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fC74YbNcdaZN4O497xDpFtj1cDLFAFcic679Wc12MSk0IeFjdTccGLbzEuaASFvbWgjzUAHddL9Q/0?wx_fmt=jpeg)
# 中俄交往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西方完全搞错了
原创 吴蔚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3fiaozrnfBJkrIeXgjOXvO8IrAST4l2xiaLC3iaZ1CibYNq9Aq7CWdLdNyJly3aS1AC6awKMTI0fhOg/640?wx_fmt=jpeg)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局势的深刻判断,也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逻辑出发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如何准确把握世界局势走向,锚定自身战略方向,也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题中之义。
在观察者网2023“答案”年终秀上,深圳卫视评论员、直新闻高级主笔吴蔚,从三场中央外事工作会议谈起,以元首外交为观察窗口,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揭示中俄外交的底层逻辑,这也是中国坚持自身外交道路的“答案”。
**吴蔚:** 大家晚上好,我是吴蔚,很荣幸受邀参加观察者网“答案”年终秀。今天晚上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开局之年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什么是开局之年?是指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的第一年,也就是刚刚过去的2023年。
去年底,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大家知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一共召开过几次吗?答案是三次。分别是:2014年、2018年和2023年。如果大家刚好在那天都收看了《新闻联播》,会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的参会人员,我是指除了主席台以外的所有参会人员的桌上,都是空荡荡的一片,没有纸也没有笔,言下之意,这是一场不允许记笔记的绝密会议。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fC74YbNcdaZN4O497xDpFQvma56CCmCI9qEAbB23RuicwXwLscHicQpsI6BnbRbGcMLIJLnkhMJV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2023年12月27日至28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那么外界该如何了解这场会议的精神呢?只有一个途径:对新华社释放的通稿进行解读与研判。如何解读通稿呢?作为一个新闻人,我们有自己的方法论,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两点我的解读:
第一,我们的决策层是如何描述当今世界局势的?这个非常重要,代表了一种认知,这个认知会传达给全国人民,告诉大家我们的领导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格局的。
第二,他们又是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与中国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对十八大以来的三场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作了一个梳理,摘出了历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的一些重要表述:
2014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有这样一句关键句: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
2018年的关键句则是: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工作具备很多国际有利条件。
2023年的关键句则变成:展望未来,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征程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进入一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
将过去三场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的重要论述放在一起来看,恰好概括了我们国家的决策层是如何认知这十年的。如果将这三段论述进一步的细化、过滤、浓缩,我认为它有几个关键词:百年变局、战略机遇期、转危为安、发展壮大。我个人认为,要想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或者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佳的破题切口,就是理解这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外交部部长王毅前不久在《求实》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题目是《深入贯彻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王毅在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元首外交是战略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对外工作的最高决策者和总设计师。作为中国外交的最高形式,元首外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要想生动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逻辑,我想,元首外交就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
一般认为,元首外交大致分为:主场外交与出访外交两大类。今天我着重聚焦的是出访外交。大家知道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习近平主席一共有几场外访吗?答案是四场。
分别是:3月访问俄罗斯、8月访问南非、11月访问美国、12月访问越南。其中两场是双边外交,3月访俄就是中国跟俄罗斯之间的双边会谈;12月访问越南,是社会主义阵营两个兄弟之间的谈话。两场是多边外交,8月份访问南非,习近平主席不仅进行了国事访问,还参加了金砖会议;11月在美国旧金山,不仅进行了中美元首的对话,同时还参加了APEC会议。
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开局之年,是新征程的起点。新征程上,习近平主席的首场外访,当然最值得关注。这也是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核心内容:一次锚定中俄关系下一个十年的突围。
要想理解此次访问俄罗斯的背景与逻辑,我认为首先要对俄乌冲突有一个相对深刻的理解。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2021年底,那是这场战争爆发前的博弈时刻。让我们看看西方智库是如何研判局势的。
2021年11月18日,美国兰德公司发表了一份报告,标题是《美国该如何回应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最新举动?》。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fC74YbNcdaZN4O497xDpFpnp1JMnBjvfKcND1oC9GITWhKwtq8icCB34icDPFof8eGVK3XDIDJpxg/640?wx_fmt=jpeg&from=appmsg)
2021年11月18日,兰德公司发布报告《美国该如何回应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最新举动?》
如果用乌克兰的视角去看这篇报告,通篇写满了四个大字:绥靖主义。兰德公司建议美国政府:应该说服乌克兰妥协让步,承认东乌事实上已经独立的现状,因为美国基本无法说服俄罗斯妥协让步。如果普京决心开战,那么仅仅凭借经济制裁是很难奏效的。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美国不可能为了乌克兰而流血,那么美国政府最好劝说乌克兰政府履行协议接受现实,否则会遭致更大的灾难。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份报告,它说的有没有道理?某种意义上看,它甚至预言了俄乌冲突的结局,就是在列强的干涉下,乌克兰事实上被瓜分了。这种思维模式在西方其实非常具有代表性,但在乌克兰视角,这无异于是让泽连斯基下台。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泽连斯基会铤而走险了,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那么俄罗斯人又是如何研判局势的呢?我这里还有一份报告非常有意思。
2021年11月25日,在兰德公司发布报告的几天之后,俄罗斯官方智库“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与“瓦尔代俱乐部”共同发布了一份报告,标题是《俄乌战争会是未来的基本前景吗?》。了解俄罗斯外交系统的人应该明白,这两个智库在俄罗斯的份量是很重的,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它释放了某种来自莫斯科的信号。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fC74YbNcdaZN4O497xDpFcM2zjG5rRNYP0Z1iayia0Eb5VJ7eIMKXgnibOXiaeb9mC5icZz0ia1EIFWVA/640?wx_fmt=jpeg&from=appms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fC74YbNcdaZN4O497xDpFCobPsAnPDbGwUsXlxYyLibNvT6z5jMqgqR0xKkJwDtY1S1nn6XvCp5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2021年11月25日,俄罗斯官方智库发布报告:《俄乌战争会是未来的基本前景吗?》,上图为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网站截图,下图为瓦尔代俱乐部网站截图
如果通读这篇报告,你会发现俄国人其实非常清醒,他们甚至把为什么不该打这场仗的原因一五一十地写出来了。作者认为不利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旦开战,俄罗斯将被西方舆论贴上“入侵者”标签,进而在外交上被孤立;一旦开战,美西方的军事援助将进一步壮大乌克兰的军事实力,俄罗斯也无力阻止这种基于陆路运输的军援,北约东扩将事实上更进一步;西方国家将全力制裁俄罗斯,切断俄罗斯与国际金融体系的联系,而美国将在能源贸易中占据上风;乌克兰东部地区民众对俄罗斯的忠诚度是不显著的,俄罗斯是否有能力消化这部分新增领土;这一场战争将急剧恶化俄罗斯的国内局势,加剧社会的不稳定。
如果用一句话去概括这份报告,应该就是:这将是一场成本远超收益的战争,能不打就不打。当然,或许大家对这份报告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人会认为:这是另外一种绥靖主义,有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鸵鸟行为,等北约将乌克兰纳入麾下之后,俄罗斯面临的威胁不就更大了吗?
是的,你们的看法我非常赞同,就连这份报告的作者自己也在结尾坦言:历史上有许多理性计算却依然没能阻止冲突升级的例子。因为大部分的战争都是经过理性计算之后的非理性行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双方的理性研判都认为这是一场“成本远大于收益”的战争,为何三个月后,俄乌冲突还是爆发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fC74YbNcdaZN4O497xDpFL4lQ0KuqdKMtO26uVR7RUSdvWFPvgJibFiaZEQArc9H2T1UkuRmwvTRA/640?wx_fmt=jpeg&from=appmsg)
这个截图是普京在2月24日当晚进行全国电视讲话,当时全世界的媒体人看到这一个多小时的冗长讲话之后都疯了,因为我们都意识到一场战争可能在所难免,都在加班。
在我看来,有两个无法忽视的关键因素最终促使普京扣动了扳机。一个是:乌克兰的安全支柱事实上已经被空心化了,它直接导致了第二个关键因素的形成,那就是:在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安全,或者说莫斯科的政权安全受到了直接威胁。
乌克兰的安全支柱有两根。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公投独立。从下面这张图上你会发现,以第聂伯河为界,以西的所谓乌克兰语区支持率非常高,以东所谓的俄语区支持率没那么高,但对于公投来说,支持率达到80%以上,简直是碾压式的胜利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fC74YbNcdaZN4O497xDpF5hM9YoNTJPrUlC7vVhibSE9ZhNibibqiarXad2fDhBftLg9DeD6tFgRwX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你会发现还有一个细节,克里米亚半岛的支持率只有54%,塞瓦斯托波尔有57%。支持率最低的是克里米亚。如果将乌克兰各个州比作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可能最不听基辅话的恰恰是这几个州。2014年在美西方颜色革命推动下,亲莫斯科的基辅政权被推翻后,俄罗斯率先出手直接拿下的就是克里米亚,因为他是班上的差生,支持率是最低的,这就是所谓的民意基础。
这是在1991年,某种意义上来看,俄乌冲突的种子在乌克兰独立建国的那一天就已经埋下了。到这里第一根支柱已经没了,因为基辅当局已经宣称乌克兰语是乌克兰国内的唯一官方语言,他们在做去俄罗斯化,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信号。
另一根支柱是1994年的《布达佩斯备忘录》,在美国、俄罗斯、英国的共同见证下,盯着乌克兰将手中的核武器交出去,换取自己的主权安全获得美国、俄罗斯两大强国的保障。
后来的剧情大家也都知道了,经历颜色革命冲击之后,亲俄罗斯势力在基辅全面倒台,莫斯科决心出手吞并克里米亚,乌克兰问题就此形成。但问题的开端并不由此,而是早在乌克兰独立以来就已经埋下了种子。本质上,这是俄罗斯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间,在北约东扩背景下,不安全感的累积。所以大家会看到,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一系列曾经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包括中亚的几个斯坦,其实对莫斯科的态度都非常冷淡。他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乌克兰呢?其实并不在他们自己,而在于北约东扩的步伐是否侵门踏户。
2014年9月《明斯克协议》签订,2015年2月《新明斯克协议》签订,请注意,这两份协议的签署方是乌克兰、俄罗斯、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以及作为监督方的法国、德国、白俄罗斯。对比1994年确立乌克兰局势处于一种相对稳态的《布达佩斯备忘录》少了谁?是的,最主要的角色没有签字,它就是美国。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fC74YbNcdaZN4O497xDpFtWKTbwERS0tzS0WKx0RAGe81cSxZAicg1eBk1ibQ2Wj2b5lunGvJ0yK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这之后的几年,大家都在忙些什么呢?事实上,在《明斯克协议》签订之后,北约在不断地武装乌克兰,最终事实也证明《明斯克协议》不过是某种拖延性质的障眼法,就连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也亲口承认:我们把普京忽悠了。
但是普京真的那么容易被忽悠吗?其实不是的,普京心里非常清楚,《明斯克协议》就是一个草纸协议,只是为这场战争画下了一个休止符,所有人都在为一场大战做准备。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推论:俄乌冲突真正结束的标志,一定是伴随着一份新的外交文件的签署,上面一定要有美国人签字画押。考虑到《布达佩斯备忘录》事实上已经被空心化了,在美俄战略互信降至历史最低值的当下,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一个推论:关于俄乌冲突的最终外交解决文件的签署,中国大概率是条约监督方。
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2023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的关键句:展望未来,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征程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进入一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
2023年2月24日,俄乌冲突全面升级的一周年之际,中国外交部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
2023年3月20日下午,习近平主席乘专机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
如何观察这次外访呢?我认为有几句话非常具有提示意义。
3月20日下午,刚刚抵达莫斯科的习近平主席就前往克林姆林宫,与普京举行第一场会见。在这场一对一会见中,习近平主席有这样一句话:俄罗斯明年将举行总统选举。在你坚强领导下,俄罗斯发展振兴取得长足进展。我坚信,俄罗斯人民一定会继续给予你坚定支持。
当时我看到这句话之后,一下子被点亮了,我有点明白我们是用什么方式,或者是我们是如何给俄乌冲突把脉的了,因为我们明确抓到了“政治安全”这个点。
与这句话形成呼应的是,今年1月10日,王毅应约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通电话,王毅在电话里说了这么一句:中方坚信俄方一定能顺利完成国内重要政治议程,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坚定支持彼此国家的政治安全,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底层逻辑。政治安全关乎一切,美西方都在盯着中国到底会不会军事援助俄罗斯?其实在我看来,军事援助根本没有那么重要。这场仗俄罗斯其实能坚持下去,政治安全可能才是两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今年3月15日至17日,俄罗斯将进行总统大选,普京已经宣布参选。根据2020年俄罗斯的修宪结果,总统任期为六年,可以连任一届。这意味着如果普京连续胜选,任期将至2036年。
在会见中,习近平主席还有这么一段话:中俄关系发展到今天,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作为最大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俄关系在各自外交全局和对外政策中都占据优先地位。
习近平主席先后9次到访俄罗斯,党的十八大开局之年2013年,首次外访就是俄罗斯;党的二十大开局之年2023年,首次外访依然选择了俄罗斯。
在第二天的正式双边会谈上,习近平主席说了这么几句话:中俄互为彼此最大邻国,同俄罗斯巩固和发展长期睦邻友好关系,符合历史逻辑,是中方的战略抉择,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方都将继续致力于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要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共同抵制外部势力干涉内政。
此次外访的外交成果主要凝聚在两份联合声明中,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
双方在声明中强调通过和谈解决乌克兰危机。俄方重申致力于尽快重启和谈,中方对此表示赞赏。俄方欢迎中方愿为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积极作用,欢迎《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中阐述的建设性主张。
大家是否留意到第二份联合声明的时间节点定在了2030年前,为什么是2030年?
还记得刚刚我提到的促成俄乌冲突全面升级的两大因素吗?一是乌克兰的安全支柱事实上已经被空心化了;二是在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安全,或者说莫斯科的政权安全受到了直接威胁。
2023年3月22日上午,习近平主席登上专机圆满结束对俄罗斯的访问行程准备返回北京。当时在停机坪上的俄罗斯军乐团演奏了一首解放军著名军歌《当那一天来临》。
就以这首军歌的歌词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吧:
> 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
>
>
> 鸽哨声伴着起床号音
>
>
> 但是这世界并不安宁
>
>
> 和平年代也有激荡的风云
>
>
> 准备好了吗
>
>
> 士兵兄弟们
>
>
>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
>
> 放心吧祖国
>
> 放心吧亲人
>
> 为了胜利我要勇敢前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