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rCmWKnKpoNGs5gJXA3tkxwWKv8j8KYxxp
Bulletin#6514A586290141F99E8BF66F7B54AEAE
orCmWKnKpoNGs5gJXA3tkxwWKv8j8KYxxp#332
@2017-10-27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 重阳说古

原创 刘梦龙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oicGmJclgBceYXCfmzjep82YQjUMb8tlfFXjdVR6HTYcRPYjd2WvMjw/0?wx_fmt=gif)

今天是重阳节,重阳的叫法很多,菊节,茱萸节,女儿节,比较准确的叫法应该是重九,就是取九月九日之意。因为易经以九为阳爻,重九便是重阳,显然重阳是个有巫术色彩的节日。重九之为节,亦古矣。现在我们能见到最早提及的文献应该是《西京杂记》里提到,汉武帝时宫中就在此日,登高宴会,赏菊饮酒食糕,佩茱萸以祛时晦。《西京杂记》的作者历来有争议,孤证难免不立,但至少到了魏晋,重阳已经是全国范围内流行的大节日,曹丕,周处都留有文字描述,节俗已经和今天没有什么差别。应该说重阳是一个非常古老而生命力旺盛的节日。今天我来说的是民俗与传说中的重阳,一个神秘的重阳节。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Gu87yFBiatKsg7iariboouaokliaHgpbfS77NqmsOrqxkfsrwwChUm9LYnwV6Oib3JajphVfYIaFHZXg/0?wx_fmt=jpeg)



我们对重阳最早的记忆,许多人应该都来自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堪称唐以来重阳思亲诗的魁首,脍炙人口。这里对当时重阳节俗的描述显然和我们今天差别不大,登高望远,饮酒高会,大约只有茱萸这种重阳代表性植物,今天我们已经不太多见。我们所熟悉的重阳神话是六朝人写的恒景随费长房学道,于重九日举家高会,配茱萸,饮菊花酒,回来时发现家中鸡犬皆死,家人得以无恙。这个故事里的费长房因为日后被收入八仙评话,随着八仙故事的流行而在民间格外著名。这是很有意思的,原本正牌八仙的徐神翁今日已经谈者寥寥了,作为中间人物的费长房的传奇故事还没有衰减。



这个故事其实很好表明了魏晋人对重九的态度,重九是一个类似于上巳祛除晦的节日。这里的晦是一个颇为抽象的概念,属于天地时序的不正之气,类似于一些人出门要看黄历里的吉凶方位,今天还可以见于日本的阴阳道。日本的阴阳道从中国学来这个概念又和本土固有的死亡禁忌结合,多少有些变本加厉。茱萸是一种香气浓烈的菊科植物,用浓烈的香气祛除不祥是中外通行的办法,西方魔鬼的特质之一就是浓烈的硫磺味,与之针锋相对的当然就是香料,所以在重阳节佩戴茱萸,或者以少量茱萸下酒,主要是在祛除时令带了晦气。



秋高气爽,和三月万物初生不同,此时气温也开始逐渐下降,人们趋向于高处放松精神。上巳日是在流水边郊游,这个习俗延续千年,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曲水流觞这样风雅的余韵,而同样是祓禊,重阳却是登高的。有学者就认为登高这个习惯可能要到魏晋时才正式进入重阳节俗,之前重阳宴会并不需要在高处。比如南方的周处就没说重阳要登高只说要茱萸插头,但曹丕确实说了享宴高会,毕竟本来秋天就是登高望远的好日子。这种登高的引入,可能是道家玄学方术的流行有关。道家入山是讲求时令的,而重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传说中的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正是在这一天白日飞升的,这一天被道士们认为是适于在山中炼制丹药,制造药酒,访仙求道的好日子。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Gu87yFBiatKsg7iariboouaoKrGHZqTVQahy11GeSSBbKtUYqFMKh5dnQJGWhXV5iaTQkiaxfRG7OYsg/0?wx_fmt=jpeg)



这其中当然也有秋猎,秋狩的遗留成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也很重视在重九,这一天一般是组织集体射猎比武。六朝时这种习惯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六郡良家子,幽并游侠儿,立乘争饮羽,倒骑竞纷驰”说的就是六朝时北方重阳的活动,这种习俗日后在辽金时代还能见到,其中踏秋的成分多少为中原文化所吸收和登高结合在一起。今天同学们的秋游就可以追溯到这里,而春游是则来自上巳和在唐中叶被二月二吸收的正月晦日。



说完了登高和茱萸,当然我们不能离开菊花,今天我们的记忆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与重阳已经是一个密切联系的事物,或者说是重阳的绝对主角之一。重阳干脆也被叫做菊日,事实上菊本来就是重阳节俗中最早出现的节日标志物。导致老子变汉贼的篡贼曹丕,曾经在重阳节送给大臣钟繇一束菊,这就是很有名的《九日与钟繇书》。曹丕当然不是奇怪到会送鲜花给一个老头,这里的菊花用途说的很清楚“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无论周处还是曹丕都沿用古历,称九月为无射,这是指在十二律中,从十一月始,以第十律无射律代表九月。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人天共感,音律按礼的要求也是合乎日月时序之行的,以十一月为冬正月是先秦古制。为何名为无射,曹丕解释的很好,秋风肃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古人于重九日独重菊花,也正是因为菊花临风绽放,秋日独艳。在方术中,菊花无疑蕴含着某种神秘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可以无视使万物凋敝的秋风,带着太阳的热力而绽放。因此菊花除了供文人雅士赏玩外,吃掉它无疑是一个养生的好办法,比如我前面提到的还来就菊花,这里一般来说不是来看菊花的,是说来喝菊花酒的。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Gu87yFBiatKsg7iariboouaosoPAqzBbR1bVRJtZfdPbiaCyTia9WXjBaybNSbIXCKxv0o6XEOSajzQw/0?wx_fmt=jpeg)



菊花无疑是打开方术的重阳的一扇大门,这一天饮用菊花酒,食用菊花糕,还可以制作菊花枕,菊花茶貌似这个时期也已经发明了。抱朴子里说,有南阳有甘菊水,饮者长寿至四百五十岁,这里恐怕是泉水,但是六朝人仿其意用小甘菊泡山泉水饮用,应该就是菊花茶的原型。当然就像前面说的,这一天本来就是制造仙药的好时机,无论酿酒还是种植某些作物,比如罂粟据说就利于在这天种植。



这方面或许最有趣的是唐朝人,唐朝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华古典文明的一个巅峰,到了更繁荣的宋朝,唐人属于酒与仙的风流将慢慢让位于市井乡谈,汉唐互称是有某种精神内涵上的互通的,比如唐人对仙术的追求算是古典时代的一个顶峰。唐朝蜀中道教达到极盛,比如天师这个称谓,在唐朝就不是张氏正一道的独有称谓,甚至蜀中还有一支天师嫡系,本来天师道历史上就是极盛于川中,乃至初代天师也是飞升于阆中云台山。唐时,梓州仙人元子据说于大中十三年九月九日白日飞升,因此天下道流药贩于九月八日晚聚会梓州,昏夜开市,交换各种药材,黎明而散。显然这种夜市除了生意上的往来,更多的意义是在追求仙人的遭遇。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Gu87yFBiatKsg7iariboouaomI9Md8puFQy9SvMwqROW08yOcOGx1cAPNzKXRqYWicoQBSxjK9xKjcw/0?wx_fmt=jpeg)



当然除了鲜花美酒,还有糕点,重阳是有食糕的传统的,这里的糕显然是取义于高,登高而食糕,取得步步高的意思。此意甚美,就和菊花一样,食糕的传统也是自汉魏以来就源远流长的。一般来说重阳糕都是蒸糕,当然这也和气腾腾之相有关,而且以花糕为多,多少都是要带点果馅做妆点的,这和重阳养生的传统是有关系的。清代的北京的重阳糕就是典型的一种,用几层糖面中间撒果仁重叠蒸制而成。



说完了重阳的几个特色,最后来讲讲重阳的一点趣闻,历史上并不是每一个重阳都发生在农历九月九日,这是挺不可思议的。容斋续笔说,唐开成二年因为公主出嫁人手不足,京兆尹归融请示把当年的上巳游宴改成了三月十三日,文宗批示,上一年的重阳节居然是发生了九月十九日,可以遵照执行,则开成元年的重阳节以朝廷法令的形式被延后的十天。当然最风流的无过苏东坡流放琼州,以菊花开为期,十一月望日泛舟海上过重阳,则学士风流天下无双。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身上避晦的影子越来越淡,登高祈愿慢慢成为其主要内涵。这一点东南沿海的许多地方表现的尤为突出。典型比如闽人尚巫,特别是闽东一带,就以重阳为大节,这一天相士会事先预测本年度的吉位,到重阳当日,则举国若狂,以方位所向,有限的几个山头漫山遍野都是登高转运的人群。不在此数的山头就人烟稀少,冷清异常,截然不同。同样,在东南不少地方,比如两广地区,有着重阳祭扫的习惯,由于秋干物躁,应该说这种民俗活动是给秋季森林防火带来了很大压力的,每到此日当地基层干部如临大敌,很难说有节日的愉快。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Gu87yFBiatKsg7iariboouaoxZfuMWJpiaY5H75m3PfQP1HvYzQmqtzmTOhYtJPUlJAomlmfnUUelsw/0?wx_fmt=jpeg)



当代的重阳被定位为敬老日,应该说这个内涵是传统的重阳养生文化的自然延续。中国人尊老重老这点是农耕民族的遗存,对当代老人的关注,是进入老龄化中国无法绕开的一道难题。老人的身体健康无疑是年轻人奋斗的基本保障,但对老人健康的关注,不仅仅是对他们身体健康的关注,更有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关注。老人要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年老不再具有农耕时代富有经验的光环,反而带着被高速前进的社会落下的隐忧。衰老带来的是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变化,老人正在成为一个难以相处的弱势群体,尤其是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增长。



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里大家庭日渐向小家庭变化,特别是那些身在远方的一线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怎样于自己日渐老迈的父母相处,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在重阳节里,仔细的审视这个问题,进一步探索新时代的养老方式,这既要有老者自身对时代的认知和适应,也要有整个社会有意识的引导,更要有年轻人自身对未来的规划和认知。对老人而言,不仅仅是敬爱,是要考虑他作为社会成员如何在这个不断进步的社会生存下去的问题,不是纵然,也不是隔绝,在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最终迫使他们离开社会生活之前,如何让他们实现过渡,这个社会如何合适的定位和接纳他们,这是一个我们在这个日子里可以好好思考的问题。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mxNkn5PWGHl7ETPtbUexLDawYjRVzWN8tUdwyDw5cNvhbQm70vatVA/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