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CEjdrcUcTwNS4nSshv5xTFKoNSNRgCHGL
Bulletin#9214E8467B325E0E6153DC26747B016A
oCEjdrcUcTwNS4nSshv5xTFKoNSNRgCHGL#248
@2021-07-18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cover_image](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INpibEpTBzYfuqMCs7Tnb8lWTPzhJYVicHtiaqlB5FyogXV4dh3RmqT7hHFic9pWdtaibfZJaMJl8kbnaEhIz1D0UFQ/0?wx_fmt=jpeg)

# 击败过林彪,担任过我军上将,从国军虎将的人生轨迹看两党大角逐

原创 九边 [ 九边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 **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Lvm6UAoJibrP9JEWQRXR3swLXRYlFicicbg2q6gYPiapiaCkPr8GibxibGO0jcDe76cnAUJ3KBkCmyTIZBueDAOslJ0Zw/640?wx_fmt=gif)
戳蓝字 ** “九边” ** 关注我们哦。 ** ** ** ** ****** **
** ** ** ** ****** ** ** ** ** **

林总的征战史中,有两次大挫折,都跟一个人有关,也就是陈明仁。
咱们今天就从头说起,跟大家讲讲国军里这个最传奇的将军之一,并且从人物看历史,从历史看组织,理解下这背后的逻辑。而且通过今天的文章,把整个东北战争的全局给捋一下。



1

**国军虎将**



陈明仁出身黄埔一期,我们前文多次说过,黄埔前三期构成了国军中下层军官团,极少数一期的骨干成了高级将领,国军里的上层军官主要是旧军阀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人。
像戴笠那种第六期的毕业生,出道太晚,坑已经被占满了,所以出头很晚。
而林彪,是黄埔四期,当时黄埔半年一期,几个月招一次生,林彪入学比陈明仁晚了两年,算学弟。



这个陈明仁在军校的时候名声就很大,跟蒋先云、陈赓他们都是军校里明星式的军官,各个山头都极力笼络。多说一句那个蒋先云,他是我党的人,蒋介石最看好的就是他,一度让他做自己的秘书,要知道,蒋介石的秘书班子后来成了侍从室,看着像是个管生活起居的,其实位高权重,蒋先云依旧不为所动,只是这哥们运气不大好,1927年阵亡在了攻颖城的前线。



相比蒋先云,陈明仁的运气就非常好,他在早期历次战斗中,都担任敢死队队长冲在第一线,尤其是黄埔学生军攻惠州,学生军的尸体塞满了护城河,前几批进攻的队伍基本上全部被射杀在了城下,甚至连负责主攻的团长都死了,都这么惨了,担任敢死队的陈明仁竟然没死,还第一个把军旗插上了惠州城楼。



由于当时这场战斗太过惨烈,而且惠州城久攻不下,几乎所有的高级将领和苏联顾问都到一线观战,那时候周恩来还是教导主任,也在现场,甚至他一度想自己带人去当敢死队。所以这次战斗非常出彩,陈明仁也一战成名,成了黄埔一期中的骨干。通过这一战,陈明仁从排长升到了营长,大家别小看这个职位,当时黄埔刚建军,部队规模小,连陈诚也只是个炮兵营长。



随后一路升迁,等到北伐结束,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陈明仁已经是少将旅长,可以说前途不可限量。



不过这个时候陈明仁性格里最大的缺陷也开始隐隐浮现,他这人情商太低,还在当旅长的时候,在师部的军事会议上就经常当众跟师长顶撞,把周围人看得目瞪口呆。不仅顶撞,而且在随后的战斗中按照自己的思路行事,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一举攻下巨鹿城。



这要是写小说,写到这里就是个非常不错的“打脸环节”,可以让看官们直呼过瘾,但是毕竟现实不是小说,混过体制的人都知道,你再牛逼,如果你上司在你档案里插几句话,坑你一辈子。



陈明仁很快就收获到了人生第一次教训,他的上司在报功的时候确实如实汇报了陈旅长的英勇事迹,不过也在报告里说这人心高气傲,不善于团结群众,难堪大任。蒋介石对陈明仁的印象很深,但一看这人性格有缺陷,不太敢快速提拔,决定再把他留在基层历练历练,所以其他军官都升职了,就把他剩下了。



这种事后来又发生了好几次,每次陈明仁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但是做人太差劲,上司们都很反感他,每次都随手坑一下,而且这人也坚决不改自己的毛病。



一来二去,当初黄埔毕业的同班同学已经进入了高级军官团,他却没上去,而且路越走越窄,大家都不喜欢他,也没人替他说话,甚至不少人忘了他资历比胡宗南都高,蒋慢慢也不再重点培养这个曾经的得意门生。到了1933年,好不容易当上了师长,然后在“围剿”红军的时候又跟上司蒋鼎文顶撞,干脆把师长也丢了。



抗战爆发后,陈明仁继续“高调做事,更高调做人”,尽管战争时期需要猛将,但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人生路越走越窄。



最过分的是,他在昆明终于把蒋委员长给惹了。



这事也巨无聊,蒋委员长有一次视察基层,看到一群打扮得跟叫花子似的士兵在挖战壕,当场就怒了,说谁的兵这幅造型?部下说陈明仁的,然后委员长怒气冲冲地说他这个师长也别干了。



这事换别人,处理起来非常简单,等蒋委员长息怒了,找个自己的上线领导,跟领导解释清楚,就说基层士兵干体力活为了防止把军装弄脏,专门穿破衣服,领导再去找委员长,蒋这个人脾气爆,等脾气稳定下来也好说话,也不是什么大错,几句话的事。



但是作为一个在做人方面有短板的青年将领,陈明仁搞了一个让全军震惊的操作,他不顾侍卫阻拦,直接去蒋委员长官邸跟蒋中路对线,还说宋希濂(另一个高级将领)他们为了讨蒋欢心,故意让军装整齐的士兵到兵营外招摇,自己唯一的错就是真实做自己。



这种做事风格就很让人难以接受了,不仅委员长下不来台,而且宋希濂听说这事之后破口大骂陈明仁是王八蛋,你说你自己的事,牵扯我干啥?你特么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这下蒋委员长彻底被激怒了,一时半会又找不到理,最后竟然冒出一句现在女生们经常说的话,“你竟然吼我”,然后陈明仁以“冲撞领袖”罪名被架出去,随后安排了一个闲职,这下一时半会翻不了身了。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军要远征缅甸,这才想起来需要一个能打的将军,不然容易丢人丢到国外,又把陈明仁启用起来,直到这个时候才当上军长,然后又顺便得罪了汤恩伯和陈诚,当初陈诚跟他等级差不多,如今已经成了仅次于委员长的角色。



2

** 一战四平 **



1945年8月15日,日本 投降了。



谁都没料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所以场面一度非常失控。回过神来立刻就行动起来,国军抗战八年中央军基本都被赶到鸡屁股那一带去了,所以赶紧去找美国人,让美国人开飞机送他们去占领各个大城市,后来在台湾海峡游弋的第七舰队,这个时候就开始忙着把国军运送部队到华北。



延安这边也没闲着,立刻号召各地解放区抽调骨干去东北。黄克诚带领三万新四军从南方步行前往东北,罗荣桓带领山东解放区7万八路走海路去大连,还有一部分从延安出发,总共差不多十来万人,这十万人构成了我军百万“东野”的军官团。



本来准备派林彪去山东指挥的,因为主政山东的罗荣桓去东北了嘛,后来看形势觉得林彪适合去东北,林彪又改道北上。我军有这个天生优势,各个军团可以调派指挥官,基本上不存在“指挥不动”的问题,但是在国军那边,就从没成功解决过这个问题。



随后国共双方在东北开始大打出手,由于我军情报有误,前期以为东北遍地装备,导致从各个根据地出发的部队当场就把用了八年的土枪土炮留给当地的游击队,自己空手去东北,经常是一个班只有一杆枪,要不是需要站岗用,这一杆枪可能都不留了。那个著名的“359旅”,也就是在南泥湾屯垦那支部队,本来带了一些武器,不过路过山西的时候,看当地队伍太苦了,想到东北遍地装备,于是把武器留给山西军民了。



到了东北傻眼了,因为苏联人为了防止美国人说三道四,把之前敞开供应的日本军火库给关了,当时沈阳日军兵工厂有60万支步枪,延安方面本来以为这些武器要归自己,没想到苏联人不给了。



后来到达东北的八路要不没有枪,要不还拿着之前的土枪。这个过程中还收编了不少伪军,这些人本来准备投靠国军,但是八路先来了,然后他们先在八路这里找了个工作,当时的口号是
“先投八路,后投中央”。



而且这些人各种武器都有,但有组织无纪律,战斗力基本是负的。又不肯把武器给新来的解放区老兵,所以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新人新枪,老人老枪”。



此时美军终于把国军的两个军用军舰投递到秦皇岛了,在名将杜聿明的带领下打上了门。



从解放区赶过来的黄克诚他们的部队都疲惫不堪,而且路上很多人不想去东北,跑掉了一些,而且没武器,根本挡不住国军,杜聿明一路从山海关追着八路打到了锦州城。老八路倒还好,新加入的部队一吃败仗立刻人心涣散,有的当场就跑路了,还有不少带枪叛逃去当土匪了。情况非常危急,那段时间毛主席天天关注东北局面,劳累过度竟然病倒了。



随后国共在美国人的建议下和谈,不能再打了,双方暂时脱离接触,大城市在苏联人手里,国共都各自控制了一些城市。



到了1946年3月20日,双方谈不下去了,苏联人突然从大城市撤走了,我党手疾眼快,去抢到了长春,国军本来在锦州呆着,这会儿也冲出来抢了沈阳,双方一起向四平推进,后来我军抢先入城。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NpibEpTBzYcNhhUiatrEf69SOjFGPVXibud3zY3c3CzicxicLafduvSlDH1m6psONibmTg0Jmiaw6fmHqYfBuUWXxLKw/640?wx_fmt=png)



四平是东北的交通枢纽,如果能在这里挡住国军,不仅可以保住四平以北的东北区域,还可以把四平左右两段一起给挡了。毛主席很看重这个地方,下令给东北局,让他们无论如何也要挡住国军,并且表示就算付出几万人的代价也值得。主席还把四平当成“东方马德里”。



而且当时美国正在协调国共和谈,等到停火协定生效,就会按照实际控制线划分势力,如果那时候我军还控制着四平,那四平以北就是我军的地盘了。



毛主席是信心很足的,不过东北前线的指挥官们信心却严重不足,后来干到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黄克诚,此时就在前线,他写了好几封电报给中央,表示我军抗战八年,主要的经验点全点在了游击战方面,防守技能太少,而国军新一军和新六军都是国军中王牌,又有美械装备加持,前几次交手效果不是太好,再加上四平这个地方一马平川,易攻难守,根本没法守。不过上层对这事的决心很大,因为抗战中我军没少看国军的表演,知道他们都是一群啥货色。这应该是毛主席一生中少数几次误判。



但是一旦开打,却印证了黄克诚的预言,四平之战我军打得非常坚决,但效果却不太好,各种毛病都暴露了出来。



比如阵线正面太宽,机枪火力配置也不合理,阵地之间没法相互支援。修碉堡也没经验,照着日军在华北的炮楼修,就是那种突出地面好几米的造型,问题是日本当初那么修主要是欺负八路没有重火力,现在国军配着美式105榴弹炮,瞬间就给炸塌了。还有更夸张的,很多士兵从没用过机枪,现在拿到机枪后准备时间不足,也没来及训练,使劲射,很快枪管打红报废了,还有不少新兵不会给枪上油,打了两天枪也不能用了。



而国军当时刚打完日本,并且配发了美械,王牌部队战斗力本来就强,现在又着急打完回老家(大部分都是南方兵),所以打得非常凶,而我们本文的主人公陈明仁,就在围攻四平的队伍中。



双方展开了惨烈的消耗战,前后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到最后,国军源源不断地赶来,四平眼瞅保不住,林彪给毛主席发电报,请求撤离,毛主席思考良久之后表示如果实在不行,前线指挥官可以自行决定,于是我军撤出了四平。



这一仗伤亡极大,损失了八千多人,我军很多经历八年抗战的老兵牺牲在了四平。

**
**

3

** 二战四平 **



林彪带着部队一直往北跑,当时到底跑到哪,也有分歧,毛主席的意思是去长春,长春有日本人费大力气留下来的防御工事,修了好多年,基本是铜墙铁壁,在那里可以跟国军再来一次城市保卫战。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NpibEpTBzYfWHgpN8dS4aV3Zh3WeRg39cJOGul58YcIHnibXGOicGXGeRWLdvkGnm9NZ6DpIWKgnic3u5235BaAjw/640?wx_fmt=png)



不过东北局的大佬们坐下来一顿讨论,结论是长春根本守不住,毕竟长春太大了,我军在四平死伤严重,物资弹药也不足,再在长春耗下去,一旦国军抄了后路,跑到松花江那里,那长春就成了一座守不住的孤城,东北联军将会重演“西路军”悲剧,所以大佬们一致决定,长春不要了,要跑过松花江,过了松花江国军继续追,那就继续往北跑,放弃哈尔滨,实在不行去苏联,去苏联这事之前也有人做过,大家看过那个电影《悬崖之上》不,东北抗联后来就退到苏联了。



杜聿明带着国军在后边追,追到松花江也补给线太长,也追不动了,而且就在这时候国共停战协议生效,国府是不敢惹美国人的,美国人主持了停战协议,他们自然要遵守,所以国共的势力范围就定下来了。松花江以南归国府,松花江以北归我党。



随后的事就是电视剧里的内容,我军在松花江以北又是剿匪又是搞土改,大规模练兵,而且从零做起,开始研究炮兵,日本人战败的时候把不少大炮埋起来,准备将来反攻的时候用,这些大炮被日本战俘供出来后,我军到处打捞挖掘,挖出来不少。



这个过程中,双方冲突不断,国军好几次向我方根据地进攻,都被一一化解,并且不断向国军控制地盘扩散,由于国府在东北不得人心,仗又打得稀烂,很快势力范围不断收缩,老兵也越来越少,剩下的都心灰意冷。



到了1947年,国府已经退到了沈阳、长春、四平、吉林、锦州几个大城市,保卫铁路,而且这些城市内部又都有兵工厂,可以一直在这里耗。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NpibEpTBzYfWHgpN8dS4aV3Zh3WeRg393U75gTkIAibQADASRBrNjVwDF5X5fgx3sFzmQiaxPquBsNI4VDNY4ucA/640?wx_fmt=png)



我军当时攻坚能力依旧不行,这四个城市里,最容易打的就是四平,长春前文说了,尽管离我军比较近,但是城池坚固,非常难打。沈阳是东北剿总的大本营,自然也非常难打。锦州驻兵倒是少一些,但是离我军太远。所以林彪准备带兵绕过长春,直逼四平,准备把四平攻下,长春就成了孤城。



这时候,守四平的就是本文主角陈明仁,城里有他自己残破不堪的嫡系71军,还有几个其他被打残的队伍,人心涣散,大家消极到了极点,总共加起来差不多18000人,而我军攻城人数是三倍以上。



本来这仗没法打,不过陈明仁作为国军里少有的虎将,竟然摆出一副决一死战的态势,要知道,在国军里,你一旦被围,基本死路一条,兄弟们是不会过来救你的,就在四平战役爆发前不到一个月,国军精锐74师已经在孟良崮被灭了,到死也没能等来兄弟部队的支援。



这次陈明仁困在四平,本来也是死局,不过这哥们军事素养比张灵甫高了不是一点半点,毕竟张灵甫学马谡上山结营这事连蒋委员都不曾原谅他,并且发出过“灵魂一问”,“我作为你们的校长,啥时候教过你们上山防守?”。



陈明仁把四平这座小城的优势发挥到了极限,修筑了各种深壕暗堡,搞了大量的明暗火力点,
形成带形阵地网状配备,并且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国军很多士兵战斗意志低下,很容易崩溃,然后大家一哄而散,长官劝都劝不住。这次陈明仁让老兵在后边看着新兵,并且发布了死令,不求援,不待援,自力更生,独立死守,打光为止。



我军这边也做了详细的侦查工作,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并且集中了压箱底的88门大炮轰击四平守军阵地,不过一开打,发现这次非常难啃,根本咬不动,双方先是在城外防线互相狂扫,我军付出巨大代价后进入城中,开始了惨烈的巷战,双方一座房屋一座房屋地开始争夺。



打到第八天,占领了一半的四平,不过也已经付出了8000人的代价,这时候城中压力也很大,陈明仁把所有能组织起来的青年都组织起来,更夸张的是,200多国军马夫组成的一个连队固守一个建筑4昼夜,最后死的剩下30人,依旧不投降。



至于很多人说的往街上撒黄豆阻挡我军进攻,这是当时守军的无数歪点子之一,不过也就摔倒几个人,但是由于富有戏剧性,这几年传来传去,好像陈明仁用黄豆抵挡住了四野似的。



到最后陈明仁实在是顶不住,四平马上要被攻下了,援军竟然破天荒到了,我军此时腹背受敌,林总下令撤退,四平攻坚战结束。



这次不大不小的攻坚战我军伤亡非常大,四野战史里说是一万三,这个数看着没啥感觉,要知道,后来整个辽沈战役歼灭国军近50万人,我军伤亡才不到七万,可见四平这座小城多难搞。



4

** 晋升上将 **



四平攻坚战对林彪后来的很多操作都有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大家熟知的那件事,主席让林彪去攻锦州,林彪却围着长春死活不去,后来主席下了死命令,他才不情不愿地上路,中途还想折回去。
** **



其实看地图就知道,我军绕开长春、四平、沈阳这样的大城市,直接去进攻锦州: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NpibEpTBzYfWHgpN8dS4aV3Zh3WeRg39yiaQ2R4sKLUOdbIeibTQjJRW6sUoyiaq9z1nYJZwYz7Cc2XfwOLQicwraQ/640?wx_fmt=png)



补给线巨长,而且很可能面临一个问题是,如果锦州城攻不下来,毕竟四平那么个根本不算城的地方我军都没攻下,锦州有国军十万精锐,如果在锦州城下死活攻不进去,国军外援又到了,到时候的结果必将惨不忍睹,所以大家看之前的那个《大决战》,里边林彪好几次提到“锦州城下重演四平覆辙”,这风险确实有点大,不过好在锦州守将水平非常低,我军大炮又有了质的提升,锦州顺利被攻下了。



陈明仁比较倒霉又比较幸运,东北全面崩溃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东北了,因为他被革职了。



革职的原因也比较有意思。当时东北局势彻底烂了,国府派陈诚去治理东北,陈诚到了东北后,认为军事问题是次要的,政治问题是第一位的,要惩治坏蛋,重新获得民心,要惩奸除恶。



同时期小蒋在上海打虎,大家知道上海大户是怎么对他的吧,直接把宋家给举报了,让小蒋打虎打到自己狗身上了,骑狗难下。



陈诚的情况也差不多,大家一起去把陈明仁给举报了,心里想着老陈你不是要惩治贪官污吏吗?这里有一个,国军猛将,四平英雄,刚刚拿了青天白日,你打他一个试试。



原来陈明仁强制征收了老百姓的物资,强迫老百姓去守城,每一条大家都经常干,每一条符合陈诚说的“惩治对象”,陈诚倒也跟陈明仁没仇,不过这个时候不能虚,于是把他革职了,陈明仁这人又没朋友,谁都看他不爽,自然没人给说话,这事也就那样了,很快被撤了职。不仅撤了一个陈明仁,撤了一大批,然后把陈诚自己的亲信安排到了关键岗位,大家看出来了吧,都这个时候了,还在党同伐异。



陈明仁到了南京后,心情很低落,后来国军在东北华北一路败,又想启用他去守湖南,为啥派他去湖南呢,因为湖南的大佬不是很听话,陈明仁再怎么说也是黄埔嫡系,他去湖南可以看着当地权贵。但他也心灰意冷,到了湖南后也没认真搞防御,等到很快就跟我党暗线联系上,顺利起义了。



让很多人不爽的是,这哥们在1955年授衔,竟然拿了个上将军衔,跟李天佑一个级别,要知道,当初指挥“四野”进攻四平的指挥官,就是李天佑,这也难免让不少人心里不爽,说“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反革命”。



不过客观上说,我军那么快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跟大批国军将领们心灰意冷阵前倒戈是分不开的,比如60军的起义,导致长春很快被攻陷,吴化文的倒戈导致济南很快被拿下,而张克侠的起义导致淮海战役中国军全面陷入被动。如果每个人都跟陈明仁在四平那样发了疯地抵抗,战争不知道要打到猴年马月了,如果国内战争结束太晚,很可能美国会介入,而且西藏很可能被印度蚕食的不成样了。



所以战后得奖励这些人,而陈明仁,作为黄埔嫡系,中央军骨干,加入我军后,在广西剿匪中又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意义上讲,他当这个上将倒也正常。后来一直活到1974年病逝。



5

** 尾声 **



文章写了几十年跨度的事,到这里反而有点不知道该怎么结尾了,陈明仁这人确实招人烦,尽管确实有能力,但是一直不受待见,其实我军里也有不少这类人,甚至林总就是一个挺让人不省心的人,还有粟裕,人缘也不太好,但是他们却都如鱼得水。



用毛主席的话说,凡事有主次矛盾,战争年代缺的是能打的人,而不是刘峙那种八面玲珑但打起仗来不如一只猪的人,如果发生错位,能打的人一直处在边缘状态,而核心位置的都是猪,这个组织不出意外很快就要崩了。



** 全文完,如果喜欢,就给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 ** 如果转载本文, **文末** 务必注明:“ **转自微信公众号:** **九边**
”。 **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NpibEpTBzYc1BMqkq9LiaN7x4eww8VfSCeAs73zyXic7icpJml1M0Jvl5vrFh5AQ1TFl5Uge1TxXtZ7aybKed7EBQ/64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