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bjectType":101,"Sequence":10,"PreHash":"C186AFC4584780DDB6FEFB11BF9410C4","Content":"# 9·11十五年后,双语化的美国\r\n\r\nAllen Xu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r\n\r\n__ _ _ _ _\r\n\r\n![](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zAcnSZ1tXjwpZoEKwZaU4AeY6RQpUItKB4ia1e4SAsKtkq8icKibNpmL5ue0u5wicfcPEmGNVic402WA/0?wx_fmt=jpeg) \r\n\r\n今年是9·11事件十五周年,美国一如既往举办了隆重的纪念仪式,缅怀在十五年前的那次恐怖袭击中死去的近三千个生命。可是,在以国难的规格纪念9/11事件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美国国民认同在十五年间的不断演化。 \r\n\r\n \r\n\r\n** 那个不同群体共同认同、为之奋斗为之伤痛的合众国,正在逐渐演化成为双语国家。 ** ** **\r\n\r\n \r\n\r\n9/11事件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是人们见证美国民众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时刻——9/11当天,美国人挂出了无数面国旗以表达自己与祖国同在的感情。有统计显示,10月初,80%的美国人说他们展示了国旗,家里挂旗的达到了63%,汽车、衣服上展示国旗的也超过了25%。“多难兴邦”这句颇显讽刺的话语,\r\n**其实反映出了国家挫折与国民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重大的挫折总是更容易激发起共同体成员同舟共济、渡过难关的感情** ,而这一点,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也不例外。 \r\n\r\n \r\n\r\n但是,在9/11之后铺天盖地汹涌而来的爱国情感之中冷静思考,我们会发现一个十分醒目的问题:\r\n\r\n \r\n\r\n** 如果没有9/11这样的重大挫折,美国人对国家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r\n\r\n \r\n\r\n答案是十分消极的,9/11仿佛大趋势中的一次回潮,重新唤起了美国人民的国族认同,可这并不持久:如亨廷顿在其著作《我们是谁》中提到,波士顿查尔斯街的居民在9/11后的一周挂出的17面国旗,在11月减少到12面,12月只有9面,当2002年9/11一周年之际,继续飘扬的星条旗只剩下了4面。美国人民的情感就仿佛国旗数量一样,在很多的时间内被激发到一个峰值,然后随着时间推移就此衰落下去。\r\n\r\n \r\n\r\n** 那么大趋势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多元主义。 **\r\n我们看到小布什熟稔地使用西班牙语拉拢拉美裔选民;跨国企业高管自诩“世界公民”,不拘泥于一国一族;人们惯于使用非裔美国人(African\r\nAmerican)、拉美裔(Hispanic)、亚裔(Asian American)等身份而不是一个统一的”美国人“。\r\n\r\n \r\n\r\n** 曾经的文化熔炉,将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移民汇聚一起构建美利坚民族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人们身份分明,文化多元,唯独欠缺了些统一的民族特性认同。 **\r\n\r\n \r\n\r\n当笔者结束十三个小时的航班,第一次踏足旧金山的时候,除了发现旧金山机场与浦东并没有什么不同外,还看到了随处可见的双语标识——一为英语,一为西班牙语。其时我以为这是因为加州作为深蓝州,文化多元而且拉美裔移民人数众多之故。可是当笔者横跨美国来到最早建立的殖民地之一,位于新英格兰地区核心的波士顿时,又和双语标识不期而遇:银行ATM,商品说明,街头传单无不如此。当在饭店因为墨西哥服务员英语不好而沟通困难时,才算真切的体会到——\r\n\r\n \r\n\r\n** 美国正在成为双语国家“不是杞人忧天,不是夸大其词,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r\n\r\n \r\n\r\n但是回顾历史,作为移民国家,美国容纳了盎格鲁-\r\n撒克逊移民,容纳了中欧的日耳曼移民、东欧的斯拉夫人,因三角贸易来到这片土地的黑人也真切的以美国国民自居。之前的移民们无论来自何地,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美国的文化,在熔炉中被同化为美利坚民族的一员。\r\n\r\n \r\n\r\n****\r\n\r\n** 为什么曾经无比成功的同化模式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反而行不通了呢? **\r\n\r\n \r\n\r\n首先,移民的动机、数量和分散性起了很大的作用。\r\n\r\n \r\n\r\n以往的移民,大多是漂洋过海来到美国,要忍受长达一个多月的颠簸航行,在条件极差的船舱里和其他人挤在一起,还要面对可能的海关遣返。这一严苛条件就决定了当时的移民,大多是意志坚定、不留后路地主动移民,对他们来说,到达美国,融入美国,留在美国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主观动机决定了这些移民对同化的抵触与抗拒较小。\r\n\r\n \r\n\r\n而移民的多元性、分散性和数量可控则进一步降低了同化过程的阻力。此前的移民主要来自欧洲,但是来源广泛:意大利,德国,爱尔兰,东欧各国移民人数相对平衡,不存在单一来源移民占绝对多数的情况。\r\n\r\n \r\n\r\n这样,不仅为了和美国人交流,同样为了移民间的相互交流,积极学习英语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需求,而语言则可以视作接受同化的开始(对于这一点相比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颇有体会,当身边的同胞数量众多时,想必是没有多少动力和需求去主动与外国人交流,提高英语水平的)。\r\n\r\n \r\n\r\n而另一方面,这些移民大多散布美国各地,加之以美国政府一直以来的要求移民分散到各社区中的政策,也降低了移民聚集在一起,保有原有文化的可能性。固然在城市中会有诸如唐人街、意大利区之类的聚居区,但是不同来源移民人数上的相对平衡再次保证了不存在某一移民群体取得优势地位,阻碍同化进程。\r\n\r\n \r\n\r\n** 但是,这些积极因素都没能出现于拉美裔移民身上。 **\r\n\r\n \r\n\r\n首先,拉美裔移民大多来自墨西哥、古巴等拉丁美洲国家,可以直接从陆路进入美国,难度远低于海路移民。同时,很多拉美裔移民并没有融入美国的念头,由于出入境方便易行,他们随时可以返回祖国。因此,很多拉美裔移民只是抱着工作挣钱的念头留在美国,只要能找到工作,获得远高于家乡的薪水即可,无需考虑接受同化的问题。 \r\n\r\n \r\n\r\n而陆路移民的低难度也造成了拉美裔移民大量性、密集性、持续性的特征。古巴人集中于迈阿密,墨西哥人集中于美国西南部如南加州,德克萨斯等地,这些地区本就和拉丁美洲文化交流密切,受到很深的影响,而拉美裔移民的到来和聚居,在美国本土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拉美社区。人数众多、持续不断地拉美裔移民,进一步降低了他们被同化的可能性——\r\n**既然所有日常生活都可以在本地人社区内完成,那我又何必去学习另一种语言,接受另一种文化呢** ?\r\n\r\n \r\n\r\n而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精英阶层对美国国民特性的自我解构。\r\n\r\n \r\n\r\n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崛起,是以主体民族对黑人、对印第安人和邻国的不断压迫为代价的。这一沉重的历史包袱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的平权运动中逐渐凸显。通过不断的赞助性政策(Affirmative\r\naction),美国精英们试图对长期以来对黑人的歧视和压迫进行补偿。但是这些政策反而重新塑造了黑人的国家认同——\r\n**赞助性政策并不是基于人的个人努力、成就和品质来实施,而是单纯凭借人的肤色、种群加以划分**\r\n。这些政策天然地形成了黑人和其他群体的差异。试想一下,如果你被不断在生活中、工作中告知”因为你是黑人,所以。。。“,那么你是会更加认同”我是一个美国人“,还是更加认同”我是一个黑人“呢?\r\n\r\n \r\n\r\n而另一方面,在全球层面冷战期间漫长的相对和平较少了新移民获得认同、接受同化的重要途径—— **战争**\r\n。通过为国而战获得认可,融入群体的故事在美国历史上反复不断发生:十三个州的人民正是在独立战争中塑造了美国这一概念;一战中的德裔美国人、二战中的日裔美军、黑人士兵和女兵们,通过投身战争的表现赢得了尊重和权利。但是,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再也没有参加过充满荣誉和使命感的战争——为了遥远东方的朝鲜人和越南人作战,和为了美国的利益而战,是截然不同的。更不用说越战本身就引发了庞大的反战思潮和对美国精神的反思。失去了战争这一有效工具,新移民们没有途径,也没有必要通过牺牲来表达忠诚,融入集体。\r\n\r\n \r\n\r\n** 更大的国际层面,苏联的解体使得美国丧失了自我定位的参照,而全球化的推行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精英的国民认同。 **\r\n\r\n \r\n\r\n正如前文所说,跨国公司的兴起、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精英们不再局限于国籍、文化、语言。”世界是平的“,而资本没有国界。对于精英阶层来说,保持国家认同成为了一件收益很低的事情——他们的工作来自于世界各地而非美国,他们的生活也更多的”国际化“而非”美国化“,甚至如果没有国籍的限制会更有利于他们的事业。那么,为什么要保持一个无甚用处的国族认同呢? \r\n\r\n \r\n\r\n最后,学术界和媒体对于多元主义和平权运动的积极宣传也影响深远。如前所述,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剥削压迫,成为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在左翼学者和媒体的宣传中,借由“政治正确”这一概念的发挥,很多原来的美国国民认同成为了政治不正确的事情:身为白人就应当对压迫黑人的历史表示歉意;宣传文化融合和同化则会被多元主义攻击,乃至冠以沙文主义、纳粹的帽子。一个鲜明的例子就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我们发现唐纳德·特朗普这样一个坚持传统美国价值观的候选人,就曾多次受到媒体的类似指责。\r\n\r\n \r\n\r\n美国时间9/11的纪念活动已经结束,而十五年后的今年,还有多少美国人保有对国家的朴素热爱,保有对美国“文化大熔炉”的自信与自豪,我们不得而知。\r\n\r\n \r\n\r\n而我知道的是,下楼拿到的账单上我不认识的西班牙语告诉我,这一次,老萨缪尔又没有说错:)\r\n\r\n \r\n\r\n \r\n\r\n作者\r\n\r\n \r\n\r\nAllen Xu 以毒舌著称, 知乎ID: 从不毒舌可达鸭。\r\n\r\n \r\n\r\n \r\n\r\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n\r\n微信扫一扫 \r\n关注该公众号\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 分析\r\n\r\n 收藏\r\n\r\n","Timestamp":1473609600000,"PublicKey":"0319773E4E75194DE9810E624C4B2B57BD976F8E62CF12ACC85909BABF216A6406","Signature":"3045022100FDFD7F8269A09AD1F5C014165E752E305897201FF0CFDDE83968FF7A6378638502206D7835344BC5F53697789474AD803C3C2DFBB88185D06673C5E59DD98347F582"}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