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XYtnqeLlXT7xicEBADdZLicrH1Mc33lmJ3x2VlvsTBa6LQBV5PQEjicbY8duiakscuZb2tREFvprUBBA/0?wx_fmt=jpeg)
# 俄罗斯恐袭谁获益?背后可能是好莱坞式的“政治亚文化”
原创 沈逸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3fiaozrnfBJkrIeXgjOXvO8IrAST4l2xiaLC3iaZ1CibYNq9Aq7CWdLdNyJly3aS1AC6awKMTI0fhOg/640?wx_fmt=jpeg)
视频/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逸语道破》,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此次俄罗斯的恐怖袭击。
发生在莫斯科的恐怖袭击事件,迄今为止造成的人员伤亡已达到130人以上,是一场重大灾难,其性质毫无疑问是恐怖袭击,基本上是以制造恐惧为目标,无特定人群无差别的屠杀。有趣的是,“ISIS”跳了出来,声称是它的阿富汗分支主导了本次恐袭。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XYtnqeLlXT7xicEBADdZLicrmUyOtycCdgmfqJccpfuYiaLTD0kewQnCle5G3JNSB2LPVgfFGJsIo8A/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当地时间2024年3月24日,俄罗斯圣彼得堡,全国哀悼日当天,民众自发悼念莫斯科音乐厅恐袭事件遇难者。图片来源:IC photo
说到“ISIS”,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些江湖上的传说,比如恐怖组织在中东地区似乎会刻意避开以色列,攻击目标时常和美国的战略之间构成某种微妙的契合,或者形成一种非常有趣的互动,会用一种奇怪的方式和美国人形成某种合作,去填补某些空白。
也有一些传闻,比如之前特朗普在竞选活动过程中,提到过奥巴马、希拉里和“ISIS”之间的关联,而希拉里的“邮件门”中,部分邮件中也出现了一些线索。此时,“ISIS”在恐袭查到它身上之前主动跳出来认领,非但不能帮助我们认清事实,反而带来了更多困惑。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俄罗斯刚刚完成总统选举,普京作为新当选的俄罗斯总统,上任之初就出事情。直接效果就是,舆论中不喜欢、不支持普京的选民用一种近乎幸灾乐祸的方式,公开表达对这种恐怖主义袭击的支持。
当然还有一个大背景,从2023年在北约支持下的乌克兰夏季反攻彻底成为一个PPT式的胜利与现实中的巨大灾难之后,整个俄乌战场局势正在持续地发生变化。在克雷明纳、阿夫基夫卡、扎波罗热、顿涅茨克市等地,俄罗斯在地面上正在持续取得突破和进展,已经不再是所谓坚守防线和等待乌克兰被北约训练并装备去创造地面反攻的奇迹,而是检验俄罗斯能在多大程度上在翻浆期——下一个适合攻击的气候环境出现之前的春季和夏季——有所进展,而且恰好是美国国内因为政治过程无法大规模提供军事援助,而欧洲军事援助又不足以满足战场日常消耗的情况下。这个时刻显得颇为微妙,往大里说,似乎有些许要开一条新战线的意思。
这就牵涉到一个很有趣的思考,在这样一场袭击当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补充一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件事情跟北溪管道被炸事件有很强的相似性:在组织行动发生的时间节点和运行流程当中都有一些可疑之处,而这些可疑之处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似乎并非一场常规意义上的恐怖袭击或作战中的军事行动,而更具有某种情报和特种作战的色彩。
当然,相比北溪管道事件而言,这次袭击方式更像俄罗斯自由军团对乌克兰支持的所谓反抗组织,试图越过传统意义上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边界,在俄罗斯本土发起的旨在形成袭扰和破坏后勤或制造恐慌情绪的特种作战。
现在4个袭击者已经都被抓了,虽然“ISIS”跳出来说这是它做的,可如果对比先前“ISIS”或者基地组织发起的恐怖袭击,通常都具有很强的自杀性特征:无论是用汽车炸弹或者人肉炸弹,又或者是在城市枪击案当中,一些杀手组织与成员在经历了洗脑或控制之后,用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和被攻击目标同归于尽。此次事件与先前的自杀式袭击好像又有很大不同。在攻击完成之后,4个攻击者实施了非常明确的逃亡,他们没有选择留在现场和俄罗斯打个你死我活,然后宗教式自杀式地殉葬。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XYtnqeLlXT7xicEBADdZLicrL2VDDzXShZRHAuy2WgZ6BEa8vUNVzcj85wkGMOr0LTb5YQOPkNypW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4名直接参与俄恐袭的嫌犯被批捕,从左至右分别为米尔佐耶夫、拉恰巴利佐达、法里杜尼和法伊佐夫(图片来源:网络)
他们逃亡的方向也很有意思,朝向的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边界。如果俄罗斯跟乌克兰并没有打起来,仅是两个心生嫌隙的国家,的确存在栽赃嫁祸去挑拨破坏的可能性,但现在的俄乌关系似乎也没有挑拨的必要。当然从俄罗斯方面的角度上来说,它认为在乌克兰方向上有接应的人员,因而被抓到的这4个人——还包括其他7个人,一共11个人——表现出攻击后立即撤离的特点。
所以综合上述特征来推测,也许可以得出另一种可能性:与其说这是一次“ISIS”实施的恐怖袭击,不如说是幕后策划主体实施的一次带有雇佣军特征的特种军事行动,其目的是实施恐怖主义作战,在敌后制造恐慌,对对方的平民进行杀戮,传播恐怖信息,打击对方士气。
现在有未经证实的消息,据俄罗斯方面人士透露,袭击者中至少有一人是从土耳其入境俄罗斯的外国公民,在网上以招募的形式参与袭击计划当中,报酬约为100万卢布。
如果按照基地组织的标准做法,比如他们在伊拉克实施的人肉炸弹袭击,他们也确实会从极其贫困的国家和地区,以大概100美元的非常低廉的价格去购买人肉炸弹,这些在之前美国伊拉克反恐的时候有过非常深度的研究。
如果我们不管招募的人的身份,抛开具体国别,也不把国家当成一个军事化的单一行为体,采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方法,同时明确一点——一个国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其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相互之间在一些政策和战略问题上存在竞争,假设如那些西方国家或者世界上大多数治理能力不那么强的国家那样,上层对下层的控制其实是有限而非绝对的,完全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整个流转过程当中,它的行为控制、能力控制、资源控制相对较弱,有很多空子可以钻,在有限范围内可以调动有限资源。再看这次暴露出来的信息,1个人100万卢布,4个人就是400万卢布,这并非一笔无法调度出来的资金。如果能够调动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美元层级的活动资金,就有可能策动一场恐怖主义行动,再配合一些安全屋输送弹药,就能解决武器装备的问题,而这些乌克兰都还有能力配备。
这样一个负责具体行动策划的个体,在向他的上级主管部门去提交报告的时候,我们有请《是,首相》:欧美的公务员和他的政治任命官员之间有着非常微妙的博弈关系。公务员被认为有一套完整性的“策略”,大家应该看到哈克被汉弗莱整过不止一次。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XYtnqeLlXT7xicEBADdZLicraO5XvgBUSyFUY3FdlsKqpCtnJeZ2dl3xlh1NeHrF4YbwHtxicHm7NGg/640?wx_fmt=jpeg&from=appmsg)
政治讽刺剧《是,首相》汉弗莱·阿普比爵士(图片来源:网络)
比如说在讨论一个计划的时候,他在第一天就拟好计划草案,但会藏在一摞文件箱中最后一叠文件的最后一页,然后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向你提及,等到你过了期限或者出了问题去找他的时候,他会把这草案翻出来呈现在你面前,上面充满了大量看似含糊其辞但实际清晰有所指的一些内容,而这些内容足以形成一个兜底性的条款为他免责。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因为这事关美国是否知道这次袭击,或者说有没有策划,甚至亲自下场直接指挥等等。美国的介入程度目前看来仍存在很多讨论空间。
和美国自己宣扬的美国的总统周边的核心安全团队对于美国的国家机器保持着古典蒸汽朋克式精密机械一般的全面控制不一样,职能部门中间存在大量好莱坞电影式的职能部门独走的情况。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就是博尔顿自己描述的“对中国一位公民的政治绑架行动”,联邦调查局其实是向总统逐级汇报,但是到博尔顿这个层级就直接发放了许可令。换言之,在美国总统没有事实上接受认可和批准这个计划的时候,计划就已经开始执行了。然后在特朗普在即将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会面,在进入会议室前,博尔顿告诉他我们扣了一个人。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XYtnqeLlXT7xicEBADdZLicrRLUTMly8Z3KmTMewZPMbKm0QsHJm5JWmtyrFyFsbOlIu2nwianMeYA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报道称,博尔顿事先知晓针对孟晚舟女士的扣押行动。图片来源:NPR截图
这种情况不是不会出现?尤其是考虑到这一届美国总统的特点,他的安全团队里充斥着一批激进的少壮派,其核心特点就是他们其实对实体的业务工作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习惯于从这个文件上和地图上对很多事态进行掌控和指挥,其中就很容易产生一些空隙。
欧美的国家安全机关或者说情报界中,经常有一种作风:偏向于行动派的部分官员或者一些资深的业务干部,对于那些坐办公室的或者上面空降下来而缺乏一线经验,不了解具体行当工作却满嘴夸夸其谈的所谓文职人员,其实是很有看法的。
他们存在某种可以称之为“亚文化”的东西。他们的跨国机构之间,因任务中广泛的合作与悠久的历史,他们会具有某种兄弟会的情结。举个简单例子,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时候,以色列能够翻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发现了埃及的两个军团之间存在一条30公里到40公里的这么一个缺口。这个情报第一时间交给了以色列国防军,然后以色列国防军传给了沙龙,沙龙看准这个缺口实施了大括弧登陆作战,反穿过去套住这个缺口,对埃及第三军团进行了反包围,从而一举扭转了态势,所以这是一份扭转现实战局的情报。
但是根据一些材料显示,这份足以扭转战局的情报,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经由美国总统传达以色列的最高领导人,或者是通过美国和以色列之间正式的情报交换机制传递的。其运作流程大体上相当于美国看到这个消息的一个中校级别的情报分析官员在向上报送这个材料的时候,同时给他的同行打个电话:“我这有个东西你感不感兴趣?我给你。”这么就过去了。
回到这次恐袭事情,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点。
第一,这些人的进入和渗透是成功的,他们成功地绕开了俄罗斯的系统。你可以说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俄罗斯的系统比较粗糙,有很多漏洞。但另一部分原因,假如这就是“ISIS”这种级别的恐怖主义组织,从国际上通过网络随机招募一个非俄罗斯本地的民众,它是如何获得俄罗斯的安全能力和态势分布内容,又是如何确保行动前期人员和装备的进入能够如此成功地完成呢?其中是不是有外力支持?俄乌冲突当中的类似“紧密合作”现象,有时候明显感觉到在一些地方乌克兰开了战场单向透明外挂,这种能力显然不来自乌克兰自身。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第二,很明显在美国和西方这一侧,事前应该是感知到了某些东西,并且他们并不介意去泄露这种感知。他们提前两周发了公告,建议48小时内不要进行人群的聚集,还特别把音乐会单列了出来。这条公告现在看来就比较扎眼。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XYtnqeLlXT7xicEBADdZLicrVFaL5ZxOgr8SVn2Dic6B40icu8byzHP4hzJO29RWhROjc64PxAYGXFdA/640?wx_fmt=png&from=appmsg)
3月7日,美国驻俄大使馆曾发表声明:“有报道称,极端分子即将对莫斯科大型集会(包括音乐会)发动袭击”。图片来源:美驻俄大使馆网页截图
大家可以尝试去找找看,之前美国和西方国家驻俄罗斯的使馆机构是否也发过类似的公告,是否会单列出某一个具体的场景,并且后来得到应验。所以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些想法的一个特定圈层的力量策划了某种东西,这种策划是一个比较随机和临场的反应,以一种试试看的心理组织招募了一些人。当然也可能是形成了非常严密的PPT上报,上面读报告的人觉得花费也不多,也不一定闯大祸,还对自己这边是有限度有利的,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授权了这类行动。
另一方面,这当中经历了非常市场化的行为,层层地转包,没有办法或者没有兴趣调动正规性的力量。因为从实体的效果上来说,就现在俄乌冲突的局势,指望这样规模的一次袭击,除非假设原先申报的是针对一些重要目标的斩首行动,而随着时间流逝,可能KPI已经隐约地爆了,但是在操层面上,没有办法去实施这样一种斩首。出于交差的目的,找个草台班子,半随机地找一个音乐会当袭击目标——可能最初报告上是在音乐会上对某个重要目标进行斩首,好歹也要在音乐会上搞搞事情——同时时间点看上去也到了一个可以写新故事的时候:我们给了普京在颜面上重重的一击。让自己可以在体系内形成自洽。
发生这些事情之后,策划者很明显并没上心后期的撤离行动,就俄罗斯方面对此次袭击事件性质的认定与俄罗斯紧急强力部门做出回应的速度好像都没有完全准确的评估,所以整个行动队都折进去了。其实,真正有意义的不是那4个直接执行的外包员工,而是另外7个人,其中如果有负责联络传递的,那么幕后黑手的相貌便有可能被比较明确地勾勒出来。
最后回到是谁获益的问题。说实话,我很难觉得美国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从中获益。这件事情发生的地点比较特别,音乐会。俄罗斯人对音乐的喜好,音乐会在俄罗斯日常社交过程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超乎我们一般人的认知和理解。
当年山本五十六在珍珠港事情之后,电影《偷袭珍珠港》最后那一段就说,原计划的奇袭珍珠港,由于各种原因变成了偷袭珍珠港,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羞辱,等同于惊醒一个沉睡中的巨人,让他愤怒地站起来并投入战斗。
同样,对俄罗斯的此次袭击,就好像用一把小手枪对着一头身高数米的阿拉斯加棕熊,它原本在那认真吃蜂蜜,享受一天闲暇而美好的时光的时候,对它的前肢“嘣”地打出个洞。疼不疼?挺疼的,还流血呢。但对他有影响吗?至少离弄死它还远。然后你把它惹毛了,生气了,起来了,朝着你一步一步逼近。
所以我不清楚,在此过程中,站在美国国家利益层面的利好何在。目前看来,不出意外的话,此次恐袭很大概率将归因于乌克兰。综合现在各种各样放在明面上的线索,除了那个出来承担责任还不如不承担责任的“ISIS”之外,基本上都指向乌克兰。当然也有可能出现新的证据推翻这种假设,所以到目前为止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遵循这样一种假设,客观上的直接效果应该就是俄乌冲突的延宕。
这种俄乌冲突的延宕当然会让俄罗斯遭遇损失,会实现对俄罗斯的实力的消耗,但是在消耗俄罗斯的过程当中,更大的消耗可能来自对乌克兰提供支持的比如说欧洲。如果说我们要讲一个故事,美国通过对恐怖袭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式,包括提供前期有限的情报支持,在执行层面意在惹毛俄罗斯,锁死俄乌和谈大门,确保欧洲能够持续性失血,最终把欧洲整体性地彻底挤干,在乌克兰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之前或者几近同时,把最肥美的欧洲变成餐盘里的菜,端到美国的餐桌前。这个有点像好莱坞剧本了,并且让人觉得脊椎发凉。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XYtnqeLlXT7xicEBADdZLicreB6CriaV7d7K72RKn5xlI5D1Wn8TEhhFHPKnmmBzKuDtzuh9edjCmgA/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当地时间2月17日,慕尼黑安全会议小组会谈,布林肯发表“上桌说”引发广大争议。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如果真如上述所设想那样,美国可以这样堂而皇之地去谋算自己的盟友,倒也算是欧亨利式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毕竟基辛格说过,“当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当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美国正要上演致命盟友的一幕。但这一幕对拜登有利吗?他能够让俄乌局势在选举前进入一个有利于拜登赚取美国民众支持的相对稳定状态吗?今天的美国民众是那么容易支持一个具有高度持续性的,本质上是建立在人道主义国际干预基础上的对俄战略吗?可能否定性的答案会更多一些。
所以美国作为一个整体不见得从中获利,但是那些掮客、战争贩子,那些脑子里面的脑浆被肌肉所充斥,离开了冷战和冲突就无法谋生的那些“百万漕工”,或许确实是可以从中获益。
最后回到中国,有的时候整体的国际环境真是门玄学。现在的局面与走势对中国的具体影响,大家可以自行判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要从中去汲取经验和教训。作为一个大国,安全是不能有显著的死角、盲区或者短板的。上到正规的国家安全国防这类硬实力,下至国内治理,特定类型的风险管控,乃至于日常生活中的安检,我们需要均衡统筹发展与安全。
同样的,我们要避免把自由宽松和安全进行绝对的对立。有一个非常好的典故,尼克松描述他曾经跟赫鲁晓夫有一段对话,赫鲁晓夫问尼克松,美国究竟想要什么?尼克松本想回答他要和平,但他又担心赫鲁晓夫会说“跪下,我赐予你和平”。所以尼克松就说,美国要的是有尊严的和平。我们当然希望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应该有安全的支撑。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XYtnqeLlXT7xicEBADdZLicrLGGGUXrQsUg74RAIOpnnibEcFmH6mHllZTU9VLOtwo5lR9GBZ10cKQ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资料图:1959年,尼克松与赫鲁晓夫会面(图片来源:网络)
安全本身不是目的,安全是一种工具、手段,是策略,是属性,是确保我们能在安全的环境下享受我们的自由。如何平衡好二者关系,通过具体政策实践形成的认知框架,应该日趋明显地成为中国当下以及未来的共识。有太多例子就在我们身边上演,如果大国战略竞争进入到这样一种状态,当国际体系当中霸权将你视作是敌人的时候,你的安全环境会发生怎样显著的变化?
俄罗斯用自己的经验和实践为我们进行了一个近似的模拟,同时提醒我们在现如今充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一方面我们应当庆幸生活在中国,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但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伴随着国际体系持续的动荡和变革,国际风云日趋复杂和重大的演化,我们也需要在能力建设上持续地向前提升,大家共同为这种提升和完善作出应有的贡献。
好,今天就说到这,谢谢大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