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饺子和汤圆谁才是冬至正统?
原创 刘梦龙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oicGmJclgBceYXCfmzjep82YQjUMb8tlfFXjdVR6HTYcRPYjd2WvMjw/0?wx_fmt=gif)
今天是冬至,不放假,也没有太多的节俗活动,许多人可能已经不把冬至视作一个节日。以一个节日的衰退来说,冬至有将近600年了,但衰而不亡,
**冬至还是人类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节日之一。**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jKTpldQHnfIdDBD5kfmZuMaJg31UhpUFMTHa3luLgVNIhpEvCKuKcaFl6JnIOvNjWBeeU4Wu07Q/0?wx_fmt=png)
冬至之古,可能是我们所熟悉节日里的元老。我们比较熟悉的传统节日,春节来自古老夏历,元宵最后定型和风流天子唐明皇有关,清明要迟到宋朝,端午、七夕、重阳形成都可以追溯到两汉。和其他节日或多或少来源上存在争议有别,冬至纯然是来自天象的节日,是来自人类文明蒙昧之初的圣日。以冬至为佳节要追溯到两河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不能说不古老了。正因为冬至作为天象日的特性,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节日而广泛存在。比如有一个我们今天很熟悉的节日也是脱胎自冬至,那就是西方人的圣诞节。
**圣诞节** **的本体** **当然** **不是耶稣真的生于** **12月25日** **,而是来自古老的密特拉崇拜,** **也是罗马人**
**的太阳日,当然** **也就是太阳** **直射** **南** **回归线的冬日日,是纯然的天文崇拜。**
作为文明古国,冬至作为一种天象节点在中国历史上为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就是冬至日对日影的观测。这种观测已知最古老的来自殷商甲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第290片,保留了一则“自今三旬又(有)至南”,商王反复咨询冬至的时间,似乎在筹备祭祀的卜文。此后,历朝历代,中国人不断地留下在冬至日观测日影,完善历法的记载。最著名的比如周公测天量地定洛阳为天下之中,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都先后测定过冬至日影用来修订历法。
**在** **中国** **古代历法,特别是新旧历法的更迭往往也象征政权神圣性的确立** **。**
历法象征的是对时间的掌握,就像古老欧洲的教会热衷于建造大钟楼,二者本质实际上是相同的。《明史·天文志》说明初在冬至日献上新一年的历书,直到成化年间才改为十月朔日。其实这是错的,因为在明朝正式建立后,从来没有在冬至献过历书。明朝天子和商之后的历朝统治者一样在冬至这一天要进行朝贺和祭祀,表示受命于天,皇权神授,也就是周礼说的以冬至日祭天地人鬼,相沿三千年而不改。而钦天监呈历一事则明言遇到冬至和日食都要改期,冬至日特别与日食并提,可见其郑重。
当然有趣的是,编纂明史的明朝遗老为什么错了,显然是因为他们知道在前朝冬至是一件朝野极为重视的大事,与历法大有关系。这不过这时距离冬至的衰落已经三百余年了。
前面一直在说冬至的衰退,这点同样也是很有趣的,中国的冬至是少有的能说出明确时间节点的节日,就像某人在那天受了重伤,从此一蹶不振一样。冬至一直在明朝前期依旧是朝野的一件大事,清朝人写的《清嘉录》有一句经常被人来说冬至的形容“冬至大如年”,在清朝这也许仅仅是江南风俗,但是在明朝以前确实是举国如此。比如魏晋时冬至日朝贺就是仅次于正月大朝贺被称为亚朝。宋人以冬至为大三节,甚至直接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冬至之盛千年不衰,而冬至日的戛然而止,和明朝历史上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有关。
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大事情。一个中原正统王朝在上升期出现了整个统治系统从皇帝到勋贵文武几乎被一网打尽,中央直属的野战主力一夕覆灭的惨剧。如果不是于谦力挽狂澜,也许明朝就要做第二个南宋了。即使今天,关于土木堡的争论与疑云也没有停止。比如英宗究竟要干什么,为什么英宗的大军会自陷死地,著名的宦官王振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以至于英宗本人日后的说法和明史的说法完全无法对应,甚至他被护卫将军樊忠高呼除天下害以木槌击杀的死亡也许都只是一个编造的故事。土木堡极大改变了明王朝的走向,而这场对明朝不亚于彗星撞地球的惊天之变,在节俗上的直接反应就是以监国临危受命的景泰帝断绝了冬至朝贺的传统。
明朝人叶盛亲历了这段天翻地覆的历史时刻,留下了第一手记录。“初,京都最重冬年节贺礼,不问贵贱,奔走往来者数日,家置一册,题名满幅。己已之变,此礼顿废。景泰二年冬至节,礼部请朝贺上皇于东上门,诏免贺。旧凡遇节,鸿胪、尚宝、中书、六科直庐相接者,朝下即交相称贺。是日,予亲见鸿胪佐贰邀大兴杨公协走贺,公曰
: ‘太上爷爷不得一见,尚谁贺耶? ’闻京都贺礼,至今寥寥,不复昔比
。”自此之后,冬至旧典虽然在朝仪中还继续存在,但民间关于冬至互贺的风尚就此止息,冬至之衰由此而来。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jKTpldQHnfIdDBD5kfmZuKqy2ym0G0RnzlCdibJibAO5Rgs8pWfib1jvcnAos1Pq6S5gYy3L2uWpOw/0?wx_fmt=png)
应该说景泰帝至少在冬至一事上有失帝王风度。大丧乱之后,应当镇之以静,亦或是粉饰太平也好,景泰停朝贺,而当时整个京师,乃在明朝的官僚系统人心都处在惶惶不可终日,欲强做太平而不能的震撼之中,这才是冬至由此而衰的背景,即使仅六百年还能感受到那种海啸般的震动。
以明为界,冬至的节俗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唐宋为盛,“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辧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以著名的《梦华录》的说法最为直接,冬至在此前就是春节的一次预演,其节俗,祭祀,聚会,游行,乃至更衣换帽,彼此祝贺都是我们今天依旧熟悉的春节习俗一般无二。而到了明朝景泰之后,冬至逐步走向衰退,直到今天我们的冬至节俗,仅余饮食风俗和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的祭祀包括扫墓的风俗。
说到冬至日就很难不说到食物,今天最大的话题据说就是饺子和汤圆谁是正统。这恐怕要从冬至的节令食物的寓意说起了。
冬至是和日照变化有关的,而冬至食物的寓意有一本有趣的书就提到过。这书有趣在在于它是中国唯一一部宦官的作品,当然这里不是指太史公,他不算宦官。明朝内监刘若愚写了《酌中志》,虽然他本意是记录宫中特别是崇祯前后的宦官斗争并为自己辩白,但确实保留了明宫宦官生活的珍贵资料,特别是明朝宫廷生活的直接记录。《酌中志》谈及冬至日,提到明宫中此日要吃,腌制的猪蹄尾,鹅脆掌,羊肉包,扁肉,馄饨,尤其是特别重视冬笋,不惜高价购买。而这些吃食,尤其是冬笋就是取阳生之意。那么什么是阳生呢,不妨先说说冬至的另一个标准活动,九九消寒图。从这天开始上至帝后,下至大观园的主子丫鬟们,人人都开始填九九消寒图。消寒图的式样众多,有书画等不同,很多地方是用九瓣梅花,每天一瓣,待涂满九朵,就是春暖花开之日。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jKTpldQHnfIdDBD5kfmZuUIsNvVp3rbWp1wYF8P1tvh6cFQefOLMMiaZvk5LibmzgcUesTiapA5QVQ/0?wx_fmt=png)
消寒图的形制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一日一画。如果结合消寒图来看,这里的阳生按照现代人的角度可以简单解释为把体内的阳气调动起来,抗衡冬日的寒意。
说道节令食物,《酌中志》说的是馄饨,既不是水饺也不是汤圆,但这恰恰是古代汉语麻烦的地方。我是非常赞同现代汉语,白话取代文言的,文言的一词多义是很常见的,当然还有通假,这些都在细部上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问题。即使在明朝人已经分得清,馄饨,饺子,扁食,汤圆四种食物的情况下,你很难说一个读书人说的馄饨到底是什么,无法确定这里是不是套用古称来当做一个泛指。饺子和馄饨于古人应该是不分家的,《颜氏家训》说天下通食,形如偃月的馄饨很多人认为可能就是饺子,但是今天沙县扁食其实也是类似的形状。唐朝人有了比较明确的角子,也就是饺子的概念。从考古来说,成都出土的魏晋的庖厨俑里就有形似饺子的东西,山东滕州春秋薛国墓地据说出土过类似饺子形态的食物残留。张仲景做水饺的传说,应当仅仅是传说而已。当然这个传说表现的确实是冬至日吃节令食物的本意,滋补身体,抵御严寒。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jKTpldQHnfIdDBD5kfmZuBglFkicSGKAxwH1Mm9BnlXql26NyvfKf72UUibMicicHfdOhibLakMjT1zA/0?wx_fmt=jpeg)
一直到清朝人的《燕京岁时记》记述冬至节俗,也是食馄饨和绘九九消寒图。北人此时所重的似乎是馄饨而不是水饺,至少清代人水饺和馄饨是分的比较清楚的。今天说北方吃水饺恐怕是从馄饨继承而来,水饺的地位在清代是上升的,取代馄饨成为面食中的领军人物,所谓好吃不过饺子。比较可以肯定的是刘若愚是知道汤圆的,他所说的馄饨应该是不包括汤圆。因为他在元宵节就是吃元宵的,而且特别交代做法,正是我们今天说的汤圆,并说这在南方叫汤圆,看来明朝就有南北方元宵和汤圆的定义不一样的问题了。我们一般所说的汤圆也就是宋人所说的圆子,这种食物大致出现在宋朝,分有馅和实心两种,其前身可能是唐朝人的油䭔,一种内有馅的圆滚滚的油炸面食。
最早说冬至汤圆的,就是之前我引述的《清嘉录》记录的苏州风俗,正是宋人所说的浮元子,种类也是实心与带馅两种。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jKTpldQHnfIdDBD5kfmZukuecSMy2feTbp1G7lhWUtvg5SlibuUjpRlOiaKWheeIiczA6cpSibItCqQ/0?wx_fmt=png)
实际上说南方在冬至吃汤圆本身就是一个不完整的说法,是因为许多地区元宵和汤圆不分。而实际上南方人在冬至实际上是既吃元宵也吃汤圆的,比如在闽台地区。在南方很多地方这是两种不同食物,元宵是糯米制成的如水饺状,而汤圆也就是刘若愚所说的糯米细面滚成圆滚滚的球状食物。比如福州地区,冬至就是吃元宵,而当晚祭祀过后吃实心糯米丸子,也就是汤圆的一种,这种实心丸子既有和肉菜等作料一起如面一般煮食的,也有煮成甜食加红糖做成珍珠丸子的。
冬至的节令食物,实际上是涉及了四种食物,馄饨,汤圆,元宵,水饺。吃水饺和吃汤圆与元宵两种过法出现的时间恐怕都差不多,谈不上谁比较正统,但其实寓意都是一样的,就是《燕京岁时记》里说的,
**取咬破混沌,一阳初动之** **意。**
看上去馄饨更合混沌之名,更有彩头,但是圆滚滚的汤圆似乎比馄饨更有形有如鸡卵,形似混沌的意思。不过无论是水饺还是汤圆,也包括元宵,只要是带馅的,其实和明朝人一样,人们都特别重视冬笋。这时正好是冬笋上市,本身有个尝鲜的意味,又和节令,难免身价倍增。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jKTpldQHnfIdDBD5kfmZuzLkdZcFLkIoHwx4FaRUqtAbnlH7qSWfjN1QZSPQtcT2a0HWx3mL2Tw/0?wx_fmt=png)
说到这里,特别是说到元宵,冬至的一些食物还可以额外谈谈。闽台的冬至旧俗明显和《清嘉录》提到的南方习俗有关,不但冬至吃元宵,吃实心汤圆,而且会把糯米面做出猪,猪食槽,宝塔,元宝等形状盛在红漆托盘中对灶神进行祭拜以祈求财富。台湾人吃的九层糕本身也是福建地区的一种食物,在闽北闽中特别多作为早点,也是取糕“高”同音之意,且九为阳数之极,也含阳道初长的意味。
要说吃的最好的,恐怕是西北一些地区要吃头脑汤,也就是一种滋味浓厚的羊肉汤。一般我们说头脑汤,就会想起山西名小吃传说抗清义士名医傅青主所发明的八珍头脑汤。大块的肥羊肉,加上炖的软糯的山药,倒上黄酒,配料里还有酒糟和黄芪,取“头脑汤”据说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的意思。吃多了八珍头脑汤,反清义士们的身体想来都是棒棒的,大冬天里来上一碗绝对可以鏖战寒冬。但其实头脑汤是西北地区广泛存在的食物,宋元可能就出现了,傅青主应该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已。中国古人特别推崇吃羊肉,认为羊肉温补味美,是肉中的上品。
**冬至** **日** **,阳道** **始长** **,也恰和** **三阳开泰** **,吃羊肉为漫长的数九寒冬做准备再美好不过了** **。**
吃不上头脑汤的朋友,冬至如果是吃水饺的话,似乎以羊肉馅为佳。汤圆由于是南方食物,更兼甜食为住,纵有咸汤圆始终不曾见到有羊肉馅的,不无遗憾。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jKTpldQHnfIdDBD5kfmZuC1CYy3hu8zw5PTaAPfsHDKlbQCSaRKvpCKGwX4JVqVaKYEStRM13SA/0?wx_fmt=png)
八珍头脑汤
当然,无论吃水饺还是吃汤圆,都隐隐带有家人聚会的意思,这和冬至原有的祭祖还有一些地方依旧保留的扫墓的习俗是呼应的。但今天的社会步履匆匆,家庭日益走向小家庭,这样的气氛终究是淡了。至少今天吃的饱饱的,暖暖和和的,年关将至,百事繁忙,在数九寒冬里奔波终究要有个好身体。若是有兴致,不妨也学古人做个消寒图,
**“** **淡墨空钩写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待看降雪枝头满,便是春风入户时** **”。**
冬天到了,那春天也就不远了,纵然大雪纷飞,无论多辛劳,努力前进,总有熬过去的时候的。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mxNkn5PWGHl7ETPtbUexLDawYjRVzWN8tUdwyDw5cNvhbQm70vatVA/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