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滴滴到隔离门,你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
原创 潮思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oicGmJclgBceYXCfmzjep82YQjUMb8tlfFXjdVR6HTYcRPYjd2WvMjw/640?wx_fmt=gif)
** 文 | 飞剑客 **
**近期文章导读:**
[ 中国的铁路系统到底有什么问题?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NTU3MDI5Mw==&mid=2247487703&idx=1&sn=b4df1f2506ce8e899a673e3e45cd1c83&chksm=e8e445cddf93ccdb1ef5c80f2003d3d73341642cacd7ddb4b11894863513ee73fe63262ca615&scene=21#wechat_redirect)
[ 漫谈日本投降的前前后后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NTU3MDI5Mw==&mid=2247487693&idx=1&sn=1e7cf3da1bf88c7af74d823e65343f5e&chksm=e8e445d7df93ccc1bc805dad33d78af8b9f3dcb4528eb561859fe495c197fd716a625b4187e0&scene=21#wechat_redirect)
[ 站直啰别趴下,事情正在起变化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NTU3MDI5Mw==&mid=2247487687&idx=1&sn=d892a5122ad853d95c3e0dd3feb3aadf&chksm=e8e445dddf93cccb836c6086fa5d3491f4e78f4e41783d056d7135b384fa43689b4d6ade015c&scene=21#wechat_redirect)
在之前的“2008—2018,我们这十年”里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留言,并精选整理成“中国青年十年思想进化史”,复盘我们的成长史,坦率地说,留言本身并不能代表网上的中国青年,但起码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声音倾向。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Q2iadF1tuRqTlmVvic0e5WBPGjH1RlsOGuAia2GEmTBxiayI8hT5aCticuIUDBbwcLBv5XibsCiaM7GibQ/640?wx_fmt=png)
这十年我们没有停留的理由,将来亦复如是,但我们希望和彼时迷惘的自己立下一个契约,以回溯从历史到自身的逻辑,为时光注入生命,尝试做到鲁迅先生所说的“ **
立此存照 ** ”,当然,这需要沉思录和读者们一同努力和相互见证。
作为 **伪社科爱好者** ,我认为必须写篇文章来回应读者们的留言的,因为每条留言都是 **时代的标本** ,我们从 **历史回溯自身,再从自身照见当下**
,这恰恰一种 **心智**
的运用,每个人流淌、沉浮、回溯在自己的生活历程中,而生活历程又编排在某个历史的序列中。这让个人的烦恼和迷茫也变得如此重要,它使得我们不断在大他者的言语中反思和认清,从而在秩序中锚定自己的位置。
经常阅读沉思录的同学也难免会发现,一个个公共议题牵连到很多高逼格社会理论词汇,诸如“后现代”、“景观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问题在于,这些概念紧追历史进程,与我们私人生活、个人奋斗构成什么样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概念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于世界认知,还是笼罩在个人烦恼中显得更加无力?
或许,在一个早已琐碎化的世界图景中,在一个以信息消费驱动为中心的时代,稳固的个人生活早已被冲击得土崩瓦解,变成高速流动的沙粒,每个人顾着自己流动,我们很少回去追问我们是怎么来的,如何被摆布、被塑造;
任何公共事件从身边流过,都好似与我有关,又仿佛稍纵即逝,遗忘的速度像抽水马桶般顷刻冲出我们眼前的世界,也便心安理得起来。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Q2iadF1tuRqTlmVvic0e5WMsyguQCZQs0gyKnMBFYtkAC9rEQU9hQEquXcBeia2S2ZeZRD8fdCyiag/640?wx_fmt=png)
当大潮汹涌而来,溺水与滩涂上的人们伸手向社会学科呼喊求救时,却看到社会学科向着所谓“科学”百般殷勤,点头哈腰,专家们抱紧着“宏大理论”的抽象符号的大腿,既能安稳,又能玩赏学院体系下上帝视角般清高的想象。
那么这些知识对于我们常人的意义是什么?
我不是说社会学科已经沦为无用。实际上,社会学科面临的这些问题早在五十年前,在米尔斯所著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开头就以流畅的语言轮流吊打过。
在米尔斯看来,“他的学者同行们既“谨小慎微”,又格局狭隘:他们要么沉迷于概念发明的文字游戏;要么陷入支离破碎的所谓“社会问题”,纠结于对零零散散的“因果关系”的统计检验……”,简直费拉不堪。
另外,早在韦伯时代的学术,就已经失去对人生指导的意义,学者也不过是知识机器里的一个螺丝钉。直到当下,我们看到单向度的“大数据”崇拜,米尔斯所抨击的局面并没有获得多少改变,“科层气质”越发渗透进了社会学科,为单一的语汇、方法所控制,“使得人们确信,对于人类和社会,我们还知之甚少”。
(顺便提一句,米尔斯的写作屡次让人产生一种时空错乱感,我们能从他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层》中看到如今中国近年媒体上兴起的“被中产阶级”,实则是某种为脑力劳动者量身定制的身份焦虑;从《权力精英》里,看到凯恩斯主义下富豪、军界与官僚三位一体的支配体系……)
在米尔斯看来,我们终日惶惶,又丧,须知我们不过是各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急需一种
**将具体情境的个人烦恼和社会结构之间建立节点,在杂乱无章的日常和宏观的历史进程之间进行来回穿梭的能力** 。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Q2iadF1tuRqTlmVvic0e5WIyz9Q3Adz8PARCrtv4s0ZTbGaTqVKTeTQMkC4XATyfterG2tgjeibTw/640?wx_fmt=png)
是为社会科学的想象力。
个人从来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社会科学的想象力要求我们挣脱个人情境的及时性,将事情置身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中,在这个过程中重新组织我们对于世界早已碎片化的好奇心。
**这个教益往往会是痛苦的一课,但又常常令人回味无穷。** 在此之前,我们先要组织运用想象力的切入点:
**私人的陷阱:**
人们通常不从历史变迁和制度矛盾的角度出发,来界定自己所经历的困扰。一方面,我们囿于自己生活的私人圈子,眼界受制于工作和家庭、消费场所的三点一线;我们赖以维持一下生活样子的意识形态,使人们习惯于从个人角度看问题,而忽视社会结构的问题,才有了“贫穷是个人不努力的结果”种种神论,这种新自由主义的观念弥漫在都市的年轻人周围,这固然让他们对伸张个人权益和个人奋斗耳熟能详,却难以意识到这些思想是和全球化配置的,恰恰与当下的压迫体制形成共谋关系。所以首要的任务是摆脱私人的及时性。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Q2iadF1tuRqTlmVvic0e5WOzdPFicf2QicF40bpp4VvcTJykcuv5ylINiaGMFE6mc4aic8rGPSVxOKxQ/640?wx_fmt=png)
**成为议题:** 过剩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信息,而信息往往主宰了我们注意力,堆积程度远远大于我们的吸收能力。 **我们需要的是议题,或者成为议题。**
议题是蔓延的困扰,它从自身情境和惯习出发,是各种困境的交织,牵扯到制度安排的某种危机——也就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矛盾”。
**惯习或以小见大:**
吉登斯曾经用“喝咖啡”这个行为来说明这种想象力:在西方,喝咖啡不过是一种小资日常仪式,但其实是卷入了遍及这个星球最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中——它将地球上最富裕的国家与最贫穷的国家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从十八世纪以来,咖啡在逐渐成为宗主国最大众的消费品的过程里,也融入了广大殖民地的血和泪(在全球化的视野里,你可以置换成连夜排队购买的的iPhone
x和第三世界的血汗工厂的工人,也没有任何问题)。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Q2iadF1tuRqTlmVvic0e5WK3Skfgp3PCbG8r4VtA7S4yVcQiaTvqGq0icicH9H05S6IiciatBHdrWVqoA/640?wx_fmt=png)
同样,一项新的技术的运作和推广脱离不了整体的社会语境。它既是当前社会发展与生产关系的产物,在使用与互动中重塑了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
(这也有助于我们祛魅技术神话尤其是技术中立论。)
当你掏出手机打手游,看见在公共场合随处可见戳戳戳的人时,你可能不会想到以农药为代表的手游,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不仅是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入口,生活方式的转变代表了数字资本主义对日常生活的全面殖民,劳动与消费的界限已被消解,人们诸多的休闲时间俨然汇成了庞大现金流产业。
**追问:**
无论是智识卓越的马克思,明快的涂尔干,还是沉郁的韦伯,无论他们考察的社会问题是多么宽广还是局促,他们都在试图不懈追问这些问题:在这个特定的社会作为整体的结构是什么?社会赖以变迁的机制是什么?我们在结构变迁中扮演什么角色?这种变迁如何影响我们心理体验?在这个社会中谁在压迫谁?谁割谁的韭菜?我们是怎样被选择、被塑造,又怎么变得敏感或者迟钝?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Q2iadF1tuRqTlmVvic0e5Wx9pmH1XMYWJaKtaZKTnOiaVcMuzOBiaM4KqIUiaBuKB1fg2pEWjbicgy8w/640?wx_fmt=png)
**历史的运用:**
这里的历史指得是“成为当下的历史”,它总是朝向当下,它的转折重塑现有社会结构,它的每条极小血管疏导我们的成长环境,进而塑造了我们每个人,余波激荡着我们。历史就在这里,成为当下,而不是克罗齐那种“一切历史即是当下史”的唯心主义论断,虽然这种论断在当下颇为流行。
如之前所举得例子,我们谈到农药,谈到抖音快手,谈到最近的 **滴滴血案** ,再到这次朋友圈的恐慌和声讨,实际上都不能脱离80年代 **深刻的历史转型**
(而80年代的转型则是冷战时军工体系发展促成的),
**包括新自由主义的上台,催促西方进入后工业和金融统治的晚期资本主义文明,文化上的后现代转型以及地缘政治秩序的去中心化,以便形成跨疆域的网络传播……**
_详细可见连接:[ 我们都是互联网巨头的数字劳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NTU3MDI5Mw==&mid=2247486789&idx=1&sn=21f2264421dd6b9f395bf85c7daecb2a&chksm=e8e4585fdf93d149e38d7031d56fab5053b026373efb9affb9c1f7b749e39468ef7a0608f250&scene=21#wechat_redirect)
_
而到今天我们见证了互联网变成资本积累最重要的链条,见证了日益强大的垄断平台崛起,平台把社交、内容和体验变成商品,把用户变成生产平台数据的劳工,再通过即时定位用户的出行和闲暇,把黑车合法化,再招募廉价的客服人员,以至于促成凶案,一切都为了资本增值的逻辑服务的,即使连续发生多起人员伤亡,只要不影响利润或被政府管制,花季生命的玉殒不过是影响上市交易的微不足道的点数,而城市居民尤其是女性,依然时而生活在恐慌之中。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Q2iadF1tuRqTlmVvic0e5WEnHmriacwTKa3BW134VPobQoxBLY44Oz477hib0PMj3jkWHuhLibgsLrQ/640?wx_fmt=png)
**前景:** 当我们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想象力的时候,就是有能力从微观(人生)到宏观(社会)的自如切换,从一个议题环扣另一个议题,并找到其中交织的
**节点** ,走入米尔斯的“前景”中:
比如飞剑客是个大学生,在养鸡场一般的大学无所事事,不学无术,将来是要作为的社畜产业后备军,目睹这些年的佛系和丧文化在青年人中流行下来,除了青年人对于现状的解嘲,生活也暂时找不到方向和意义……我们可能会发现,早在十多年年前,也就是1999年前后,大规模下岗潮,迎来的是大学扩招,为十年之后进入校园的年轻人,加剧了无产化,也改变了教育的导向;当扩招的继续深入,知识贬值的速度超过了深造,刚毕业出来的大学生要么通过考研,用贬值的风险来兑换暂时不用进入市场游戏规则的安宁,要么成为了单位或公司里被剥削最严重的人群,成为一茬茬剩余价值,这样宏观的事实叫人如何不丧呢?
(插一句:也正是因为知识阶层的无产化,使得部分青年看上了 **毛选**
,从而迅速抛弃了过去市民阶级积累的公知话语,继而变成了沉思录的读者。这就是开头我在之前众多留言中看到的思想转型折射的社会变迁。)
也正是从下岗到扩招,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个时代赶上中国资本在国际上的大扩张,为当时的青壮年提供大量的中层岗位,诞生一批被媒体称为“中产阶级”的群体(“韭菜供应基地”),他们从自然状态走出到自利形成了小市民阶级的话语,也就是媒体说的“中产焦虑”,他们拼着命钻学区房,儿女教育问题总是他们神经症高发的原因,建起苏州那道铁隔离门是他们的阶级本能。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Q2iadF1tuRqTlmVvic0e5WD8f3mnp8YVO5STC8Br6qrnHQoRlicUoq1LBnae0Sefib19cfVSQdTCrg/640?wx_fmt=png)
我们会发现,当今媒介的议题,你在朋友圈知乎看到怨声载道,总是围绕着这以上两个群体(学生和小市民阶级)设置的,而人数主流的农民工群体就因为没有消费能力而被扫除了主流话语,这种铁隔离门的隔阂早就被媒介种下了,所以之前有一篇“滴滴引发的阶级战争”流传甚广。平台资本的贪婪,城市女性(或者说学生市民)的治安焦虑,以及凶手作为几千万留守儿童的缩影,使得滴滴事件本身成为各种困境的
**枢纽** ,这也是社会学想象力的所要绘制的。
我们会发现,滴滴和女权、生育困扰也是环环相扣。它们构成了微妙的节点。
某些大奸似忠的专家言论激起年轻人情绪的强烈反弹,不是年轻人不想生育,而是工资水平低,养孩子也抗不起通胀,导致人们用卵投票;而当长期的人口红利消退殆尽,年轻的女权话语的兴起又迎头撞上宏观上就业率的下降,以及提高中产生育率的要求,而女权的
**污名化** 伴随着号召妇女回归家庭的声音越放越大……
鼓励提高生育率的要求,本质上是鼓励人口与长期资本积累一致,也就是放开韭菜供应基地,与此同时,由于当下韭菜供应少了,互联网企业也触顶,像滴滴这样为了保持业务支撑估值的上涨,便大力开辟了顺风车这种新业务,更多吸纳了黑车和低门槛司机,于是造成更多女性被残害的悲剧。
最后扯到割韭菜。割韭菜不仅是经济形势而致,更是 **资本密集的城市生活下的人的一种常态的生存困境**
,也就是说,城市作为一种生产生活空间的工厂,存在着剥削和资本积累,而主导他们这种剥削的则是地产商和金融资本家,他们通过借贷与白条、占有与租赁、P2P与消费主义,种种,完成常态化的收割和生活操控。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城市资本积累的逻辑与经济形势,以及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困扰构成什么样的关系。关于割韭菜原理之后会写专门的文章继续阐发。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Q2iadF1tuRqTlmVvic0e5WzaibQ7mt8w4MLhxf7ZbVOpXSAnqmXAYhdP9fjkgBazYF2piacQ8icUhQA/640?wx_fmt=png)
当我们置于这种前景中,我们看到了如今公共领域的纷纷扰扰,无数人的烦恼和情绪交织在了一起,阶级和性别议题相生相伴,作为历史的城乡二元、下岗与扩招、房价、教育区隔在同一个市场化进程里,滴滴凶案、传销、丧文化、生育难是资本主义一个结构性的议题,关键在于,我们要理解我们的困扰都不是私人事务,而社会结构和个人、各种议题之间互相存在节点,试着去找到那些节点,同时把他人的困扰当成自己的事情关心,继而汇聚在推动社会进步的那股力量中。
作者简介
** 飞剑客 ** / **** 孤魂野鬼 ** ** ** **
** **
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mxNkn5PWGHl7ETPtbUexLDawYjRVzWN8tUdwyDw5cNvhbQm70vatVA/64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