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DIM6gq2cXxI053Es6eeGLdLIrKRFnVHdyMrUf1Rgzm7w6ncjtvQaszuYCjq9JBJiauqtl6Xz1mNLz6eNUQXVA/0?wx_fmt=jpeg)
# 近代中国如何被动的滑入了世界秩序?
原创 郑渝川hiecy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德国历史学家、康斯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于尔根·奥斯特哈默长期致力于近代欧亚历史研究,出版过《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
上海》、《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等广受欢迎的作品。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所著的《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一书,相当深入的讨论了中国18世纪到20世纪中期的200多年里所完成的剧烈转型。
书作者概括指出,近代以来,欧洲等其他大洲的人们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将中国文明的特性概括为独立、自给自足的卓越文明,尽管经过许多朝代的更迭,但人们依然“在大一统帝国的领土框架内寻求解决争端的方案”,内部政治结构也相对稳定(由天命论获得合法性的君主专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招募人才的科举制度、中央集权式的管理体系,以及基础日渐薄弱的贵族特殊阶层)。
中国文明的另几大特性在于,“从未发生过宗教分裂以及民族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碎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形成了固土自守的传统(不鼓励对外扩张,同时也不接受其他文明的扩张);对外关系总是在开放和封锁之间徘徊。
《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这本书的一大叙述主线,就是近代中国如何在受到外力强烈冲击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保持文明特性的完整。而另一条叙述主线则是近代中国如何被动的融入当时的世界经济体系。
在18世纪以前,欧洲世界对于中国的了解,虽然显然要多于同期中国对欧洲的认知,但也均是不同的无知程度罢了。对于那些短暂、短期到达过中国的欧洲人来说,古代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令人震惊的,不光是北京,而且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各区域都有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但必须指出的是,固土自守的传统也妨碍了古代中国的国内人口流动,所以在明清时期,当古代城市化发展到较高水平以后,就令人惊愕的陷入了停滞。鸦片战争后,上海为代表的新类型大城市崛起。
而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长期领先于欧洲。按照日内瓦经济史学家保罗·贝洛赫的说法,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依然保持着全球商业和工业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而此后占据的比例迅速下滑,原因在于英国引领一众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和日本启动了快速工业化。
按照许多海外史学家的看法,清代中国建立起了一种二元式的、复合型的政治结构,除了中国本土,还巩固了对所谓“内亚”地区的控制。这当然并不是像俄国对其周边地区的扩张,也不同于英国在印度展开的间接式殖民控制,而是在于固土守疆。但这种守边而没有进行扩张,也不致力于贸易上的发展,从而成为了持续的财政负担,可以说耗尽了康雍乾三代帝王的盛世资源积攒。所以,等到1800年前后的时候,清政府在财政上已经空前的依赖于海上贸易,而当英国采用对华输出鸦片的方式来扭转贸易赤字,清政府不可避免滑入经济窘境,逐渐的削弱了对沿海、边疆和内地的掌控水平。
《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书中在谈到18世纪中期,也就是乾隆帝年间的清代中国经济时,深入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农业、手工业,指出清代的商户、工匠、农民已经发挥出相当卓越的创新精神,使得清代中国人口在激增数倍的情况下,依然保证着粮食供应安全。而且,当时中国的瓷器等行业,也发展出类似于1980年代、1990年代广东制造业的分工体系,形成了市场主导的分工方式,高效灵活的回应欧洲等海外地区客户的专门需求。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指出,清代在内,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相比各自同时期欧洲等海外国家和地区,控制性都显得更低。尤其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帝王和参与执政的主要大臣的权力参与程度都相当低。这使得底层官员以及在社会、经济领域享有事实上的掌控权力的行业组织、家族,分散了帝国的权威和资源。对于帝王和官僚士大夫整个阶层来说,维护政治稳定与统治合法性是最重要的政策目标,但另一方面,这一目标与基层官僚的关联性并不大,所以后者完全有动力利用事实上的自我解释空间、自由裁量权来谋取利益。清代“永不加赋”的政策发布后,官吏的压榨对象转移到了商户,而商人在政治上的高度弱势确实使得其无法像欧洲同行那样形成政治上的代言人阶层,来推行对商业和贸易有利的政策。
所以,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发起鸦片战争,而不再像之前那样屡次采用隐忍的情况下,清政府已经到了一种相当虚弱的状态。平定西域之后,清廷又必须拿出巨额资源来应对白莲教暴动,这给“已被削弱的国家财政造成了毁灭性打击”。道光皇帝和他的大臣没有钱来打一场没有胜利把握的战争。相比之下,在“丢失了美国”以后,英国的霸权地位通过拿破仑战争,以及东南亚多处殖民、海军据点的建设得以强化。
中国本土精英,包括满族亲贵、汉族高级知识分子在1864年以后携手稳定了国内秩序,也推动与英国在内的列强建立起一种相对不平衡、不平等但能够维系的合作关系。日本之后也通过与列强合作,实现了快速工业化,并被英国视为文明社会的合格参与者。但在洋务运动带来振兴的虚幻信心以后,李鸿章等人试图修补并维持在19世纪晚期已经成为清政府资源负担的朝贡体系,他们的努力宣告失败。之后,列强进入金融资本主义、资本寡头垄断的新状态,进一步加深了对华侵略,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真正意义上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到50年后,才得以挣脱这样一种历史性的屈辱,重新自主地走上强国之路。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XxI053Es6eeGLdLIrKRFnV4tKNcrKZLM3MuLklVCVrqPGenkWYCfCsNwFibg28NnMOAZ8iaJsceczA/640?wx_fmt=jpeg)
《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
作者:(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译者:强朝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索恩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