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认现实吧,家庭出身基本上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原创 郑渝川hiecy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USia7rdTUSskl2gdXqQvP6C6jmVWBiaW3IpLzvTKmHpkCryg7GxH53B4hiafUMQK0ejCwMkup190Jgg/640?wx_fmt=png)
先来说个新闻。苏州有一所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立新小学,校舍房屋租约到期,800多名学生被临时安排到附近的苏州勤惜实验小学就读。不料此举却引发勤惜小学众多家长的反对。因为勤惜小学是个百年老校、重点学校,而且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读上这所学校,是花了大价钱买了学区房,所以对此感到十分不满。
校方的回应是,将用铁栅栏设置隔离带,让两个学校的孩子分开管理和教学。其实,勤惜小学的家长对这种处理方式也是不满意的。
这个新闻很有意思。关键词“隔离带”,说到底,你可以联想到“柏林墙”,还可以想起1957年发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的那起著名事件。但连这样的隔离式解决,本地家长也是不满意的。
为什么?这不光是户籍的事儿。勤惜小学是所名校,而名校的产生只可能出自两种可能,一是获得了校董的慷慨资助,办学资源特别好,就像是李嘉诚投入巨资支持的汕头大学,该校挖教授、做项目、修图书馆、帮补贫困学生,都不需要去考虑钱的事儿;二是政府资金的集中——相比其他学校,知名的小学、中学会得到更多的钱,也更有条件配置更好的师资和设施、设备,升学率又高,然后有较大的教学改革试错空间,可以不断吸引到好的生源;然后呢,又可以持续获得更多的钱,创造一个良性循环。
名校都是钱堆出来的,这并不是对好教师的辱没。恰恰相反,如果钱没给够,甚至不给钱,让教师都给饿着奉献,那才是亏待教育呢。
《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是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安妮特·拉鲁的代表作。这本书其实也谈到,在美国,不同阶层家庭及其社区,对应的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出自中产以及以上阶层家庭的孩子,学校获得的拨款和捐款都很多,教师资质水平也更高,可以开展所谓的启发式教学。而在工人阶层聚集的社区,学校的情况就要糟糕很多。
很显然,哪怕是在美国,如果让工人社区的学校的学生,集中转到中产以及以上阶层家庭的孩子所上的学校去,也必然会带来冲突。
《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这本书深入观察了美国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对于孩子成长带来的深刻影响。安妮特·拉鲁为了写作这本书,根据美国全国的收入动态追踪调查的数据组合,进行了翔实的儿童发展调查,进行了深入的民族志研究,走访了美国国内不同阶层、种族、地区家庭,并持续追踪受访儿童对象的成长。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Sia7rdTUSskl2gdXqQvP6CFgDGKmVjstnPYcAibWjwteRIvxkqb3Idsrj7gBfPeqYkllWxCqdmLsQ/640?wx_fmt=jpeg)
图2 安妮特·拉鲁
通过调查与观察分析,安妮特·拉鲁得出的重要结论是,美国儿童基于家庭背景获得的成长机会存在巨大鸿沟。中产及以上阶层居民家庭,以孩子的成长、学业和活动为核心,家长为此进行了可观的投资,并付出了相当惊人的陪伴时间。不仅如此,由于这类家庭的家长,通常更可能受过高等教育,因而会为孩子安排更多有组织的活动,鼓励孩子发掘、培养兴趣及专长。这种培养和陪伴方式的存在,再加上更高运行治理的学校和师资,还有种种的社会实践机会,这类阶层家庭中的孩子,更可能在成年后稳居同一阶层,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
相比之下,美国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很难成为家庭的核心。很多孩子无法获得有组织的活动的机会。原因很简单,家长必须尽可能将时间花在维持生计之上。这种情况下,家长“并不认为协作发展孩子的能力是教育好孩子的必要因素”,更少与孩子进行协商,而是进行命令式的教导。美国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相比中产及以上阶层家庭的同龄人,会获得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以及玩耍时间),前者中的一些人会高效的发挥这些时间,并在日后的发展中成功实现“逆袭”(阶层跃升),但大多数人则没有这样的可能。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Sia7rdTUSskl2gdXqQvP6CYicUMV0VERxBBfSWCFsEmx6bakpnYHUOnpRsrYQAkKZrwOZJp85jWeA/640?wx_fmt=jpeg)
图3 逆袭是可能的吗?
书作者还通过两项特别强调的说明,阐释了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如何受到家庭的不利影响:“(这类家庭的)孩子在各种组织机构的场合下与他人互动时,则表现出一种逐渐形成中的局促感”;“(这类家庭的)父母可能会与房东据理力争,但却会默默地接受任课教师作出的判断”,因为,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父母在知识水平上处于相对劣势。这种情况下,如果公立学校的办学资源支持减少、办学质量下降,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因为缺乏衡量的知识水平,也无法据此向公共部门提出诉求。相比之下,中产以及以上阶层家庭的家长,却可能从孩子外语发音、考试测验错题的分布等信息中,灵敏的捕捉教学治理的变化。
《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悄然揭示了美国阶级差异形成、延续和固化的深层次机理。正如书作者在全书开篇所指出的那样,近一百年来,教养孩子的理念、逻辑和知识体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者、心理学家都强调协商、交流为主的教育管控机制,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种新的理念和做法,已经广泛的被中产及以上阶层的居民家庭所接纳。而在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家长则大多延续着严厉管教、体罚、命令式安排与大量自主支配时间相结合的“管教-
放养”模式。教育、教养理念的差异,直接导致教育、教养结果的差异。另外,由于美国中产及以上阶层的居民家庭,更具有保障孩子发展兴趣和专长的财力,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词汇量,也有机会体验更多的语汇环境。
这些因素与差别很大的学校教育叠加起来——从统计数据来看,中产及以上阶层的孩子,确实因此更可能养成独立思考、协作行动甚至创意思考的习惯,以及相关的能力素养,更可能承继其父辈所处的社会阶层所对应的职业,更可能拥有挤入更上一级阶层的机会。而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其父辈延续的教养方式影响下,会对既有的制度安排、社会文化、发展机会表现出疏离,会不自觉的接受阶层固化的现实,在成年后成为父辈一样的人,嗯,这也叫做从低端来,到低端去。
所以说,苏州的小学名校的家长,就会对来自民工学校的孩子抱以深深的敌意。入读名校的孩子,家长认为他们(她们)将成长为国家的,甚至世界的未来,从政至少正局级,经商也有机会再现柳传志。这样的孩子,如果跟来自低端社区、低端家庭的同龄人呆在一起,就不仅仅是浪费时间的问题了。
当然,这本书也清楚的指出,在工人阶级家庭及贫困家庭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于兄弟姐妹以及同一社区、街区的同龄伙伴的感情更加浓厚。特别是因为父母缺少陪伴时间,使得这些在相对贫困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能懂得互助,掌握更多的独立生活的技能。不仅如此,工人阶级家庭及贫困家庭更加注重与亲戚之间的关系,孩子可以与亲戚家孩子开展更多互动,从而建立起更多的情感支持。而那些中产及以上阶层家庭的孩子,如果有兄弟姐妹,彼此关系则倾向于竞争和敌对。依照安妮特·拉鲁的观点,因为这类家庭以孩子的活动为中心,如果家庭中有多个孩子,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多个中心之间的触碰和矛盾。这类家庭的孩子对于与亲戚家的同龄人交朋友的兴趣则要淡漠得多,也意味着其成年后获得的情感支持更少。
中产及以上阶层家庭,在孩子成长和教养上的另一大弊端在于,父母会过度的、过于直接的向孩子施加“必须成功”的压力。书作者指出,美国的中产及以上阶层家庭的孩子,必须兼顾繁重课业及多项课外活动,哪怕那些课外活动根本不是他们的兴趣和专长、只是父母认定能帮助其增强社会竞争力和区分度的“加分项目”。这些孩子没有或很少有空余时间,情感上陷于孤独,在不断追求成功中感受到悲伤、挫败,很多人还会因此减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相比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平民家庭更加重视子女教育,许多在收入、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上要被划入中低水平的家庭,家长不仅愿意为孩子的学业、课外活动投资,而且也抽出一切可以抽出的时间去陪伴孩子。而我国中产及以上阶层的家庭,与美国同类阶层家庭相比,对于孩子的教育和专长、兴趣的投入重视程度只高不低。实际上,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无论是什么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华人家庭,都会成为所属阶层最为重视子女成长的个例。
尽管如此,也要看到,《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这本书所述的美国不同阶层居民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环境的影响,在中国社会也有一定程度的呈现。书中提到的美国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因家长忙于生计而无暇照看孩子、关注孩子的兴趣专长发展,中低收入家庭缺乏供孩子发展兴趣专长的财力,等等,在我国也有体现。这些现象的持续存在,很可能会加剧阶层固化,让一些出身于中低收入家庭、贫困家庭的孩子看不到阶层跃升的希望。
而在另一方面,美国中产及以上阶层家庭过度关注、干预孩子的发展,向孩子施加“必须成功”压力,大量投资“加分现象”的现象,在中国社会的呈现就更加突出。《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这本书在对家庭投资支持孩子发展兴趣专长的做法给予肯定和赞赏的同时,也指出了家长越俎代庖、加大干预等做法的弊端所在。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Sia7rdTUSskl2gdXqQvP6CRHdzicUkYBSbWtmMib0hW4U2TGSVFq8ibaCaRWib6TrXsibNPPVkBQRBxqQ/640?wx_fmt=jpeg)
《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
作者:(美)安妮特·拉鲁
译者:宋爽、张旭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Xltu12FBq1pIz9beWvG0P9mal7y5GicKqMgjCcpia6ZkqNBVjFyHNKVRHge87SrJohRKnx8SviaUnzw/64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