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bjectType":101,"Sequence":44,"PreHash":"51B8483E2D089B8B37EEAFD18958B6DA","Content":"# 【玄处专栏】16年高考招生政策为何引发巨大争议?\r\n\r\n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r\n\r\n__ _ _ _ _\r\n\r\n![](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0snfcJbqYvvl53xV1wzn8oZSl3kV7MP7xicH7X99aluFHkChPRbLksyJnG9waDcJmmzDkXopibYZ8Q/0?wx_fmt=gif) \r\n\r\n \r\n\r\n今年\r\n5月,教育部和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2016年升学压力较小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应在上年常规跨省生源计划和2016年协作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r\n\r\n \r\n\r\n政策公布后,社会舆论广泛 讨论,人民群众反响热烈,比如湖北省的家长们围堵 了省教育厅,江苏省的家长们弄的省政府门前要修路\r\n……人民群众们自发的以各种形式响应国家相关政策。\r\n\r\n \r\n\r\n显然群众们对这个政策的意见是相当大的,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r\n\r\n \r\n\r\n个人认为这个政策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利益问题上讲公平,同时又做不到真正的公平。 \r\n \r\n教育部和发改委的思路很单纯,有些省份由于种种原因,每年高考报名人数下降,自然而然的,就应该在招生人数上根据报考人数的变动去进行调整,匀一部分“富余”的名额给其他省份,保证各省“升学压力”共同降低。后来湖北省教育厅在考生家长的压力下做出的回应,说的更加清楚:\r\n\r\n \r\n\r\n我省2016年各批次高考录取率与去年持平,甚至有所上升。\r\n\r\n \r\n\r\n湖北省教育厅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匀了那么多名额给外省,但是咱们省考生人数减的更多啊,按比例一算,其实今年高考比去年还容易,大家别担心。 \r\n \r\n问题就出在这种跨省市无偿调拨的计划经济思维上。我国的市场经济,就算按十四大算起,也搞了20多年了,还用这种思路去处理问题,活该被家长堵上门。 \r\n \r\n教育和发改部门的意思,就好比说,一户人家7口人,每顿饭按6人份去做,结果有一天这户人家有个人出去了,只剩下6个人,平时吃不到的那位端着饭碗刚要上桌,结果门外村支书牵来一个低保户,跟主人说,让他上桌去吃,反正我算过了,他的饭量比你家出去那位要小点,算了算,你们吃的还比昨天多呢。都是乡里乡亲的,这个忙,你要帮。 \r\n \r\n你看,这就是在利益问题上讲感情,这就不对了。我国的公立高校,特别是省属高校,是拿本地人民群众缴纳的税款建设起来的。本地高校本地建,建好高校招本地,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今年本省考生数量少,而招生数量多,自然就应该先把本省的生源喂饱后,如果还有余量再去谈其余。结果两部委发文搞无偿调拨,表面上拿的是名额,实际上拿的就是钱。一般的事情人民群众也就怂了,但打小孩子主意,用小孩子的升学机会去做教育公平的大文章,而且还做不到绝对公平,还有什么话说。 \r\n \r\n其实,利益问题就应该用谈钱的方式去处理。有些省份因为考生人数下降,也确实有富余的招生名额,一些高校可能也愿意招一些省外生源。那大家就应该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好好谈钱。比如说,湖北省调拨给贵州省9550个生源计划,那好,贵州省是不是应该站出来说一说,打算出多少钱来买这9550个指标?当然,贵州等中西部省份可能财政比较紧张,暂时拿不出这个钱,那也没关系,这个方案是发改委和教育部琢磨出来的,代表中央政府的意志,可以由中央财政掏钱,替中西部省份把名额买下来,或者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让他们有钱去把这些名额买下来。 \r\n \r\n总之,利益问题就应该立足于买,而不能拿,更不能抢。用教育公平的牌坊讲情怀谈感情,搞道德绑架,也是抢的一种。何况,只要不动北京,这个牌坊就立不起来。 \r\n \r\n要知道,钱是越谈越多的,感情是越谈越少的。 \r\n \r\n顺便说一句,东三省都混到这个地步了,他们还在为祖国的中西部地区出大力,这个觉悟,真不愧是共和国的长子啊,佩服,佩服。 \r\n \r\n也许有人会担心,如果将招生名额在各省间通过购买方式进行流转,可能会带来一些发达省份收购中西部名额的问题。这只能说,人民群众有钱不代表人民政府有钱。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在各省之间是进行财力的调节的。经过调节后,和一些人认识的恰恰相反,一些西部省份的财力比东部省份更大,比中部省份更是高得多。 \r\n \r\n以下是《2014年中国财政年鉴》公布的2013年各省市区人均财政收支情况(最新情况可以自行依据各省级人民政府发布的最新情况自行计算)。 \r\n \r\n\r\n![](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bHVKP4LLuwDOibHKH4cibk4XWoh9LH6NibLFos6BV5fxMeg2e1a24oAHXQMt9aEaa58HD5k9ib183Zw/0?wx_fmt=png) \r\n \r\n其中,最高的是西部的西藏自治区,人均支出32738元,最低的是中部的河南省,人均5932元,相差5倍以上。即使是东部地区看起来富得流油的江苏省,人均财政支出也只有9834元,不到西藏的三分之一,在全国只排名第13位。另一个反响比较大的省份,中部地区的湖北省,人均财政支出只有7552元,在全国排名倒数第7,人均财政支出绝对数低于接受转入名额最多的贵州省。而整个华东地区,除上海市外,排名第13的江苏省已经是人均财政支出最高的省份,但只与在西部排名靠后的陕西、甘肃省相当。东部各省人民政府哪里会有钱去西部买名额? \r\n \r\n顺便一提,从人均财政支出上,大致也可以看出,财力与高考难度还是有一定正相关性的。前五位是西藏、青海、北京、上海、天津。倒数五位是河南、河北、广西、山东、湖南。背后的联系大概是一因多果,分配名额和分配转移支付的,大概是同一拨人吧。\r\n\r\n \r\n\r\n![](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0snfcJbqYvvl53xV1wzn8o191EfwIuhwzXnVnEbYaujVYhTjm6wG3wmmMWKX6Lf850QIiaCjiakLNA/0?wx_fmt=gif) \r\n\r\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n\r\n微信扫一扫 \r\n关注该公众号\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 分析\r\n\r\n 收藏\r\n\r\n","Timestamp":1477238400000,"PublicKey":"0319773E4E75194DE9810E624C4B2B57BD976F8E62CF12ACC85909BABF216A6406","Signature":"3044022035C01A3869D4B59246A81215BD7D54D3F03FEB032331388ED2CA4955F34FDFE902202FEF6E7D3C7B5F4946AF044869B3718A7F5B03D5C9C598BAF0DE084F92C16CFE"}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