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YnSwwSPHYecucaoYFVXzlq8LcjgxzGMQYLqg4iageg7PUKX8QpA4VR9iavOmLYNzaopxicQ9OVzwog/0?wx_fmt=jpeg)
# 新闻学救不了美利坚
原创 新之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3fiaozrnfBJkrIeXgjOXvO8IrAST4l2xiaLC3iaZ1CibYNq9Aq7CWdLdNyJly3aS1AC6awKMTI0fhOg/640?wx_fmt=jpeg)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新之
影评人,新之说主讲
从各种意义上说,新上映的影片《美国内战》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部电影的热度不来自于演员阵容、不来自于剧情、甚至不来自于它意味深长的名字,而是来自一个在美国上映时流出的非常微妙的小片段,让其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口口相传:
> Where are you from?(你哪里人?) Im…Im from HongKong.(我是香港人) Oh,China!(哦,中国人啊)
然后,“砰”的一声,这个亚裔面孔的美国记者就被片中的叛军毫不犹豫地一枪击毙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jnDIM6gq2cWYnSwwSPHYecucaoYFVXzlIYZQ3FqdR1XmJpicqBUuSNrJGfJQJhicuf8P1YX9FJ7iaVrx3qJY3OZ7w/640?wx_fmt=gif&from=appmsg)
这个片段流出时,前后衔接的剧情其实是没头没尾的,但可能是这位自称“香港人”的人物形象过于猥琐,再加上面对“美国大兵”的枪口时一副过于谄媚兼吓尿的抽搐表情,让国内观众自动带入了那种“数典忘祖,拼命划清和中国人的界限并以此讨好洋大人希望得到认可”的“高华”形象,于是他得到的那个“砰!”自然让剧情一下击中了观众的爽点:
“看,你不认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可你拼命讨好的“主子”根本不认你,最后还不是毫不留情地把你干掉了。可笑可悲啊,自古‘汉奸’能有什么好下场……”
甚至有人说,在美国民粹眼中,他们干掉了中国人,在中国人眼中,他们干掉了二鬼子,原本一个极度政治不正确的事情,居然能让中美双方达成“共识”,甚至促成了这部电影的引进,赚到了中国市场的钱。
当然,以上种种不过是当代互联网短视频化碎片传播产生的“变形”而已,当我们真正看到《美国内战》的这段情节,和上面的一段“脑补剧情”几乎没什么关系——那个被枪毙的是一个华裔的美国记者,人家真的不是中国人。那为什么面对“你是哪里人”的“死亡之问”,他没有昂首挺胸地说一句“我是美国人”,而非要抖抖索索地说自己是香港人呢?恰恰是因为这位看上去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的叛军大哥,刚刚问了同行的几个美国人(他们已经说了“我们是美国人”)一个非常可怕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精髓、“文眼”所在:
> 你是哪种美国人?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jnDIM6gq2cWYnSwwSPHYecucaoYFVXzlK2N8stUAevKsFdcaJCSXdlfyNQNkxJqTTn6yyO3ibFdgJ3IkDbZKGkw/640?wx_fmt=gif&from=appmsg)
这是一个足以让坐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的每个美国人脊背发凉的问题。当“美国人”这个身份不再能够形容这个国家的公民,还得继续细分,正如影片中问的“中部?南部?”甚至具体到哪个州的人,并以此来判定这个人的好坏善恶,甚至以此裁决你配不配活着,“美国”作为一个整体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当美国人因为党派、地域、性向、族裔、宗教、阶级无休止地细分和撕裂,并且彼此攻伐、你死我活的时候,“美国内战”不就这么来了么!也许这样的情节在中国观众看来过于魔幻和困惑,但这正是此时此刻真实的美国正在发生的事,是导演编剧想要表达的事、是美国精英无比担忧的事,也是让观众感到共鸣和触动的事。
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表示“失望”“平庸”和“乏味”,认为这部电影“名不符实”,而这样一部电影却在美国取得了高度的关注和不错的票房成绩,首周末就破了票房纪录。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YnSwwSPHYecucaoYFVXzlvmsUGPphl5voSicg93vA0peufqzMhNT2zXaicVfUmOjFmPncsaly1gib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美国内战》海报
很多中国观众表示,我进电影院前,期待看到的是一部特效横飞、荡气回肠的好莱坞战争大片,或者至少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历史题材电影(因为没有预习剧情的中国人对“美国内战”的认知仅限于南北战争,完全不会去想未来的美国会有内战),但《美国内战》其实是一部寂静的有点废土风的公路片:
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美国内战爆发,得州和加州成立了“两星联盟”,公然反叛联邦,一路高歌猛进剑指华盛顿特区,准备“炮打总统府、活捉大统领”,而其他州非但不“进京勤王”,反倒是各自为政、作壁上观、一时间美利坚盗匪横行、民不聊生……一队记者从纽约出发,一路穿越战区前往华盛顿,准备靠“跑得快”的优势赶在叛军到达之前来到白宫,采访总统,记录下他可以预见的惨淡结局前的最后时刻,搞个大新闻。
没错,讲美国内战,主角不是战争的各方,不是政客,也不是美国百姓,而是只负责记录发生了什么的记者小分队。这四个记者(一男、一女、一老、一小)也成了我眼中本片最魔幻的元素。
可能因为同为新闻从业者的原因,我看他们,觉得看到了一队异次元空间的现代记者——纽约已经成了一座鬼城,四处硝烟弥漫、美国处于无政府状态,他们依然可以住着宾馆的标准间、一路上穿着印有“Press”(媒体)的马甲,就可以让政府军和叛军允许他们几乎是零距离跟着他们拍拍拍,包括全程记录他们的杀人行为,包括在最后的时刻,叛军毫无人道主义地拒绝了总统的谈判和投降,把总统先生像牲畜一样从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书桌下拖出来枪毙。
没错,在2024年,这群美国记者要报道战地消息,没有带任何视频拍摄设备和直播设备,白天坐在车里可以悠闲地看风景不用拿着笔记本电脑写稿子,他们唯一的生产工具还是单反相机——还是胶卷的!看到那个小记者在难民营休整的时候拿着智能手机看胶片成像,还带着显影药水抽空洗胶卷,我直接绷不住了——这种报道“新闻”的方式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行为艺术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YnSwwSPHYecucaoYFVXzlyfWWR7qDicD8OcEaKO1ooKBK9ia11JcuwLPDVpk0WJPgvxObrpMpwjibg/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唯一可以解释的是,也许导演正是想通过这种不真实来营造一种诡异感,让观众不要过分代入,想抽离可以随时抽离;抑或是这种“古典记者”才符合导演赋予他们的角色使命——冷峻、成熟、专业、用第三只眼睛记录下这段历史,最后,以史为鉴。
确实,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一张记者拍下的黑白照片,一群叛军拿着枪乐呵呵地和被他们杀死的新鲜的总统尸体合影,那种构图、银版显影的效果和黑白照片,真的是颇有点南北战争时期战地摄影的风格。
纵观全片,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一种类似于《我是传奇》和《最后的我们》那种“末世基调”和一种“平静的疯感”——这种感觉是大多数中国观众难以设身处地代入,而每一个一路上的情节设置,都能精准地打在当下美利坚公民的心坎上的——他们能立刻领会到这些看似或荒诞或可怕或黑色幽默的桥段,与自己所处的那个真实美国正在发生的事的一一对应:
比如说飙升到几百美元一个的三明治,美元已经成为废纸,外币(片中是加拿大元)成为硬通货币;
比如说世道一乱,武装分子就把早就看着不爽的小学同学吊起来严刑拷打、给对方扣一个敌人的帽子处决;
比如说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变成了焦土、街道空无一人、处处关卡检查,老百姓被困在每个小地方,而一些小镇却两耳不闻窗外事,过上了桃花源般的避世生活——美利坚的死活与我何干,咱们镇安安稳稳就可以了;
曾经的游乐场成为了杀人场、破败的体育馆成为了难民营、居民们为了打水酿成流血冲突、不知道哪里会窜出炸弹;
这样一个美国,似乎和很多人心目中的那个“美元是永远的硬通货,一美元可以炸鸡吃到饱、美国人团结善良、小民有尊严、社会有保障,政府高效率为人民服务,哪怕是上街流浪也能衣食无忧”的美国完全不一样。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YnSwwSPHYecucaoYFVXzl56Icu4icAejhAavXN8IDf3FK5icqstCqOEqmlZrnefOnGPgKJKsluSug/640?wx_fmt=jpeg&from=appmsg)
而全片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两个场景:
一个是前文提到的“你是哪种美国人”那里,其实叛军刚刚进行了一场屠杀,一卡车被他们判定为“不正确的美国人”的平民被当成垃圾一样倒进了一个大坑,撒上石灰准备掩埋——如果不是记者团队中那个老者牺牲自己开车冲进来救人,这几个记者很有可能也会成为坑里的一分子。那个年轻记者被救前不慎掉入坑里,看着密密麻麻的毫无生气的同胞尸体,直接崩溃。
第二个场景是电影最后一部分首都华盛顿的战争场面——叛军炮轰林肯纪念堂。如果去过华盛顿旅游的人一定会被美国首都一系列政府建筑的风格所吸引,它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仿罗马建筑,尤其是从国会到方尖碑再到林肯纪念堂的那条中轴线——无论纽约的高楼大厦多么摩登,华盛顿特区都在用行动告诉你,美国就是那个赤裸裸宣称自己是西方文明新灯塔、新大陆上新罗马的国家。如果说叛军的目的只是干掉总统、占领特区,那么炮轰这样一个“景点”显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导演安排了,自然是象征性大于功能性。
肉体的陨灭+精神的死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YnSwwSPHYecucaoYFVXzlbAAzQytSfOXOdzvdtyf3OpnnbjlV1cJMcVFITdhAOSZwibNsKNvJfEA/640?wx_fmt=jpeg&from=appmsg)
《美国内战》视频截图
分析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到《美国内战》这部影片和前段时间的宫崎骏新作《苍鹭与少年》简直是异曲同工——带入不进去的观众觉得凌乱乏味,一旦代入作者或者电影所在国国人的心境,又觉得那种焦虑和悲观的情绪几乎要溢出屏幕了。
但很可惜,新闻学救不了美利坚。所谓公路电影,主角从A地到B地的旅程必然会带来某种改变,无论是状态、心境还是命运。最后这个小分队里的四个人——老记者死了、男记者疯了、女记者麻了、小记者成长了,而电影里的内战显然才刚刚开始。
据说,电影中一直懦弱无能、最后死得猥琐的美国总统一开始是以特朗普为原型的,但编着编着,就越来越不像“懂王”了。“干掉这个人,一切就会好起来”——这也许是现实中特朗普的敌人和电影中美利坚联邦的敌人共同的想法,也许也是连接电影魔幻与现实魔幻的钥匙。未来会怎样,谁又能说得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