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bjectType":101,"Sequence":2581,"PreHash":"77A1AFE72772417B6AE6D3A08C76C576","Content":"![cover_image](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DIM6gq2cXD8MX6rVuCtqclphkPNzm9KjeGQ9cQoCDBQQ23S4dvOniatoYDkJqxCp4qrmc17ZGTBia7h46PXcoA/0?wx_fmt=jpeg)\r\n\r\n# 坟墓都是“排外主义者”制造的吗?\r\n\r\n原创 郑渝川hiecy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r\n\r\n__ _ _ _ _\r\n\r\n东德地区的人们迄今仍然居住在摇摇欲坠的屋子里,每年面临着2亿欧元的养老金空缺。来到德国的难民入住品质明显好得多的板式建筑,德国为难民提供了900亿欧元的准备资金。德国本地居民哪怕是领取救济金的居民乘坐地铁必须购买福利车票,而难民却可以免票。 \r\n\r\n如果说德国给予难民的救济、关怀、援手出于人道主义,就像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给予那些逃到英国的比利时难民的慷慨援助那样,是出于人道、对生命的怜悯、对自由的支持,但这样的人道、怜悯却似乎被设定了范围——英国一战期间帮助了比利时等国难民,但自己国家的贫民仍然无法获得哪怕是一丁点儿难民待遇。这样的人道、怜悯是看人下菜碟儿的吗,符合人性和逻辑的吗?\r\n\r\n当然,从财政角度来说,比如近年来的德国,如果让本国平民(不光是贫民)也获得类似于难民的福利待遇,很可能是无法担负的。\r\n\r\n这就是悖论所在。从欧洲联合、人道主义的立场,德国这样的富裕国家支持欧洲范围内的穷国,乃至欧洲以外的困难国家,以及在本国接纳来自海外的难民,帮助其安顿下来,获得满足其尊严并帮助其融入本国秩序的生活条件,是其责任所在。而德国对于本国贫民的福利,只能给予有限预算,这是另一个维度上的叙事。所谓的欧洲联合者、人道主义者会提醒你,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叙事。\r\n\r\n不仅如此,欧洲联合者、人道主义者还会反过来,批评那种将上述两种叙事联系起来的人,认为后者在制造新的排外主义,是在制造新的仇恨,甚至联系到历史上的民族、宗教冲突。\r\n\r\n说起民族主义浪潮、民族主义革命,不能不提1848年革命,但那场革命首先是“人民革命”,然后才是“民族革命”。\r\n\r\n一个多世纪以来,从德国到波兰、立陶宛,再到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以至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跨越欧亚,战火如荼,冲突频频,杀戮总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情况下接踵而至,造就了累累坟墓。这就是为什么欧洲的知识阶层出面呼吁捍卫欧洲的自由和人道主义,推动欧洲的融合,从根本上消弭欧洲的冲突。\r\n\r\n但是,捍卫自由也好,保障人道也好,怎么能只看到域外难民的苦与悲?怎么能罔顾本国的穷人,还把为本国穷人说话、争取权益的人说成是排外?坟墓都是“排外主义者”所制造的吗?贫民的死和坟墓,贫民的苦难,难道也仅仅是不值一提的点缀吗?\r\n\r\n进而而言,对于民族主义,自由捍卫者、人道主义者、多元化支持者也采取了一种类似于双标的做法:对于单独存在的民族主义,采取警惕的态度;同情与强势民族主义对立的更趋弱势的民族主义;批判强势民族主义。但上述区别往往会导致思想和行为上的混乱,同样的行为,甚至更具暴力性、排斥性,主体为弱势民族主义,就似乎具备了合理性;而强势民族主义总是被凸显同化他者的负面性。\r\n\r\n伊朗裔德国作家纳韦德·凯尔曼尼在54天的时间里,从德国科隆,一路向东再折向南,途径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最后抵达伊朗。这期间,他每到一地,都探访了战争、屠杀、清洗、饥荒等因素带来的大量坟冢、纪念碑,与各地的知识阶层、平民晤谈。这趟旅程最终产生了一本《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r\n\r\n纳韦德·凯尔曼尼持亲欧盟立场。他的这趟行程是找到东欧各国对于难以融入欧洲秩序的秘密。他其实很清楚这背后的原因。\r\n\r\n欧洲(以及美国)对于东欧的民族主义,比如波兰的、乌克兰的、白俄罗斯的,以及格鲁吉亚的、亚美尼亚的民族主义,采取了前面所提到的双标的做法:当这种民族主义本身作为沙皇俄国(苏联、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受害对象时,欧洲会鼓励其表达,给予知识分子书写不满的空间;但这些民族主义本身在其历史上的国度、现实中的国度中,为了完成国家的建构,必定要限制甚至压制其他的、更边缘弱势的民族、文化、群体,所以欧洲会区别性的采取批判。\r\n\r\n问题就在于,任何一种民族主义,不可能只反映出比如为欧洲、欧盟、美国所用的,受害对象式的形态。而这也是欧洲、美国力捧的东欧各国的标签式的一些知识分子的痛苦所在:如果只书写欧洲、美国愿意看到的、自己所属民族的民族主义的那一面(比如反抗俄国、反抗苏式意识形态),那其实是不真实的,但可以收获很多。至于俄罗斯本国的知识分子,要想获得国际空间,就只能采取较为彻底的批判立场。\r\n\r\n《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一书虽然内含亲欧盟立场,却尽可能保持记述者的客观与冷静。比如,在乌克兰时,他注意到了被乌克兰民族主义挤压的克里米亚鞑靼人的生活方式,提及这个民族历史上所经历的驱逐、流放、大规模谋杀、逮捕、夺地、歧视。他注意到了在乌克兰生活的俄罗斯人所面临的身份认同的困境:他们被要求要么是乌克兰人,要么是俄罗斯人,必须放弃其中一种认同。\r\n\r\n而在格鲁吉亚,纳韦德·凯尔曼尼感到更为显著的荒谬。这是一个很早就为斯大林平反的国家,虽然人们依旧不认同苏联,却为自己老乡的成就感到自豪。格鲁吉亚年轻一代对于欧洲(以及美国)的认知很可能要比欧美同龄人更为清楚:自己国家、自己的民族主义在作为对抗俄罗斯的工具时才有价值。这些年轻人并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都因为全球化、欧洲化而消逝——引领这个国家贴近欧美的人恰恰推行了放弃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的政策。如果说,欧洲一体化,就要以文化同化为代价,那与欧洲人一直指控的、东欧国家曾遭遇的俄罗斯化,又有什么分别呢?\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XD8MX6rVuCtqclphkPNzm9ZDYZuwKSOehp662IGj6JPnr7lpK2trDgrZGOhVngwHxnlQAiajYibdxA/640?wx_fmt=jpeg)\r\n\r\n《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 \r\n\r\n作者:(德)纳韦德·凯尔曼尼\r\n\r\n译者:李双志、王博\r\n\r\n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索恩文化\r\n\r\n出版日期:2019年11月\r\n\r\n \r\n\r\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n\r\n微信扫一扫 \r\n关注该公众号\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 分析\r\n\r\n: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n分享 留言 收藏\r\n\r\n","Timestamp":1584374400000,"PublicKey":"025BB998F9094380ADAEE18FE09936970A0D80EB4AC0A750302305B6362D0F656B","Signature":"304402204D1EBFF94D1617D16EA4D8804F735B2AED509C065BD7A08483C7245584C1B5710220183FB7915EEC802DA4259CD157EEED05903400E84B6DD67BCB59AFE650BAAACE"}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