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1YS5yicdcpJMW1bWbicXVibs6TqSnZClohNCVV9HcK1VYDsUCribgF9ddHoAKqgLRdmloFxP8XzfFBtL6da4Tax1ibA/0?wx_fmt=jpeg)
# 悬崖之上的中国电影
原创 潮思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oicGmJclgBceYXCfmzjep82YQjUMb8tlfFXjdVR6HTYcRPYjd2WvMjw/640?wx_fmt=gif)
** 文 | 褐色鸟群 **
若不是张艺谋的《悬崖之上》以黑马姿态冲进今年的五一档,许多观众可能都快把中国的老导演们忘了。是的,若是简单考察一下当今的影视行业会发现,那些中国名导们似乎丢失了自己赖以成名的看家本领,他们不再到处拿奖,也很少再享有头条的待遇,为中国电影博取世界声誉。他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拿尽了世界上所有的艺术电影奖项,但在今天,他们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1YS5yicdcpJMW1bWbicXVibs6TqSnZClohNPrK2UJETbuCz4ibVJsX4ozurKHnhYkicYrtbC1GBYxaKNiaAia7uAMNgibA/640?wx_fmt=jpeg)
艺术,总是要基于实践经验,因此,“愈老愈妖”非常适合形容艺术大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总能够用智慧和经验启发后来人。斯皮尔伯格、乔治·米勒、伊斯特伍德等好莱坞知名大导自然不必我们多说,许多影迷朋友眼中的大神——戈达尔,年届九十,还在以天书一般难懂的作品困扰一批又一批的年轻电影学子。
但这显然不适用于中国的名导们,正如张艺谋的片名所说的那样,中国电影和中国导演正在“悬崖之上”,第五代、第六代夺得三大电影桂冠的记忆是如此遥远,老一辈的中国导演,不仅无法继续他们的艺术电影盛世,在电影票房上也拼不过后来非专业出身的吴京、郭帧、陈思诚
、贾玲 等人。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1YS5yicdcpJMW1bWbicXVibs6TqSnZClohN0SVuuEkEtxicAmwqibYuMGgmyyWicjsxibD138nEwdDAJXHfs3Pq8NZia8Q/640?wx_fmt=png)
可能有读者会反问,为什么这些人能够代表中国电影?如果以张艺谋的人生经历为参考,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释。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这种标准首先建立于西方世界的评价之上。张艺谋本人是这种评价标准的最大受益者。虽然电影课堂上会讲,《渔光曲》早在1935年就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世界电影奖项——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但是如果考虑到1935年苏维埃政权的处境,其实这个荣誉奖真的只是个“荣誉”而已。
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还是要等到1988年张艺谋以《红高粱》夺得的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是的,你没有看错,并不是台湾、香港地区。我们如果来总结张艺谋早期电影的特色,那么用“奇观”来形容是再适合不过了。
一个封闭的空间,一群走投无路的人,一种逃脱不了的命运,一出反抗种种不自由的悲剧。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批评的那样,他忽视了中国自身的发展脉络,以一种西方世界的“后冷战”视角审视中国的社会与历史。为了这么做,早期的张艺谋甚至不惜以“发明”民俗的方式来用本朝的剑,斩前朝的官。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1YS5yicdcpJNbyiaibnQtFiabpEjekgibkPPJ7dGShabtKjr1kzqXF39QJGsuPo7RZxmKLMMgHQw80KSWTDk5aia9tCg/640?wx_fmt=jpeg)
在此之后,中国电影开启了无奖不拿的黄金年代。形式大于叙事,表现重过写实的“谋式风格”,席卷了整个西方电影界。巩俐甚至在九年内凭借《红高粱》《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拿遍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经历,成为在海外最炙手可热的中国演员。
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导演在新千年好像都突然不会拍电影了。新千年后他们的成就,远远不敌八九十年代。
** 只要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拍电影”、“拍电影为了谁”以及“谁在看电影”,那么,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
在上世纪末中国电影还处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的年代里,对于电影人来说,国营制片厂僵死制度下那些微薄的工资、流于形式的表扬,
**当然抵不过海外电影节所能提供的高昂奖金与为国争光的荣耀。**
在自由主义思潮盛行的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也未能免俗,跟随知识界的脚步,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历史文化反思运动。
可当张艺谋以《英雄》开启华语电影大片时代之后,便再也未夺得三大电影节桂冠。冯小刚早期以戏谑名利、啼笑因缘的贺岁喜剧成为国民导演,后期却因急于获得电影节认可的倾向暴露出了自身价值观、艺术手法方面的局限,反而造成票房、口碑双输的局面。陈凯歌、贾樟柯们在他人的目光中,重复着概念与形式,妄图以自身30岁时的经验度量60岁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老导演在这个问题上,总是受制于自身的时代局限,未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而2013年前后“流量电影”,“综艺电影”的盛行,正是体现了这种老导演隐退、新导演乏力的尴尬状况。
2015年开始,饱受“流量为王”之苦的中国观众,终于有了“用脚投票”的机会,《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国产电影的成功正是得益于越发成熟的市场。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1YS5yicdcpJMW1bWbicXVibs6TqSnZClohNLiavX3tLMyJzZkPe9fKuSfMTqFXzAvXK7mr0cQ13ZGqxMQ1268CBkjw/640?wx_fmt=jpeg)
不为电影节特定审美拍电影的日子到来,一座悬崖也就建立了。我们的导演究竟是为谁拍电影,观众还是评委?一边是巍然而立的票房,一边是极难满足的国外评委。两者之间的张力,成了所有电影人的难题。前者以引发大众共鸣的故事给予人们勇气与智慧,后者却又在国际上代表着中国电影的成就,
**哪怕绝大部分中国人民并不知道,他们在自己人的电影里,被描绘成了什么模样。**
其实相比陈凯歌和冯小刚,张艺谋已经算很有电影大师的责任心,不光要肩负
奥运会、国庆典礼等等国家重大任务,在每一次完成国家任务之后,又按部就班地尝试了古装、谍战、动作、战争、喜剧等所有电影形式,试图探索中国观众需要什么样的电影。在电影工业化上,本身就是中国大片时代开启者的他近年的《长城》,《影》都能看出他的尝试。
只是我们也看到这些确实可能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长城》是乱堆工业化视觉和文化元素杂烩,《影》是影像一流剧情薄弱。如今新生代导演崛起,张艺谋们的工业化探索使命完全可以交棒给视野更广阔、也更有时间的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在余下的电影生涯中,用真正对得起大师名号的作品给观众和自己的电影生涯一个满意的答卷。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1YS5yicdcpJMK54Bia15KN2riacWTy8XWiaw90eksfwb26a6icHNJhTq3pfk6HrBFRMhPayWOGibIXDA3ClFfBHHmfZw/64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