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黑命比亚命贵?
原创 Allen Xu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90XoHTXPnSczlMU4d8uzSeFXPxxQb19xjHqFbttjTia8dJCyy6mqgHUriauVQsxNUQrgt70nX8iaEw/0?wx_fmt=gif)
前几天我们发布了《 美联航事件——民族情怀,政治正确和其他》这篇文章,今天接着这个话题继续讨论。
毫无疑问,亚裔乃至华裔这个标签,在这次事件中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这不仅仅有民族情绪的促进,同样通过标签化给这次事件添加了不同的性质。无论是机场安保人员的黑人标签,还是这位乘客自身的亚裔标签,又或者其他三名乘客拒绝下机没有被暴力对待的事实,都使得这次事件不仅仅是一次乘客拒绝下机被粗暴赶走的消费者-
商家对立,而是有着明显的种族色彩。恰如很多网友半是调侃的评论,“随机抽选一百次,也不会抽到一位黑人乘客让出座位“。在美国的政治正确氛围下,华裔乃至亚裔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同样是本次事件在华人乃至亚裔群体中不断激化的一个诱因。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3jeNpYzDia7w6ulOnEicbQ6JVe3KcqCZib0ic1VyEOviapl8F4mOmC8KUcjJb1BjYJPgZjS2uUTsm1QDg/640?wx_fmt=jpeg)
在此,笔者要先反驳一下此事件发生后,部分“左翼”人士借此事件表达对川普的反对,进而抨击华人群体在此前大选中支持川普的行为。他们的观点大多是:我早就说过川普是种族歧视,政治不正确,你们还去支持他,你看现在不是被歧视了嘛;只有我们这些此前反复被批评的‘白左’,坚持爱与和平才是你们应该支持的啊。“
要反驳这个观点,至少需要从两个角度入手:第一点就是川普同种族歧视行为有无关系;第二点则是“白左”能否改变亚裔/华裔在美国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现状。对于第一点,在川普刚刚就任时中文互联网上已经上演了一次“白左造谣美国种族歧视事件增加,暗讽川普上台”的戏码。就算不看这些前科,单从逻辑上看,从川普反对现行的政治正确这一点出发,是无论如何没法直接推导出川普支持种族歧视的。川普打出反对政治正确的旗号,包括这一旗号在竞选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并非美国社会中存在着种族歧视的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是政治正确在社会正常运行中起到的副作用之大,让人们不得不起而反对之。而至于第二点,奥巴马任上对黑人权益近乎谄媚的支持,民主党的铁票仓加州提出的几个大学录取议案,无不将亚裔作为妥协、赎买黑人、拉美裔的牺牲品。很显然,拿这次的时间斥责川普是不太能站得住脚的——亚裔的弱势地位並不是川普上台所导致的。
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本意是在政策、语言、行为中避免对特定群体的冒犯。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政治正确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政治正确的话,很多相对小众的群体就有可能陷入话语暴力和符号暴力之中——正是由于群体本身的小众性,话语权在主流群体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正确的概念很有“保护少数派”的意味。
但是,在美国社会的运行中,政治正确却跑偏了。这一跑偏首先体现在政治正确的单向性上。在去年大热的动画《疯狂动物城》中有这样一幕:当警察局的猎豹夸赞女主角可爱时,被女主角兔子指出:由食肉动物称赞食草动物可爱一事涉嫌歧视。这一幕并不是导演脑洞大开,而是美国社会中现实发生的事情:很多在历史上带有歧视意味的词语被政治正确所禁用,但是这一禁用只针对主流群体;在少数群体内部这些词语的使用则不受政治正确的限(最典型的就如“nigger”一词。)这跑偏的第二点则体现在话语垄断和反向的话语暴力上,政治正确的初衷在于保护少数群体免受话语暴力,可是如今却表现为了少数群体对政治正确定义权的垄断和反向的、对主流群体的话语暴力——声称自己支持黑人权益毫无问题,声称自己支持白人权益则会被斥责,甚至戴上“纳粹”、“种族歧视”的帽子。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35X85ESCgFHxH2FTIZHgCy6wpveicSrn30I0WBp4ou11GasplWAZGBtRfEUCG4tibG6XnDkepibwRlg/0?wx_fmt=jpeg)
最后,政治正确的范围也有着无限制扩大的趋势:从LGBT群体到LGBTQ到LGBTQIA,越来越多的小众群体得到了政治正确的庇护,有些甚至到了挑战常识的地步——例如奥巴马最后的总统任期里下达的一个总统令,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性别”而非“生理性别”进入厕所:试想一下一个彪形大汉声称自我认同为女性,就可以自由进出女厕所的场景吧。
那么这些偏见和亚裔又有何关系呢?很简单, **亚裔处于一个“双重少数族裔”的局面中**
:一方面,相对于白人,亚裔是毫无疑问的少数族裔;但是另一方面,相对于黑人与拉美裔,亚裔又无法在一起获得“少数族裔“的共同认同,而是被排斥在外。这样一来,亚裔既不可能完全融入主流群体中,又无法和黑人一起得到政治正确的保护,反而会被黑人孤立出少数族裔的范围,居于无立足之地的地步。而在这个境地中,亚裔尤其是华裔自身缺乏斗争性的特质,更是加重了自身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与政治正确紧密相关的另一问题——肯定性政策(affirmative
action)则在利益冲突中更直接地凸显了亚裔的尴尬地位。肯定性政策,即为平衡某些群体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可以是现时的,也可以是历史的)而在利益分配时向这些群体加以倾斜。最典型的肯定性政策莫过于大学录取政策——不同族裔、不同性别、不同阶级地位的群体,在大学录取中面对的竞争、政策倾斜度是完全不同的。相对而言,黑人、拉美裔的录取标准要低于白人,远低于亚裔。如加州试图推行的SCA-5等法案,更是试图将大学录取名额按照种族加以分配,进一步限制亚裔的入学名额。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5X85ESCgFHxH2FTIZHgCyiaiaExQCt4yiaQchkicHc8VREjnFLRDSZ9icMOSpj7Wicy7KdiccFibM17d1MQ/0?wx_fmt=png)
站在一个曾经的经济学学生的角度,肯定性政策并非完全一无是处。究其本质,肯定性政策仍然是试图在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之间做平衡。如果完全遵照机会平等的标准,那么无疑具有先发优势的群体将占据优势地位,并且在马太效应下将地位不断稳固,严重妨碍了社会流动性;可是如果完全遵照结果平等搞一刀切,则彻底抹杀了资本积累的作用,并且否认了个体差异与自由竞争。因此,如果通过政策调整,既保证弱势群体得到保护与支持不至于弱者恒弱,又不会过分伤害具有先发优势或是努力奋斗的群体的积极性与利益,是肯定性政策制订中的核心问题。
但是,正如同政治正确一样,美国的肯定性政策同样跑偏,甚至可以说是受到政治正确地裹挟,无原则的跑偏。它过分倾向于拉美裔与黑人,给予了过多的照顾。但是,无论是教育还是就业领域,蛋糕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凭空增加。倾斜给黑人的利益,一定是从某些群体口中夺下的——总体而言沉默寡言、不善斗争不善发生的亚裔群体,无疑是最合适的羔羊。
无论是政治正确还是肯定性政策,在这些社会问题的博弈中,亚裔尤其是华裔群体都暴露出了斗争性不足的问题。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在社会博弈中,一昧退让、缄默不语并不是一个好的政策。回顾美国的民权发展史,无论是黑人人权问题,还是女权问题,都是在一次次的游行、示威、发声乃至骚动中发展的——简而言之,
**权利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不断斗争得来的。**
那么,是不是只要会闹,就能闹来权利呢?也并非如此。无论是传统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或是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框架,都将经济层次视作不同群体博弈的基础;更直白一点,如果不能参与社会生产过程,只能如附庸般将自身存续寄托于其他群体的劳动成果之上,那么在社会博弈中就容易缺乏难以动摇的竞争力。以女权为例,在二战这一总体战的要求下,美国女性走出家庭,走上流水线,走入军营,在生产、军事等众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自身权益的斗争“赚到了”不小的本钱。以至于尽管在二战期间鼓吹女性投入劳动、而在二战后迅速将对女性审美的要求倒退回玛丽莲·梦露式的人物,也没能阻止女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5X85ESCgFHxH2FTIZHgCy4uPUwZScYAuicM2dFoQLWMg8YUyE6V23UyE1icDWUuSiarCia9UclgTyZw/0?wx_fmt=png)
简而言之,如果希望在美国的社会中获得相对公平的地位,
**既需要亚裔(华裔)群体调整社会参与方式,适应美国式的公共场域话语体系,积极发声,敢于为自身的权益斗争;也需要从经济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权力,使自己的话语权具有更多的体系。**
而在这两点上,老一辈华裔做得并不够好。他们更多地将自己局限于华人圈子里,仍然用东方式的逻辑参与社会博弈,不愿也不敢斗争;更有甚者,出现内讧的局面——前文所举的加州SCA法案,就是由两位民主党华裔(台湾籍)议员所提出的。但是,这一局面随着华人群体自身的新陈代谢而有所改善,随着新移民的比例越来越高,新移民们相对而言更适应于美国式的社会博弈,愿意为自身利益发声。在一年前的美国总统大选中,甚至出现了华裔特朗普助选团这种在此前不敢想象的群体,这表明新移民们的政治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又或者,也可以表明民主党与左翼政策对待华人之苛刻,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尽管笔者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表达了一些刻薄的观点,对这种超民族主义的民族情绪持冷眼旁观的态度,但是笔者仍然要指出:这次事件和事件之后华人的种种反应,绝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情绪就可以解释的,也更不是可以让刻薄者用一本《乌合之众》就拿来随意抹黑的。
**在这个生产层面、经济层面的斗争越发罕见,而话语领域与符号体系的争斗日渐激烈的时代,新一代人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共讨论,更加积极地发声,更加直白地为自己争取权益,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而这一事件背后反应的政治正确日渐畸形的发展,也值得我们提高警惕,在以后面临问题是,做更加审慎的权衡取舍。
最后,请读者们有空的话花几秒时间帮我们点下文章下面广告并迅速返回即可,为作者提供支持。感谢 。
作者简介
** Allen Xu ** / **** 本号驻东海岸记者
P大本科,现在美帝留学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90XoHTXPnSczlMU4d8uzSatOzluoEmw7uicvvcSf6HLloia9nnYrpnHv6lDdngM5lYr2LsUUn2UsQ/0?wx_fmt=gif)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