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DIM6gq2cUJDzlkzQoAVYrXF7DNErgicVibbJlMLiaFzTQoAmn92fAxd74yMPQNhyD25Q1tEKGQeO7SuCASrBo8g/0?wx_fmt=jpeg)
# 王文:我曾和刘欣争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她总感到时不我待
观察者网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5月30日早上8点23分,CGTN女主播刘欣与FOX商业频道女主播翠西•里根(Trish
Regan)就中美贸易等相关话题进行了一场公开对话。这也是第一次,中美两国媒体人正面交锋,外界也给予了很高的期待。
当然对这场对话,也有不少争论,比如辩论的气氛不是很浓,中美媒体人都显得有些拘谨,翠西的提问带有预设性,刘欣的反驳不够有力等等。到底该如何看待中美两国媒体人的这次对话,要让美国不带偏见和傲慢的理解中国,中国社会以及媒体人还需要做哪些工作?对此,观察者网专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王院长有着将近十年的职业媒体经历,也与刘欣有过多次交流,在他看来,美国是最应该放到公众面前进行道德审判和公正评论的国家,在评价美国时,中国媒体人应该更加自信。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JDzlkzQoAVYrXF7DNErgicTP6kd51iclqxKbIVfjeAUN8Xe0jBZsX6xQyMC8fwmKzOI5lDVQ2tM1Q/640?wx_fmt=jpeg)
北京时间5月30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的女主播刘欣和美国福克斯商业(FOX Buisness)频道的女主播翠西-里根(Trish
Regan)跨洋对话。图片来源:IC Photo
【采访/观察者网 小婷】
**观察者网:您平时认识的刘欣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次她欣然赴约您觉得意外吗?**
**王文:**
差不多是十年前第一次见到刘欣。当时是在一个饭局上,有几位企业家、著名报人,记得当时她很谦虚,一直在听,没怎么说话。后来她到欧洲瑞士当了常驻记者,只能偶尔看她出镜报道。大概几年前,一次在央视做节目,我们在一楼餐厅偶遇,当时是她先认出我“王老师”!我才知道刘欣回来了,变化不少。最近两件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次是去年年底,人大重阳召开了“一带一路”内部研讨会,请了某位重要官员到院里主讲,与许多从事对外讲中国故事的媒体人、学者内部交流,刘欣也参加了。等这位领导讲完,在场参会者互动,刘欣非常急切地表达对当前中国对外话语权不强的担忧与紧迫感。当时,我还跟她有一个小争论。我说,话语权恐怕还有很多客观原因与现实困难,需要时间,需要慢慢来。刘欣反驳道,“慢不得啊!需要快快来!”她显得非常着急。在场的人都笑了,觉得她非常率真,对讲好中国故事有非常纯粹的责任感,有紧迫感。
最近一次是刚刚在北京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我与她分别担任一个分论坛的上、下半场主持人。我俩坐在一起候场聊天,才知道她原来比我年长。“你应该叫我欣姐哦!大家都这么叫我!”我说好!结果她感叹,哎呀,年龄不小啦,要更加努力,抓住最后拼的机会啊。此时,我再次感受到她对工作的时不我待与敬业。
基于这些事例,我对她这次主动应战一点都不意外,甚至可以说她为这次应战准备了20多年。时代就像一个聚光灯,总是给予时刻准备着的人。是她的勤奋、激情、专注与坚持,让她获得了这次被世界聚焦的机会,也获得毋庸置疑国际美誉与国内声誉。
**观察者网:您觉得在风格上,中美两国媒体人有什么不同?**
**王文:** 我曾有过八年职业报人的经历,也认识接触过上百位美国媒体人。中美两国都有非常优秀的媒体人,但从个体来看,还存在一些普遍的差异:
第一,美国媒体人对工作的自主空间要比中国媒体人更大。比如,电视或报纸采访中,问题方向与主题可能是他的老板或主编来定,但是怎么问、以什么样的风格叙事、如何掌握节奏、现场把控等,美国媒体人个人能决定的尺度、发挥余地更大。
第二,美国媒体人平均年龄要比中国媒体人更年长。我经常会看到五六十岁的一线美国记者,比如,我认识《纽约时报》驻京站长Jane,已经六七十岁了。相比之下,中国一线记者大多是一批小年轻。中国媒体界有一种观念非常不好,在媒体圈,好像你三四十岁了,还在跑一线,显得没出息似的。正因为此,中国媒体优秀人才流失得很严重。到了三四十岁,当不上主编、主任的,很多都会改行。这也大大限制了中国媒体报道的质量。
第三,美国媒体人在理解国家价值观及其灵活地表达在对外阐述上的能力,要比中国的强。中国媒体人较年轻,对中国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深度还不够透彻,如何活学活用,尤其是如何用在工作中,总体不如美国媒体人。
当然,也不是说美国媒体人远强于中国,我更愿意把这些视为是差异。中国媒体人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中国媒体人对真相报道的客观度、责任感普遍要比美国媒体人强。一件事情发生,美国媒体人看见了,立刻第一时间去报道出去,至于是否全面,是否会客观,是否冲击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这不是他考虑的。更重要是,美国媒体人多数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很深,对类似像中国这样制度不同的国家报道,往往偏见积重难返。在这方面,中国媒体人显得更稳重、更客观。
所以,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2017年特朗普上台以后,中国人对美国媒体报道的认识开始“去神话化”。加之特朗普不停指责美国媒体“假新闻”(fake
news),中国媒体人更自信了。
**观察者网:节目中,翠西提到了知识产权、关税问题、国家资本主义,这些问题其实也是美国民众普遍对中国的认识,您觉得翠西以及她所代表的美国民众对这几个问题的认识存在什么偏差?如果让您来回答翠西的这些问题,您会怎么回答?**
**王文:**
这些年,我也接受过一些外国媒体的英文采访和现场直播式的采访。我必须坦诚地说,如果是我遇到这三个问题,我肯定无法答得比刘欣更顺畅。当面对直播时,考验的是不只是外语语言功底,还有表达能力,以及瞬间的思维反应速度。用非母语、且在诸多关注与压力下,能够回答到这个水平,刘欣的表现属上佳。尽管有一些网友认为还可以有其他的答案,但我认为在那种现场情况下能够达到现在这个效果,刘欣已经很棒了。凭这一仗,刘欣可以名列中国电视主持人史册了。
如果非得吹毛求疵的话,就知识产权、关税、国家资本主义这些问题来说,我觉得,可能不必回答得那么实诚。这不是普遍的采访,更不是答卷,或是被审问应如实交代问题,而是折射的两国话语权之斗争。如果能够反客为主,质问美国当年曾偷窃欧洲的知识产权,更自信地讲述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进步与决心;在关税方面,直陈目前加税将给每个美国家庭年均增加300-600美元的支出,会不会对美国观众更加有影响力呢?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当然,这些都可以为未来的中美对话提供更多的参考。刘欣这一仗,为未来的对美话语斗争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财富,可以成为一个教学案例。
反观翠西的表现,她是美国最聪明(也可以说是“精明”)的那一批精英的代表。她可以随时为了观众,为了支持率,为了老板的意志而改变自己的表现(zui
lian)。据说,此前一天她还播放了自己美声歌法的一段视频,用温柔一面对冲她此前的歇斯底里。更重要的是,她的问题带有诱导性,将自己放在对中国的道德审判者的高位上,虽然折射的是一些美国人对中国的无知和傲慢,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在对美话语权的争夺中先天处于下风。
事实上,美国是世界上最值得放在公众面前进行道德审判的国家,无论是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危害,还是每隔3-5年发动或卷入一场战争对人类的创伤,或是高耗能对自然资源与气候的破坏,亦或特朗普“退出”对全球治理的冲击,中国媒体、舆论、学者都应有更多的自信对美国进行道德审判与公正评论,而不只是把自己放在辩护者、防御者的地位。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JDzlkzQoAVYrXF7DNErgicLcdnCiaTziaTjPuhYYPYMRJDS8u98gehHTQatZDosiaL3iaIkECiaYd9QvA/640?wx_fmt=jpeg)
**观察者网:您怎么评价这次中美主持人连线,是一次辩论,还是对话交流?这是中国媒体人首次主动应战美国媒体,您怎么评价这次连线的意义?**
**王文:**
这次对话将会开启中美媒体对话的新时代,过去中国媒体和美国媒体有很多私下的对话和沟通交流,还举办过一些对话会进行学术探讨。但类似公开的对话,且引起两国社会充分关注与重视,这还是第一次,所以,我觉得,未来这样的方式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实际上,就这次对话而言,无论是翠西还是刘欣,都是“双赢”的。两人的收敛均提升了两人在各自社会中的美誉度,也为两国目前的经贸摩擦紧张氛围舒缓了一些情绪。某种程度上,未来两国媒体应该进一步鼓励类似的对话。
而获得这次对话的一个关键是,刘欣在此前主动批判引起了翠西的反应。这也充分说明,未来中国对美的报道应该更加有冲击力、干预力,要有“精准打击力”,要打“痛”一些美国人,这样才会有下一轮的中美再次对话。从媒体的角度看,有冲击力的报道对争夺话语权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冲击力、干预力比所谓的“客观”、“全面”、“严谨”更迫切。
**观察者网:西方媒体往往对中国充满了傲慢与偏见,贸易战也是舆论战,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媒体包括智库、学者该如何在这场舆论战中回应西方的挑战,掌握话语主动权?**
**王文:**
西方媒体整体上对中国的报道,离我们所想像的客观、公正、全面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中国社会对西方媒体的认识,仍在逐渐加深的过程中,西方媒体的公信力在下降,另一方面,中国人在认识到他们公信力下降的过程中,使得社会自信进一步恢复。类似这样的交流和沟通对话会让一些西方媒体与受众反省的,也使得中国人与媒体从业者更加有文化自觉和主动对外交流的意愿和决心。但这些都是开始,未来任重道远。
从具体方案上来看,我有三点很务实的小建议:第一,应该主动打造更多像刘欣这样的国际对话者。在CGTN,我认识不少优秀的主持人如杨锐、田薇、季小军等,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也有不少优秀的主持人如鲁健、周瑛锋等,应该推动他们更多地走出去、说出去,主动利用他国平台上继续发声。智库学者同样如此,我在《伐谋:中国智库影响世界之道》这本书以及不少文章中都有过专门论述。
第二,主动设置议题。中国媒体的对话报道应强化主动性、精准性。比如,直接就批判某些西方媒体的错误报道,某些文章的错误数据,某些机构或公司的错误言行,这才会有可能引起对方的注意。说实在的,我们对西方媒体那么关注,相当程度上看,不正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报道有这样的“威力”吗?当然,斗争是为了求合作,最终还是要对话,真理越辩越明。同样,智库也可以推出更多中美、中外合作的研究报告。目前这些工作都在做,但还可以做得更多。
第三,应该培养更多的资深国际人士。中国有大量年长的、外语水平高人士的潜力没有被发挥出来,正在被雪藏,比如,一些退休的官员、学者、媒体人,要不断给予他们机会。更重要的是,要在对外传播与表达上有更多的激励制度的创新,这才有更多像刘欣这样的优秀电视人涌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NPI8l7OCAEAE1X21nUSaWYlE7qsADW9WX73W8VAchsvamrxMiaRjbSHIaHvXia7qbKMGA6EYYmQOA/64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