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Type":101,"Sequence":297,"PreHash":"E93E8381C4AC2F254D365C0E9E250AC6","Content":"![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CA6BicApkkgs5NKOndcqA2BF7pkdmu6FALUG3tMibvDTwGj9Hqh0J3m9MOkibxII4llIjwBcxIkias6WzMZmk9uKvQ/0?wx_fmt=jpeg)\r\n\r\n# 骑行开封大反转,中原大学生的人生第一课\r\n\r\n原创 章北海official [ 章北海的自然选择 ](javascript:void\\(0\\);)\r\n\r\n__ _ _ _ _\r\n\r\n \r\n\r\n这两天很多朋友让我聊一聊大学生一起开放的事情,我本来看到这个新闻标题的时候,心里面没什么感觉,骑个自行车能有多大事吗?大学生正是闲的年纪,骑几十公里换个城市,这也很正常,我当年也干过这事儿,从长沙骑到隔壁湘潭吃碗饭,下午再骑回去。 \r\n\r\n \r\n\r\n但是直到在短视频里面看到了骑行的场面,确实是让我大开眼界。\r\n\r\n \r\n\r\n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市民了,必须出重拳!至此,相关报道突然从激烈赞美转向激烈批判。郑州当地的大学甚至开始封校,清点人数,避免学生继续聚集。10天之内我们就经历了一场热点事件,从开始到反转的完整循环。\r\n\r\n \r\n\r\n除了对学生的规模感到惊叹之外,我也突然好奇起来,这么大规模的学生潮是如何形成的?\r\n\r\n \r\n\r\n传播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集体或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相似行为模式。与单个个体的行为不同,集体行为通常是在一群人共同参与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带有非理性、自发性和感染性。\r\n尽管没有体现出破坏性,但本次郑州向开封的骑行活动呈现出典型的集体行为特征。\r\n\r\n \r\n\r\n集体行为要形成有几个基本条件,在本次大学生聚集当中,大学生没钱时间又多,穷游的潜在需求非常广泛,而根据之前的新闻报道,郑州开封之间的郑开大道,一直以来就有骑行传统,开封还设置了骑行驿站,构成集体行为的要件已经基本齐全了,万事俱备,只欠诱发因素的东风,那么这股东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r\n\r\n \r\n\r\n虽然大家都说互联网没有记忆,但总归会留下许多媒体内容,帮大家保存记忆。据新京报报道,11月1日晚至11月4日晚,有约1.7万名大学生从郑州夜骑开封,几乎在同一时间段,本次事件进入大众视野。最早的相关信息出现于11月2日,11月3号话题单车到开封登上抖音热搜。\r\n\r\n \r\n\r\n从11月3日起,清明上河园景区大学生免费入园,骑行至开封的大学生赠送年卡。龙亭景区万岁山武侠城,天波杨府景区开封铁塔景区等一大批景区发布联合行动,宣布对大学生进行免票。\r\n\r\n \r\n\r\n11月4日媒体就已经有大量媒体涌入对其进行了报道。比如河南共青团的这一篇《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开封! 》,基本可以算是最早一批互联网宣传。\r\n\r\n \r\n\r\n而澎湃新闻则打出了《郑州大学生夜骑去开封,“青春”在这一刻具象化》的标题,我们可以略选一段,体会一下事件发展初期媒体的普遍态度\r\n\r\n \r\n\r\n_这一事件的爆火,开封文旅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凌晨营业接待大学生,宣布部分景点对大学生免费开放,在路边设置休息驿站,还有志愿者等待送水、送礼物,交警在路边保护大家安全,早上为大学生免费发放早餐等,狠狠接住这一大波流量。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也从郑州骑行开封,对这一行为非常支持,说青春就应该一腔热血。_\r\n\r\n \r\n\r\n很显然,媒体的集中报道,地方政府的集中介入,相关市政设施的集中组织,这些都不是大学生一朝一夕之间能够凭借自己的影响力组织起来的,必然有着有着背后的推动力。\r\n\r\n \r\n\r\n**这里需要再引入一个概念,叫媒介事件**\r\n。媒介事件就是指经过组织,比如政府、媒体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少部分大学生自发组织的骑行活动经过媒体的宣传便成为了媒介事件,进而引发了一轮跟风模仿。这是一起典型的媒介事件转化为集体行为的案例。\r\n\r\n \r\n\r\n**听到这里很多朋友应该已经恍然大悟了,通过媒介和热搜榜,制造热点事件议程,拉动文旅产业的这套手法也并不陌生。**\r\n2023年淄博的爆红还属于新生事物,前半段基本自发,哈尔滨还有着南方人对东北地区冰雪世界的猎奇心理,到了后面一批天水麻辣烫之类的媒介事件,则\r\n**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讲故事收割流量的固定套路,实现工业化生产了。**\r\n\r\n \r\n\r\n看起来是已经成熟生产的案例,但实际运行过程当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封到郑州的骑行之所以这么快被叫停,原因是宣传部门相当大程度上低估了大学生有多闲以及大学生的行动能力有多强。\r\n\r\n \r\n\r\n而从经济帐的角度来看,郑州和开封实在是太近了,以至于创造不了什么旅游收入。拿之前的几个案例做分析,淄博和青岛济南距离太远,远远超出了自行车的极限范围,游客大概要住两天。哈尔滨则更是冰天雪地山高路远坐飞机来的游客大概率要安排一个星期左右的旅程。但骑行还是门槛太低了。\r\n\r\n \r\n\r\n转折发生在8日晚,郑州往东出城的金水东路、郑开大道等道路交通出现长时间拥堵,9日凌晨,美团、哈啰、青桔三家共享单车厂商深夜发布倡议书,跨城区骑行开始受到平台管制;11月9日16时至10日12时,郑州交警对郑开大道郑州段非机动车道实行禁行措施。\r\n\r\n \r\n\r\n之前对于胖猫事件我写过一些评价,我仍然拿出来再复用一遍。\r\n\r\n \r\n\r\n现象级的舆论事件处理,已经不再是事实如何就必须如何展示的了,要有现象级的特殊处理方式,\r\n**因为这一事件已经真实地在影响社会现实。点外卖这种群体无意识行动,在** **原子化加速的大背景下 ,已经影响现实稳定了。**\r\n\r\n \r\n\r\n**而这次干脆是数以万计的大学生聚集在大道上进行骑行,中间还不发打出旗帜进行自我表达,警戒程度直接上了至少两个数量级。**\r\n\r\n \r\n\r\n至此,舆论风向180度转变,骑行活动已经不再是两个城市的文旅政绩,而是一场在全国人眼底下发生的公共活动。 **中原大地上次发生这么大规模的(\r\n),那还要追溯到1966年,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犹在眼前。**\r\n你今天就敢奔袭开封,明天天津大学生们要是有样学样骑自行车去北京,那场面可不敢想。当事态脱离掌控范围的时候,最后的解决办法只能是一禁了之。\r\n\r\n \r\n\r\n在所有参与者当中最无辜的应该算是大学生,平台收割了流量,媒体前脚说青春没有售价,后脚清水要理性,正着说完了反着说,旅游部门完成了自己的kpi。\r\n只有被媒介事件溜过来溜过去的大学生在最前面顶着挨骂。\r\n\r\n \r\n\r\n至于所谓的影响社会秩序,在开封小城上聚集数以10万计的旅游流量,本来就是不可想象的密度,换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来,只可能比大学生更糟。\r\n**开封大街上的共享单车,要是都换成汽车自驾游开封能变成什么样我想都不敢想。这么大的人流量而不闹出恶性事件,不闹出几条人命,也就本土大学生能办得到了,换留学生过来都不行。**\r\n\r\n \r\n\r\n制造了如此巨大社会效应的背后文旅推手你不骂,做顺水人情的媒体你们不骂,最后还是一帮有事儿一听上面招呼真上的眼神清澈的大学生背下了所有。\r\n\r\n \r\n\r\n一个个都忠臣良将的模样,这日本兵就在城外头,打去呀,敢情欺负的还是中国人。\r\n\r\n \r\n\r\n**做视频一年多了,全国各地的舆情也聊了一车,唯独因为郑州的官员休了一个月的暑假。这此骑行大反转的魔幻灰色幽默,发生在神奇的中原大地上倒也不算完全是坏事,也算是给各位中原大学生们的人生第一课。**\r\n\r\n** 章北海的自然选择 **\r\n\r\n_ Après moi, le déluge _\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CA6BicApkkgsPlFXH50osG4ficvxcBrCpFfhibnQt9y8F9fgoslLABx8VGNKN7vK0zWGZWjHPCPDoWqvb1VbZRwTg/640?wx_fmt=jpeg)\r\n\r\n长按二维 码扫描关注\r\n\r\n点击阅读原文直接关注 \r\n\r\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n\r\n[ 阅读原文 ](javascript:;)\r\n\r\n微信扫一扫 \r\n关注该公众号\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 分析\r\n\r\n 收藏\r\n\r\n","Timestamp":1731600000000,"PublicKey":"03909395DDA5AED0487BA3227CA28B6D48ED5940AF0D42094A35195138B83D033F","Signature":"304402204E95D4819DA7A9D1727FE332217159A5FDD9E4F49B31A10117763E2E96BDA4460220756AEF41D3545EE5CD5E7F594C7C1CE3F2ED399DB7A5325E12354658A7B52E08"}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