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
Bulletin#53492D2EB1B2EDCCB04B8FBDA89868CA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3045
@2020-07-31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cover_image](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DIM6gq2cVxLON3K8Ud219Y4QvLPTPCnR04pFWOGgJnCwGjbqnT6bsxQUyn0TjibmfNLv5JRiaYWPRvDPzG7iaDQ/0?wx_fmt=jpeg)

# 江苏文科状元无缘清北,“新高考”之下的公平性

常松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3fiaozrnfBJkrIeXgjOXvO8IrAST4l2xiaLC3iaZ1CibYNq9Aq7CWdLdNyJly3aS1AC6awKMTI0fhOg/640?wx_fmt=jpeg)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常松



教育观察员



昨日,武汉大学隔空喊话江苏文科第一名白湘菱,表示她符合本校录取要求。一时之间,再次让白同学登上热搜Top3。据传南大开学也联系其家人,表示“俺也一样”。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xLON3K8Ud219Y4QvLPTPC3fOzsNpMnM1njNKTMMbEFjUv5yg0lCZWkzSp43IO02x3ZX43K20r6g/640?wx_fmt=jpeg)

“语文136分,数学143分,英语105分,附加分38分,投档分422分。”

这是2008年南京市文科第一名王晗的成绩单。然而由于政治学科“瘸腿”得了B+,一度让这个高材生无缘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最终,南京大学——就是明确表示无法破格录取白湘菱的南京大学——以“点招”的方式破格录取。

2008年,这是江苏高考“08方案”的元年;2020年,是江苏高考“08方案”的最后一年。

同样的境遇,同样的南京大学,却再也无法破格录取。其背后的原因,南大招办老师的解释也非常清楚:“因为那个时候高校有一定的自主权,根据现在的规定,高校没有这个(破格录取的)权利。”

这就是当下新高考改革大潮下的高校和考生:一切源自公平,一切也为了公平。

### **到底怎么一回事?**

简单回顾一下这次的事件。江苏淮安考生白湘菱以430分成为全省文科第一名,但她的历史科目选修成绩是B+。本应是登顶名校的考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江苏招生老师却回应,须按照招生规则来进行。两校规定,对江苏考生学业水平测试两科目最低要求为A+、A。

笔者对于江苏籍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在高中重点班,特别是有希望冲刺顶尖名校的考生,班主任都会特别提醒一定要重视选修成绩,千万别在这一项上“翻车”。而且会举出很多因为选修“翻车”而无缘名校的案例。

可以说,12年来,江苏高考这种全国独一无二的方式也为其带来了不少的争议。很多网友也表示不解,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一项持续了12年的高考选拔人才的人数政策,可以说是“稳定”的。毕竟不是前文所提的王晗的改革第一年。因此,按照现行的规则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必须坚持的高考录取原则。特别是作为顶级名校的清华北大,这次严守规则是必要的,在全国瞩目的高考中,最关键的就是尊重规则,而不是展示“不拘一格,因人而异”。

目前,江苏省的高考是什么样的分数结构呢?以公众们熟悉的“大文大理”时代的一个总分不同,江苏高考的“08方案”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模式,分数由三个部分组成:由语数外三科成绩组成的总分480+两门算等级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附加分。

由此可以看出,在高校录取时,必然也不会只看中480的总分,必然会对于选考的两门提出要求。而且历史、物理是文理科学生必选的科目。历史B+确实不是一个省文科状元该有的分数,而且另一个分数也才是A。

要么是白湘菱同学在两个选修科目上都发挥失常,要么是集中精力语数外,对选修科目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要么是并没打算冲刺名校,考场语数外超常发挥。

那么今年的江苏分数很容易出高分吗?答案——是的。

江苏省考试院发布的信息更让这个今年的分数含金量降低不少——400分以上人数翻了一番。今年,江苏省文科有510人在400分以上,理科在400分以上的人数超过4000人。相比去年而言,去年文科400分以上仅有149人,今年翻了3番左右,理科也翻了一番,因为去年400分以上为2001人。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xLON3K8Ud219Y4QvLPTPCPiantsibOCs7UzcGzwMDB4ZABOuxnibajD9f3Aojn0sibXMrUKha1PDtBA/640?wx_fmt=jpeg)

那么B+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水平呢?据资料显示,各等级的分数设定为A+为前5%(含5%);A为5%-20%(含20%);B+为20%-30%(含30%);B为30%-50%(含50%);C为50%-90%(含90%);D为90%以后。有网友计算,文科生上原985高校的排名基本在全省前4000名左右,相比于估算的8万文科生的比例基本是前5%,按照等级也是A+。由于无法查到具体文理科生数量,暂时按照江苏省2020年的参加高考学生总数34.89万人。那么清华北大在江苏省录取的总人数不足百人。(比如2019年据悉为70人),是什么比例呢?0.02%。这个比例和清华北大要求最低的A级(至少前20%)差出了100倍,其实已经算是很宽松的要求了。要知道,笔者博士室友的女儿(广东考生)去年高考差3分没能和她爹当成校友。

了解到江苏的高考政策,再来理解明年即将降临江苏的新高考,就会感觉更加“公平”,不会有考生吐槽的差1份掉1档,而是在750分的满分中,一分一分的尽情“厮杀”。

如果对于中国各种考试体制了解的话,就不会产生很多网友所谓的“可惜”。即便是在“大文大理”时代,很多高校的一些专业也是要求单科成绩的,比如笔者高考那个遥远年代,兰州大学就要求数学成绩。笔者的好友也因此无缘985。而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从来都是“总分数线+单科线”,总分再高单科不过线,就是“落榜”,没有可讨价还价的。其他考试,如公务员、事业编、部队文职等也有时会要求单科成绩。

因此,参加一项高度结构化的选拔考试,不了解规则,没有在每一个指标上达到要求而最终没有通过录取,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哪怕在某方面做得特别出色(比如语数外总分全省第一)。

白湘菱的故事也告诉每一考生,了解高考政策才是胜利的关键第一步,否则集中精力的努力很容易忽视短板而功亏一篑。不过,白湘菱平和的心态很值得点赞,面对高考人生这么重要的一大步,遇到这么令人惋惜的局面,可以从容面对全社会的关注,在娱乐至死的当下媒体环境中,是一件很难得的事。也希望网络和媒体人们能够善待这个女孩。

### **江苏高考怎么改?**

江苏的“08方案”真的不好吗?
在制度设计之初,现行制度是旨在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考试公平性和考生选择权。但是在12年的探索中,各种执行的“走样”就出现了。在方案“是否弱化学科地位”“是否影响科学素养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争议。这些争议主要源于这个等级形式的分数。江苏现行的高考方案中,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的学业水平测试选测科目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

因此在科目报考和高中学科教学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考生功利化的选科,以考出高分为主导,导致部分理科人才流失;部分中学以功利的态度对待高考,安排重点师资主攻某几个有竞争力的学科,导致科学类课程被“边缘化”;高校在招生中存在功利化倾向,过于重视分数的作用,而忽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减少选测科目限制等等。

但是,也有江苏籍学生在上大学之后对比其他省份的学生之后表示,江苏省的科目相比于传统文理科学生确实是达到了“减负”的目的,主攻的语数外,等级化的分数达到录取要求对于冲刺一流名牌大学的种子考生来说,并不是那么困难的。并不像其他省份要在物理、历史这些科目上分分必争。

可不管怎样,“08方案”已经走到了终点。2021年,新高考就扑面而来。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xLON3K8Ud219Y4QvLPTPCxrLacq35qzjI58lqHmtfd0O79nrwPev3ZK4IAia8UHibtwyvmicQaicrLg/640?wx_fmt=jpeg)

未来的江苏省的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和已经进行了改革的其他省份类似。在科目设置上,根据国家对高考改革的整体要求,将选择性考试科目由“6选2”增加到“6选3”,使科目组合数扩大到12种。

为了保证文理科的基础,物理、历史是必须2选1的。其他4门课,考生可以根据考生结合高校的选科要求和自身的兴趣选择2门。通过对考试科目设置的优化,可以扩大学生选择的机遇,提高高校选择的自主权,促进文理渗透,最终积极引导在中国缺位严重的高中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改革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原则。另外,必选物理或历史,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两者作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地位,规避功利化选科,保障人才知识结构基础。

江苏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对赋分方式进行了优化和调整。新方案中,将高考总分值设置为750分,考生总分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其中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以每门150原始分计入总分;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均为100分,其中物理、历史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其余科目以等级分计入总成绩。

是不是觉得,有那么一点似曾相识?这是可以说是一个“扩大版”的“08方案”,但是物理/历史作为原始分数计入总分,增加了文理的比例,不会像之前的理科生480中大部分分数来自偏文的语文和外语。750分更大的总分空间也有利于提高成绩区分度,避免录取分数扁平化。并且在录取时,物理、历史也分开划线、分开投档,这样保证了公平竞争,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投入更多精力。

在新高考改革中,最大的“关注点”就在于赋分方案。解释一下,就是不以原始分数计入总分,而是按照统一的规则转换成等级分。之所以这样设计,也是因为其余4课的原始分数不具备可比性,比如生物考到几乎满分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政治却不是。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就是要使用“赋分”,按照选该科的考生的分数和整体分数分布来进行划分等级。而这一设计也算是在保证选择多样性的要求下,尽力地追求了客观性。甚至可以说“赋分方案”的科学性是关系着新高考改革的成败因素之一。

按照全国的要求,江苏省的新高考改革也采用了“两依据一参考”的评价模式,即高校依据学生的统一高考成绩以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是本轮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招生录取方面上,江苏省跟随全国的统一改革节奏,重点在录取批次和录取方式上进行了调整。在录取批次上。根据国家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及全国高考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合并本一本二批次,以此进一步增加考生的选择范围和空间,同时也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

在录取方式上,采取按照物理等科目类、历史等科目类分开计划,分开划线,以“院校专业组”的模式,按平行志愿方式投档录取。对于录取方式的改革,将传统的“院校+专业(类)”变为“院校专业组+专业(类)”,将同一院校中对考生选择性考试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类)确定为一个“院校专业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考科目填报相应的专业组志愿,考生按专业组投档后,符合条件的,可在组内进行专业调剂。

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林伟介绍,这样的录取模式,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考生的兴趣志向和最终所录专业的契合度;另一方面也促使高校主动作为,聚焦专业培养目标,探索与高中教育教学的联系与衔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学科基础的要求以及学校自身办学的需要,设置选择性考试科目要求,从而提高考生选考科目与高校招生专业选考要求的匹配度,使学校招录到有相应学科特长和兴趣的考生,有利于进校后人才培养和学校自身的发展。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全国新高考改革已经开展多年,从上海浙江的试水开始,不断引发关注不断吸取经验。此轮江苏省的新高考改革政策,和第二轮改革省份政策基本相同。在多个省份已经进行了数年的尝试基础上,江苏的此次改革应该会比“08方案”要平稳公平得多。

2021年的江苏考生面对的将是一个毫无前人参考案例,甚至连分数都没法参考的新格局。

### **新高考真的好吗?**

改革开放40年来,如果说中国教育界的第一项改革大事就是“恢复高考”,重新打开了这个当代中国最公平的升学通道。40多年间,全社会对于高考的关注远远超过其他选拔考试,因为它真的是绝大多数改变了人生命运的中国人都经过的一条道路——我国有
1.2 亿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也正是如此,高考给了国人一个追求公平的机会,而“公平”也犹如信仰一般成为高考必然的内在价值。

新高考开始于 2014 年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可以说,这些年来,高考改革始终围绕着公平和科学两个维度展开。

然而,自“新高考落地元年”之后,争议就开始了。上海、浙江在第一年试点后进行评估,出现了“物理遇冷”、有学校以及考生选考过于功利等问题。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等呼吁保障基础性学科的人才培养。为此,在后续的省份和年份中,物理、历史都成为了必选其一的科目,保障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基础。

新高考的“物理遇冷风波”,是改革过程中的插曲。但是也提醒了改革者,新高考不仅仅是专家们讨论的理性决策,也是考生和中学的“用脚投票”,必须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出调整,以疏解广大考生和家长的担忧,与此同时保障学科的健康发展。

起点公平,这是高考改革的底线和原则。新高考也强调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计划,为相对落后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构筑起新的希望,是以公平为核心的考虑。

在新高考对分数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的同时,还终止了同样备受争议的“自主招生”,而是取代为“强基计划”。虽然今年也是“强基计划”的元年,但是各高校也纷纷积极准备,因校育人打造更合适的学科教育平台。同时,部分加分政策取消,减少了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为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考生填报志愿采用“专业(类)+学校”的志愿组合方式也给了学生更加广阔的选择权,使有长远规划的考生可以更主动地按照自己的理想报考合适的院校。考生依据学业成绩和个人能力、兴趣特长等选择对口的院校和专业,各级各类高校依据专业发展背景和自身的实际水平设置专业报考要求,这是基于双方的相互尊重,其目的是保障高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学生就读“正确”的专业。

为了打破唯分数论的情况,新的选考模式对学生的评价和招生录取主要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这三部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新高考录取依据意味着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等非智力因素纳入到高考评价之中。对学生的考试评价将“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

归根到底,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公平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即教育权利的平等;二是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即教育机会的均等;三是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教育带来的成果,即教育保障机制的公正。

公平是科学性的前提,也是科学性必然追求的内在价值。只有在公平的原则下,高考规则产生的成绩差异才具备招生选拔的科学性。

虽然如此,新高考不代表就真的能够一帆风顺。传统高考教育不公平的诱因,仍需新高考改革竭力破除。

首先是家庭背景差异,“经济上的贫穷几乎会影响到个体发展的所有机会”,贫困学生、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学业规划、师资配备上都有着天然的劣势。新高考更加复杂的竞争逻辑,可能会拉大不同水平的高中教学培养的差距,让考生在选科阶段就失去优势。其次是思想观念偏差,受就业压力影响,高等教育带来的收益受到否定,“新读书无用论”向全社会蔓延。“双一流”建设刚刚起步,只把职业教育作为接受高等教育最后的选项,职业教育“二等公民”观念依然有待改变。更可怕的是,教育腐败问题并没有随着新高考的制度设计而解决,弱势群体考生不仅面对教育资源落后的窘境,还会面临被腐败势力欺压的双重打击。

其次,新高考将竞争的时间从高考的三天拉长到了整个高中阶段。中学和考生都面临更大的挑战。从中学校长的角度来看,其目标是要在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办学优势,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考上好的大学是核心的业绩追求。一般的中学就会更倾向于教育的工具价值,部分中学选科会具有强制性,对学生选课走班进行“套餐制”的安排,甚至有学校劝导学生不要选择本校不擅长的学科。而“走班制”又挑战着传统的班级教学秩序,造成“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影响。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学科的价值可能会超过教学水平本身,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升学率可能取决于“自己教什么”,而不是“教得怎么样”。对于考生,选择科目是必然带有功利性,有规避强者的选择倾向,出现“田忌赛马”的现象。部分省份实行的二次考试,初衷是减少“一考定终身”,实则是让考生“再刷一次分”,反而增加了考生的负担。

再次,新高考的很多政策细节仍需要不断完善,改革的社会阻力仍然不小。我国各省的情况差异极大,全面改革仍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原定于2018年秋季入学新高一入学开始启动新高考改革的18个省市中,有10个省市明确表示推迟一年启动,包括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多个省份大面积推迟新高考改革,其实是有原因的,从这些推迟改革的省份不难看出,基本上都是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由于教育落后,导致新高考的实施条件不够成熟。新高考改革试图尝试改变高校在各省招生计划实现教育机会公平。通过制度设计来进行名额分配调整,增加人口大省的录取名额,提高中西部省份的录取率。但是,这一利益调整一经试水,就引起一些省市出现了群众性抗议,比如,江苏、湖北是中国教育强省,高校数量稳居第二梯队。国家分配给这些省的招生名额也多。2016年国家从江苏2016年调出3.8万个、湖北省调出4万个招生计划,在当年国家调出志愿西部省份的16万名额中,两省就占一半,引发苏鄂两省家长在省教育厅聚集,酝酿成为群体事件。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VxLON3K8Ud219Y4QvLPTPCQsicCzls7Lp1VzEbbcOLDpLUhR4b6GiaG479gBNvCVBnVPmZpaZkVRfg/640?wx_fmt=png)

2016年5月14日,近千人聚集在江苏省教育厅聚集。

很难说,高考的一次改革就能够彻底革除所谓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也很难说,高考方式进行了变革,教育观念就会立马更新,教育质量就会立竿见影地提高,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就会更科学,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就会少一些功利性。高考改革的成功,除了科学、公平的制度设计,更离不开全社会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体觉醒。高考不仅在考975万考生,也需要我们把自己投入进去,来一场教育观念革新,在重塑考试制度的同时重塑自身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

在某种程度上,高考被寄予了的期待已经远远超过一场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本身,它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公平的一把标尺,也是中国社会公平的“晴雨表”。

高考从来就不是“家有考生”的自家事,而是全社会关注的民生大事。高考不仅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而且是高等教育的“引水渠”,它还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减压阀”。高考的改革牵动着整个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新高考,必然要承受本不属于这场改革,但是又必然要承受的中国社会变革之重——毕竟这是“高考”——改变了数亿中国人命运,也将改变更多中国人命运的“高考”。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XDvK4vTtELxWiceuy78ktSZTx0ITRINkHCzPFibibI7icgHmmSTM34NUrvD7ibh8zKUYxWZym7J6ayUA/640?wx_fmt=jpeg)

点一下右下角“在看”,让我们做的更好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v4vz52CcB128kB3dqU7xYytGQTwrbdy7kof4lnHElibMFrcX8IeqCgyRYj7QqLkCawecFgW781KcNAzIp5y0Rkg/640?wx_fmt=gif)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