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Type":101,"Sequence":312,"PreHash":"0DECE4D6C35235D6DF4EFDA5AB6FB0F3","Content":"# 国民党军队内战失败的根源是什么?\r\n\r\n原创 宋病已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r\n\r\n__ _ _ _ _\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oicGmJclgBceYXCfmzjep82YQjUMb8tlfFXjdVR6HTYcRPYjd2WvMjw/0?wx_fmt=gif)\r\n\r\n** ** \r\n** **\r\n\r\n** **1** **|** ** ** ** ** 国家制度层面 **\r\n\r\n \r\n\r\n国民党的党国体制使其无法承担起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救亡的重任。\r\n\r\n \r\n\r\n现代民族国家公认诞生于拿破仑时代的法国。考察现代民族国家中的主要国家,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经验性的结论——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现代民族国家不可获取的前提。没有克伦威尔就不会有现代英国;没有路易十四建立的绝对主义君权,现代法国不可能在拿破仑时代诞生,德国和日本不必多说,就连最民主的美国——杰斐逊在费城会议上说“我们要建立的就是民选的帝制”(詹姆斯·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费城制宪这事本身就是违宪的,现代美国真正建立的标志是美利坚联邦吞并美利坚联盟国……\r\n\r\n \r\n\r\n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KMT做不到,所以它注定失败,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事后诸葛亮的总结,而且总带着历史发展目的论的奇怪调调。换一种方式,用接近当时的话语方式表达就是KTM的党国体制无法使其实现“救亡图存”这个目标。\r\n\r\n \r\n\r\n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甲午之败后,中国面临着深刻地“总体性危机”(邹谠语)。关于“总体性”危机,可以看下邹谠的书,豆瓣这个网页总体性危机可稍作了解。\r\n\r\n \r\n\r\n简而言之,“总体性危机”带来的不仅是传统政治制度的瓦解,更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的解体和离心,这意味着,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的背景下,依靠社会自发演进的力量几乎不可能重新构建起统一的政治共同体,这对于“大一统”意识根深蒂固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是极其要命的(这种思想很可能只存在于智识阶层,平民未必如TG长期的宣传一样热衷爱国,后文会论述)。旁插一句,我认识的历史学教授基本上都认为辛亥革命是比较糟糕的一件事。\r\n\r\n \r\n\r\n中国的政治精英对此是很敏锐的。清季中国最开始引入西学时鼓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之时,严复就很天才地将《论自由》翻译成了《群己权界论》。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大致在1912年前后被社会广泛接受之后,“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等概念开始成为时人普遍接受的理念。当时对“建国”的理解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起了民主宪政国家制度这事就算完了——毛当时当了半年兵,南北和谈后“我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了军队,决定回到我的书本子上去”。北洋时代的民主宪政充分显示了社会意识尚未觉醒的情况下民主政制究竟能弄得多遭,自然是不成了。到了五四时期,一战不仅让欧美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对中国知识界也产生了强烈冲击,个人主义不好,国家也不是好东西,改造社会、重建社会的观念成为一时思潮。“个人”意识淡出,“国家”观念衰减,“社会”主义流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特征。(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r\n\r\n \r\n\r\n那么如何实现改造社会呢?孙确实是一时人杰,他很快就意识到多党竞争制度在当时的中国是不靠谱的,如果要建立一个民主国家,前提是必须以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和社会意识的觉醒。他如果只想到了武力统一那自然不过是传统帝王意识不值一提,但是孙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建立列宁主义政党和“军政—训政—宪政”之路。\r\n\r\n \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39RILGR8ppPE8wLfbMQ0z24uGBpCVThUbvd17lvbpdWq46A9NfibcicJukNuy3aUo4fjkc2SdtAEtA/0?wx_fmt=jpeg)\r\n\r\n \r\n\r\n列宁主义政党和西方选举政党的不同,打个形象的或许也不是很准确地比方:把国家比作人,西方选举政党只是人脑子里的几个念头,它们争的是现在到底是去吃饭还是抽烟还是玩女人,目的实现了就暂时满足,然后继续争夺显意识的主导权——有意识而无组织;列宁主义政党则是人的大脑和神经组织,通过无数的神经深入人体的每一个角落,不仅有意识,而且有直接贯彻大脑思想的组织。在列宁主义政党执政的情况下,党政一体、党—国—社会的同构是必然的。党政不分今日是饱受时人诟病,但在我看来,当时的中国只有依靠这种方式才能以政治整合力弥补社会整合力地不足,完成向现代国家转型的任务。(这一点欢迎讨论)\r\n\r\n \r\n\r\nKMT的悲剧就在这里。它在组织原则上接受了列宁主义政党的原则,但是:1,它缺乏自洽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三民主义)的凝聚力、感召力远不如TG的马列主义;2,KMT的建党历程就极其复杂,内部的矛盾斗争导致它的组织根本无力向下延伸,412对它的失败究竟有大责任,已经有很多人说到了;3,最要命的是,KMT压根就没建立起党政一体化的组织。KMT在中央层面上是党政合一的,但是在地方层面,它自己坚决反对党政合一,提倡党政分开……我是不太清楚它为什么会这么选择,目前也没看到有学者系统考察这种思想的源流,但是KMT的这个做法,导致KMT这个党非常的软弱无力,某KMT官员的权力来自于他担任的政府职位而非他的党内职位,这就使得社会精英和KMT的党内精英会选择进入政府而非党内,对党的组织建设漠不关心,KMT组织之软弱涣散在这种情况下全属必然。上述KMT组织考察来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r\n\r\n \r\n\r\n一个提倡党国体制的政党,一个公开说我们就是法西斯的政党领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却受到层层掣肘,面临内忧外患,如何指望它真的能带领中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统一的政治共同体?\r\n\r\n \r\n\r\n▽\r\n\r\n \r\n\r\n** **2** **|** ** ** ** **财政体制**\r\n\r\n \r\n\r\n中国传统的财政体制,准确地说就是指税收体制,是KMT失败的重要因素\r\n\r\n \r\n\r\nKMT在经济上的失败冷哲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谈一下税收体制的问题。我赞同这样的观点:KMT在经济上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战乱,而不是KMT在经济上的失败带来了战乱。果粉吹“黄金十年”固然令人生厌,但政府的软弱无力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早期发展是带来了有利条件,那段时间民国的经济发展较之战乱时期确实是明显的——这种发展无力让中国成为一个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声有色的大国那是另一个问题。\r\n\r\n \r\n\r\n但是,战争是客观存在的。大量的军事行动导致军费居高不下, **而传统的财政体制让KMT政府无力通过正常手段从社会中汲取合理的财政收入。**\r\n\r\n \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39RILGR8ppPE8wLfbMQ0z2p1ccQcDS8GI4bg53G2tOMYJeNWTMr39smCcUflWLdr0rySVYbOeuIA/0?wx_fmt=jpeg)\r\n\r\n \r\n\r\n中国传统财政体制危机在明朝已经十分明显,大量的财政收入被基层豪绅截流,中央甚至是县级地方政府无法以正常手段汲取合理的财政收入。到了清朝,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地方财政甚至不能用合理手段保证自己的正常运作。及至民国,乡村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扩张的狂潮之前不堪一击,农村凋敝,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乡绅多数迁往城镇,留在乡村的多是土豪劣绅。一方面,这批人帮助政府通过不正常的手段获取超额税收,另一方面,这批人正是层层盘剥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更糟糕的是,在明清宗族势力尚稳固时,地方豪绅尚起到了调解社会矛盾,抵抗地方政府过渡盘剥的作用,到了民国,这种正面作用几乎不存在了。梁漱溟、晏阳初他们搞的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为了抵御这种社会瓦解带来的强大副作用。遗憾的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方面面临着“总体性危机”的当时中国,这种指望通过教育手段来改造农村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r\n\r\n \r\n\r\n乡村经济的瓦解,既是中国“总体性危机”的一部分,也从侧面反映了KMT党国体制的无力。在党政真正合一,党国社同构的体制下,这个阶层绝对是不能容忍也无法存在的。这个阶层,正是到56年彻底被消灭。\r\n\r\n \r\n\r\n上述考察来自于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孔飞力认为——如果我没理解错——中国革命的目标某个层面上就是要消灭这个阶层,让国家与社会正常对接。这个阶层被孔飞力称之为“包税人”。还有一本去年大热畅销的学术书也花费了浓墨重彩去描写“包税人”在革命时代中的作用——这本书就是《旧制度与大革命》。\r\n\r\n \r\n\r\n我一直觉得,法国大革命和中国革命(1895-1976)惊人的相似……\r\n\r\n \r\n\r\n▽\r\n\r\n \r\n\r\n** **3** **|** ** ** ** ** 意识形态 **\r\n\r\n \r\n\r\n \r\n\r\n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上,KMT远逊TG。\r\n\r\n \r\n\r\n这个一点要分两个层面讲。\r\n\r\n \r\n\r\n首先在智识阶层中。余英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认为自鸦片战争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是一个不断激进化的过程。我对他的结论有保留地赞同。梁启超1902年做了一个论述,我摘抄一下。“二十年前,闻西学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变法者起,则不骇西学而骇变法矣;十年以前,闻变法而骇者比比然也(王安石变法,为世诟病,数百年来,变法二字,为一极不美之名词。若于十年前在京师尤习闻此言,今则消灭久矣),及言民权者起,则不骇变法而骇民权矣;一二年前,闻民权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革命者起,则不骇民权而骇革命矣。今日我国学界之思潮,大抵不骇革命者,千而得一焉;骇革命不骇民权者,百而得一焉……”\r\n\r\n \r\n\r\n孙中山自以为俄国共产主义并无优长新奇之处,三民主义比共产主义更适合中国,但实际上,他这套~~~不时髦了。开个玩笑。在“总体性危机”面前,三民主义是拿不出总体性解决方案来的。而马列主义可以。或者说,TG认为而且坚信马列主义可以。在这个背景下,“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意味远非教科书上短短一段可以概括。\r\n\r\n \r\n\r\n上述是“先知先觉者”的情况,下面谈下“后知后觉者”和“无知无觉者”的情况。(三“者”乃孙中山语)\r\n\r\n \r\n\r\n对平民纯粹谈主义,主义的感召力就是个屁。TG意识形态的真正核心是通过以土改为经济再分配的手段而塑造起来的“翻身做主人”的意识。TG有多少实权干部真正读过马恩原典?早期有,到了延安整风之后,想必几乎是不会有了(纯臆测,欢迎批判)。至于基层党员,普通农民,在识字班学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几个字都很勉强,学会20个字识字班任务就算完成的情况下,指望他们能理解“共产主义”的感召力?纯粹扯淡。连爱国主义这种我们可能觉得是非常正常的感情,那个时代的农民也不会有多少。太行山根据地偏远山区的农民,42年日本人真正打到山村里来之前都觉得日本人来了也是交粮,国民党统治也是交粮,没什么区别——这个时候山外已经是烽火连天多年了。太行山根据地某县某次发展党员,16个人里有3个表示是觉得共产主义好(表述还乱七八糟,只有一个看起来会背党章),1个表示要抗日,其余的要么是没填疑似被“拉夫”,要么是表示入党可以提高生活。如果不是日本人统治政策问题,爱国主义或者民族主义究竟有多大感召力?现在有不少学者认为TG的胜利是民族主义的胜利,我表示谨慎的怀疑。\r\n\r\n \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39RILGR8ppPE8wLfbMQ0z2lww4RW6hPUIpibJQEuyzSA3XW4sVKSx4hKQubN15vzGJFW2WXiaCibymQ/0?wx_fmt=jpeg)\r\n\r\n \r\n\r\n上述考察来自李里峰《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r\n\r\n \r\n\r\n军队中的意识形态改造同平民中的情况相仿。KMT的旧式军队组织冷哲已经谈了其组织问题,其实KMT军队不光是组织问题,思想意识问题极其严重,这个说法可能非常不准确,通俗地说,KMT军官根本不把士兵当人看。随便虐杀士兵是常态,吃人心并非TG的宣传。可以看下《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军到共产党50军》,作者采访了一百三十多名国民党老兵,至今怀念毛主席的不在少数。“诉苦运动”的发明,是TG意识形态斗争史上的神技,正是通过这个技能,才真正让农民和军队获得、强化了“翻身做主人”的意识。\r\n\r\n \r\n\r\n** ▽ ** \r\n\r\n** \r\n**\r\n\r\n** **4** **|** ** ** ** **“接受变劫收”**\r\n\r\n \r\n\r\n“接受变劫收”是KMT丧失民心的自取灭亡之道 \r\n\r\n \r\n\r\n这点不需多说,只是看到楼上没人提,我觉得这是一个挺重要的因素\r\n\r\n \r\n\r\n** ▽ ** \r\n\r\n** \r\n**\r\n\r\n** **5** **|** ** ** ** ** 双方领导干部才能差距太大 **\r\n\r\n \r\n\r\n这点可以写上N多。果粉爱吹国府领导高学历,一堆废物。举个冷僻点的栗子,山东根据地小学文化都没有的财经干部能弄出在上海当硬通货流通的山东票,日本人都接受。国府的货币政策呢?\r\n\r\n \r\n\r\n我学政治、学历史,感想就是KMT真是走的必亡之路。但是KMT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为什么TG就该赢。上述理由,尤其是第一点,带着很强的历史目的。\r\nKMT不能建构现代国家,所以输了——谁规定的中国一定要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凭什么中国不能像印度一样沦为二流货色?其实我觉得,如果没有TG捣乱,蒋领导中国成为一个大号印度的才能是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既然如此,就索性往唯心主义历史观再走近一步吧——上述理由是我看书总结出来的,其实我内心并不是真的很相信这些理由。李里峰在《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谈到一个个案——太行山根据地发展的TG党员有人说“我看KMT不行,TG也不行,到头还是要靠真龙天子”(大致如此)。我也是这么想的。 \r\n\r\n \r\n\r\n** 全中国的表情只剩下一种/等待英雄/毛就是那条龙 **\r\n\r\n \r\n\r\n作者简介\r\n\r\n** 宋病已 ** / **** 博士级死萝莉控\r\n\r\n![](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mxNkn5PWGHl7ETPtbUexLDawYjRVzWN8tUdwyDw5cNvhbQm70vatVA/640?wx_fmt=jpeg)\r\n\r\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n\r\n微信扫一扫 \r\n关注该公众号\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 分析\r\n\r\n 收藏\r\n\r\n","Timestamp":1506096000000,"PublicKey":"0319773E4E75194DE9810E624C4B2B57BD976F8E62CF12ACC85909BABF216A6406","Signature":"30440220015874D44EA504C2E967AFFABAB51ABC9D0E2E4D06186CF5D1335116BDC90F250220614F08710A3D7FA40187D1E30D98FCE59A7C12EE80EAFA90BD2209D3D3F2C986"}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