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bjectType":101,"Sequence":4881,"PreHash":"4DB13AC0D98B63B70B8D831B51148744","Content":"![cover_image](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DIM6gq2cU7SvO8iboxdF3f0poleTdUubDUabqO30bibhv9S48RQJCpuDucvWibS6kJyNN3HibTcQpRqTaFEAQhOQ/0?wx_fmt=jpeg)\r\n\r\n# 俄乌战后的去全球化,最大输家是中国?\r\n\r\n原创 雁默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r\n\r\n__ _ _ _ _\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3fiaozrnfBJkrIeXgjOXvO8IrAST4l2xiaLC3iaZ1CibYNq9Aq7CWdLdNyJly3aS1AC6awKMTI0fhOg/640?wx_fmt=jpeg) \r\n\r\n \r\n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r\n \r\n\r\n台湾自由撰稿人\r\n\r\n \r\n\r\n去全球化的议题谈了好几年,并总是围绕着中国打转,从西方民粹兴起,新冠疫情,到俄乌冲突,每一次西方都大量涌现“去全球化=中国要完”的预测模型,但西方经济学者的表现是——都不大信。\r\n\r\n在同一事件上有完全冲突的看法,是经济领域的常态,这门学问好像不大靠得住。所幸,经济学的任务是预测,而预测是可以检验结果的。\r\n\r\n在民粹的面向上,中美贸易战后的去全球化预测,没有成真;在新冠疫情的面向上,似乎也没有预测者说的那么夸张;现在,轮到俄乌冲突,类似的预测又大行其道。\r\n\r\n论者曰:俄乌战后的去全球化,最大输家是中国。\r\n\r\n以前两次预测与检验结果的落差可见,许多去全球化论点,或多或少都带有那么点期待中国跌倒的兴奋感,情绪诱导资料分析,以致产生明显误差。受情绪干扰,是所有分析者的通病,没有人能例外,但我们总得从误判中学到些什么。\r\n\r\n过于简化的分析,不能搭配过于大胆的假设,然而,大胆假设,“粗”心求证的例子在全球化议题里可不少见,本文就说明下此类论述逻辑中的几个假设步骤,每个假设乍看都有理,但经不起推敲。\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7SvO8iboxdF3f0poleTdUu5VH7ETnqoXdM16QiaMdibI8hew8gkjEsTs3nAZRhzeiaBeBonbNOyQ5LA/640?wx_fmt=jpeg)\r\n\r\n**第一步假设:中欧渐行渐远**\r\n\r\n第一步假设的论点是:虽然欧洲在中美对抗里企图保持中立,但俄乌冲突拉近了欧美的距离,推远了中欧的距离,因此欧盟与中国将进入一个“更广泛的脱钩”。\r\n\r\n这个论点的刻板预设是,民主国家之间比较容易合作,相对地,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的合作,矛盾往往比诱因更多,相对容易闹翻。\r\n\r\n姑且不提用民主与专制来区分两种经济主张,背后所隐藏的“异端歧视”,这样的刻板假设低估了“利益驱动营商决策”的影响力,以致错估中美贸易战的去全球化效力。\r\n\r\n白话说,计算机敲一下,若高关税带来的损失,低于工厂外移的成本,商人就不会选择外移。此外,山不转路转,就算工厂被迫外移了,如何与中国供应链“再挂钩”以降低损失,必然也是商人的首要考量。\r\n\r\n我想,这就是戴琪搞到现在,仍未在中美贸易架构里找到脱钩可能的缘故,因为她在所谓民主经济体里,找不到,或找不齐替代选项。这也不能怪她,经济全球化出生的时候,她也才刚出生,要改变一个历经50年的最佳化经贸结构,难度与否定一个50岁人的成功经验大致相当,极度困难。\r\n\r\n所以她用上了“再挂钩”(re-coupling)与“持久共存”(durable\r\ncoexistence)这两个新词,否决了不现实的“脱钩”企图,也气坏了期待“去全球化”能抵销中国崛起的那些“冷战信众”。\r\n\r\n换言之,中欧经济关系再疏离,也顶多是“再挂钩”,而非“更广泛地脱钩”,除非这两个词是同义的不同措辞。美国已经用尽心思,使尽手段与中国脱钩了,而失败经验压倒一切“花言巧语的理论”(印度经济学者的说法)。\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jnDIM6gq2cU7SvO8iboxdF3f0poleTdUuES16DRUgUA72U6dQticW7lPLgueu3XXAEpMZHvF2tibPE1RPeuhK3hDQ/640?wx_fmt=gif)\r\n\r\n**第二步假设:中国找不到取代泛西方市场的选项**\r\n\r\n第二步假设的论点是: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商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38%——接近1.3万亿美元。如果未来十年中国进入这三个市场的机会减半,该国将需要其他市场来吸收其出口的大约20%,价值约6000亿美元(基于2021年的贸易数据)。\r\n\r\n此论点考虑到了中国的双循环战略,但认为内需不足以弥补在美、欧、日流失的份额。\r\n\r\n用简单算数铺陈大胆假设,是“去全球化”论述里显著的现象,然而,此假设背后藏着更大胆的假设:欧、美、日有能力在10年内减少一半的中国进口(包含商品与资金)。\r\n\r\n目前的全球化既然用了50年时间“自然”形成,“去全球化”也绝不会是一日之功。即便假设欧美日的强力行政干涉能缩短这个时程,10年就能做到吗?能的话,戴琪就不必丢出“持续共存”的概念找骂了,直接说以“10年对华贸易减半”为目标即可。\r\n\r\n而我们讨论的可是天生排斥政府干涉,并总是想方设法游说以左右政治决策的西方企业。大概谁也找不到愿意牺牲利益爱国的西方大企业,除非给出合理的安排与补贴,说服企业着眼于中长期利益,但这非常困难。英特尔应该能获得不少美国预算补贴吧,它与中国脱钩了吗?\r\n\r\n大胆假设×大胆假设,很难以简单算数得出脱钩结果。\r\n\r\n事实是,即便去全球化的预测甚嚣尘上,中国的贸易顺差、贸易流量、外资投入,是加大而非缩小。中国是展现全球化韧性最显著的经济体,主因包含但不完全在于中国稳定的发展路径与丰富原料,也在于结构转变必然的缓慢性原则。\r\n\r\n只要全球化结构是缓慢变化,就可使各经济体动态调整适应,包含中国在内。除非极度适应不良,否则不存在真正的输家。举例而言,美国虽产业空洞化,但它也是全球化的最大受惠者,目前痛苦的来源是出在内部分配不均,而不是全球化。\r\n\r\n**第三步假设:中国会内爆**\r\n\r\n第三步假设的论点是:中国会内爆,这是去全球化论述借鉴“中国崩溃论”的看法,高额债务、快速人口老龄化、自爆的房地产行业、折损市场活力的过度监管等等,都是反华人士读了千遍也不厌倦的内爆事端。\r\n\r\n这么说吧,任何经济体都经不起拿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检视,没有弊端的经济体是不存在的,“中国崩溃论”本身的历史显示,它一再错估与误判的根源,在于论者自身受困于西方的经济、政治经验与教条,打自心底不相信一个“圣经”无法解释的成功案例。\r\n\r\n一切问题都有解,怕的不是有问题,而是政治体制产生不了解方,关于此,拿不出解决办法的是西方,因此只能转而压制追赶上来的对手,而不是让自己跑快点。\r\n\r\n令人莞尔的是,去全球化思潮,正是西方内爆的铁证。\r\n\r\n**第四步假设:中国会失去技术**\r\n\r\n第四步假设的论点是:出口萎缩又内爆,中国还会因为西方的封锁而失去技术,华为、中芯都是现成的例子。而如果美国说服欧盟和日本重启多边出口控制协调委员会(CoCom)以阻止技术流向中国,中国将几乎没有机会在与美国的技术竞赛中获胜。\r\n\r\n到了这第四步,论者是愈说愈起劲,但一说到华为,我就想到台积电,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与无底线的监控下,怀璧其罪的台积电,才是生命垂危的那位。\r\n\r\n先进技术的产生,除了研发投资,还牵涉教育体制,开放多元的职场环境,鼓励创新的制度,与广大市场的支撑。这里面的众多因素,或多或少都与全球化有关,有赖一个开放的环境。\r\n\r\n换言之,基于任何理由而采取封闭的作为,才是阻碍技术进步的高墙。美国的高科技人才,高比例来自外国移民,而养这些高薪人才的必要条件是全球市场。\r\n\r\n如何实现对华封闭自身技术,又能拥有中国市场呢?美国确实给出了答案,就是“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问题是,这“规则”迟迟推不出来,只有叫嚣,与漫无止尽的空话。\r\n\r\n从俄乌冲突的例子来看,美国往往是叫别人干,自己倒是一堆理由不干,因此欧、日会不会听话还是未知数,没人是傻子,他们会先看美国封锁技术所产生的损益,再盘算自己怎么玩。\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jnDIM6gq2cU7SvO8iboxdF3f0poleTdUuZeBmXcvW8xgBU4F5u8gElFLKPJA7GibQxicqGAlDQC6qqpherJGMq01g/640?wx_fmt=gif)\r\n\r\n**比较真实的全球化前景**\r\n\r\n去全球化的初衷与目标,是最大程度实现自给自足。而其最大的问题就是,那要付出多大代价?尤其是对那些天然资源匮乏的经济体——如日本——代价难以估量。\r\n\r\n现在去全球化论者看着俄乌冲突后西方团结的表象,乐乎乎重申己见,并猴急地下了结论,认为中俄无可避免地会被西方孤立。这是大胆假设,粗心求证,选择性摘选数据以符合偏狭理论,莫说结果必然经不起检验,连理论本身都自相矛盾。\r\n\r\n不过,话说回来,中国面临的挑战确实是严峻的,作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之一,从疫情到俄乌冲突接连的意外,都在考验目前的全球化,且明显地,许多经济体已承受不了重压,而想改变供应链结构。\r\n\r\n重点是,改变结构的时间要拉多长,才能缓解改变所带来的痛苦?\r\n\r\n关于全球化,比较接近现实的说法是:全球化可能已过了顶峰,它正在缩小或变形,但过程缓慢。当然有论者将此现象形容为去全球化的开端,但没人说得清其最终结果。\r\n\r\n全球化并没有衡量指标,这意味着任何改变现状的发展,都能随意称之为去全球化,因此这概念本身并没有可靠的实质内容,只有修辞上的意义。\r\n\r\n万全的想法是,全球化必然将经历比自然演变稍快的调整,对于一些“没有会死”的供应链,如粮食、能源,各经济体都会想办法找出更安全的重构途径,无论是自给自足,或是多元布局以分散风险。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因应新情势,是所有经济体的共同挑战,而不是中国独有的挑战。\r\n\r\n个人认为,普京确实促成了多极化世界,未来或可能是以天然资源与原料为核心形成多极,因此传统的区分也同样会被解构,如欧洲,可能就不再会是一个整体,毕竟,德、法被波兰与立陶宛持续绑架的未来情景,实在难以想象。\r\n\r\n美国在所有传统区块都想搞派系化,以解离出“美国队”,唯有天然资源与原料的拉力,能有效抗阻这个偏狭的人造结构。\r\n\r\n因此,去全球化论者该注意的输家不是中国,反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是否正面临分崩离析,被去全球化谬论误导至死巷里。\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7SvO8iboxdF3f0poleTdUu1Ej2FQGRXpP55sY2oq9I3UXUic1DvRNzcxbFZDGHx21vlhxwhXmybyw/640?wx_fmt=jpeg)\r\n\r\n \r\n\r\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n\r\n微信扫一扫 \r\n关注该公众号\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 分析\r\n\r\n: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n分享 留言 收藏\r\n\r\n","Timestamp":1655740800000,"PublicKey":"025BB998F9094380ADAEE18FE09936970A0D80EB4AC0A750302305B6362D0F656B","Signature":"304402201DC34CAC86986025046A182B2CE2EBBB4F6D58ECC36446C80A1E40D9A0BADE8B02201B15A8BB82A95F572BA8E9B022DE73D09BA6C10F0CE606F8BA6C3EC2A065945B"}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