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
Bulletin#8435218D34B80152471C752F5C6EC2E8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6263
@2023-12-05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Bp1cpYpEZSr6STJ0fbeox86HwQlZEuc9uS0WnRFcdBFc38oDtMTynQK01OR3lqEBWLFY3G4PuVQ/0?wx_fmt=jpeg)

# “必须来中国啊,不然感觉被边缘化了”

原创 王文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3fiaozrnfBJkrIeXgjOXvO8IrAST4l2xiaLC3iaZ1CibYNq9Aq7CWdLdNyJly3aS1AC6awKMTI0fhOg/640?wx_fmt=jpeg)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执行主任

中国各地城市举办重大论坛、对外密集开展国际传播,在2023年底掀起了四年来的最大一轮浪潮。近两个星期以来,笔者连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义乌参加6场重要论坛,现场听取多封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贺信、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主旨演讲和致辞,以及20多位前总统总理的现场发言,感触颇深。
一个最大感受是,为追回三年多“物理隔绝”产生的信息差,中国的国际传播策略正在全面升级,更着力厚重,更遍及全球,更敢于设置议程,更善于展示当地,也更想真诚地展现中国愿与世界全面融入、与各国合作的长期构想与国家意志。
**“世界成功案例的叙事中,来自中国的太少”**
最让全球学术圈关注的是,11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的这场论坛,邀请了400多位中外嘉宾,以学者为主,除颁发卜正民、白永瑞、马凯硕三位顶级“中国通”以“2023中国学贡献奖”外,最令笔者赞叹的是,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宣读完国家主席习近平贺信并主旨演讲、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致辞后并未离场,而是整个上午都坐在现场倾听9位中外知名专家的主旨演讲。
这为不少城市办论坛、当地主官讲完就走的不好习惯立下了正向标杆,更体现了中国高层对国际知识界的谦逊与尊重。坐在前排的罗马尼亚前总理讷斯塔塞发现了这个细节,很感慨地对笔者说,中国高层对跨国知识交流充满着诚意,比绝大多数国家领导人更重视国际知识分子的力量。
在宽敞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主会场,60多国学者参会相当认真。尽管世界中国学大会萌生于2004年,但今年这届明显规格更高、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专业。四个分论坛的主题“观念的叠进:思想、典制与器物所见中华文明”“道路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道路”“文明的互鉴: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的演进:代际传承与范式转换下的中国学”,会很容易感受到,主办方希望把世界学术界研究中国的方向往纵深处引,进而推动在中国学研究场域内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在“观念的叠进”分论坛现场,笔者关于“世界观念过去200年叠进式地进入中国,而近十年来中国消化吸收后开始叠进式输出”的发言后,南非比勒陀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帕鲁克回应道,观念交互与叠加让世界商科的发展受到启发。世界商科的各类企业成功案例叙事中,中国企业的案例过少,事实上,中国企业后来居上式的经验更值得新兴经济体借鉴。
类似的相互启发,在世界中国学大会现场比比皆是。论坛线下交流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更好地相互启发与提升。如果南非这位商学院教授因这次会议而增加了几个中国企业案例的写作,进而又影响了一批非洲工商管理人士与中国合作,那么,邀请他来参会,收益就大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Bp1cpYpEZSr6STJ0fbeoxgnjmJv0qoWzTLXA3UNiaDkjpmD314W3VQ48HuUG8OfNibBof3oK1wiaw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11月24日在上海举办,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 **“读懂中国,首先是读懂中国共产党”**
同样的尊重、谦逊、务实、厚重、相互启发,也发生在12月1-3日在广州举办的“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整个开幕式的3个小时,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宣读完国家主席习近平贺信并主旨演讲、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致辞后,全程听完在开幕大会上听完各国前政要、企业家和学者的发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嘉宾与会,分别来自各国政府、商界、投资界、国际组织、社会机构等。
如果说世界中国学大会的参会学者对中国兴趣是出于学术研究目的的话,那么,“读懂中国”会议的不少参会者则更多出于务实业务考量。尤其对那些国际商界代表而言,时间代表着金钱与利润,他们愿意在会场上坐两天,倾听、记录的背后代表着个人用脚在投票,表达的是对与中国合作而产生实际效益的追求。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贺信中所说,读懂中国的关键是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读懂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过往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一样之处在于,不只是很小部分人的现代化、不是让部分民众永远脱离于现代化、不是只追求物质文明、不是不顾及生态环境、更不是通过发动战争而得,相反,40多年的中国式现代化已实现“无危机崛起”、“无战争崛起”,覆盖人群超过过往400多年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人口总和、推动所有民众一起追求美好生活、还同时追求更健康的精神文明与青山绿水,更不愿意动辄发动战争而获利。
不过,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规模、和谐度、共同感、生态化、和平性要真正持续,实在是不容易,也未必能让世界短期内信服。在主题是“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分论坛上,在笔者提出“半球化”(即“一带一路”为特征的东半球、与美欧为中心的西半球的全球化速度在加快)的观点之后,麦肯锡公司原全球董事合伙人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用一份调查数据提出了新的疑问:未来十年,70%的全球顶级技术人才、58%的全球资本都会认为美国最具有吸引力,那么,排名第二的中国该怎么持续与推进下一轮的现代化?这个问题是具有极高价值的,对中国人的发展思考也有足够的穿透力。这或许正是顶级论坛的一个魅力所在:激发思考,寻找答案,找到出路。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VBp1cpYpEZSr6STJ0fbeoxcFfMZQsib3mIave0ubWXVCmV02G29qibRWfRFd95mlibOibSbesEN1aLyA/640?wx_fmt=png&from=appmsg)
1 2月2日至3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 **令人震撼的从都**
12月第一周,是广东的论坛季。除了“读懂中国”,还有在深圳举行的“听中国,看世界”论坛,在前海湾畔,亚非欧30多国代表为这个数年内就拔地而起的“深圳未来的明珠”而震撼。
还有一场12月3日-5日召开的、同样分量的重大论坛。在笔者看来,如果不是这个论坛,恐怕世界精英们永远不会想到,广州市中心90公里外的从化区,竟有一个会议硬件与服务水平都堪称世界级的从都国际庄园。笔者第四次受邀参加“从都国际论坛”,今年的会议层次最配得上它的英文译名“御泉(imperial
springs)”。30多位各国前总统、前总理出席,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宣读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贺信并致辞,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演讲。
论坛主题“多边主义:更多交流 更多包容
更多合作”,旗帜鲜明地讲述着中国对世界的诉求。笔者见到两周前刚参加完在北京由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的黑山前总统菲利浦·武亚诺维奇,问候道,“两周来回中国,旅途很辛苦啊!”他回应:“必须来,否则会觉得被世界边缘化了,更会觉得很沮丧。”
“为什么很沮丧?”笔者追问。武亚诺维奇说,看看那些(西方)媒体的报道,都是坏消息,糟糕的事情,但中国释放着希望与激情。
在这场主要聚焦在全球政界、学界为主的大论坛中,中国主张的“多边主义”的确给人以更多盼头。很多位政要名家都在谴责着单边主义过错与战争的罪恶,在他们看来,多边主义的声音更大一些,世界的未来可能就会更好一些。
在“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的分论坛现场,瑞士未来世界基金会副主席肖恩·克里瑞列举了2016年读过笔者一篇中国想引领全球治理的文章说,那时觉得中国不太可能有引领世界的能力,但现在确信了。
随后,笔者用“愚公移山”故事,讲述“做得好,但说得不足够好”的“笨拙”中国,为伟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持续保持确定性,用超过西方经济学的基建经济学实践,让世界出现更好的改变。多位外宾都来换名片,希望继续保持交流。国际论坛的重要作用正在于此,推动思想交流,形成更多共识,进而一步步地改善世界。
在当天晚宴上,主办方邀请了“只此青绿”舞蹈团表演,用柔美与现代融合,引领国际观众步入厚重意蕴的中华美学殿堂。有种“头皮发麻”感,这是邻座韩国嘉宾的感慨。很明显,现在越来越多人发现,中国文化力量的内化感,远远超过崇尚现实主义的西方。
还有一个小细节,晚宴上,席间有当年被称为“非洲雄鹰”和非洲“民主圣人”的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笔者过去问候,并邀请他有机会到人大讲学,希望有联系方式。奥巴桑乔说,我手头没名片,回头发邮件给你。笔者心想,这应该算是婉拒了。没想到,十多分钟后,他主动走到笔者这一桌,寄来一张写着邮箱与手机的纸条,还说希望有机会再来中国探讨发展与变革。
很明显,与某些西方大国的傲慢与单边不同,中国人所强调的多边主义意味着尊重、包容、互谅,无论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一场接一场国际论坛所释放的对外信息,正是让全世界越来越确信,中国的崛起,不是过往任何一个帝国或霸权的重复,而是一个更文明、更友善的国家升级。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Bp1cpYpEZSr6STJ0fbeoxC4bwpTQ4uoMy7FdTiciczFZBk00njF8QfFibexCsibcyJDmLFiaPRLlYcfA/640?wx_fmt=jpeg&from=appmsg)
12月4日-6日,“2023从都国际论坛”在广州召开 **发力的国际传播,高校在行动**
放开后,国际传播工作几近重启,举办国际论坛是重要的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同时期在广州还有世界媒体峰会、在杭州的良渚论坛,都希望能够展现中国后疫情时代的大气魄与大格局。问题是,更发力的国际传播,学者应该做些什么?
知识分子服务国家战略,在多年前,一度被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而被视为“犬儒主义”,“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提出,在学术界2017年才形成研究热潮,可能也有这个原因。但今非昔比,紧跟时事,日益成为知识界的主流。
做好学术研究,当然是学人的首要工作,但“知识报国,兼济天下”更应是高境界。在这方面,笔者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办的第一所现代大学跟进步伐是迅速的。
在“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一年多,中国人民大学就策划主办了“通州·全球发展论坛”,邀请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重要嘉宾共话发展之道,并在此后一周推动主要外宾走进通州、温州、杭州、上海、义乌,深度了解与研讨中国发展。
“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围绕“三大全球倡议”创设了首个永久论坛机制,首份探索全球发展理论思想与实践路径创新的主题研究报告,首次提出关乎全球发展出路的中国式学理创新,首次提出了面向全球发展机制的“七项行动倡议”,又是一次中国高校参与推动全球公共外交、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
接着在12月8日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与义乌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城市论坛,又是一场国内罕见的、在县级市举办大型论坛,论坛邀请1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会,包括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联合国原副秘书长、世界领袖联盟主席达尼洛·图尔克,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格泽高滋·科勒德克,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前副议长翁诗杰等前政要和多国大使、外商协会,还举办城市高峰对话、商业领袖对话、物流枢纽对话,将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坐而论道和走访调研相融合,更加聚焦开放合作主题、经贸热点话题和义乌高质量发展,展现一个中国地方城市神奇崛起的现代化魅力。
讲了那么多,有人可能会疑问,花这些钱,办这些论坛,到底有怎样的目的意义?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Chatgpt,答案是非常标准式的五点:促进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促进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促进跨界合作和创新、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
不过,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目的与意义恐怕远不止这些。就笔者完稿前的几个小时,刚刚参加完从都论坛闭幕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杨万明大使铿锵有力地宣读11点“从都宣言”时的有这么几句话“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明确提出要‘以交往超越封闭,以包容化解对立,以合作赢得未来’,”这就是更大的全球影响与人类意义。在杨万明大使宣读前的5分钟,拉脱维亚前总统弗赖贝加的总结更是感人:“多边主义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与原则。这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安全。”
当越来越多国际朋友到中国来谈人类与世界的未来,而大平洋彼岸却频频谈“本国第一”时,一些前所未有的味道就散发出来了。不信,再品一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