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rCmWKnKpoNGs5gJXA3tkxwWKv8j8KYxxp
Bulletin#6BAFE47C2624FD9AADC30CA52B5AFBFB
orCmWKnKpoNGs5gJXA3tkxwWKv8j8KYxxp#215
@2017-05-29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 据考证,甜粽子才是正统

原创 刘梦龙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oicGmJclgBceYXCfmzjep82YQjUMb8tlfFXjdVR6HTYcRPYjd2WvMjw/0?wx_fmt=gif)

时序流转,端阳节至。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节日之一,今天的端午要素不外乎屈原,粽子,龙舟。有些地方还保留着驱五毒,食五黄之类的习俗。然而,端午的演进很少有人谈起,甚至端午之名也非其本来面目,今天就来谈谈端午是如何成为端午的,端
午的一系列节俗又是从何而来。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1iaQlt3kBPDmjN5mMvtcxS2VJy1NoRkAxC5D5NLb9vQicHFscYb5A83SmfdGZSn7LgJCjlQRDicnBA/0?wx_fmt=png)



端午,古时当做端五,端午之名大约起于唐代。宋朝吴仁杰认为端午是五月仲 夏的
第一个午日,这一天汉朝举行某种祭祀活动,因此称端午,后来的学者多沿袭这个说法,甚至举出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为例。作为最早记述今天端午节俗的文献,《风土记》经常被引用。但今天的《风土记》实际是后人根据其他书籍转述集录而来。记录《风土记》中的端午二字的条目转录自宋朝人的《太平御览》,实际上这很可能是宋朝人想当然的误记。唐朝的李匡义就注意到他家收藏的元和年间的诏书和几十年前前人的题记都还是端五两字。



同样是南北朝的《玉烛宝典》转述《风土记》时使用的就是端五,一直到唐初编纂的《艺文类聚》引述这段条目时都取的是端五之名。在南北朝的文献比如《后汉书》、《礼仪志》里,更多是直接使用五月五日这个用法,这种用法持续到中唐,可见端五之名在当时是重在叠五,而不是取义午日。现在我们使用的端午之名很可能是由那位风流天子唐明皇创造的。相传为避玄宗八月五日生日,改午为五,而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使用端午一词的文献确实就是唐玄宗的《端午三殿宴群臣》,《端午》两首。此后大约要到宪宗永和年间,端午算是用在官方正式的诏书里,只不过这时还是混用,因此才有了李匡义的疑问。大概要到晚唐,端午就正式取代了端五一词,成为正式的节日之名了。

以端五做端午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端午这个节日的起源。今天我们说端午往往联系到屈原,粽子和龙舟,并把后两者当做是纪念屈原的附属。但历史的事实恰恰相反,应该是先有粽子和划龙舟,最后才把他们和屈原联系在一起,并统一为全国性的节俗。

以农历五月五日纪念屈原大约起于东汉末年,首见于《风俗通》。应该指出当时被认为是五月五日纪念对象的存在很多,比如投江寻父的曹娥,忠而被杀的伍子胥,甚至还有抱木焚死的介子推,有功于百姓的苍梧太守陈临。屈原作为五月五日的主要纪念对象至少要南北朝才取得对这些同伴的优势,这大约是南北朝时政治斗争异常激烈,自刘宋以后,南朝疆域日渐缩小,国力不断衰弱,南朝士人普遍对国家不振的忧虑有关。到了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志》就完整的记录了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人们为了惊吓蛟龙保护他的遗体而划龙船投粽子的故事。此后这个叙事模式很快成为节日由来最主要的传说来源。从此屈原成为端午节主要的纪念对象,由南向北,推广到全
国,直到今天。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1iaQlt3kBPDmjN5mMvtcxSbpKDRxljE7bzicSOuajDSw6ML8CCibW1z3DsKOYThkc2d4S6P3gEyyRg/0?wx_fmt=png)



比起屈原,粽子和龙舟都要久远的多。粽字首见于《说文解字》,称角黍,用 芦叶裹
米。那位除三害的周处的《风土记》则很详细的记录了晋代做粽子的习俗。当时的粽子也是牛角粽,用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此时的粽子也不是端午独有的食物,在夏至日也吃。这里的粽子很可能是江米粽子,
**而且他还顺便解决了一个今天网络上战翻天的事情。** **显然是先有甜粽子,再有咸粽子,甜粽子乃是正统。**
**大概一直到宋朝,甜粽子都占据优势地位,**
《吴氏中馈录》记录的包粽子法就是夹枣、杏、柿干的甜粽子。在甜粽子称霸千年后,咸粽子要等到明朝中叶才出现,当时的松江地区终于出现了猪肉馅的粽子。不过记录猪肉粽子的《竹屿山房杂部》里,提到了豆沙,枣,白糖,胡桃,榛子等,猪肉仅为其中一种,可见,当时主流仍然是甜粽子。

提到龙舟,就要提到闻一多先生。龙舟明显带有南方百越民族的特性,出现也很早,龙舟形制的木船出现至少在先秦就有,《尸子·劝学》就有磨其锋锷则水断龙舟之说。春秋时的吴越人就有文身断发,绘船如蛟龙的做法。闻一多在考证端午起源时就认为龙舟是龙图腾的表现形式,认为端午是起源于南方的龙图腾崇拜,和南方少数百越系民族有关。这种说法影响力大,流传也广。但现在我们的看法要多样的多,下面我会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不过龙舟出现的虽早,文献上看,晋代的《风土记》还没有关于赛龙舟的部分,要到南北朝才随着归入端午节俗,也就是《荆楚岁时记》里
的“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1iaQlt3kBPDmjN5mMvtcxS9Aje8fAF7tWibyibsrKxVXNf2FNicUWsZH5mJBXia0aWfMTaAd4ro4ZiaUg/0?wx_fmt=png)

端午的起源,龙图腾说是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考证,其根据主要是认定端午为一个从南到北,和水密切相关的节日,但今天来看不一定是这样。且不论,现代学者考证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的少数民族都有在端午登山这种节俗。而早期端午祭祀的人物中也有不少北方和完全与水无关的人物。仅就端午的文献来说的,作为它的前身,应该和朝廷祭祀夏至有关。我们前面说过,以端午代端五是有一定道理的。午在十二元辰里,为阳气顶点,阴阳相持抵牾,仲夏五月在农历和物候来看,确实表现为天气湿热,暑气升腾,尤其在南方毒虫开始肆虐。按照阴阳五行的观念,端午所在五月为恶月,所以古人也很少把端午当做佳节,甚至五月出生的人都会受到歧视。比如著名的孟尝君,就差点因为是五月出生被父亲抛弃了。

以五月为恶月,按照古人五行阴阳的世界观而言,就是阳气异常旺盛,极则积,盛极不泄便造成了阴阳失调,暑热毒虫等问题。宋朝的吴仁杰判断端午之名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很确实指出了在五月的一些祭祀活动。他所指出汉朝的端午祭祀,阳燧改火,午日午时铸镜等实际都是夏至日的祭祀,而夏至和端午兴起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先秦在就重五月祭祀,端午作为节日大致要到东汉才出现,此时也往往是和夏至联系在一起的,它很可能是夏至祭祀的伴生节日。作为叠数日本身是很容易形成一些简单风俗的,秦汉时五月五日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活动,但也不过是沐浴兰汤,佩戴香草等。而从汉朝以后,随着节日的形成,与之明显相关的一些节俗,就和夏至分不开关系了。历史上的端午日还有一个特别有名的习俗,今天已经不见了,就是食用枭羹,而且一般是来自皇帝恩赐。枭是猫头鹰一类动物的统称,这里的枭一般认为是其中没有角状羽的一类。而这个习俗来源很古老,甚至传说能到黄帝时期。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1iaQlt3kBPDmjN5mMvtcxSxIBN1qKCgVQX2NlAOEek54Q1BnKuNzpzzqxvWen0bxnVfTbyK3DjXg/0?wx_fmt=png)

枭作为一类夜行猛禽在古代担负了恶名,古人认为它长到后会吃掉母亲。作为大不孝的象征,一直到清朝都有端午节吃枭的习惯。晋朝人还专门注释烤起来味道特别好,甚至还有大量捕杀,用它们的头串起来的习俗。这从当代生物学的研究看是没有道理的,这类夜行禽类担负如此恶名,可能和奇异的相貌和夜行性有关。但有趣的是为什么端午要专门捕杀这种不孝的鸟呢?这恐怕就完全是因为它是夜行动物了。

在汉朝以前的文献里,其实对于枭的处理不是吃掉,明确的说是磔,也就是肢解。同时享受这种待遇的还有狗,大儒董仲舒就专门写过用狗辟邪祭祀四门的办法,取的就是狗为阳畜辟阴毒。而在汉朝赐枭羹最早也是在夏至日,显然这是一种祭祀方式,杀死阴性的生物来调教阴阳,祭祀大地之神。这也是《周礼·春官》上说的,夏日至,致地示物魅。只不过到了汉武帝把这个祭祀改到了春天,才缺少了理论依托,以至于日后附会上枭不孝的名声。而早期的粽子为牛角形,也明显是取祭祀品牛的形象,为祭祀地神的形式。显然端午在这方面和夏至完全是一脉相承的,从周处的记载我们就会发现,在晋代,端午是特别强调与夏至同,节俗食物都相近,而此后端午就基本开始取代夏至日了。毕竟作为一个节日的话,夏至在农历中的日期不固定,这就天然的倾向于被固定或并入其他节日。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1iaQlt3kBPDmjN5mMvtcxSuXOTcmVw9yegWoXb5YuQiay3gzvqUeE5y4eRaMUxYbw9axfURpFxeQg/0?wx_fmt=png)

至于端午最后和水神的结合,这应该是端午发展到民间,特别是在南方最终的形成有关。阴阳不仅仅是皇家的祭祀天地,从民间的角度说,五行中的水最具阴柔,流动的水又有清除污秽的作用。从平衡阴阳的角度说,在民间,水神是很自然的进入端午与夏至祭祀的部分,甚至日后取代了原本更神圣的地神的位置。龙舟本身就是吴越人存在的水神祭祀的一部分,而南方纪念端午的有关人物也往往是水神,端午的最终形成确实和南方有关,只不过这要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了。严格的说,此时的端午还谈不上是一个多欢乐的节日,还充满了对污浊瘴疠,凶神恶煞的恐惧,它在南方地区的盛行发展也和当时南方开发度更低,气候湿热,疾病流行有关,其重在避讳而不是庆祝。

就和一切节日一样,随着市民生活的发展,凶恶的一面慢慢收起,欢愉的一面渐渐生出,当然对端午来说这种转变要到唐朝才算完成。应该说端午是传统农历很自然会发展出来的节日,它的诞生也是全国范围内共有的,虽然它后来的节俗形成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南方的一些特色,并出现了从南到北的发展,但其初始并非起于南方的少数民族。它和之前以辟邪保生,顺应阴阳为主题的中和,上巳等节日是一脉相承的。它的一系列节俗也是和夏至合并后,继承和吸收而来。

谈完了端午的起源,也顺便谈谈除了龙舟,粽子之外,端午其他的一些风俗习惯。其中的一些现在也比较少见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1iaQlt3kBPDmjN5mMvtcxSFjD0eg674b9t0K8k7l6AAKBSzibXwm8NpQ1RDqno1Tywh2vGbsTK28A/0?wx_fmt=png)

刚才讲到,传统阴阳理论认为,端午阳气太盛,盛极不泄则毒,因此辟百毒是端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其中最古老著名的风俗可能就是佩挂艾虎蒲龙,也就是艾草和菖蒲两种植物。艾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是一种生长于水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两者都有浓烈的香气,古人认为具有驱邪治病的作用。艾草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也早,庄子里就有用艾绒炙灼的疗法,盗拓讥笑孔子是无病而自炙,而要治七年之病,需五年之艾。最迟到战国,艾草和菖蒲就被人佩挂或悬户驱散五月的邪气。今天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艾人或者艾虎,其中那位艾草扎的人形被认为是张天师骑虎,而把形状像剑的菖蒲握在它的手中作为佩剑驱除毒虫邪祟。这种形态出现的也很早,可以早到端午节形成的最初。《风土记》和《荆楚岁时记》都有制作艾人或艾虎的说法,《风土记》说当时已经有把菖蒲剪成小人或宝剑的形状,而《岁时记》里菖蒲的用途是剪成条缕状用来泡酒。菖蒲由于本身形状如韭菜,本草就说方士隐为水剑,取形之意,因此它也常被剪做剑形或剪成龙形。当菖蒲剪成龙形时往往和艾虎相对挂在门户上,形成所谓龙虎守门的姿态。到了宋朝,这种组合被固定下来,这位艾人和艾虎也被认定是天师骑虎,手中执宝剑。而由于兰科植物的佩兰不容易获得,一些地方还有在五月用这两种植物泡水代替兰汤的做法。而艾虎作为端午最受欢迎的吉祥物,不仅成为侠义小说的主角,也有一些地方小朋友甚至会带上虎头帽,穿虎头鞋,涂上王字,扮作小老虎。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1iaQlt3kBPDmjN5mMvtcxSbLeNNEx6krNoibaoyN5j1k9QeUtPudqVDHoHvcqE8Ctv8C9XJkgF5aQ/0?wx_fmt=png)



今天和端午有关尚能见到的节俗主要还包括驱五毒,驱除的是蜘蛛(或壁虎),蜈蚣,蟾蜍,蛇,蝎子。著名的故事就是白娘子端午饮下雄黄酒吓死了许仙。对应这五毒,就有了食用五黄的习俗,五黄指现在一般指黄瓜、黄鱼、雄黄酒、蛋黄、黄鳝。虽然端午很早就有辟晦的概念,但五毒这个概念形成的比较晚,至少要到宋朝,所以五黄也是很后起的概念。但其中有不少是端午很早就有的,比如蟾蜍,中国人对蟾蜍一方面讨厌它的形态,一方面却又认为他有神奇的特性,乃是神物与仙药,月宫里就有一只巨大的蟾蜍,是仙人的伙伴。早在晋朝,端午节就有用干制的蟾蜍来制作辟兵护身符的做法,而当时在手上挂彩色丝线来辟邪气,这个习俗也延续到今天。而雄黄酒出现的时间也比较早,这和雄黄很早就进入道士们服食的视野有关。《抱朴子》就推荐人们入山佩戴雄黄,可以驱走毒蛇。而雄黄大蒜是可以做成预防和治疗毒虫咬伤的丹药。今天一些地方还会用大蒜煮鸡蛋或鸭蛋或者炒蚕豆,则就是来自这个魏晋时期就有的古方。为了表示驱除虫类,也有一些地方会制作如炒蚕豆这样的食物,这也是表示把百虫煸炒驱逐。另外,特别一说的是,这五毒实际上都是阴性的毒物,这和端午初始调和阴阳的做法显然也有一定的关系,最早很可能是要祭祀甚至是杀死它们的,而到了宋朝出现了五毒图来厌胜据说能治疗毒疮,明清时则要制作印着这五种毒虫样子的五毒饼来吃掉,成为一种给小朋友的节令食物。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1iaQlt3kBPDmjN5mMvtcxSMDuenTNjp6n3m65cmQSPiaRrtE39p8D2icNTUc1hj2wrU6yo5sibFDiazg/0?wx_fmt=png)

还有一些少见,或者我们今天已经不怎么去吃它们的端午风俗食物,这里也讲一下。晋朝人和端午粽子一起搭配的是肥硕的大乌龟,要煮全龟吃。这种节俗虽然今天端午看不到了,但在福建一些地区还有给庙宇送龟的习俗,只不过这种龟是面制作的,尺寸惊人,有时为答谢神恩要制作几百斤重的大面龟。一些地方在端午还会吃米糕,这在全国范围内也还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风俗,它的起始也很早,本来应该是夏至节俗的一部分,算是江米粽子的伴生物。而一些地方还会在端午煮田螺,据说取义明目。其实这个风俗至少也要上溯到汉朝,而根据汉朝人最初的端午风俗,当时悬挂辟邪的桃符,上做螺首,这来自商代遗风,取义是它善于避守,可以把不详的东西拒之门外。

最后谈谈,一些地方实际上是过两次端午的,第二次端午是取在农历五月十三。这是为了纪念宋以来风靡神州的神灵关羽。有趣的是这一天一般被称为关老爷磨刀雨,这时候的关羽被赋予了一个水神的属性,认为会带来雨水。为了欢愉这位关老爷,一些地方除了迎神赛会外,就直接套用了端午的节俗,划龙舟,吃粽子,过第二次端午。

不论历史上的认知如何,今天的人很少还会去避讳端午作为恶日的存在,屈原作为端午的象征更具备了爱国主义的情操,应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端午确实最终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定位,成为了一个生命力旺生的节日,由一个相对负面的恐惧之日成为了一个值得人民纪念乃至欢乐的节日。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mxNkn5PWGHl7ETPtbUexLDawYjRVzWN8tUdwyDw5cNvhbQm70vatVA/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