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
Bulletin#6A62238CD708D8202F11D6727BA576D2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2000
@2019-04-23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cover_image](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DIM6gq2cWS8FJtZpmYtXvFg8dbERwCqMibdzWG3fH6kh0xYnrAqib5vtmrAUz0yq5gfkKIp3RCVoAvgkgZe87Q/0?wx_fmt=jpeg)

# 数字时代的躁狂文化和归属幻象

郑渝川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德国韩裔思想家韩炳哲目前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研究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媒体理论等。中信出版集团近日引进出版了韩炳哲的多部作品。

我们看到的这本《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一开篇就指出,数字时代构建出距离缺失的幻象,使得人们很多情况下会拒绝承认隐私的必要性。这个时代鼓励更多的私密展览,鼓励以各种方式——从最初的只言片语,到完整的话语记录,再到音频、短视频,来陈列展示隐私。社交媒体本质上就是隐私的展示空间。

不要在意自己的隐私,也当然不会去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数字媒介让人宣泄脏话等一切冲动性话语变得更加便利,甚至平台本质上也鼓励这一点。冲动性话语,粗鄙,下流、肮脏,但这却是科创企业及其投资人关注的价值。企业可以借助这些,实现更为完善的“用户画像”,用心理学、大数据、行为科学来定义用户,操控其行为。

网络时代的统治力是什么?韩炳哲化用卡尔·施密特的观点指出,“统治者是能够制造绝对的寂静、能够消除每一个噪音、能够顷刻让所有人沉默的人”。统治力即在于可以因特定目的,允许某些网络暴力的存在,又因特定目的清除某些网络暴力及其发布者。这个意义上讲,阿桑奇对于美国权力的威胁程度,早就超出了过去的萨达姆。

数字时代,经常出现愤怒浪潮,比如令人愤慨的某些事件。但诡异的事情,很多事情不仅会发生所谓反转的剧烈转折,而且这种转向往往还不止发生一次。这就使得网络舆论场非但频繁陷入混乱,而且还不断撕裂各种过去稳定存在的价值观念。韩炳哲说,“愤怒的浪潮在调动和捆绑注意力方面是十分高效的。但是由于它的流动性和挥发性,它并不适合于构建公共话语和公共空间”。所以,人们而今对于一些事件的关注,非但不能通过事件的广泛讨论得到观念、观点等方面的教益,而且还会导致极大的困惑,最终引发精神疲劳。

如前述,而今社会缺乏隐私观念,这必然导致丑闻的频发,从而高频率的引发愤怒浪潮。愤怒浪潮的受益者是各种焦虑、愤怒情绪的贩卖者,反过来说,审慎的、实事求是的观点也确实不受用户关注。高频率的愤怒、反转、反向愤怒、再反转、叠加愤怒,循环往复,难以驾驭——一些人别有用心的将这种现象解释为中国网络社会特有,但实际上,无论是日本、欧洲还是美国,愤怒社会现象都是而今的共同特征。

数字时代的用户建成了另一种群体,那就是数字群。《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认为,数字群并不同于我们常说的大众,往往需要具备特定的观念内核,然后在群中经反复强化,达到极端群化。数字群的“集体行动模式”被认为与动物群类似,也就是说仓促、不稳定,随时可能出现退群,而不会是19世纪到20世纪的团体共同行动。

数字群营造出虚假的归属感。这是确凿无疑的结论。我们加入一个个数字群,却不能获得诸如过去那种稳定团体、团队的真实归属感。《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书中说,“新自由主义经济主体不能构成有共同行动能力的‘我们’。随着社会中利己主义的强化和原子化的发展,共同行动的空间已经急剧缩小,因而也就更加难以形成一股真正有能力质疑资本主义秩序的反对力量”。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S8FJtZpmYtXvFg8dbERwCpB0g4hJdw1YvtfqTF6Bw1AMGU0ziaBJK17toO5X3ldtQdhT4SKiardrQ/640?wx_fmt=jpeg)

《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作者:(德)韩炳哲

译者:程巍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年4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