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讲话的一些分析
原创 潮思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oicGmJclgBceYXCfmzjep82YQjUMb8tlfFXjdVR6HTYcRPYjd2WvMjw/640?wx_fmt=gif)
** 文 | 罗罡 **
**
**
**
**
本篇解读由一位在陆读书的台湾学生发表,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
▽
1979年元旦,在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家政治方针两周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著名的《告台湾同胞书》,这份公开告示标志着国家在进入新时代后,对仍悬而未决的统一问题予以重新定调和规划。
与过去几分对台湾人民的公开呼吁不同的是,过去几次的布告多是通过台湾民主同盟、国防部两个部门发出,内容方面多是鼓动台湾人民反对蒋介石的统治,谴责国民政府勾结西方帝国主义伤害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等,该次的讲话重在缓和那年代以推翻反动集团为纲的政治运动,注重经济的交流发展,寄希望于台湾政府与人民对祖国统一的心之所向,强调大陆方面的展望潜能,为两岸人民对国家强盛与民族自豪画出可期的蓝图,呼吁两岸人民共同为此团结合作、同心勠力。
其后三十年的2009年,人民大会堂里举办了对这份文件的纪念会,前国家主席胡锦涛根据当时的两岸形势,发表了一份讲话。话中,胡前国家主席表达了坚持和平统一、“九二共识”以及其“一个中国”内涵的支持,同时表示对两岸扩大交流、和平发展、经济合作的积极主张,以及尊重台湾现状和各界人士意见的善意态度,此外还释出结束对抗、达成和平协议的意愿与展望。这代表着,在当时的两岸局势大为缓和的情形下,胡前国家主席适当地调整了此前国家对台的政策方向,其效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是符合时代需求与海内外情势的。
四十年后的2019年,在国家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的今日,同样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的纪念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及党、政、各界代表出席参与,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次讲话与四十年前的文告以及十年前的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的谈话相比,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标志着国家对台政策方针基于新的时期,面对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讲话中,习主席首先简述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指出两岸的分割源自于近代以来的悲惨过往。随后梳理了两岸因内战的延续以及外部势力的干涉而分治,这七十年来两岸人民为推动国家统一的共同努力和成果,习主席表示,这七十年来两岸由隔绝走向交流、由对峙走向求同,分享了国家的发展机遇,开辟了和平发展道路,建立“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实现领导人的互相会晤。
这一段看似与胡前国家主席谈话中相同的简单回顾,事实上两者之间存在一些的差异:
首先,习主席将台湾的命运与中国整体的兴衰挂钩,言及台湾于近代的悲剧是中华民族整体的悲剧,而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为了复兴所付出的努力,台湾人民也深度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两岸关系定位设定在内战的延续与外部的干涉,代表着一个中国概念的不容挑战。
其次,习主席多次强调两岸人民在分治的政治情势下诸多方面,包括经济合作、政治交流,甚至是情感、意识上的统一与契合,而胡前主席对国家战略部署的简单描述,侧重对两岸交流作为成果本身,侧重经过此前海峡形势的高度不稳定,以及以重新建构互信、搁置争议为主要精神,这表示习主席较注意两岸的统合,而胡前主席较侧重分歧的调和;
再次,胡前主席在发言中将“九二共识”视为发展交流的基础,本着这个基础,才有后来的“外交休兵”、“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台湾各种“国际空间”,而习主席则进一步深入“九二共识”的内涵,将“一个中国原则”视为达成“九二共识”的基础,这其实也说明,作为主权的另一种表达,“一个中国”能接纳台湾成为某种程度上的主体,该行为本身即是大陆反面的善意;
最后,习主席在讲话中首次将“一个中国”的国际法化、国际惯例化的议题加入其中,这无疑是此次告示前段中最创新而精妙的一笔,同时也是近几年来大陆方面对台工作,从“WHA予台湾邀请函加注根据联合国2758号决议”到“M503航线划定”,再到“国际航空公司的标注规定”等,都是将“一个中国”框架下的台湾定位转化为国际惯例的举措,这次讲话对此事的着墨,可见国家对台湾定位的国际法化已经取得令其满意的结果。
随后,习主席话锋一转,谈及对两岸关系未来的展望与倡议,段落中提出总共五点主干内容:一、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二、探索“两制”方案,丰富统一实践;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四、深化融合发展,夯实统一基础;五、实现心灵契合、增进统一认同。
以上五点表态,如同前文所提及的,是对过去国家对台工作方针等方面的重大发展与推进,甚至在细部内容上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一事最为具体的方向与方法。
在第一点倡议里,习主席将民族复兴与台湾问题彻底挂钩起来,指出台湾的福祉维系于民族复兴的打野,同时,呼吁两岸中国人都应该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更重要的是,在本条末尾,习主席说:“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这显然已经属于“统一时间表”某种形式上的表述。
在第二点倡议里,习主席重申“一国两制”仍是既定规划,并且表示,在如此的规划中,“制度不同,不是统一的障碍,更不是分裂的借口”,这显然是对当前不断以“台湾的自由、民主价值”作为拒斥大陆的蔡英文予以严厉且直接的警告,这样的语言是1979年与2009年的文告里所见不到的,反而是1959年由彭德怀前国防部长所发出的告诫。
其次,同样条目结语,习主席首次提出崭新的倡议,即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邀请台湾“各政党、各界别的代表人士就两岸关系与民族未来发展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
这表明在未来,统战思想将取代过去的“搁置争议”,积极拉拢台湾内部可争取对象,并且如果可能,将绕开台湾当局,直接将国家的主权行为涉入到台湾人民;当然另一方面,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今年台湾九合一选举的某种正向呼应,与认同“九二共识”、或是倡导“两岸一家亲”的地方直接互动。
另一方面,这一段表述实际上并非毫无先例,香港基本法的草拟方式与香港“选举委员会”不谋而合,不难猜想这项倡议背后对统一后,关于台湾治理问题的企图与规划。
在第三点倡议里,习主席继续定位两岸政治局势,指出虽属分治状态,但是主权未分割,这一点比较1979年的文告在这些细节上的不足是有所加强的,也甚少创新。不过,文中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重新提出台面,导致许多解读围绕这句话分析甚详,笔者基本认同。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后面的“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进……”中的“愿意”二字。
这样的言语在胡前主席的谈话中是以“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极力避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恩”的方式呈现,在1979年的表述则是“我们认为,首先应当通过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这个“愿意”二字相比于此已经表露出对和平统一将失去信心的征兆,也是表达出这种以大陆方面采取克制、理性的行为依然是对台湾的“善意”,更何况在后面习主席更是提到“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足以显示将来国家对台政策将跟家果断而主动。
在第四点倡议里,习主席一改过去国家以“两岸交流、两岸发展”为主基调的提法,改以“融合发展”的说法。这一段显然是受到在大陆的台湾人士,包括学生、商务人员、劳工等人诉求而来,相关诉求相信读者们可以从台籍北大博士王裕庆近期的文章中看出,而近几年国家政策也确实在往这一方向调整,比如“台湾居住证”的推出、“惠台三十一条”的发布,采取通过法律上、政治上将台湾人重新定义为“国民”的方式达到“融合”的效果。
最后的第五点倡议,则是将1979年的文稿中关于“认同回归”的内容重新放入对台工作的重点里,而非仅仅是“弘扬中华文化”,这种笼统地将两岸人民进行联系。从文中所提的:“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便是国家将建构一套用以对抗“分裂史观”的台湾史,这一点从这两年大陆不断推动的“二·二八事件”学术研讨会以及社科院积极出品的诸多台湾史纪录片等事上可见一斑。
综上,本次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会上发表的讲话,有强硬的部分,也有弹性的部分,总结而论,大陆将以“民族复兴”的第二个一百年为粗略时限,在意识形态上建构足以对抗“分裂史观”的台湾史;在交流上以融合为原则将台湾人涵盖入国民、公民的范围;在法律上直接与愿意合作的政治势力约定制度性安排;在主权上巩固“一个中国”的国际法化。
这些内容,其全面性、完整性和主动性再再说明了如今随着国内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政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切时地就复兴伟业的关键节点上果断采取作为,积极踏实地规划各项工作,相信未来国家的对台工作可以取得应有的成效。
** **
作者简介
** 罗 ** ** ** 罡 ** ** ** ** / ****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台湾学生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mxNkn5PWGHl7ETPtbUexLDawYjRVzWN8tUdwyDw5cNvhbQm70vatVA/64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