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uNmwBE9m5sn1hRhuBGuNibF1TMz2ZfRyMD0v9BglKcoYm8xDe3YHibDZCyXbficgDzNcDgLTj1xeJg/0?wx_fmt=jpeg)
# 今年几乎没碰到要报新闻学的孩子,真的有“天坑”专业?
原创 林楠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3fiaozrnfBJkrIeXgjOXvO8IrAST4l2xiaLC3iaZ1CibYNq9Aq7CWdLdNyJly3aS1AC6awKMTI0fhOg/640?wx_fmt=jpeg)
高考完了,一个令考生和家长无比纠结焦虑的问题来了:怎么填志愿?我国目前有3000多所高校、近800个专业,要从这里面选到“最合适”的,听上去就很不容易。
连日来,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关于“报新闻学专业就打晕”的言论,引发了众多新闻学界和业界的讨论。就业难、学历贬值的现实与网上流传的那些“天坑专业”、张雪峰们段子无数,都在影响考生们的选择。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专业改革正在持续推进中。早在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最新的本科专业调整方案,高等专业本科专业目录新增21个专业,925个本科专业面临裁撤,其中,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为甚。在2022年,撤销这几个专业的院校分别达到27所、23所和22所。“学着学着,专业不见了……”
如何挑选满意的院校与专业?如何弥补城乡学生的“信息差”?被所谓的“天坑专业”录取后悔了怎么办?怎么看待志愿填报师这一新生职业?观察者网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生涯探照灯研发总监林楠。
**
观察者网:关于志愿填报,现在都呼吁家长以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为主,结合考生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家庭经济能力、专业就业前景等等进行整体分析,您认为在挑选学校和专业时,哪些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选项?报考志愿时有哪些基本准则可以遵守?
** ** 林楠: **
我觉得首先要看做决策的目的,就是说填志愿是为了什么?其实每个家庭的诉求不一样,有些就奔名校,只看学校层次;有些特别看重就业;有些孩子则有特别想学的专业,完全以专业为导向……因此在进行志愿填报时,既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也要确定自己决策的优先级,确定决策标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uNmwBE9m5sn1hRhuBGuNib6l3gEL2T6jU9r9jrjeYINJ7oODF2cEKh6KtdkkPIVqR0LP2ibnfibpOw/640?wx_fmt=jpeg)
2022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较高的前10个专业,图自麦可思研究
很难说有一个四海皆准的准则可以遵守。这个过程中可以参考很多客观的信息,但本质上还是回到考生和家长内心,优先级到底是什么?作为高考志愿规划师,我们主要是梳理整个家庭的想法,将其体现在最终的志愿方案上。我们是辅助他们去完成志愿填报,不能替他们决策。
如果想法冲突,我们会尽量把了解的信息给到他们。比如说某个孩子数学不好,家长非得要求孩子去学跟数学相关的专业,数学专业确实很热门,就业前景也很好。但我们就会提醒,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都不好,他以后到大学会不会挂科,学不下去等等。
其实填志愿的最终呈现就是一张志愿表,表里需要填目标学校和专业范围,并进行排序。一般而言,报考学校的层次是由考生的分数决定。而在专业选择上时,我们通常会请考生做一些专业的生涯测评工具,并进行解读分析,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就业等等,再给出建议澄清误区。
** 观察者网:您经手的这些例子,家长和考生会优先考虑的比较占多的是哪一个?比如说就业? ** ** 林楠: **
对,今年就业肯定是热门,现在宏观经济形势还处于恢复期,互联网、房地产、教培等行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荣景不再,大家总体的感觉就是就业难了:机会少了,努力与预期回报不再成正比……
在这个背景下,大家都会发出疑问,这个专业就业好不好。我一般都会提醒他们,现在看的就业数据都是前几年的,是滞后的。
这其实是一个被大家经常忽视的状况:我们当下所参考的行业发展、就业情况,对考生实际就业而言是一个落后的预测指标。因为志愿填报的结果要到4年大学毕业或者硕士毕业后才会真正的显现出来。我们站在此刻回想6-7年前,可以预想到互联网、房地产、教培行业如今的情况么?
所以如果选的专业孩子根本不喜欢,大概率他以后也不会干这行。由于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不足,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缺乏对专业、职业的探索,因此要在大学四年乃至更长的学习中,慢慢找到自己专业和兴趣方向的结合点。事实上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的人也不是特别多。即使专业没选好,也有机会有别的发展,只是可能要多走一些“弯路”。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uNmwBE9m5sn1hRhuBGuNib4wolRm9avqAJp1D38ib6gmnbiblR2xHlbQ8cqy3KwmOkYhwbWbN3La2Q/640?wx_fmt=jpeg)
2023年6月25日,河北省邯郸市,在第一中学举行的“2023年高招咨询会“上,考生和家长在了解高校招生信息。图自IC Photo **
观察者网:近些年,高校专业设置更加强调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一些“上新”专业具有当下热度高、行业领域优势明显、符合国家发展趋势等特点。其中,今年新增备案本科专业中,“数字”“智能”成为高频词。这些优化改革出现的新学科专业能否成为填报志愿的新“风向”?
** ** 林楠: **
其实目前来看,高校设置新专业、新学科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可以看出新技术的出现对许多专业本身如何更加适应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对这种做法,高校可以直接设置一批相关的专业,也可以引导原先的专业进行相应的改革。但是改革的落实需要依靠相关专业的老师、相应的课程调整,包括设备的改善等,这些也许还需要一些时间。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UuNmwBE9m5sn1hRhuBGuNibfosHNtSBclElZXp1n5DpsNCLlwb3icAG6Q2c7cYhVCuG5wF9NcxbpYQ/640?wx_fmt=png)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 图自知乎网友@lvximing
不确定是否有专业可能面临招生压力,因此改个名字,设置个新专业跟风,等风头过了,这个专业可能又撤销了。现在每年撤销的一些专业就是这么来的。
既然人工智能的到来已经不可逆,那么现在如何来培养学生的AI素养呢?是否需要开一门通识课来介绍AI呢?或许这也是一个值得来思考的问题。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uNmwBE9m5sn1hRhuBGuNibciaib6er0JrEtNkubSOwmIIWCxvbiaZzVB9pxWhc9YPjM20h2Ilw0ILZg/640?wx_fmt=jpeg)
6月5日,苹果公司推出了其首代混合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vision pro。图自Apple官网 **
观察者网:最近还有一个由“要不要报考新闻学”引发的专业之争。在您看来,有没有所谓的万金油专业?无论是专业教授内容还是专业设置本身,如何改变专业和就业脱节的情况?
** ** 林楠: **
专业和就业脱节问题,其实就跟学校到底在为什么培养人有关,到底培养目标是不是只是为了就业?还是说就业只是一项指标,985高校很多都是培养科研能力。
还有你提到的“万金油”,那些没有什么壁垒的专业,多数都是偏文科、偏素养类的积累。这一类的专业,现在好不好就业?今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到2025年的相对量化的近期目标和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那么哪些是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呢?或许去看看哪些专业毕业生抱怨不好就业就大概了解了。
但我也想提出一个疑惑,为了学术发展要设置学科专业我能理解,为什么都在本科阶段设置?举个例子,公共管理现在是被撤销的热门专业,但是今年备案新增的专业里面,公共管理类又新增了两个。一方面似乎这个专业需求量不大、就业一般,另一方面你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还要搞细分,我觉得这种细分是不是应该往研究生阶段去设置。
又如今年东南大学新增一个专业叫未来机器人,原来有个专业叫机器人工程,两个专业到底有什么区别?我刚开始看到这个新增专业时是有疑惑的。我不反对交叉学科,但是是否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就强调交叉,个人有些保留意见。
回到争议的新闻专业问题上,随着技术进步,传统媒体逐渐被新媒体、自媒体取代,原先能够提供给新闻学或新闻相关专业,包括播音主持的岗位,现在不再招人,但高校里的专业又得继续开着。而且新闻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师资配置上有没有那么多在一线做过的老师。很多传播学博士,实际上自己都没写过新闻。就我接触到的案例来说,今年明显几乎没有人说要报新闻学。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uNmwBE9m5sn1hRhuBGuNibKpsn65eWuNpENmu9wqJAh7RicNtIOdwnlaCWKwEl25VxTkkv09kYcmA/640?wx_fmt=jpeg)
张雪峰引起争论的言论
同样地,和新闻学类似的那些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老师是否能够与时俱进,满足时代对专业新的要求、了解最新的趋势,课程的培养方案或者人才培养方案,都是个问题。
现在,整个社会更倾向于那种有各种学术背景交叉的人。高校的培养方案,应该鼓励新闻专业学生去辅修财经类、甚至是理工科的课程。传媒只是一个载体,专业领域的知识可能更重要一些。
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每个专业都有存在的意义,但多数人不会从事科研,他们怎么办?这个话题被讨论我觉得是有意义的,至少引起了大家对专业设置以及就业问题的思考。
**
观察者网:“考得好”不如“填得好”。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许多考生会一味强调地域的重要性,甚至不顾实际分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又或者,为了挤进985、211,选择去偏远的地区。考生报考志愿时,在学校、专业、地域,这三者之间,该如何取舍?
** ** 林楠: **
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到我们之前说到的,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有没有去结合当下的整个时代的发展的趋势去选择?有些家庭就想读一个公费师范生,确定未来“有编”,并不非得要去大城市闯。
志愿填报的直接结果会影响就业,而职业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职业,一类是经验积累型职业,前者多与理工农医相关(传统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职业早期收入就比较高,但可能面临35+的危机;后者好像专业壁垒低,但又很需要,职业早期挣钱不易,后期收入看好(如销售、教师、咨询师等)。
如果想靠技术门槛吃饭,专业比学校重要。比如说你就想搞计算机,却去学会计,这肯定不行了。企业要招技术人才,肯定看专业对口;但如果想往那种偏通用岗位发展,比如销售、人力资源、行政等,其实没有特别要求专业。
靠技术还是通用或是奔名校,多数人在选择的时候,其实没有想好这个问题。 ** 观察者网:可以这么理解吗?建议考生可以尽早去做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
** 林楠: **
对,这个是很重要的,今天还有一个家长问,纠结这个专业那个学校要不要留,我就问他孩子适合搞技术还是通用?如果更愿往通用方面去发展,他在大学期间需要更加重视实习经历,积累经验。这时候,以后要在哪发展,选择的城市就显得很重要。
观察者网:这个专业究竟是什么,出来以后做什么,收入如何……在海量信息面前,家长和学生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填报志愿。对此,家长和学生该如何甄别出有价值的信息,避免陷入迷茫和焦虑?
林楠:很多家庭做决策没有主轴,“既要又要还要”,往往这种是不现实的,大多数人的分数不支持满足全部需求。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UuNmwBE9m5sn1hRhuBGuNibC0trVsulXXIyyCP7PqclGorkQQGkAB4413gA8zu1jgHXYpicC9m6rSQ/640?wx_fmt=png)
这就遇到收集信息的问题。举个例子,比如以后希望去国家电网工作,那么就要去分析国家电网的招聘情况,员工主要招收哪些高校的,从数据上看电力系统更愿意招比如华北电力、上海电力、东北电力这样电力系统内高校的学生。
要读研,就优先关注升学率、保研率的数据;规划本科毕业直接就业,就要去看哪些学校就业情况比较好,实用性比较强,就业率高。很少有选择能够满足所有需求,除非高考分数特别高。
**
观察者网:还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信息差。尤其是对县域乡村学生而言,更加缺乏对院校和专业信息的真实观察,如何打破弥补这种“信息差”?
** ** 林楠: **
不容易的。今年因为我们正好参与了企业推出的公益高考服务,接触到这样的学生,他们更多问的是我们平时可能不太接触的专科层次的学校,我觉得自己都回答不上来。
往往去县域招生的老师就很少,我觉得教育部也可以要求各个省去提供公共服务,地方或许要做更多的事情,通过新媒体让大家去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另外还有社会公益项目。
我看到现在其实地方政府已经在组织专家团队提供志愿填报政策咨询服务,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很迷茫,尤其是县域乡村考生。“当城里的孩子在考虑选什么专业的时候,乡村的孩子还在问这个专业是什么。”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缺失,大家都在拼分数,考得不错“分都浪费”的情况每年都会发生的,很可惜。明年又有很多省新高考了,每年本科批次合并以后,很多学生对那些独立学院都不是很了解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学校里也没有足够的老师去指导又怎么办?
所以这都是通盘要去考虑的问题,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讲过一遍都会知道,有的题都做了无数遍,高考也不一定会做,更何况这种这么重要的事情,其实需要反复的去强调去说去解析。
而在那些媒体都触及不到的地方,政府是否可以承担更多指导性的工作?高考志愿填报是分省,而且每个省的情况又很不一样,偏远地方的咨询师可能都比较少,纯公益需要政府采购服务。其实我觉得生涯咨询志愿填报就跟政府采购法律服务是一样的,采购其他的公共服务有专业人士去做,给相应的报酬。
**
观察者网:被视为“人生大事”,志愿填报已成为一桩热门生意。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到几万的一对一服务,甚至还有几分钟自动生成志愿。这些办法靠谱吗?如何看待志愿填报师这一新生职业?
** ** 林楠: **
首先这个行业能不能称之为一个行业,都是一个问题。你看人社部最新的职业分类大典里面,就没有志愿规划师这个职业,也不容易有一个所谓的行业标准。
一个好的填报师,可以让考生降低试错成本,并把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志愿填报中去。但这个事情毕竟人生大事,花钱购买了服务,自己也要及时学习,综合考虑和判断,咨询师之前做了多少个案例,所在的机构是否成熟等等。因为万一失误了,损失还是得自己承担。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uNmwBE9m5sn1hRhuBGuNibGLAPGiaIAM6DwbNic5OvAyvm4A28cghZFiaLRvIntVduZdph04AAyEl2A/640?wx_fmt=jpeg)
2023年6月26日,浙江杭州,考生和家长在浙江省2023年高校公益招生咨询会上向各家高校了解招生信息。图自IC Photo
包括政府希望学校去提供服务,但是老师是否得到相应的培训,如果学生听了老师的建议最后录取的并不满意、甚至出现退档或滑档的情况,那么老师能否承担得了这个责任?不管是生涯规划师还是学校老师,更多的其实还是提供信息上面的咨询,最终需要自己去选择。
我认为,提供服务有几个层面,首先是政策的解析,如说高报的政策分什么批次,其实这个东西都讲得很少。虽然现在很多省市教育考试院都已经发了视频,但要知道家长的认知水平不都那么高,有些内容可能理解不到位。另外包括填报的思路,填报的依据,我们本科院校3070多所,专业792个,那么厚的志愿填报指南,新高考院校专业组里面那么多专业,又得服从调剂。如果平时不开展生涯教育,让学生短时间内去了解这么多的专业和学校根本不现实。
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在现有的高考招生规则下,所有人都录取到理想的学校和专业是不可能的。
新高考完了说是推进选科,要做生涯教育,真的做了吗?学生真的了解这些吗?考生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考试上,但在关乎人生重要选择的事情上,投入的还不够。我那天看一篇文章很有感触,文章说高考只是一场考试,志愿填报才是人生的开始。
** 观察者网:如果成功被录取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跟自己的想象不符合,怎么才能及时调整和确立清晰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 ** 林楠: **
这种情况太常见不过了,在任何学校都可能发生。受所谓“一分不浪费”思想或时下“热门时髦”影响,而忽视学生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录取时刚好冲进去了,那一刻可能很开心,等到正式学习课程的时候就傻眼了。
高校转专业的门槛始终不低,大部分高校仍对转专业资格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包括专业排名、绩点、高考文理选科情况等。近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完善转专业政策,降低学生转专业难度,给大家提供便利。
这时候还得去想到底适合干什么、想干什么,因为换一个专业也得知道往哪换才行,包括修双学位、修辅修,目标必须要清晰。
还有一些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但就业方向是自己比较熟的。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比如一个考生性格特别开朗,想做销售,误打误撞被一个所谓“天坑专业”生化环材录取了,策略是什么?先争取毕业,即使学习做不到非常扎实,也尽量能及格,顺利毕业。毕业以后还可以去干这个行业的销售,可以转化思路嘛。
其实人生有很多可能,如果真遇到这种问题,要跟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或者家长认真谈一谈,去帮助自己开拓思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