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
Bulletin#91A52AF32D2F6B57ED1E1AF804EEB9D6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1300
@2018-07-02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 岑少宇:澳反干涉法不重要,抽风式党争才要小心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岑少宇】



6月28日,澳大利亚正式通过“间谍和外国干涉”,以及“外国影响透明度计划”两个方案。虽然外界对此早有预期,但舆论仍难以平静,突出强调了与中国的联系。





**澳大利亚内政玩出花来了**



如果不考虑法律通过时的外交背景,这件事本来应该没有任何争议。一个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捍卫自己的主权,排除外部干扰,可以说是天经地义。



“不干涉内政”,这一直就是我们中国的剧本啊。澳大利亚人民能站起来,希望别国不要干涉内政,这不是站到我们一边了吗?



从具体条文看,这些法律也没有针对特定的国家,更没有歧视某一族群。特恩布尔政府则反复声明,这一法律与中国无关。



然而,此前的辩论和造势经常围绕中国展开,用各种子虚乌有、充满臆想的案例,来论证中国商人如何影响澳大利亚内政,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如何威胁澳大利亚国家安全。



此前澳大利亚在南海问题上不时大放厥词,仍只是空话为主,但近期的这些言论已经开始产生实质性的损害,比如澳方阻挠了部分中企在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其他地区的正常投资。可以说,这是导致中澳关系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海内外媒体普遍认为,相关法律的制定与中国有关。英国BBC在报道时也明确指出,这些法律是在中澳关系紧张的背景下通过的,没有全然为特恩布尔的辩解背书。



既然澳政要声称这一法律不针对中国,那么为什么在辩论时,一些政客往往以中国为靶子呢,这一悖论又如何解释?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BLPMMia8b46UhWFd9jP7lAOtTSZYibYEaGOWwDxtQrKrfd5NrIzHa3JDc4rEUZuNCXnX5ibu7GHUJQ/640?wx_fmt=jpeg)

(特恩布尔的“经典”发言,视频截图)



笔者在上篇文章中指出,澳大利亚视南太平洋为自己的禁脔,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会与其地区霸权产生一定的冲突。然而这种局部的矛盾,没有理由导致中澳关系目前如此严峻的态势。用反对外国干涉来回应南太平洋上的一带一路建设,更是驴唇不对马嘴。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BLPMMia8b46UhWFd9jP7lAlDWM4NUwdib2xXVhSDh0wGYwwPFiafQMJ76UDKBjKANhUA4PQrMGpPYw/640?wx_fmt=jpeg)

(在座的各位都这样,澳大利亚就自我膨胀了)



换个角度从中美澳三边关系看,澳大利亚过去长期能够保持平衡,即使中国复兴迅猛,澳方认为需要用更强的“政冷”对冲“经热”,也不需要如此折腾,反复刺激中国,将中澳关系拉到这么低的水平上,以致于试探性地提出外长访华,想要修复关系,中国都不接牌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BLPMMia8b46UhWFd9jP7lAMj1QCGCpfHVmkGjCV8HrKvVoUSu1iccbicoOLveaGDOUwfTbUheNZ0wg/640?wx_fmt=jpeg)

(中澳交恶,澳大利亚要承担主要责任,不能拿美国作挡箭牌,不要扯什么驻军、五眼联盟,新西兰不是好好的?)



因此,从根本上讲,上述两个“需求”,对中澳关系起到了负面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根本上,还是澳大利亚内政抽风在中澳关系中的投射。



现在为中国仗义执言的,大部分都是反对党工党出身的前总理、前外长等。而以特恩布尔对中国的了解,他会真的相信那些“干涉内政”的鬼话?



哪怕是姿态强硬的毕晓普,也被曝光让华为替其部分旅行买单。当然,这些仍都在现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但仍可从中看出,尽管西方体制经常推出不够格的政府高官,可具体到毕晓普,她显然也不是对中国毫无了解,或者真有多少“敌意”。



特恩布尔政府更大程度上,是出于选举考虑,需要树立一个外部的靶子,同时,他也许自认为能够将中澳关系的损伤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出此下策。

**澳大利亚的选举政治,本来就是乱麻**



澳大利亚经济形势,其实在西方世界比比,已经不差了,当然隐患也有一些,比如产业结构僵化,从而导致对中国较为依赖,看不到后继新的增长点等。但总体上,自金融危机以来,澳大利亚受冲击小,民怨不大,照理不会形成巨大的政治压力。



可澳大利亚内政没那么单纯,澳需要改革,而选举政治恰恰在阻碍改革。什么《甄嬛传》都是瞎编的,这澳大利亚的宫斗,那才是真的好戏。



比如,工党在金融危机后应对得当,也有中澳经济加强合作的利好,照理是顺风顺水。陆克文看到澳大利亚过于依赖矿业的问题,希望振兴制造业,但动了矿业的奶酪,党内发动政变,吉拉德上台。



“宫廷政变”后不久,其间的政治操弄被曝光,工党勉强维持的支持率下滑,加上支持陆克文的铁杆也不投工党的票,工党在2010年选举中失去了议会多数,联合小党才勉强执政。



2013年,陆克文又在党内夺回总理职位,但经过反复折腾的工党,最终在当年选举中,彻底失利。



值得注意的是,矿业对改革的阻挠,不仅是利益集团上层的事,底层也有普遍的担忧失业的情绪,相关媒体的推波助澜,更是恶化了政治局势。



现总理特恩布尔也曾被人逼宫失去党魁之位,又通过党内逼宫而上台,上台后在2016年仅以微弱优势赢得大选,比起2010年风雨飘摇的吉拉德,也就强了那么些,加之2017年支持率低迷,必定要寻求政治上的突破口。



表面上看来,有个中国籍儿媳妇的特恩布尔,在澳大利亚政客里与中国联系最为密切,所以打“中国牌”可以撇清自己的嫌疑,又能打击一些期望发展中澳关系的工党政要,对他自身有利无害。



但打到这个份上,显然已经严重损害了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为政治私利而不是为国家服务,这是选票政治常见的弊病。



而且政客一旦启动政治攻势,媒体自然心领神会,跟进炒作,由于缺乏硬约束,最后甚至很可能失去控制,越来越离谱。比如之前澳媒炒作中国“间谍船”监视访问斐济的澳军舰,中国国防部只好教育它们:澳媒过高估计自己国家的实力。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BLPMMia8b46UhWFd9jP7lAmeA1KoAEhrFiaeSNuNMNwesL4TtvAg7TSU9aUIOacYibsLibr7Gr0KY1Q/640?wx_fmt=jpeg)

(这……打人不打脸啊,图片来源:中国国防部)



**选票民主抽风式党争**



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内,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已经形成一股风潮;随后的复苏缓慢乏力,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在很多国家,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也令人对选举政治的有效性产生怀疑。以特朗普为代表,一批被贴上“民粹”标签的领导人,通过选举占据政坛C位。



加之中东的失败案例,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选举政治往往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无法产生可靠的领导人,而在一国强行推动选举政治,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也以更为开放、包容、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国等与西方不同的体制,也能正视中国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上述各方面的变化,总体上形成了一个对中国较为有利的环境,部分挨骂问题也开始得到解决了。哪怕是在中澳关系紧张的时候,澳方还是驳斥了某邪教组织的荒谬言论。



然而,这种外部环境的有利变化是有限的。

选举政治在走向低谷时,迎来了一波抽风式党争。这在美国体现得最为典型。特朗普与希拉里的选举,本身就足够丑恶,“通俄门”的余波更是不断回荡。选举后,双方都没有像以往那样适当放弃党派成见,而是继续绷紧选举神经,导致美国国内的巨大撕裂。



特朗普更是力拼中期选举,利用推特包装自己,从“胜利”走向“胜利”。他也创下了最早建立选举班子的纪录,早早地位连任作准备。



选举在政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不仅政客打鸡血,两派民众和媒体也情绪高涨,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中间民众对选举政治的厌倦。



如果选票民主的“抽风式党争”只在内部发酵,与中国并无关系,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国家的政策制定也带有越来越多的民粹色彩,而不是从真正的国家利益出发,更不用说双赢了。



澳大利亚只不过是美国之后的又一个例子罢了。即使澳大利亚希望在经济上摆脱中国的依赖,从国家利益角度思考,也应该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扶持新增长点的同时,下调传统产业的比重,而不是在没有做好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与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交恶。





**面对这种抽风式党争,我们如何应对?**



利用对方国内矛盾,在选举政治中,抑制选举政治的溢出效应,“借力打力”,是一种策略。然而,中国一贯不干涉内政,继续占据道德高地是有益的,但也意味着,对选举政治的利用,不可能很充分,更多地是与各党都保持友好关系,否则也容易予人口实。



理解万岁,保持克制,静候其变,也是一种策略,但如果“抽风”并且“打中国牌”的国家增多,形成一股新的威胁论风潮,显然也对我们不利。



更为可取的策略,应该是“对等报复”。当然,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有机会阻止中国的通信、基建等,但澳企并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审查”的类似项目。这就要从其他方面切入。



既然我们认为很多海外投资是双赢的,那么中国收紧对外投资,不仅“满足”了部分澳大利亚政客的要求,事实上也会在澳国内产生政治影响。这比直接与反对党打交道,更为“干净”。



悉尼大学与毕马威公司6月联合发布《揭秘中国企业对澳大利亚投资》报告,2017年中国投资者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减少了11%,从2016年的154亿澳元降至133亿澳元。



报告里还有对在澳投资的中国受访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最支持中国投资的群体是澳大利亚企业,而最不支持的是澳大利亚媒体。全世界搞实业其实都不容易,大部分企业恐怕都或多或少体会过“融资难”,澳大利亚也不例外。而澳大利亚媒体只图嘴上爽快,哪有客观公正可言,也并不真的在乎国家利益。



其次是外交上的“对等报复”,澳大利亚无理炒作了多少时间,中方也可以冷淡多少时间。现在外交部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虽然不称霸,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但以现在的体量,已经不需要急于修复与某个国家的关系。



对于某些出格的政客或媒体,也可以对其家族、集团的关联企业,采取精确打击式的制裁。负面作用是可能使其在某些群体中获得政治加分,或者永远失去争取其势力的可能,但如果造成足够大的实际损害,就能对其他政客有所警示。对国际舞台上“两面人”的宽容不能变为纵容,这方面的策略转变、红线的划定,早晚要到来。



这方面美国玩得多,中国也可以逐步实践,积攒经验。制裁毕竟只是手段,不等于美国用过的就一定不好,只要秉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原则,相信还是能做好的。



从客观条件看,西方主要国家目前没有采用另一套政治制度的可能性。有些学者会用“民主已死”这样比较吸引眼球的说法来形容西方政治的困境,如果这样看,选举民主变本加厉的“抽风”,就像是奄奄一息却突然又精神起来的病人在“回光返照”。但实际上无论多少人唱衰,它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死亡。



政治强人的胜选、年轻“社会主义者”的冒头,都是这套体系自我革新的表征。这套体系曾经革新过,未来的某一天或许真会混不下去,但从当今世界看,它还有机会。



因此,我们将不得不和这套体制长期打交道,特别是在这套体制“抽风”的时候,如何打交道,如何有力地应对,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就尤其重要。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UickR8KkgErIuXp7CEN92XLmHibeeaZzGbgYTGias1kIA3YhgNZdbA14zjYFQvjGJK7YKOZ92iawWibA/64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