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
Bulletin#69CFD232CC0BCC604C8F80F870A5D2CB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1055
@2018-04-07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 扬之:魏玛三角——德法波临时抱佛脚?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之】**

在3月18日的俄罗斯大选中,普京毫无悬念地以高票(76,69%)连任俄罗斯总统;欧盟北约在俄罗斯双料间谍在英国受毒气袭击事件中站队伦敦,“同仇敌忾”地与莫斯科互怼;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附近的东古塔之战正酣,西方关注那里的人道灾难;脸书大量用户信息外泄引发欧美对这家社交网络大佬的质疑,扎克伯格日前在九家大报上刊登整版致歉广告;川普发动的一场主要针对中国的贸易大战方兴未艾,欧盟试图脚踩两只船;华盛顿50万人参加“反枪”大游行(March
for our lifes),世界多国声援;加泰罗尼亚前领导人普吉德蒙在德国被捕,引发加区独立派的抗议;金正恩成功访华,朝鲜半岛的战略平衡正在逐步恢复……

上述新闻近日牵扯了各国主流媒体的大部分精力,而忽略了一则并不起眼、然却对欧洲一体化来说颇为重要的新闻:德法波意欲重新激活所谓的“魏玛三角”合作机制。

这或许也是“魏玛三角”的某种宿命吧:平日大家都并不真心重视这个平台,甚至长期闲置冷冻;一旦出现危机和各有所需时,三方才高调宣示合作的意愿,而且每次都反复使用类似的语言:“重新激活”。而这个外交辞令所反映的恰恰是德法波的这个合作机制的“半死不活”状态,不然也不需要一而再三地去“重新激活”它。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wqMCOlgW0XOchLlvcaHINic0DFbbCK0UOfYrVD9RuaEyuvUKNQwwIFDBVPtmq9JFU0Nz1J6Ua8AQ/640?wx_fmt=jpeg)

**“魏玛三角”的宿命**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值苏东解体、冷战结束之时,因此,我们也可以说,“魏玛三角”的问世本来就是个应时产物。

1990年2月2日,苏共中央宣布放弃党的垄断地位; 6月12日,俄罗斯宣布脱离苏联独立;第二天,柏林墙开始被正式拆除;
7月15日,戈尔巴乔夫接受统一后的德国留在北约中;8月3日,亚美尼亚独立;同月23日,东德人民议会批准本国加入联邦德国;10月22日和25日,中亚加盟共和国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宣布恢复主权;11月21日,《巴黎公约》签署,宣告冷战期间欧洲东西分裂结束;12月9日,前“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当选为波兰总统;同月15日,吉尔吉斯坦宣布恢复主权;23日,斯洛文尼亚宣布脱离原南斯拉夫联邦;1991年2月,原中东欧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成立维谢格拉德集团(Visegrád-
Abkommen);3月15日,在二战四大战胜国的认同下,德国统一的“四加二协议”被各方批准通过;4月9日,格鲁吉亚宣告独立;6月17日,德国与波兰签署“睦邻与合作条约”;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被废除;8月20日、21日、24日和27日,爱沙尼亚、立陶宛、乌克兰和摩尔多瓦分别宣告独立;8月28日,德国与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建立外交关系。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德国外长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法国外长杜马(Roland
Dumas)和波兰外长斯库比谢夫斯基(Krzysztof
Skubiszewski)于1991年3月28日在德国魏玛会晤,并发表“关于欧洲未来的联合声明”(Gemeinsamen Erklärung zur
Zukunft Europas),“魏玛三角”由此诞生。

三国外长表示,德法波对欧洲内睦邻关系的未来架构承担着关键责任。本次会晤的战略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将波兰以及其他中东欧民主转型国家尽快纳入欧盟之内。由此可见,欧盟的东扩是和苏东集团的瓦解同步发生的,而刚刚完成统一的德国则是其中的最大推手。

各种资料显示,巴黎当时对迅速东扩是持有异议的,因为它很担心德国的势力会急剧增强,从而影响自己在欧盟中的政治领袖地位。德国之所以拉上法国来共同建立“魏玛三角”,正是为了消除巴黎这方面的不安。而法国同意加入,也正是为了随时掌握德国在东欧的动向。

同时,时任德国外长的根舍搭建这个平台也是为了安抚波兰。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波兰曾提出要作为第五方来加入“4+2”谈判,以确保德国承认现在的“奥德河-
尼斯河”(Oder-Neiße-
Grenze)边界,避免大国背着自己做幕后交易。华沙参与谈判的要求被否决后,德方力促建立“魏玛三角”平台,以此缓和波兰对德国统一的疑虑。

也可以说,德法波这个合作机制从一开始就是为“消除猜忌和建立平衡”而搭建的一个战略平台。其中,法国更多扮演了“陪衬人”的角色,德国则试图在“东扩”的旗帜下悄悄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波兰的战略用意最现实:利用德法这个欧盟的“双驾车”,为自己尽快完成转型和入盟(北约和欧盟)铺平道路。

所以,波兰在入盟目标未实现之前,一直非常主动积极地推动“魏玛三角”的进一步发展,力促将这个合作机制由原先的外长磋商提升为峰会形式。

1993年9月21日,在波方的倡议下,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cois Mitterand)、波兰总统瓦文萨(Lech
Walesa)和德国总统魏兹泽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 ),借格但斯克大学(University of
Gdańsk)向三位颁授荣誉博士之际,举行首次非正式峰会。第二年,波兰正式提出加入欧盟的申请。

1998年2月21日,还是在波方的倡议下,法国总统希拉克(Jacques René Chirac)、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Aleksander
Kwasniewski)和德国总理科尔(Helmut
Kohl)在波兰的波兹南(Poznan)举行峰会。三国领导人一致表示,除政治和经济合作外,德法波还应加强文化交流。希拉克和科尔均表示愿意为波兰加入北约和欧盟提供帮助。第二年,波兰成为北约的正式成员。

毋容置疑,“魏玛三角”对加速波兰的西化进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三方在加强这一合作的同时也打着自己的算盘,动机不尽相同。1998年后,德法波三国领导人还分别于1999年5月和2001年2月举行了峰会。这个机制首度出现危机则是在“伊拉克战争”这个问题上。

2003年初,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计划引发欧洲盟国出现意见分歧。德法奥等国不认同美国的许多做法,被当时的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称为“旧欧洲”(Old Europe)。华盛顿于是在北约的中东欧新盟友中寻找支持者,波兰随之成为美国对欧洲关系中的一个新支柱。

北约和欧盟的东扩,虽然都是西方在对俄罗斯进行战略挤压,但两者代表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欧盟东扩更多服务于欧洲利益,而北约东扩则更多体现了美国的战略布局。两者有相互配合的一面,但也蕴藏着竞争的内涵。华沙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跟定了美国,但当时加入欧盟的目标毕竟尚未实现;而德法代表的“旧欧洲”也不希望未来的欧盟过多受到美国的掣肘,所以三方都有意重启“魏玛三角”这个平台。

2003年5月9日,也就是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不久,主战的波兰总统科瓦涅夫斯基邀请反战的希拉克和施罗德在弗罗茨瓦夫(Wroclaw)会晤。三方达成“不谈分歧,多谈合作”的默契,议题重点是欧盟的东扩以及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关系,强调“魏玛三角”是一个“对话和合作的论坛”。

2005年后,峰会虽然还照常举行,但“魏玛三角”这个沟通平台的作用随着“法律与公正”党(PiS)成为波兰议会第一大党而渐渐被淡化。卡钦斯基(
Kaczyński)兄弟推行“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
政策,在外交领域,支持欧盟内的经济合作,但反对政治一体化进程,倾向与美国建立密切的政治和军事联盟。2006年夏天的峰会被卡钦斯基以“胃不舒服”的理由临时取消,可见波兰与德法的政见分歧有多大。

实际上,“魏玛三角”这个平台在波兰2004年加入欧盟后就不再被华沙所重视,其功利意识可见一斑。德国对这个机制的重视度也有所下降:在欧盟东扩后,柏林逐渐摆脱原先“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地位,已然成为与法国平起平坐的欧盟领袖,因此,“魏玛三角”的现实意义对其而言也不再那么突出。法国内心也基本接受了德国崛起这一现实,在此后的数年中甚至“甘当”德国的助理;波兰本来就不是巴黎中意的“盘中餐”,因此不要也罢。

归纳起来说,“魏玛三角”从一开始便是个“彼此利用,谋求平衡”的功利平台。2004年波兰入盟后,该机制似乎“功成名就”,再无什么大的建树。只有在出现“危机”或“有求”的情况下,大家才想到这个平台。而且,一般的规律是,谁索要的最多,谁就最为积极地要求“激活”这个合作机制。

譬如,2011年,欧盟内开始讨论六年(2014-2020)财政预算前,三国在诸多领域存在意见分歧:在农业领域一向获益不少的法国,希望预算中能保持迄今为止的农业份额;波兰则力求预算中保留对“穷成员国”的所谓“团结基金”(Kohäsionsfonds
);而作为欧盟内最大的“净支付国”的德国,当然希望能压缩预算,减少自己的负担。新当选的波兰总统科莫洛夫斯基(Bronislaw
Komorowski)在时隔五年后的2011年重新激活“魏玛三角”。

之后,三国磋商机制又“酣睡”五年,直到欧盟因英国脱欧和难民危机再度陷入混乱之中。2016年夏,三国外长紧急呼吁重新启动“魏玛三角”,尽快安排峰会,一致认为以后每次欧盟表决前都要先安排三国外长会晤,要把“魏玛精神”发扬光大至整个欧洲。

**“魏玛三角”能再成热门吗?**

今年3月14日,默克尔第四次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两天后,她便启程前往巴黎,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晤。这是德国新任总理的外交惯例,以凸显德法关系在柏林外交中的首要地位。与以往不同的是,默克尔这次的第二站选择了波兰。

她在访问巴黎后的第三天(3月19日),即往华沙与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Mateusz
Morawiecki)举行会晤,强调愿意与波兰一起,重新“激活”(Wiederbelebung)“魏玛三角”这个磋商平台。

默克尔这次在法波之间的穿梭外交说明两点:第一,她在自己的第四任期内,将把外交重点放在欧盟以及欧元区的重新整合和改革上。为此,德法合作自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取得中东欧国家中颇具代表性的波兰的支持也非常重要。第二,柏林重新寻求缓和已冷淡多时的德波关系,恐怕与德国的改革设想与马克龙的计划颇有出入有关,柏林需要与巴黎分歧更大的华沙来配合,以此来淡化并折中德法之间的矛盾。

德国新任外长马斯(Heiko Maas)在为默克尔打前站时表示:“德国和波兰虽然有分歧,但两国是无以取代的邻居和朋友。”波兰外长恰普托维奇(Jacek
Czaputowicz)支持马斯的看法,只是在表述上更为含蓄。他表示,波兰将努力展示必要的意志,因为在欧洲的核心问题中取得共识并非易事。在说到波法关系时,恰普托维奇明确指出:“我们对欧盟的设想与法国的不尽相同,我们不是深化欧元的拥趸,也不是保护主义的粉丝,但法国却代表了这两者。”

由此可见,德法波三国在涉及欧盟未来的诸多问题上都需要排除阻力克服分歧。各种迹象表明,默克尔这次去华沙并没有与马克龙充分协商,因为在德波两国都已强调激活三国磋商机制的必要性之后,马克龙依然还沉默着。

**结语**

生于华沙的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ński)曾给予“魏玛三角”极高的地缘政治意义。他在《唯一的世界大国》一书中表示:“这个机制或许会成为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地缘政治轴心,因为三国加起来有1.8亿人口,而且民族主义倾向都非常突出。一方面,该机制强化了德国在中欧等地的垄断地位,但同时通过法波两国的加入又均衡了一国独大的趋势。”

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政治视角固然很有战略前瞻性,但他似乎忽略了“魏玛三角”的德法波均受到“民族主义”严重掣肘的后果。无论是巴黎,还是柏林,或华沙,没有一家是站在长远的战略高度来审视三国合作的。

欧盟的一体化本来就非常不易,中东欧国家加入后,这个进程增添了更多的变数。历史是面镜子,“魏玛三角”是否能超越以往“临时抱佛脚”的特质,笔者深表怀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4CdoU5Kmbdq2oClEicwXncibFFcbPTkmNoH8xuiae5YmHFrFrkSIxt3JTyQoBBte8fKtZ90SwL3uJQ/64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