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bjectType":101,"Sequence":716,"PreHash":"EAB3219F921C6A68B45B9A706659AC7E","Content":"# 陈思佟:美国发展需要“招商引资”,基建狂魔应该主攻哪里\r\n\r\n[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r\n\r\n__ _ _ _ _\r\n\r\n【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思佟】\r\n\r\n六七年前,美国政界、学界和商界对中国四万亿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以为意,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投资基础设施是不值得的、低质量的投资。\r\n\r\n很显然,当时的美国并没有足够的战略眼光意识到今天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基础设施会在政府大力投资、企业埋头苦干的若干年后,远超美国。在美国人看到中国遍地飞驰的高铁,回到自己国家却要面对“走走停停”的火车、地铁,以及老鼠横蹿、破旧不堪的地铁站、车站时,终于意识到美国的公路、铁路、机场等等已经沦为第三世界国家水平。\r\n\r\n![](http://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UVVjnLVyhZ1J6PTmKeEYuMicuV2ROXRZtbdXN5dt1133ISQgVZec8ib1vZPgEGic9QRXSJW5RbZIrLQ/0?wx_fmt=png)\r\n\r\n美国小伙吐槽纽约地铁:烂到爆,还不如中国三线城市\r\n\r\n于是在2017年2月,特朗普政府提出1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根据美国政府今年提出的基建投资计划,联邦政府将在10年内拨出2000亿美元,撬动至少8000亿美元的州、市地方政府资金及私营部门资本。除此以外,美国政府计划建立新的机构来改革基建项目监管程序,希望将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审批时间从10至20年缩短为2至3年。\r\n\r\n特朗普一万亿美元的计划,政策细节尚不明朗,加之今年9月美联储开始锁表,联邦政府税改法案要降低公司所得税至15%,财政收入将减少,将会为2000亿基建投资带来不确定性。除此以外,特朗普政府如何通过这2000万亿来撬动8000万亿州市政府和民间资本,以及如何保证后续的资金能否持续到位都是挑战,但这些对于中国企业和投资者来说都是机会。\r\n\r\n除了资金投入方面外,美国在现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缺乏技术和人才。现有基础设施网络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基建行业最新技术、工程建设人才储备、承包商大型项目建造经验都已落后。而中国企业正好在工程技术和项目承包方面占世界领先地位,完全可以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寻求参与机会。\r\n\r\n![](http://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VVjnLVyhZ1J6PTmKeEYuMGmWtc83EEDHibAEsqRhxxca95evKLicoaOyzFPsPTuYHNwibwoicuXzaTQ/0?wx_fmt=jpeg)\r\n\r\n特朗普的基建计划,给了中国机会\r\n\r\n未来美国基建领域机会多,但中企在美国直接参与项目建设和投资建厂还是屈指可数,造成这种现象本来就有美国高昂的劳工成本和严格的监管所导致的利润不可观,再加上特朗普上台后主推“美国优先”政策,华盛顿并不欢迎中国企业赚美国的钱。长期以来,美国民众对“made\r\nin\r\nChina”负面情绪越来越高,州县民众也很可能反对中国企业大规模进入当地做项目。从微观上来看,中国企业对美国商业文化会不适应,导致的问题可能有:工人与企业矛盾、商业谈判不顺畅、企业——当地政府关系不和谐等等。\r\n\r\n然而面对巨大的“招商引资”需求,和基建人才短缺、项目经历缺乏的窘境,美国实际上是非常需要与基建狂魔——中国合作的。中企赴美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这么几个思路:\r\n\r\n**跳过联邦政府,主攻州县政府**\r\n\r\n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国家全局或者巨额投资项目,州县主要负责当地基建项目,并且州县政府不听命于联邦政府。州政府会以一种竞争机制来处理联邦资金,也就是说项目可行性越强,私营企业的资金就越丰厚,联邦政府分配的资金就越多。\r\n\r\n由于州县政府考虑更多的是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业机会,不像联邦政府那样热衷于谈政治和战略,州县政府对于富有实力的外国企业会持更开放、欢迎的态度,甚至有些州会抛出“优惠政策”来竞争外国投资资源。然而也不是所有的州都允许私人资本注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寻找机会窗口时,要做好前期功课。\r\n\r\n除了白纸黑字的政策方面,中企还需了解当地非政府组织、社会活动家等因素的影响。因为美国州长、议员由州内选民直接投票选出,直接服务于当地选民的利益。所以即使是联邦政府想要拍板定的项目,州内民众或是非政府组织(比如环保组织)反对,州长和议员迫于舆情的压力都很可能将项目否决了。简而言之,中企在进入美国前期就需要对这些可能造成“阴沟里翻船”的因素也纳入考量,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r\n\r\n具体来说,中企可以考虑主攻的州分为以下两种思路:\r\n\r\n1)州政府政策支持力度高的州:纽约州、加州、伊利诺伊州等;\r\n\r\n2)经济落后州:阿肯色州、阿拉巴马州、肯塔基州、西佛吉尼亚州、密西西比州等。\r\n\r\n中国大中小企业可以组成“商业联盟”,或者通过美国各个商会、行业协会对接州县政府进行直接谈判,寻找参与基建投资、项目承包的机会。在谈判时,企业可以不谈政治,只谈项目,只做买卖,找准共同利益点,比如经济增长、就业岗位创造等,说服州县政府,同时中国企业要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r\n\r\n \r\n\r\n![](http://mmbiz.qpic.cn/mmbiz_gif/jnDIM6gq2cUVVjnLVyhZ1J6PTmKeEYuMS5WTBbwFibcsAMDEZUwaZpTEojlHQ6h4AibgeXbJFqJFB09xbflPMqoA/0?wx_fmt=gif)\r\n\r\n中国速度:一天三层,19天建完一栋高楼\r\n\r\n \r\n\r\n**寻找当地合伙人,撬动已有人脉和资源**\r\n\r\n除了主攻州县政府外,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可以与美国公司合资承包项目,或直接收购并购当地有资源、有人脉、但业务能力不够或处于衰退的工程承包商。这个办法看起来似乎有些成本过高,但是优点也有很多。\r\n\r\n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合资成立公司参与基建项目投标建设可以优化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合资公司可以降低赴美投资风险,获得美方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获取美方的无形资产,比如品牌、市场销售渠道等。对于美国企业而言,与中国基建企业合资可以大幅度弥补人才、技术、和项目经历方面的短板,提高建造效率。对于州县政府和当地民众来说,中美合资企业的成立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当地劳工提供技术培训机会,同时也会为州政府带来可观的财政税收。\r\n\r\n因此可以说,中美企业合资成立公司参与基建项目能有效避免零和博弈的局面,为各方创造共赢的机会,还可降低政治因素、社会组织、环保政策、法律法规、民众意愿等因素干扰的风险。\r\n\r\n除了通过合资方式撬动人脉和资源,另外一种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份额的主要途径是收购并购海外知名品牌。比如2016年,海尔55.8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这次中国家电行业最大一笔海外收购标志着中国家电品牌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并占领产业链上游资产。在过去几年中企赴美收购并购案例很多,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完全有实力通过这种方式进军本国本土市场,将中国先进的工程技术、工程设备、管理体系和项目经验带入美国。\r\n\r\n可以肯定的是,特朗普政府对于改善美国基础设施全貌雄心勃勃,在未来的10年里,即使政府换届,美国也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保持大方向一致。虽然美国从全球治理体系中在慢慢“撤退”,国内却将迎来“撸起袖子搞建设”的时代,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机会窗口。即使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来自华盛顿的政策偏见和歧视,中国企业也完全可以运用智慧,主攻州县政府,寻找美国本土合伙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获得中企在美国的一片天。\r\n\r\n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X5qO7w46HcP86z2X8CGy90K3v4rfbqBVpC5te5hHweaEmBqetu7dENUeVD4SbKUqoVjmsibRhYDsA/0?wx_fmt=jpeg)\r\n\r\n \r\n\r\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n\r\n微信扫一扫 \r\n关注该公众号\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 分析\r\n\r\n: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n分享 留言 收藏\r\n\r\n","Timestamp":1510156800000,"PublicKey":"025BB998F9094380ADAEE18FE09936970A0D80EB4AC0A750302305B6362D0F656B","Signature":"304402206166F351679FD11FE78490590151594DD00D4E76460C9AC038B5592C8FF3658402207B5ACDB49E6EEB24FDC592263B88774ECFA119F05D66E8C08EAE185091F089BD"}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