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bjectType":101,"Sequence":4225,"PreHash":"996F984BFAC8BE95A19000721097741E","Content":"![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VibQR9B4PHqNSt2pPgj4Be7Z8quDvfaJyiacTFxFA5AqthhdsbSaR2JluZrj6lxdWjyt3p38UbbMF5eiaibG0Dabibw/0?wx_fmt=jpeg)\r\n\r\n# 茅盾写年轻人的《蚀》何以如此成功?从痴迷中找到自己!\r\n\r\n[ 长安街知事 ](javascript:void\\(0\\);)\r\n\r\n__ _ _ _ _\r\n\r\n[\r\n![](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gif/VibQR9B4PHqMlt2wSq4YhHibOBIMW7MOUib0I3nhQswNWF3KmslibMiacD9KjpgpAa8uanCASM2b04BF4x8zG0Vr19Q/640?wx_fmt=gif&from=appmsg)\r\n](https://mobile.bjd.com.cn/#/?uuid=6509d33de4b0d557a6cd9f51&pattern=2)\r\n\r\n(更多新书好书推荐,点击知事荐书)\r\n\r\n \r\n\r\n改革开放前夕的1977年,茅盾的《子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出版,之后又有《蚀》《虹》《腐蚀》等陆续面世。那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作品重见天日,茅盾是打头炮的,数量最多,也最受欢迎。八十年代是个“读书热”的年代,那时的青年对读书充满渴望。茅盾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这也正好抓住了青年人的阅读喜好。早期的《蚀》就很有代表性,它写的就是一群年轻人。\r\n\r\n \r\n\r\n1927年茅盾从大革命的旋涡中退出,隐居在上海景云里的弄堂里,开始写《蚀》三部曲。1927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亲历一场剧变的茅盾,在遭受蒋介石政权通缉的情况下,在满怀激愤与苦闷的情绪中,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创作(也是他小说创作生涯的开始)。这部由《幻灭》《动摇》《追求》组成的“三部曲”一经发表,就在青年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并震动了当时文坛,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用“一炮而红”来形容当时的这本书。\r\n\r\n \r\n\r\n但《蚀》并非如《子夜》那样以缜密取胜。小说的主题很简单,就是一群青年知识分子的“追求”“动摇”与“幻灭”,正好是书名的倒置,写的就是他们单一的精神状态,生活、工作、恋爱——夭折的希望、颓废的精神,如此而已。小说故事是断续的,结构是松散的,但就是在这小说的“废墟”中,茅盾以惊人的文字能力掌控着人物,将小说写活了。夏志清说:“茅盾能利用细腻入微的心理剖析烘托出‘造化弄人’的主题。”弥补了小说在故事上的缺陷。\r\n\r\n \r\n\r\n当时有位读者自述:“读《幻灭》《动摇》《追求》这几个中篇小说,不自觉地有一种力量命令我的眼睛一行一行地看下去,觉得有些地方仿佛是自己曾经亲历其境的,至少也应该认识其中的几位。”还有一位读者这样描述:“搁下了书,垂目回味书中的情味,我所经历的往事电影般一幕一幕地反映到我的脑里,使我发生了一种形容不出的复杂的情绪……我不由得对于《幻灭》的作者起了一片感谢之心。”“(因为他)把我欲说的话而自己不会说的说出来了……我应当如何地满足而感谢呀!”这些情感化的表达一定程度代表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心声。\r\n\r\n \r\n\r\n进入八十年代,《蚀》迎来了阅读潮,《蚀》所呈现的情境又在青年读者中掀起波澜,他们沉郁、凝醉,也在寻找人生出口。当时有一个叫潘晓的年轻人投书《中国青年》杂志,诉说着自己人生的种种挫折与不幸,于困惑中发出“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的呼喊。杂志社就此以“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题展开讨论。有学者将潘晓写的书信同茅盾的《蚀》放在一起,发现某种奇特的相似之处。当时参与讨论的年轻人,对潘晓大多持有同感甚至同情,潘晓一度成了那个时候的“潘晓之问”,并叩动了同时代青年人的心门。\r\n\r\n \r\n\r\n《蚀》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不在文本故事,而在于从茅盾笔端汩汩流淌出的激情文字。学衡派代表人物吴宓曾将《子夜》与《蚀》作对比,说《蚀》“有结构零碎之憾”,但“其灵思佳语,诚复动人”。《蚀》抓住了“人”这一要素,用他的“手术刀”剖切人的心灵,故事只是充当背景,背景之下,人性的描写才更为重要,用这个去解释社会,通达世人,唤起共鸣。不独《蚀》,茅盾早期小说都有这种倾向,且“绚烂中带有哀伤”(夏志清语)。如果换个角度看,似乎不难理解潘晓们是怎么从痴迷的茅盾文字中找到自己的。\r\n\r\n \r\n\r\n《蚀》有多个版本,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一些拆分的单行本,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蚀》的合集,但这个版本是经过删改的。出版社重排此书时,可能觉得《蚀》写得过于灰暗,曾建议茅盾修改其中的某些部分。茅盾很犹豫,不太愿意改,因为改了则失去了本来面目,可又不能不改,无奈茅盾只好象征性地改动了个别字句。他说:“三本书(指《蚀》三部曲)原来的思想内容都没有改变,这是可以和旧印本对证的。”重排后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蚀》依旧是最初版的。\r\n\r\n \r\n\r\n作者为中国档案学会会员 ‍\r\n\r\n \r\n\r\n* * *\r\n\r\n![](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VibQR9B4PHqNSt2pPgj4Be7Z8quDvfaJya9EyjSB0gJBjNw8sc8gwma0jia61ozP36Vd4HcYyXxicYQia6skLeHvqA/640?wx_fmt=png&from=appmsg)\r\n\r\n \r\n\r\n** ★作者 **\r\n\r\n茅盾\r\n\r\n \r\n\r\n** ★内容简介 **\r\n\r\n《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 《动摇》、《追求》。作品\r\n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意在表现当时青年在革命大潮中必经的3个时期:革命前夕的亢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幻灭、动摇后的追求。\r\n\r\n \r\n\r\n![](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gif/VibQR9B4PHqNRicFpO7zkwO1RQwhZVEJQz3RficlG0vDMSgSQJtGOMvhEpFrJy9VZyXaBm46JQxxQRVYnsMOR8klQ/640?wx_fmt=gif)\r\n\r\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n\r\n微信扫一扫 \r\n关注该公众号\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 分析\r\n\r\n: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n分享 留言 收藏\r\n\r\n","Timestamp":1728835200000,"PublicKey":"03AB954D8F5F03DE6291FFC71B7FEC71E1FDE372566555E4C15FEA5007A11A7E20","Signature":"30450221008D2B03BBBFB5E3F69EF13AB4B4D59B9115629FD3B4FE7426328F77B2337424DE022027795000ADBC8AE5FC56BBECBA9D07CE530A4FAE813CD3C6B52218F56BC61C2E"}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