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1YS5yicdcpJPk2Rb0dztkHv2ybpOzE8zcHWdLHUeTO1CU8LtuicNhkQl3g90LZlKLXDAKmqV7H1MceX38G4qfVbA/0?wx_fmt=jpeg)
# 为了英国不还文物,BBC也是蛮拼的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以下文章来源于林一五议时 ,作者林一五
![](http://wx.qlogo.cn/mmhead/Q3auHgzwzM5JrAxnWcKFxSVpXkqv3PictYZJy6whaDL9gpETaADclSQ/0)
**林一五议时** . 有一说一五一十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oicGmJclgBceYXCfmzjep82YQjUMb8tlfFXjdVR6HTYcRPYjd2WvMjw/640?wx_fmt=gif&wxfrom=5&wx_lazy=1)
文 | 林一五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AJ1B1RxOTPeo9FanynYZEQn5lK0YE5icvSa6RHcY9LibPHfialRTTiapNWFbY9nrheQgzsOSPHVbKqelkZXw1VDOFA/640?wx_fmt=png&wxfrom=13)
最近大英博物馆又曝出文物失窃和损毁丑闻,据说还涉及分馆馆长监守自盗,事情再次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要求英国无条件归还殖民时期掠夺文物的声浪,我们国内媒体也参与其中,比如《环球时报》发了社论《
[ 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k1NzQzMQ==&mid=2653820067&idx=1&sn=e779d36867bf0346ec23dc99b11d8aed&chksm=bd665ebb8a11d7ad7591e082d7e42e37b8d03a2c97a609dee485d9fcec7f5b0f1d080d7bbfbc&scene=21#wechat_redirect)
》。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AJ1B1RxOTPeo9FanynYZEQn5lK0YE5icvH1oYUQpz57PfkbyL84AFCznmMzyNicsQmic7vfAVyL4aEtOGevu2s4gA/640?wx_fmt=png&wxfrom=13)
我们说,这种呼吁现实中作用有限,大家也都知道,主要因为它几乎完全取决于掠夺者的良心。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为了不还文物,也为了自我催眠,掠夺者其实早就发明了一整套为不还文物提供“正当性”的学说理论** 。
对这些牵强附会的理由总结得比较好的是《BBC世界历史》杂志2020年7、8月号上的专题《博物馆应该归还那些文物吗》,西方国家并不缺乏反思历史的良心历史学家,但整体而言从学界到传媒,都依旧对帝国主义那套强盗逻辑抱残守缺。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AJ1B1RxOTPeo9FanynYZEQn5lK0YE5icvicVuQrLice6Rx9DB4mcZHVlgbmK0cibicic6Ca6SPia0QOJ9xVnC8nYDRcA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今天的文章算是旧文重发,结合时事重新整理当初的《 [ 绅士话术、流氓学术和虚伪艺术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MjI3MzM1Mg==&mid=2650629570&idx=1&sn=ea2117daa4e1268ea3ac87d5246e608c&chksm=f09ea165c7e928731cb1c9430ad347236851e6f349e7f32742584a24a0324db2e164de25db96&scene=21#wechat_redirect)
》一文。2020年《BBC世界历史》搞上面那个专题,是为了应付当时的热点新闻尼日利亚政府再次要求归还贝宁雕像,BBC要为英国不还找理由。我们之前写《绅士话术》一文,是针对当时希腊政府再次要求英国归还帕特农神殿的雕塑,时任首相鲍中堂以“当时取得渠道合法”搪塞。
**可以看到从贝宁雕像到帕特农雕塑,再到今天的各国文物,英国抵赖的姿势其实始终就那么几套。**
**首先讨论英国等前殖民地国家应不应该归还文物,要厘清一点事实:现在西方国家有能力保护和研究好抢来的文物吗?**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学者Marie
Rodet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她讲了一个故事,法国勒阿弗尔的地方博物馆从塞内加尔借来了几件展品,加上自己馆藏藏品,凑成了一个展现法塞文化交流的展览。但搞笑的是,勒阿弗尔提供的主要展品,其实是Louis
Archinard将军一个世纪前从法属苏丹(今天的马里)带回法国的战利品,跟塞内加尔毫无关系。
**仅就欧洲而言,有一大批文物其实是流散在小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这些文物既得不到充分研究,也得不到理想保护。**
**那大博物馆就做得更好吗?** 同在亚非学院的非裔学者 Olivette Otele以及专栏作家Simon Jenkins爵士都提到, ** “英国的博物馆藏着数量多到难以置信的文物,从未展览 ** ,也不可能被参观者看到。这些文物现在是英国储藏室里的英国财产。” **“它们不见天日”,被弃置在英国大小博物馆的储藏室里慢慢腐烂** 。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AJ1B1RxOTPf1lFGzA6RQcsHg1xicqPbZktm8vSmEkJ9kkBgkuVGibjE6YaW40JeMY7VcwndVeQ9J6qdVxogUiaZ6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xpic) |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AJ1B1RxOTPf1lFGzA6RQcsHg1xicqPbZk3I0JQbFYiaRUKCxcqz8wXjuVm0Z6Bx3a9KeVjVQsMdQndYCBBDfIO8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xpic) |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AJ1B1RxOTPf1lFGzA6RQcsHg1xicqPbZkzjz0V80VwRZP5sOUicKfPelH8jeRP1bs3HwfGEgTltLww6qxBg4Y7ic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xpic)
---|---|---
其实每隔两年都会爆出一些欧美博物馆修缮他国文物、结果越修越坏的报道,结合现在的监守自盗新闻,很难让人信服英国等国在拒绝归还掠夺文物时用得最多的一个理由:其他国家没有保护好文物的能力,英国不是在占有,而是在抢救,不是在保赃物,而是在做善事。
当然殖民掠夺的血腥历史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洗白的,所以在强调自己“做善事”的同时,英国政府、也包括编写过 《Savoy-
Sarr报告》的法国政府往往会同时强调,自己对取得他国文物的历史具有反思精神,会向参观者详细介绍文物来历。 **这一点被 Marie Rodet和
Olivette Otele直戳为自吹自擂的撒谎,她们指出在欧美的大部分博物馆和展览中,殖民掠夺历史是会被故意隐去不提的。 ** 以我个人在欧洲 的
探馆经验, Marie Rodet和 Olivette Otele 的指责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
** 可以说 Marie Rodet、 Olivette Otele和Simon
Jenkins指出的问题都是符合我们常人常识的大白话,他们从根子上破除了英国等前殖民地国家继续抱有掠夺文物的正当性。但现实的问题在于,他们说了不算,下面我们可以来看看反方立场,也是《BBC世界历史》主推的“绅士话术”。
** ** 英国学媒精英为了给不还文物找理由,可以说穷尽了脸皮和语言的极致。 **
被《BBC世界历史》放在整个专题头一位介绍观点的是一位叫Tiffany
Jenkins的畅销书作家,她的原话是:“确实我们现在发现我们取得一些艺术品的方式是令人不快的,但是……”
学过语文的都知道,“但是”后面才是重点, Tiffany
Jenkins开始了她的第一层混淆视听:“……但是,历史漫长而复杂,情况每每纠缠不清,不只是好人与坏人的问题。”
Tiffany Jenkins为什么要混淆殖民掠夺这善恶分明的历史呢?因为“尽管英国人得到贝宁雕像的方式是丑陋的,但是它们诞生的故事,在今天并未受到玷污。”
她为什么要把视线扯到“诞生的故事”呢?因为她要说:“尊重古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现状……我们应该解密过去,而不是推翻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英国应该继续保有这些文物的原因。”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AJ1B1RxOTPeo9FanynYZEQn5lK0YE5icv1SnFb4OLGMeTCsG5csfOxFUMwwpA2xLxK4O69PMSwWGLgdfEz3iaBV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事实证明, Tiffany Jenkins能成为畅销书作家,是有原因的。
看完Tiffany Jenkins打头阵的观点,我们再来看《BBC世界历史》安排在最后、收束整个专题的布鲁内尔大学学者Astrid Swenson的观点。
Astrid Swenson和 Tiffany Jenkins的意思大同小异,但语言表述上温和许多,
**BBC将她俩安排成一头一尾,先放后收,正体现编辑和排版的妙处** 。
Astrid Swenson说的是:“问题很复杂,归还文物关系到未来,所以保持现状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Astrid
Swenson字里行间提到了一个问题,要是欧洲博物馆把抢来的文物都还掉了,有一批博物馆将关门,那该怎么办?
她还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证不还的合理性,说很多文物来源是有争议的,比如瓦莱塔之剑原本属于圣约翰骑士团第六任团长、马耳他瓦拉塔城的缔造者瓦拉塔,但然后成为拿破仑的战利品,瓦莱塔之剑应该还给卢浮宫呢?还是还给罗马的圣约翰骑士团呢?还是还给马耳他?
Astrid Swenson的意思是索性就先不还了吧。她把这种逻辑推演到了大量纳粹掠夺尔后又成为英国战利品的文物, Astrid
Swenson说这些“孤儿文物”英国就是想还也不知道还给谁,就突出一个大英无辜。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AJ1B1RxOTPeo9FanynYZEQn5lK0YE5icvboYEqTq2hdopmE58LQibSfiaRE0OtvtWHibLagQGbZduOlpjjvciaFrgs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Astrid Swenson和Tiffany
Jenkins代表了不少英国精英对掠夺文物的态度,但这种代表性观点并不能涵盖所有不还的理由。举个例子,我们上面提到的Simon
Jenkins爵士虽然承认文物在英国得不到良好保存,看似公允,但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把拍卖室的大门打开”。
是的,你没听错,他说的是“拍卖室(saleroom)”。这句“拍卖室”还是在他先承认“如果这些东西是偷走的,或者非法取得的,没有问题,它们应该归你”这一点之后蹦出来的。
到底是靠笔杆子授勋的人,爵士到底是爵士。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AJ1B1RxOTPeo9FanynYZEQn5lK0YE5icvLfm6v3NAMQOqdrx5gFFxBKuTgLBa0fzImSdWyOibql9OjTEBYSiazzB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 Astrid Swenson、 Tiffany Jenkins、 Simon
Jenkins等人的观点固然有意思,但整个专题最有意思的是《BBC世界历史》的编辑和排版。 ** 上面已经介绍过了 Tiffany Jenkins和
Astrid Swenson 一头一尾的设计,其实BBC的匠心远不止于此。
比如说我们一开始截图的专题封面上的介绍,光看BBC的介绍,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贝宁雕像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时抢走的,可实际上贝宁雕像最早是1897年英国海军少将哈利·罗森带兵烧毁贝宁城的战利品。
**BBC整个专题的第一句话就不老实。** ** 集中体现BBC阴暗心理的是对旗帜鲜明批评英国不还文物的非裔学者 Olivette Otele的编排
** ,我们上文已经介绍过 Olivette
Otele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但诡异的是,BBC给她的一句话总结是:“许多西非国家没有能力保存有价值的艺术品。”这根本不是 Olivette
Otele的主要观点。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AJ1B1RxOTPeo9FanynYZEQn5lK0YE5icvph5yQlWeIWrgk4neUzk4J3YRpaLWwuZGHia2lBVn1C1FelNaUeej78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位置在Olivette Otele前一位的是伯明翰大学的非裔教授Kehinde Andrews,Kehinde Andrews的话 说的非常直白: “
**大英帝国可能已经坍塌了,但英国对前殖民地的殖民主义傲慢肯定还没有。 当殖民四分之一个世界时,英国人偷来宝物和工艺品,放在博物馆里供英国人民赞叹。
保有这些赃物,没有任何正当性。 ** ” “事实上问题根本不复杂。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从全世界偷来文物,放在他们的博物馆里。
**保有这些文物唯一的‘正确性’来源于帝国的统治。今天还有很多人渴望‘帝国2.0’,但那些日子已经永远地过去了。** ”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AJ1B1RxOTPf1lFGzA6RQcsHg1xicqPbZkicgGictSQ4H62iaSlib3GcyggRmHtmcStUOu9MOB3oiayNLy0VjoeRPeI1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xpic)
** 《BBC世界历史》把 Olivette Otele放在 Kehinde Andrews后面,然后用一句话总结扭曲 Olivette
Otele的原意,算得上是故意营造了一种非裔学者反对非裔学者、非裔自己都不信任非洲国家、希望英国继续保有赃物的假象。 **
其实对任何一个受过基本教育、拥有正常思维的人来说,《BBC世界历史》苦心孤诣找来的那些“不还理由”,都属于一眼假的强词夺理。比如他说西非国家无法保护好归还文物,
**那中国呢?希腊呢?韩国呢?这些国家的文物为什么不还?** 比如他说有些文物物主有争议,那 《女史箴图》呢?西周“虎鎣”呢?康熙玉如意呢?
**能不能先把这些所属没有争议的东西先还了?** **真反思还是假反思,真客观还是假客观,是真做学术还是打着学术的名义为坑蒙拐骗保驾护航,一目了然。**
国宝被抢夺,流失在外,正常人都痛心。 **迎回国宝,不能指望盗贼发善心,而要靠自己的实力与努力。**
我有一位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进了外交部,我清楚地记得当初他为了参与制定《关于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及其他相关犯罪的犯罪预防和刑事司法对策国际准则》的谈判,两个多月没有休息日,周末去办公室看资料、去国家文物局学习的日子。
他已经是他们单位几十年里为了这个国际准则下死功夫的第三还是第四代人了。经几代人的努力,亚非拉文物流失国集团才最终让欧美文物流入国集团答应在准则上签字。
**这件事和世界上许许多多困难的事情一样,它们的完成不是靠所谓批评家的嘴,而是靠无数一线无名英雄日复一日在枯燥而琐屑的事项上的投入与牺牲。**
**
**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1YS5yicdcpJMK54Bia15KN2riacWTy8XWiaw90eksfwb26a6icHNJhTq3pfk6HrBFRMhPayWOGibIXDA3ClFfBHHmfZw/64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