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bjectType":101,"Sequence":1760,"PreHash":"5C8A3C744642ECD5560292375B541C50","Content":"![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1YS5yicdcpJNIPBg01GdRj4nkvdC2jyy59SJXNwb0L8JJkEGZe0g762GybJqXnkwf6wyUwhd0l8sSjbBXqanUHQ/0?wx_fmt=jpeg)\r\n\r\n# “日本并不是美国的反面,而实际上是美国的镜子”\r\n\r\n[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r\n\r\n__ _ _ _ _\r\n\r\n以下文章来源于邬言惠语 ,作者懒残僧\r\n\r\n![](http://wx.qlogo.cn/mmhead/Q3auHgzwzM5jL5AfZhibias6fV89mOTqTu1rvfLrk0VNyDpibl38NpaFg/0)\r\n**邬言惠语** . 如是我闻\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oicGmJclgBceYXCfmzjep82YQjUMb8tlfFXjdVR6HTYcRPYjd2WvMjw/640?wx_fmt=gif&wxfrom=5&wx_lazy=1)\r\n\r\n文 | 懒残僧 \r\n\r\n \r\n\r\n \r\n\r\n今天和大家聊聊这本书,《美国的艺伎盟友》。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使得美国人深感震惊与不安。长久以来,美国人都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天选之地,是世界上唯一远离战争灾害的避难所。而日本在二战中打破了美国人的幻想。时至今日,美国在某些领域受挫时,他们的政客就会发表演讲类比,这是“珍珠港”的再现。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的震惊立刻化为愤怒,征兵处涌来了大量新兵。第一个前来报名的人宣称:“我要让这些日本佬尝尝我的拳头。”在华盛顿,一位爱国者由于无法在日本佬身上出气,为了泄愤,砍倒了华盛顿潮汐蓄水港沿岸的日本樱花树。在田纳西州首府,当地的资源保护部,宣布捕猎“日本佬”放开限制,无需证件。\r\n\r\n \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1YS5yicdcpJNIPBg01GdRj4nkvdC2jyy5DDUDeV8YuXK8CHKcnVlyiagYjibcIia2qib8vich58Uz5WnjZiaTbsYGExgw/640?wx_fmt=jpeg)\r\n\r\n \r\n\r\n此时的美国,“黄祸论”甚嚣尘上。日本佬被描述成不可被同化、只靠米饭就能生存、对欧美工人及农民的生计存在破坏威胁的民族。许多美国人认为日本老让人琢磨不透,他们用卑鄙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而珍珠港偷袭事件使美国人确信日本人民族性便是奸诈狡猾,日本移民以及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也是如此。所以美国联邦政府以军事需要这一虚假偏执的借口为由,将整个西海岸的日裔美国人都作为潜在的破坏者集中拘禁起来。战争结束后,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都后悔没能在日本多投几颗原子弹。并且海军上将哈尔西曾公开表示,对日本的“宽大“行为,将是对美军战士的侮辱。\r\n\r\n \r\n\r\n很明显,战后许多美国人仍然厌恶“日本佬”。但是由于战后不久冷战的加剧,日本成了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国,在远东抵御共产主义的桥头堡。虽然战争期间美国的轰炸机几乎炸毁了日本所有城市,在日本仍算是有着金融机构、交通通讯设施和一批有文化、遵守纪律劳动力的工业国,保留着一个成功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必需的成分。美国的精英决策者已经决定建立和日本的同盟关系、加强日本的经济复兴,以抵御东亚的共产主义幽灵,那美国民众是如何在战后不久就接受这项政策的呢?关于文化操纵,之前我写过\r\n[ 《世界大战时的宣传技巧》\r\n](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3MDA1ODY4Mw==&mid=2247484758&idx=1&sn=64231c5414f2ec0a3bcdac0bef20de50&chksm=fcf47782cb83fe949c2f9cb7ec4f5b54e2c596e0a122c04289c3a0ca745a35fde0202a001a80&scene=21#wechat_redirect)\r\n、 [ 《泰坦尼克上的“中国佬”》\r\n](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3MDA1ODY4Mw==&mid=2247485171&idx=1&sn=f5b0b96124de67add00b25a89b0041ee&chksm=fcf47427cb83fd316d3cfc74733bba69197c1bcf72e8003aeecee146737a20c292c67714e24c&scene=21#wechat_redirect)\r\n、 [ 《社会生活的意义》\r\n](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3MDA1ODY4Mw==&mid=2247484286&idx=1&sn=06a94ff0609ddfcfd398aa897d7c77d2&chksm=fcf471aacb83f8bc3ba328cbd39257d810e521841c4d4db8d46407ee1fd5ec58721634edd9c9&scene=21#wechat_redirect)\r\n的读书笔记。\r\n\r\n \r\n\r\n在战后,获释战俘的证词详述了白人俘虏在“日本战俘营”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野蛮兽行。这使得来到日本的美国人都决定对夙敌以冷面相待。然而当他们来到日本所首先接触到的,却是日本的侍女和儿童。日本的侍女在旅馆见到美国人后不断地鞠躬,并且羞涩而恭顺地给美国送上一瓶花之类小礼物。而日本的儿童眨着非常可爱的大眼睛,围着美国大兵索要糖果或巧克力。这首先打消了美国人的部分敌意。美国军方则趁势告知占领部队,他们是“代表美国的非正式的外交官”。在盟军最高统帅的介绍指导材料中,极力宣传的是女性和儿童是脆弱无助的,并要求占领部队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男性保护、介入和引导,将焦点放在日本人的女性气质和孩童心理,这一做法使得美国人弱化了一般认定的日本士兵野蛮残暴形象,使他们可以对日本人展现宽容大量的慈父作风。\r\n\r\n \r\n\r\n然而没多久,美国人就开始将日本看作一个“满脸伤痕但容貌依旧清秀的女性”。美国方面所报道的日本,集中在先前西方人所熟悉的部分——各种便宜但精致的艺术品上,画着隐藏在稻田翠绿、参天古树中的宝塔——和西方的浓烟滚滚的工业化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从1876年世博会开始爆火的手工制作的日本人偶,这种人偶式的“迷你”印象被泛化到了整个日本民族,使得西方人得以贬低日本人的成就与能力。日本被描述成一个“玩具世界”,人们住的玩偶房子是用“纸糊的窗户和席子铺成的地板”。矮小的日本兵穿着不合体的西式制服,背着相对他们的体型来说超大的武器,显得非常滑稽。在战后,美国决策者重启了这种“成熟度”叙事框架,将日本描述为一个需要政治教育的国家,而美国则是这个日本小学生的民主之师。\r\n\r\n \r\n\r\n在战时,美国出版物的封面,充斥着“盲目狂热\"的日本男性面孔——像类人猿、臭虫或者四眼龅牙的形象,女性的面孔则很少出现。然而在战后,展示给美国公众的照片大多是身穿艳丽和服的妇女和儿童。尽管当时和服是很少见的奢侈着装。实际上,照片中的男性角色经常由美国士兵“爸爸”所替代。美国方面拍摄出版了大量驻日期间,笑容可掬的美国大兵和日本儿童的照片,使得这一场景符号化。而日本女性则被塑造成“蝴蝶夫人”。大部分驻日服役的是远离伴侣的正常男性,他们需要性服务。而在占领初期,日本政府征募了大量下层阶级的妇女充当“减震器”,仅官办妓院就有7万名妇女从业。虽然真实生活中的日本女性,没有坚挺的胸部,并不符合西方的审美标准。但很快美国士兵就喜欢上了她们“迷人可爱、孩子般的个性”,“被日本妇女的谦卑顺从所俘获”。 \r\n\r\n \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1YS5yicdcpJNIPBg01GdRj4nkvdC2jyy5xjN10VbGx1AXo0Th5arbiaAYkhQaRaoe6xgicaEckftZU2OvKoXl7O9g/640?wx_fmt=jpeg)\r\n\r\n \r\n\r\n1951年5月3日,当麦克阿瑟回国述职时,发表了一篇充满种族优越感的声明:“如果说盎格鲁-\r\n萨克逊人在科学、艺术、神学、文化上的发展相当于成年人45岁所拥有的成就,那么德国也算相当成熟了。日本这个历史久远古老国家却仍处于急需引导教育的状态,以现代文明的标准衡量,与我们成熟的45岁相比,日本就像个12岁的男孩。”麦克阿瑟补充道:“属于孩童期的日本人仍接近最初的习得期,有可塑性,能够接受新的思想观念,”美国人仍能“将基本的思想观念植入他们的头脑。”麦克阿瑟的声明对日本人来说不啻于一记耳光。这位将军毫无保留地直言他对日本人的贬低和蔑视。与之相反,麦克阿瑟的言论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应。黄种人的智力水平仅相当于12岁左右的男孩是当时在美国普遍流行的科学种族主义言论。\r\n\r\n \r\n\r\n虽然当时也有清醒的美国学者,比如屡次去日本调研的海伦·米尔斯在1948年所出版的《美国的镜子:日本》,就论述了“日本在简短的现代发展阶段,从平静的孤立隔绝状态突然崛起进行军事扩张的事实正是西方世界400年历史发展的缩影。”然而米尔斯的书却无人问津。在美国所流行的,是鲁思·本尼迪克特这个从未去过日本、也不懂日语的人类学家所写作的《菊与刀》。日本在亚洲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被本尼迪克特解释为日本人“民族性格”中诸如极度“性情多变”等因素。英国记者曾嘲讽驻日美国人将日本的一举一动都打上“封建”标签的做法,“某种习俗或制度,只要被冠以封建之名,就会遭受到美国人盛怒地全力抵制”。而美国学者正是认为日本人“陷于”历史不能自拔,承受着“封建”传统的重压,是“囚于琥珀中的蝴蝶”,等待着美国横渡太平洋拯救。 \r\n\r\n \r\n\r\n在美国国内,类似《教日本人学“民主”》为题的文章很普遍,这种标题对美国人才有意义,因为他们暗示日本人无法自己达到文明教化,需要美国人的帮助和引领指路。美国人尤其在日本孩童上身上看到了再生更新的可能,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改革教育体制以改变日本人封建的军国主义思想。然而对于当时的日本人而言,他们将民主和消费文化混杂在一起。曾经有一个“无礼的家庭主妇”质问美国记者:“如果民主就是电冰箱,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当时的美国人认为这个故事很可笑。实际上这个日本家庭主妇正确地解读了美国人所传递的信息。在占领期间以及整个冷战期间,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美国人都是将民主和富裕的“美国生活方式”一起宣传的。很可能这个日本家庭主妇只是直率地指出了隐藏在美国人想法中有关民主的联系。 \r\n\r\n \r\n\r\n \r\n\r\n1943年美国民调表明,有1/3的民众支持处决裕仁;1945年民调表明,有70%的美国人认为天皇应当被处以死刑、监禁、流放或接受审判;仅有3%的美国人认同保留天皇“作为统治日本的傀儡”。著名的广播主持人沃尔特·温切尔向数百万的听众宣称,美国不摧毁日本皇宫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公然“对我们的那些被砍头牺牲的杜立特轰炸队飞行员的残暴侮辱”。然而当时美国如果像“众望所归的那样在战败者面前”革除天皇,那么他们也就“把日本人同美国征服者合作的基础和动机扫除殆尽了”。这样一来,美国人不得不面临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一个语言几乎完全不通的充满敌意的民族进行施政和管理。保留天皇裕仁,使得美国人得以利用“日本现成的国家机器,包括从高级外交大使到乡村邮递员的200万左右日本政府工作人员”。 \r\n\r\n \r\n\r\n对广大美国人民要求废除天皇的公众感情起到缓和作用的,是美国的新闻记者和作者的话语,他们开始为天皇重建一个美国重要盟友的形象。在美国人眼里,天皇不再是缀满勋章绶带的军装,骑着白马高高在上的样子,而是身着朴素的便服,头戴呢帽,与人民打成一片的形象。1946年2月开始,在美国军方的陪同下,天皇开始长达5年的从大城市到偏僻渔村的全国巡视活动,期间他走访了学校、医院,看望了负伤老兵、阵亡战士家属,参观了工厂、矿井等等。裕仁声明放弃神性后的第一批照片中,有一张就是皇后身着土褐色和服跪坐和两个孩子一同喂小鸡的场景。《生活》等主流杂志,将裕仁打造成一个热爱和平的“模范家居男性”,这些照片完全隐去了那些时刻陪伴王室左右的仆人群体。虽然皇太子有很多教师,但英语女教师则被塑造成其唯一教师的形象。 \r\n\r\n \r\n\r\n在美国方面的话语下,天皇是在邪恶的“军国主义分子”的逼迫下卷入战争的,特别是东条英机。“军国主义分子”的称谓过分强调了日本文职帝国主义者和军人帝国主义者的差异,与其说是澄清事实还不如说是混淆视听。东条是一个很适合衬托天皇的角色,因为他恰好吻合这么一个高深莫测的、“东方”罪恶的策划者,现代傅满洲的角色。东条出现在《生活》杂志总是被区别对待:别人在法庭上穿军装不被提及,而东条在法庭上穿军装被称为“毫无悔意的”;有可笑的小插曲时,别人都是“大笑”,而东条则是“冷笑”;案件审理中,别人表现出的是“祈祷者的态度”,而东条则是“高傲轻蔑的态度”。美国媒体把东条往性变态的方向描述。傅满洲的创造者萨克斯·罗默将其称为人形化身的“黄祸”。然而有趣的是,在战时,日本人也喜欢将美国人描述为阴柔、软弱而堕落的样子。 \r\n\r\n \r\n\r\n \r\n\r\n尽管战后狡猾、近视、龅牙的“日本佬”形象仍会在美国的大众文化中出现,但这时出现了一个新的形象,也就是人性增多兽性减少,更适合做美国战后同盟的形象。1956年12月,“航海日志”播放了一档名为“小伙米基”的虚构节目。节目讲的是,战时一位美国空军飞行员坠落到敌人领土,等他苏醒后发现有个日本男子在照料自己,日本男子告诉飞行员自己和守寡的母亲会把他一直藏到战争结束,并对偷袭珍珠港表示心存忏悔。在战后,米基和其他士兵凑钱资助那个日本人后代到美国留学。“小伙米基”向美国观众展现了一位亲善的日本人,一个战争期间明显缺失的角色。这个故事在现实中确有原型。约翰斯通是战死于菲律宾的美国士兵,他的一万美元人寿保险金就被父亲用来设立奖学金,专门资助日本学生来美留学,目的是以和平民主的方式对日本人进行“再教育”。 \r\n\r\n \r\n\r\n在投放核弹轰炸广岛和长崎之后的十年里,美国人一直对核武器持矛盾态度。美国人更愿意“想象着那不可想象的恐怖”场景:有一天美国的城市会遭遇到原子弹轰炸,而不愿面对广岛和长崎过去和现在所遭受的悲惨现实。如果美国没有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那么只是想象一下这样的灾难场景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了提升美国的国际形象或是他们作为基督教信徒的罪恶感,美国人发起了两项人道主义计划,选择了日本女性和孩子们作为项目的援助对象。“广岛少女计划”为因原子弹投放而毁容的25名日本女性在纽约安排了整容手术。“精神的养子”计划救助了300多名因原子弹爆炸的遗孤。两项计划都忽视了原子弹爆炸中的成年男性受害者,这也再次证明在战后观念框架中,日本人扮演的是一个需要心胸宽大而明智的美国供养人、监护人及家长的从属者的角色。 \r\n\r\n \r\n\r\n1957年12月,华纳兄弟公司在摄影中心举办一场奢华壮观的首映礼,所为影片是公司极力推举的由马龙·白兰度和高美以子出演的年度最受期待影片之一,《再见》。《再见》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个主题中的佼佼者,也就是美国大兵和日本女性的结合。影片中由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男主角经历了转变,学会放弃仇恨,逐渐成熟并和一名日本女孩的恋爱过程中克服了种族歧视,最终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而当时较火的日本题材中,另一部电影名为《男艺伎》。影片中展现了“伟大的伍利”通过和一个日本男孩的友谊成长发展为一个成功的娱乐演绎者。当日本小男孩渡边三男第一次见到伍利时,他非常大胆又相当令人不可理解地对伍利说,“请当我的爸爸。”渡边三男对伍利的尊重和爱戴让伍利重拾信心,扭转了人生,最终从一个卢瑟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r\n\r\n \r\n\r\n \r\n\r\n读书笔记就写到这里。美国对日本“艺伎化”塑造的同时,一直在完成对自我“男子气概”的塑造。然而正对米尔斯所言:日本并不是美国的反面,而实际上是美国的镜子。下面这张麦克阿瑟和裕仁天皇的照片,则在回顾历史时经常被称为美日结合的资产阶级婚姻的结婚照。\r\n\r\n \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7wSicXYdhiarbicErSlFQkIAEPThq14ad3DUZAgoJbLGibCAv0XNyRGJ7b2hdacXIpCl5Nt8aH2AIotlwfxKXTIib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r\n\r\n \r\n\r\n![](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1YS5yicdcpJMK54Bia15KN2riacWTy8XWiaw90eksfwb26a6icHNJhTq3pfk6HrBFRMhPayWOGibIXDA3ClFfBHHmfZw/640?wx_fmt=jpeg)\r\n\r\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n\r\n微信扫一扫 \r\n关注该公众号\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 分析\r\n\r\n 收藏\r\n\r\n","Timestamp":1662220800000,"PublicKey":"0319773E4E75194DE9810E624C4B2B57BD976F8E62CF12ACC85909BABF216A6406","Signature":"3045022100DEB82E0FD9A97C8CA56126B99213734954C42B7FA82D7119E64616583BBC152F02207E6AFF7C11EDE4534D0570E68C3ED3BC59615B12D9F8D89F1C6D8819EC958646"}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