀玻璃的《美国工厂》纪录片展现了美国企业高管学习中国经验的浪潮,那么大基建计划则是美国政客对中国模式的一次照猫画虎。\r\n![](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WkHjU9GXgiczERcFwFEtOSFUDZ3XzwpG7m6G4u2QtTuib4GXjVb0ThqTicFbhlZuXxibFsEq4Mmfd84Q/640?wx_fmt=png)\r\n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家,在努力沿着制造业价值链往上爬。而占据价值链顶端的美国,无力将价值链继续升级,反而选择逆向补全自己在价值链上的位置,也就是拜登所说的“确保从航空母舰甲板到高速公路护栏的钢材,都是美国制造的”。\r\n\r\n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下滑,而中国的科技创新却迎头赶上。1953—2002年的50年间,美国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率几乎是GDP年均增长率的两倍,在鼎盛时期,美国的研发投入可以占到全球的70%左右;联邦政府始终是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者,比例在57%~71%。但正如《实业强国》第一章所描述的,如今,无论是美国在全球研发投入中的占比,还是联邦公共投入在美国研发投入中的占比,都大大下降了,前者为30%左右,后者仅剩25%左右。发达工业国家开始走向存量知识再利用的创新,而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基础研究热潮退却,使价值链进一步产生革命性升级的空间变小了。\r\n\r\n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化的危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史学家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在2000年就富有远见地写出了《全球化的终结》(The End\r\nof Globalization)一书。他认为,自由贸易无法长久,全球化-\r\n国家化的周期就像钟摆,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高涨的保护主义诉求卷土重来只是时间问题。无论全球化的终结是否为必然的结果,人们对全球化的问题已经观察得越来越清楚。过去70多年,完成工业化、上升为发达国家的国家不多,其人口少之又少,全球化没有为世界多数人口带来福音,而国家解体则注定是苏联、南斯拉夫联邦等国家的悲剧。\r\n\r\n** 02 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终究玩不转 **\r\n\r\n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即便像乌克兰一样继承马达西奇公司、安东诺夫设计局、南方机械制造厂、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又称黑海造船厂)这一众世界顶尖技术企业,也会因缺乏配套设施,而终究玩不转。而像巴西、墨西哥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不能在国际分工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把工业建立在依靠大量外资企业的基础上,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将研发外包给印度等国的美国制造业代表波音所遭遇的困境,则与上述例子体现了一种殊途同归的对称,同样证明了全球化的不可持续与对民族产业的伤害、崩解。不妨用“高收入陷阱”来形容如今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需要工业价值链各个部分回流的美国。\r\n\r\n实体经济对数字经济、虚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比如,中国如果没有基建优势与物流便利,就没有电商的繁荣。但实体经济内部,不同产业链条上各环节与链条之间的分工协作,由此编成的一张张内循环或外循环的网络,却往往被忽视。人们把目光聚焦在工业体系中的一颗颗明珠上,并讲述这些传奇企业的神话时,容易忘记整个结构的重要意义。正如马达西奇如果在中国,肯定和在乌克兰是不同的命运。离开了这个结构带来的产业集群协同效应,明珠也会黯然失色。重振美国制造业不是靠振臂一呼就能实现的。今日的中国能给特斯拉这条“大鲶鱼”这样一片“水域”,美国现在能吗?\r\n![](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WkHjU9GXgiczERcFwFEtOSFOGaPibMiaOJ4cibVkzOS8rYPu1cIEFZaLK27CPfCrnh1mql0ZuSrej28A/640?wx_fmt=png)\r\n当美国开始重新“拼实业”的时候,回顾并考察中国制造的自强之路,恰逢其时。本书用23个核心产业的故事,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实体经济这张大网的结构,从基础的原材料到高端的光刻机,都尽量帮读者抓住重点,看懂每个产业的运行逻辑。书中用有趣的故事和简明的数据,讲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r\n\r\n从2011年观察者网创立以来,一些富有家国情怀的理工知识人聚集于此,以甬温线动车事故的舆论争议为契机,从科学、技术和战略角度正面支持中国高铁发展,形成了“工业党”这样一个群体和话语阵地。关注中国工业发展,是观察者网的一大特色。在这里,除了有智库学者的发声,也诞生了科工力量这个垂直栏目。本书是观察者网·科工力量栏目组在日常的科普工作中长期积累的成果,愿和更多关心中国制造的有识之士共同切磋、探讨。是为序。 \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WkHjU9GXgiczERcFwFEtOSF0z1FVQ4rA6OGejiawhSKWvOHCSG1dGLgFumVOnCojd7GLNCEBac9yYg/640?wx_fmt=png)\r\n\r\n \r\n这本书讲述的是我国工业制造领域23个核心产业的故事,既包括粮食、石油这样的基础产业,也包括电动汽车、工程机械、光刻机、航天发动机这样的高端制造产业。书中从历史源头出发,厘清每个产业背后的历史脉络和发展逻辑,分析我们在哪个环节被“卡脖子”、在哪个环节已经领先,梳理在全球背景下我国各产业所处的位置及处境,并寻找出路、提出对策和建议。在23个产业的故事中,既有从一穷二白到全球领先的骄傲,也有仍然在被“卡脖子”的焦灼,本书生动讲述这些细节。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细节、关键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我国拼实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帮助每一位关心中国经济的读者理解中国制造从大到强的真相,具有长久的阅读和传播价值。\r\n\r\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n\r\n微信扫一扫 \r\n关注该公众号\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 分析\r\n\r\n: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n分享 留言 收藏\r\n\r\n","Timestamp":1655913600000,"PublicKey":"025BB998F9094380ADAEE18FE09936970A0D80EB4AC0A750302305B6362D0F656B","Signature":"3045022100DE31FF67BDC2403AF90C12C831DA89292B4D2F6E0AED2D294588759C15E730CD02207029CF11B2B3E50D118A48DEACD1C328131EBBB3787306A0EB2EA057FBB2AF39"}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