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rCmWKnKpoNGs5gJXA3tkxwWKv8j8KYxxp
Bulletin#0E9D58B23633806F8CE89F3C86BDD6BF
orCmWKnKpoNGs5gJXA3tkxwWKv8j8KYxxp#217
@2017-06-01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 “文化多元化”的假象背后

原创 双瞳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oicGmJclgBceYXCfmzjep82YQjUMb8tlfFXjdVR6HTYcRPYjd2WvMjw/0?wx_fmt=gif)

近日,
美国华盛顿州长青州立大学一白人教授因为拒绝在“缺席日”离开校园,遭到学生围攻并指责其种族歧视,这一新闻引发了讨论和对左翼的指责。虽然笔者一向认为“白左非左”,但我也必须要尽我所能对这一指责作出回应。

在学术界,1950年代与1980年代的“意识形态”终结理论是截然不同的。1950年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有一种基于“工业社会”的共识(GIddens,1977):在西方社会,阶级冲突已经被规范化的控制了,因此,“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考虑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为了对抗日益壮大的共产主义世界,对自身进行的一定程度上改造(福利国家),通过剥削第三世界国家,较为成功的缓解了社会矛盾,创造出了一大批稳定的中产阶级(我比较喜欢称呼他们为工人贵族),这一“终结”理论断然不是无的放矢。**
不过,随着政治上的分化以及1960年代的激进社会运动以及“自由世界”失败的越南战争,对这一“共识”的
批评和挑战是1970-1980年代英国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52SBibH9wCNVRWIUz3gcribtzdRaG0bkQoXAickFKiaCdlmYlPIkcLvOejBnr7zveO8DX3t7epb7OYQ/0?wx_fmt=png)

而1980年代中后期之后,随着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替代了这一批判并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意识形态终结”。如果我们说1950年代的意识形态终结是所谓对“普世价值”的认同的话,1980年代之后的意识形态终结,这种终结的实质不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束,而是彻底消灭(自认为)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以福柯为代表的的一类“小资产阶级最后堡垒”(萨特语)的学者通过否定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基础以及对意识形态理论有意义的认识论范畴的方式进行釜底抽薪,在这些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泛滥下,意识形态理论(貌似)在一个有结构性矛盾的话语世界里被消解了。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主要的内在结构性矛盾,其诞生的国度或者文明因为传统的自由主义语境,往往存在对个体自主性的夸大倾向,这导致后现代主义出现矫枉过正。这些理论对媒体文本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霸权性传统关系的根本脱节的强调已经“远远超出了对根植于特定历史集团的权力关系作出真正的积极反应”的程度(Gruneau,1988)。不仅如此,后结构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还制造了所指和具体事物之间致命的符号学混乱(Eagleton,1991:;Geras,1988)。后结构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虽然纠正了经验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再现概念,但同时又否认了任何形式的认识论和认知的可能性,最终导致了对“真理”这一概念的遗弃,走入了相对主义概念。这一理论没有成功的建立出任何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仅仅只是经验主义和庸俗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对立镜像。这种极端性暴露了西方社会思想中长期存在的机械论和二元论倾向。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52SBibH9wCNVRWIUz3gcribWZaFKrgv4ibogcKfyDXa1Qx9ibx9YI4Gl8FvDKVe2EXQhcxpUzJq2wnw/0?wx_fmt=png)

好吧,我把上面这些话简化一下。毫无疑问,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明显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在前段时间共青团中央知乎号怼现代艺术的事件当中,很多人用这个嘲讽共青团不学无术,自家人打自家人)但是正如同一些批评言论所言,西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某种程度上的庸俗化。这种影响和庸俗化最终导致的就是如今的所谓“多元化”浪潮。而导致这一多元化浪潮的核心思想的内在结构矛盾将这一浪潮不断极端化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又能否责备这是左翼的错呢?这是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错吧。

在这一极端化过程中,由新自由主义所指导的跨国媒体帝国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跨国媒体帝国呈现出一种伪多元化特征。无论是类似“赫敏由黑人来演”,“新任007可能由黑人来演”的这种新闻,还是广泛存在于纽约时报这类媒体中大量的通过以多元化逻辑攻击特朗普的文章。
**这背后的逻辑并不是多元化而是帝国体系下的增殖逻辑。**
**简而言之,这种逻辑带来的准则是:一切都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语言说出来,只要其本身有利可图。**
**这些跨国的媒体巨头的渠道繁荣和节目繁荣并不意味真正的多元化,这仅仅意味着跨国媒体工业愿意寄生而不是消灭文化差异,特别是这种差异能带来利益。**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52SBibH9wCNVRWIUz3gcribfwo81ibMO0rD2E2s1SHRTibEFqyibIhuicq4Y6Ded7ibrhpkGDczRvJTqoA/0?wx_fmt=png)

08年的洋葱电影就有这一现象的表述。一个长相酷似奥巴马的所谓全美黑人电影协会主席因“洋葱电影”没有出现一个正面黑人形象而提出再没有正面黑人形象就要发起所谓的全美黑人“离开电影院座位”运动。我们在进行大众媒体批判的过程中,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是:理论上来说这些媒体巨头不应该支持多元化,然而他们近期所生产的内容却越来越“多元化”了。哈特和奈格里(2000)指出,全盘文化同行并不是帝国所热衷的优先战略,相反,对于帝国而言,
**识别出已经存在的或潜在的文化差异,并赞同这些差异,继而通过一套有效的调控和机制来控制差异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策略。而日益突出的“白左“问题,恰恰就是这一机制所产下的怪胎。**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52SBibH9wCNVRWIUz3gcrib7J2TJ46jdc9Ot9M0icaKicISxxqAILKHDicz5bFw8nVLe1v7A8EXXxUPQ/0?wx_fmt=png)

后结构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社会的传统影响及媒体帝国的推波助澜下呈现出一种奇怪的三位一体状态,这种状态必然是不可持久的,恐怖主义新常态的出现已经证明了这一观点。而我们又应该在其中学到什么,避免什么,已经是不言而喻了。



参考书目: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分析作者赵月枝



作者简介

** 双瞳 ** / **** 传媒 ** ** ** **

** **

关注传媒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希望和沉思录读者一同进步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mxNkn5PWGHl7ETPtbUexLDawYjRVzWN8tUdwyDw5cNvhbQm70vatVA/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