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Type":101,"Sequence":3692,"PreHash":"8A80FE5CBBE0D6B9BF6BE9A61A92B3EE","Content":"![cover_image](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DIM6gq2cWwIZJ4xwf512gJZ9nVzW88YEpVudL7JCceZCibSXlNmZ6oFibfY8NpY3ovuzEYyIGzenbibp4NRPmQw/0?wx_fmt=jpeg)\r\n\r\n# 大明之耻,为何后世史官要抹白?\r\n\r\n[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r\n\r\n__ _ _ _ _\r\n\r\n以下文章来源于观学院 ,作者观小编\r\n\r\n![](http://wx.qlogo.cn/mmhead/Q3auHgzwzM5ZmXfCF2e7xhJo07zXiaVia1licAEcp9VR9WPyxwFFFwNvg/0)\r\n**观学院** . 保护年轻的求知欲\r\n\r\n \r\n\r\n土木之变是明朝王朝的耻辱,明英宗皇帝亲征被俘,明军以多败少,丢盔弃甲,守将弃城逃跑。场面难堪,丑态尽出。后来,许多史书将战争失败归结于宦官王振一人。不过,事实真的那么简单吗?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郑宁为大家带来《帝国的耻辱:土木之变的历史真相与历史书写》。\r\n\r\n \r\n\r\n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明代的一个历史事件——土木之变。\r\n\r\n \r\n\r\n土木之变对于整个明朝的历史,发生了一个转折的作用。在这事件之后,整个国家的战略发生了从外向到内向的转折,从带有进攻型的到趋向于保守的转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土木之变前,明朝皇帝都是用活跃进取的姿态,经常不待在北京,动不动就带兵出去,去巡边去打仗。\r\n\r\n \r\n\r\n正统十四年,皇帝又亲自带兵亲征,结果不仅打败了,还被人家给捉了俘虏。自那以后,明朝从大臣到皇帝,都有一个想法,千万别出去。除了性格比较叛逆的明武宗朱厚照之外,其他的只有嘉靖皇帝去了湖北一趟。明朝从不怕打仗,甚至想打仗,变成了完全怕打仗。\r\n\r\n \r\n\r\n对于这样重要的事件,任何史书上,都会浓墨重彩的写上一笔,无论是今天写的明朝的历史,还是清朝人写的明史,或者明朝人自己写的史书,都会提到土木之变。然而,这一事件记载的并不清楚,史书对其中重要细节似是而非。\r\n\r\n \r\n\r\n**1\\. 不可避免的战争**\r\n\r\n瓦剌一度属于明朝朝贡体系中的一员,在永乐年间,宣德年间,瓦剌一般派30个人左右来朝贡。但在正统13年,战争爆发前一年,瓦剌一次派了3000个人来,明朝对此表示不高兴。\r\n\r\n \r\n\r\n更过分的是,瓦剌3000人来,还要在领赏的时候虚报人数,说自己4000人。最后明朝采取的办法,就是数人头。《明英宗实录》记载,因为这事,瓦剌没有达成目的,于是“虏酋愈怒”,之后就发生了互相扣留使者的外交事件。\r\n\r\n \r\n\r\n当然这只是一次导火索,瓦剌在事件中并没有吃亏,3000人还是受领了。如果完全是从利益考虑,他完全没有必要因此发动战争,来中断这样勒索式的强虏。\r\n\r\n \r\n\r\n我们对于整个的分析,不妨从整个局势来看,这是中国历史地图集。\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xrdtz8t7XeRW7PeZVIWaNIFEG6VxHx034tUx2pyCVsicCnc6N3MWsjOoBta7VVhUm2kFESVa0YyUySMpfC4iaLg/640?wx_fmt=jpeg)\r\n\r\n在明朝初年,整个北方的形式。元朝之后是明朝,但其实,如果我们直接说,就是朱元璋建国就灭掉了元朝,这还有一点牵强,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比如元顺帝,他是自己从北京跑掉的,他跑到元上都,后来他病死在那里,他之后元朝的势力,蒙元势力退回到漠北,学术界称之为北元。\r\n\r\n \r\n\r\n明初几次北伐,主要就是与这样一个北元力量作战,那么明军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战果,基本上等于把它打散回部落状态,大概蒙古人分成三个部分,偏西边的,我们叫瓦剌,清代史料中会叫卫拉特,那么还有东边的一个比较少,一开始比较亲明朝,明朝给他们设了这三个机密卫所,称朵颜三卫也叫兀良哈。\r\n\r\n \r\n\r\n正中间的,是自认为蒙元正统的鞑靼,实力比较强,所以永乐年间的北伐,几次都是围绕鞑靼展开的。摁下葫芦起了瓢,鞑靼被摁下去之后,瓦剌就强起来了。在经过马哈木、儿子托欢,和孙子也先三代人的努力,到也先的时代,瓦剌已经基本上把整个草原归到自己的势力之下了。不仅如此,也先还做了扩张,在西北方向对哈密和罕东左卫,发动了进攻,在东北方向对女真发动了进攻。\r\n\r\n \r\n\r\n蒙古人和明朝人交际的地方,那么在明朝的西北方向,嘉峪关外明朝以哈密,还有所谓关西七卫,作为一个屏障,相当于自己的一个支撑,那么在东北方向,这个女真的努儿干都司部落是明朝的一个支撑。\r\n\r\n \r\n\r\n而在正统14年,土木之变爆发之前,也先不仅几乎统一了草原,而且还正在减除明朝的这两个支撑,甚至于他给女真各部落,还发出了一个文书,大概就是说,你们要记得之前是元朝皇帝的子民,要记得救恩。在这样一个情况看,就无论从战略形势上,似乎瓦剌甚至对明朝完成了一种在北方的半包围。\r\n\r\n \r\n\r\n还有他的一种野心,他开始提到了元朝皇帝的事情,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因为你很难会想象,也先这样一位草原民族政治家,在完成了蒙古部落的统一之后,会和明朝和平共处?他还完成了统一,还追思起了成吉思汗的事迹,他一定还会有下一步,所以战争的爆发,其实是一个综合的原因。\r\n\r\n \r\n\r\n**2\\. 追慕父祖荣光**\r\n\r\n明朝和蒙古打仗,大仗小仗,中叶尤其之多,那么战争的问题在于,皇帝为何要亲征?有人会说明英宗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和太爷爷永乐帝朱棣都是亲征的,所以明英宗追慕父祖的荣光。\r\n\r\n \r\n\r\n还有另一种说法,清朝人编的明史说“罪责在王振”。明朝人编的《明宗实录》,也会反复的写王振胁迫皇帝亲征等等这样的说法,把锅甩到了王振的身上。当然王振肯定有责任,但我们把整个的过程给连贯下来,会发现问题,不能够只归结于这一个事情,我们还是用明朝自己官方的史料看,看战争爆发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r\n\r\n \r\n\r\n正统14年,瓦剌这一次进攻明朝,不是从一个方向进攻,而是兵分四路东起辽东,西到甘肃,不可能是一个偶然的外交事件引发的,而是早有准备。其中最重要的是,也先亲自进攻大同和临近的宣府(今张家口宣化区)。明朝方面也得到了消息,向大同方向,派出了一个将领。\r\n\r\n \r\n\r\n6月30日,进一步的前沿消息传来,这一天皇帝左顺门开晚朝,与群臣们加班商议。群臣们讨论的结果,就是派45000士兵增援大同和宣府。\r\n\r\n \r\n\r\n但是7月11日,也先当天进攻大同,明朝参将吴浩出击,结果兵败阵亡。同日,宣府也遭到了进攻,明军也打的不顺利,消息立刻就传回到了北京,两地距离不远。\r\n\r\n \r\n\r\n7月12日,那么朝廷再商议结论,就英宗决定要出兵,并且立刻下达了命令。到7月16日就出动了,它的转折点在于7月11号的这次败仗,明朝开始调兵遣将,结果最后打败了。\r\n\r\n \r\n\r\n打败了之后,最高拍板人明英宗显然是生气了,你们不行,我行,我上。明英宗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大家如果往前去看,比如他的太爷爷明承祖朱棣,后来要亲征,就是因为第一次时候是派齐国公邱福亲征,结果全军覆没,朱棣就很生气,我行我上还是我去。很难不去想明英宗,他不受到他父亲,还有太爷爷的启发。\r\n\r\n \r\n\r\n7月14日,大臣们上了一个奏意,就说皇上千万别去,皇上给它驳回来,坚决要去,率领数十万人,带了一个月的干粮。那么明军有多少人?大部分史书记载的,是50万,但明实录、明史都没有讲清楚多少人,这么一个重要的事件,最后连参战兵力都没讲清楚。而50万这个数字的由来,最早追溯到景泰初年刘定之写的《否泰录》,就讲“官军私属五十万人”;也有另一种说法,有一个从土木之变兵败中逃回来的人,叫李贤,后来很著名的一个大臣。他说土木之战中就只有20万人。我们要分析一下,到底有多少人。\r\n\r\n \r\n\r\n英宗在京的五军、神机、三千这三个营的官军,我们称之为叫三大营,是明代初年,京军的一个编制,它是明成祖朱棣亲征蒙古留下来的。那么到正统年间的时候,这50万大军逐渐从亲征军编制,变成了训练营编制。所以明英宗,就直接就把这50万人给带走了。那么满编的三大营确实是50万,但问题是它不是满编。在实行户役制下的明朝,当兵不是好差事,所以很多人想尽办法逃避兵役。\r\n\r\n \r\n\r\n明初逃兵役非常严重,史料记载,就在正统14年打仗之前,明朝摸了一遍家底,全国本该有320多万人当兵,实际上只有160多万人,缺了50%。明军在之前的遭遇战中已经损失了一些兵力。算上去,明军的总兵力应该在25万左右,虽然被打了一个折扣25万,但是瓦剌的兵力,其实是很少的。学者普遍认为,瓦剌的总兵力可能是3万多人,而且土木堡之战,不可能投入3万多人,它要有迂回穿插包抄,3万多打25万。\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3xrdtz8t7XeRW7PeZVIWaNIFEG6VxHx0xlZOIoeRhZiav4dGtjm0YpA3MhK83xrtg1k9gibSMzJUaSBAa4ws39iag/640?wx_fmt=png)\r\n\r\n明英宗想出去找人打仗,但是不知道人家在哪,所以他就从北京出发,25万人,浩浩荡荡,带了一个月的粮草,就和今天从北京出发,去居庸关旅游的路,去了现在张家口市的宣化区,那个地方叫宣府。宣府是明朝在长城防线上的,九个最重要的堡垒。大家可以想大堡垒,先去了宣府,没找到人,从宣府再接着去大同,到大同之后也没找到人,就回来了。\r\n\r\n \r\n\r\n有很多材料记载说,就是这种战略上的盲动,我想其实不是盲动,因为看了一下日期,发现很有趣。他们出北京的时候,带了一个月的粮草,7月16日出的北京,8月1日到了大同,正好15天,粮食吃到一半了,你不回家干什么,所以当然你可以说,大同会有补给,会有什么,但是他的战略构想,就是从大同就回去了,那么在回去的过程中,就发生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r\n\r\n \r\n\r\n**3\\. 都赖王振**\r\n\r\n后来明朝人在检讨打败仗的原因,都赖宦官王振瞎指挥乱走路,当时其他的人就建议,说北边沿着长城走太危险,我们走南边走紫荆关,回北京这样绕开比较安全,大同的总兵郭登就提议走紫金关,南面走比较安全,但是王振不听,王振不干。\r\n\r\n \r\n\r\n王振是河北蔚州人,他想带着明英宗回自己家里耍耍威风,但是,从这张明代的驿站图中,我们意外的发现一点,从大同到紫金关,就是郭登建议的这条路,正好要路过蔚州,那王振何必不听呢?正常的思路应该是,郭登说大军不要沿原路走了,走紫金关吧,王振一想,正中下怀,心下大喜。\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3xrdtz8t7XeRW7PeZVIWaNIFEG6VxHx0vZMQQqQCRTnYAs8gXaiaB6FdXO73xdRh8pOxqia1u6pg8y3z5bDGEqtA/640?wx_fmt=png)\r\n\r\n如果就这么走,那何必会有“王振不听”这一说法出现?这显示出,史书的记载可能另有隐情,想用一个谎去圆另一个谎,就会圆出问题。那实际上明军是怎么走的?我们把明英宗每一天去过的地方,给它连成一条线,也不对。假设北面沿着长城是北线,南面走紫金关是南线,那么按照这个讲法,应该是先走南线后转到北线。但是实际上把它连线之后,它基本上是北-\r\n南-北,这样来回辄来回辄。\r\n\r\n \r\n\r\n王振在里面扮演了一个怂恿的角色,作为奴才,他也说不定是在替主子找借口。明英宗怂了,他就说我想让皇上去我家看看。明英宗又鼓起勇气了,他就说是皇上怕踩了我家的麦子,所以我们要北边走。\r\n\r\n \r\n\r\n**4\\. 前哨战爆发**\r\n\r\n有史书记载,就是因为这样来回走,耽误时间,导致明军主力被瓦剌追上。来看一张地形图,最左上角的小红点点是宣府,已经有情报得到,也先亲率大军要过来了。\r\n\r\n \r\n\r\n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个时候,明英宗真的是要跑,要么赶紧撒了欢的往北京跑,要么我就蹲在宣府不动,反正你啃不动我。但是明英宗不是,第二天,完全不在意,走了56里,第三天就走了20里路,折合今天10公里,微信步数2万步都不到。\r\n\r\n \r\n\r\n大军走了一天,才走了不到两万步,他就停下来了,明明知道后面瓦剌追过来,他居然就停下来了,更神的是第三天,8月13日,大军正准备要出发了,突然情报传来说瓦剌已经进来了,可能要袭击大军的后卫。明英宗来精神了,咱不走了,就在这里等着,这完全不像一个逃命的样子。\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3xrdtz8t7XeRW7PeZVIWaNIFEG6VxHx0bia66c6gfHwRPOOkeWUFqXMakiaYc0otVZicnMFt3N1lM4ibMeTj0iavdhg/640?wx_fmt=png)\r\n\r\n明英宗蹲着不走的地方叫雷家站,正好是进入了山间的谷地河谷,换言之,就是他带着20万大军,在这里正好可以展开。那么很有可能是明英宗就是想打仗,所以他一路走走停停,一看到这里能打仗了,赖在这里不走了,就等着要和瓦剌打仗。\r\n\r\n \r\n\r\n那么就爆发了双方的前哨战,明英宗很激动,就让殿后的后卫部队出击,后卫部队的领头侯号的恭顺侯,是从蒙古投降过来的悍将。大军出征以精兵殿后,结果恭顺候的部队战败,他自己也败莫死了。\r\n\r\n \r\n\r\n消息传来之后,明英宗又下令,调动了四万人精锐部队去增援。结果这四万人在鹞儿岭全军覆没。两场遭遇战失败,死伤至少在五万人以上,显然是把明英宗的豪情壮志给打破了。本来想要和人家摆豁一场的,结果最精锐的部队,都被人家给全部消灭了。\r\n\r\n \r\n\r\n这个时候,他开始吓破胆了,就拔营往北京方向跑,从中间的雷家站,往东边的土木堡-怀来方向跑,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生了土木堡之战。\r\n\r\n \r\n\r\n**5.土木堡之战**\r\n\r\n后代的史书,或者说后人在检讨的时候,又会讲一个问题,就是你干嘛要在土木堡这个地方停下来?你再往东边跑一点点,跑到怀来城就好了,怀来这个地方,过去是个明代的军制边城,你跑到怀来不就好了吗?那就是各种记载就讲不清楚了。\r\n\r\n \r\n\r\n一般来说包括明史说的是王振很生气,所以要在土木堡要打一场,《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王振说他运输财产的辎重车还没有到,所以要等一等,在土木堡停一下。\r\n\r\n \r\n\r\n《明英宗实录》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正当雷家站这个地方激战正酣,明英宗准备跑路的时候,在北边山谷口有个地方叫麻峪口,出现了瓦剌的骑兵,并且和明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说明当瓦剌的部队在从后卫追到明军的后卫时,同时还有骑兵迂回包抄,从两翼过去了。\r\n\r\n \r\n\r\n从地图上看出,它已经迂回到明军的后方了,加上瓦剌是骑兵,明军又是以步兵为主,很有可能出现一个事情,就是明英宗还没跑到土木堡,甚至还没跑到怀来,瓦剌的迂回部队,就已经先跑到怀来了。你可以讲一个问题,先跑到怀来,也不怕怀来有守军,刚才不说了他一个卫吗?有5000多人,稍微支撑一下也行,反正瓦剌一共就三万人。\r\n\r\n \r\n\r\n我们会看到更有意思的材料,在这场整个战争结束之后,明军方面反思,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样战败,有一个人叫叶盛,说都怪当年都怪独石、马营等等这样地方的人,他们不战而退,就跑掉了,所以才导致了失败。\r\n\r\n \r\n\r\n他是一家之言,那么景泰年间,主持朝政的兵部尚书于谦,也是这么认为的,这是一个权威定性。他说当时打仗的时候,独石、永宁等等11个城,不战而溃,自己就跑掉了,所以导致了“虏寇”,就是瓦剌的骑兵,如入无人之地,随便去。\r\n\r\n \r\n\r\n为了这件事情,景泰年间就惩处了一大批不战而溃,弃城而亡逃的武官,其中就有守备怀来署都指挥康能等等一帮人。换言之,明英宗还没跑到土木堡,这帮人就自己先跑了。那么你可以想象,当瓦剌的骑兵,已经迂回过去,抢在了明英宗的前面,而怀来又是一座空城的情况下,明英宗怎么可能进城,你就算进了城里面,恐怕都已经是瓦剌在里面瓮中捉鳖等好了。\r\n\r\n \r\n\r\n在怀来失守的情况下,明军在土木堡扎营,恐怕是一个迫于无奈的选择。英宗实录里还记载,土木堡这个地方地势比较高,所以没有水,挖井挖不出水,但是外面有一条河,而明军到的时候,河的取水口已经先被瓦剌的骑兵给占住了。\r\n\r\n \r\n\r\n那么更有可能是他一路跑,跑到这里实在跑不动了,就被人给摁住了,摁住之后,这就发生了这样一场战斗。网上现在形容这种战争的时候,有很多段子,大家也会觉得,那么瓦剌方面最多投入三万人,明军这个时候,就算前面战败了,25万人出来,前面遭遇战失败了,也得有个小20万人,就是20万头猪,三万人一时半会也抓不完,但是这个战争怎么开启的,史书中记载非常有意思,就是都能少讲就少讲,能不讲就不讲,尽量不要讲。\r\n\r\n \r\n\r\n所以就让人很奇怪,就没有发生一种热血的殊死搏斗吗?英宗实录的记载:大军一动就乱了,一乱了就败了。以前有个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人,他记载倒是蛮有趣的:明军实在已经渴了两天了,就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被人围困了两天。\r\n\r\n \r\n\r\n在这种情况下,瓦剌方面可能使了诈,明军大部队一下子,都跑到这个河边想去喝水,结果就在这个过程之中,大军阵型一乱,一帮人涌着去喝水,瓦剌的骑兵就冲杀过来了,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的很精彩,叫做“铁骑蹂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以前记载的就是,明军就是竟无一人与斗。大家要么就盔甲一脱等死,要么就是这四处乱跑,很不堪。\r\n\r\n \r\n\r\n后来这个事情结束之后,明朝使臣杨善出使瓦剌,瓦剌人就问他,说当年我们在土木堡打仗的时候,你们南朝兵好奇怪,大家兵刃交接都很紧张,结果你们的人把盔甲一脱,哪有这种打仗的方法?当然杨善他口才很好,他就给人家怼回去了。但这也告诉我们,确实战争就是以这种非常不堪的情况收尾的。也就映示了为什么几十万大军会一战而溃。\r\n\r\n \r\n\r\n**6\\. 不堪论往事**\r\n\r\n关于战争的最后一幕,就是明军到底死了多少人?为了证明土木之变,在历史上一个转折的作用,大部分材料中都会说全军覆没,但应该全军覆没不至于,比如李贤说死者三分之一伤者居半,还有三万人瓦剌,真的要把20多万人都杀光,刀都能砍刃。\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xrdtz8t7XeRW7PeZVIWaNIFEG6VxHx08ibSFC2H5NcxLOnjy1QzeeF8Palgao9cCiaicHkHGaGTzNU4egn2F3vSw/640?wx_fmt=jpeg)\r\n\r\n土木之战结束后一个月,明军就细细的收罗了。打扫战场。打扫出了很多东西。如果说是20万人全军覆没的话,哪怕剩下十分之一,也得有两万顶了,你瓦剌三万人,他不可能一人扛五个甲在身上走,那他也别走了是吧,马就扛住了,所以我们一般认为,可能死者大概在三万人是比较合适的,受伤的可能会比较多,但是整个军心都打溃退了。在土木之战结束之后,明朝在土木堡建立一个大的显宗祠,显宗祠留了一个楹联:\r\n\r\n \r\n\r\n故老尚余哀兵溃不堪论往事,\r\n\r\n诸公应自慰君存何必问微躯。\r\n\r\n \r\n\r\n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明英宗坐牢的这一个过程。明英宗在被俘之后,在瓦剌当了一年的俘虏,他这一年当俘虏,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如果去看史书中的记载,会有完全不同的记载,而且同样的人他记载都不同。\r\n\r\n \r\n\r\n比如说都是明朝派到瓦剌的使臣,见到明英宗。有一个叫李实的,回来说明英宗不怎么样,席地而寝,就牛车一辆马一匹,然后每五天,瓦剌给他提供牛羊各一只,搞的明英宗很饿,见到李实就问,你带米了没有,给我一点你带衣服了没有,给我一点。李实说我哪带这玩意了,就把我随身穿的衣服给你吧,李实还恶心了明英宗一顿,陛下你当年锦衣玉食,今天这样是不是活该。\r\n\r\n \r\n\r\n还有一个使者叫杨善,政治觉悟就比较高,说明英宗在瓦剌过得可好了。瓦剌每次看到他都说:“我人臣也,何敢与天子抗礼。”动不动就喜欢致个敬等等。明英宗在被俘期间,还有随从,其中有两个人留下来了记录。一个叫锦衣卫校卫袁彬。\r\n\r\n他说,明英宗在瓦剌期间,也先每两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逢五、逢七、逢十做一次筵席,然后给这给那,派人来照顾,要么坐行营,要么坐暖车,要么乘马。中间遇到人了,大家都在马上叩头随路敬东西,然后也先还要召集众位首领们给他设宴。也先亲自唱歌,其他首领跪着敬酒。我每每看到这段材料,我都感觉穿越到了,后来康熙皇帝去见蒙古王公的场景。你很难想象,他居然当俘虏,是这么个场景。\r\n\r\n \r\n\r\n还有一个随从是个归降明朝的蒙古人,叫哈铭,后来赐新改名叫杨铭。他的记载就坏了,觉悟性不够。他说,天太冷了,给明英宗冻得够呛。他会说蒙语,就跑去弄了一辆车,搞了一个骆驼,让明英宗蹲在车里,拿个骆驼挡挡风,凑合过去了。好不容易明朝使臣弄来点衣服,明英宗还没高兴一下,立刻就被其他蒙古人给抢走了。就这样的一些过程,我们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史书中在,这些材料我们今天都能看到,那么毫无疑问,明朝的史官和清朝的史官也能看得到,那么史官看到这些材料,即便他们不轻信于任何一方他们也有必要间相取舍来讨论问题。\r\n\r\n \r\n\r\n明朝的官修史书明实录的记载,也先听说车驾来,抓住明英宗特别的激动,致礼甚恭。然后后面到了草原之后,大家都赶紧跪着去迎接他。到清朝的时候,大家都说,“清朝喜欢抹黑明朝,清朝编明史的目的就是抹黑明朝。”你看清朝编明史的时候,他有没有把这个事情给抹出来。不仅没抹,还加了一笔:\r\n\r\n \r\n\r\n致礼甚恭时时杀羊马置酒为寿,稽首行君臣礼。\r\n\r\n——《明史》\r\n\r\n \r\n\r\n好像也先在动不动见到明英宗,就喜欢给人磕头。他修明史,不但没有抹黑明朝,可能还觉得明朝抹白的还不太够,我再帮你抹一笔。当然其中原因很复杂。明朝人抹白,也不完全只是一个为尊者会替君上遮掩的过程。\r\n\r\n \r\n\r\n那么清朝的利益动机就更加复杂了,比如利益动机,清朝边修明史的过程之中,它也要考虑到它的这个皇权,法统是传承于明朝。虽然它是一个少数民族王朝,它要承认明朝皇帝的地位,而且要维护明朝皇帝的脸面,如果明朝皇帝太丢脸了,对清朝皇帝来说,也不是一件很长脸的事情。\r\n\r\n郑宁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r\n\r\n \r\n\r\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n\r\n微信扫一扫 \r\n关注该公众号\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 分析\r\n\r\n: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n分享 留言 收藏\r\n\r\n","Timestamp":1611763200000,"PublicKey":"025BB998F9094380ADAEE18FE09936970A0D80EB4AC0A750302305B6362D0F656B","Signature":"304402200D636C6FB940BDBB57A7D3B49EC4C0BF67D159C3FD3CC2A63A4726AC5F486A8702200B2078A97A9FA4EB89FF3136B4BD40DC3C20AA81B9D560EAFA0F753FF6CDCFE6"}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