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zRF9jGEcRjZT1FELo5ExzmfTU65jQcxa7
Bulletin#92AA00306091EF9739CEA942EFFF8ECF
ozRF9jGEcRjZT1FELo5ExzmfTU65jQcxa7#2403
@2024-05-20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VibQR9B4PHqP2BukoZkMmn5waNzZibzvQErIRzLdcupibAtAykI7SzYhWfNz0lMG3J3msMYo8mDyYqRP7hXWCgIww/0?wx_fmt=jpeg)

# 博物馆热起来,也要静下来

京平 [ 长安街知事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VibQR9B4PHqP6icIrGJEzI9jEUuIEia4SwtkJk7pBSbibJgzxMp4mHlQ2ic4laciboYMXl4jUoiajSyht9N3kI5JJzYNQ/640?wx_fmt=jpeg)
](https://mobile.bjd.com.cn/#/?uuid=5b16573ae4b02a9fe2d558fb)

到国博看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到故宫感受历史的丰厚底蕴、去三星堆探古老文明奥秘……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博物馆火到了什么程度?故宫博物院,网络预约,放票即空;陕西历史博物馆,预约门票日均点击量超过60万人次。网上随便搜一搜去某省份旅游的攻略,推荐的打卡地,当地博物馆大都榜上有名。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和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仅今年五一假期前三天,就接待游客近4000万人次,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游客激增,成为博物馆不堪承受之重;预约难、门难进,屡屡受到游客吐槽。博物馆热,需要冷思考:博物馆该如何提升游客的体验,什么才是游客打开博物馆的最佳方式?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VibQR9B4PHqPLWQTOg5rJahhX1gS3XliaCMX62J5aG8H4wXWHt99GDib2D05kibs7PibZGQM14TmnewHdjCJecl6SW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5月18日,北京故宫博物院人头攒动,游客爆棚。图源:视觉中国



(一)



博物馆走红,是文化中国的代表风景。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早已经成为很多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早些年逛景点看古迹不同,逛博物馆日渐成为旅游风尚。一件件珍贵文物,成为当地的文旅名片,吸引八方游客。各地博物馆也开始“花式整活”,艺术嘉年华、历史遗址原貌立体展示、雅集诗词会,一场场文化盛宴,让游客流连忘返。

博物馆成为“顶流”,离不开网络的流量加持。
社交媒体上,文物博主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网红主播展示博物馆的国宝奇珍,吸引了大量粉丝,激发众多网友“拔草”的热情。

博物馆成为“顶流”,也与近年来兴起的研学游息息相关。
家长和教育机构看重博物馆的知识厚度,本着让孩子受文化熏陶的心态,在节假日愿意带孩子到博物馆逛逛,大多数教育机构也将博物馆纳入学生研学必去之地。

年轻人去博物馆打卡、青少年寻找教科书里的文物明星,本是好事一桩。

要了解一座城,没有比当地博物馆更好的去处,打卡式逛博物馆,未尝不是一次文化寻根,可以增长见闻,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遛娃式逛博物馆,孩子见文明遗珠,体验五千年历史的独特魅力,在厚重中触摸传统文脉,可以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传统文化就是在一阵阵接续不断的博物馆人潮中,更好地实现传承与发展。

此外,博物馆热,也反向推动了博物馆自身的上新与创新。
过去,博物馆展示文物的形式较为单一,以文字版简介为主,名称、年代、用处等固定格式,很难满足游客更深层次了解历史背景的需求。
如今,博物馆不仅纷纷亮家底,还在文创上下功夫,铆足劲待客、留客。 比如故宫博物院新奇的布展思路叫好又叫座;
国家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文物之美; 各地博物馆纷纷上新集章活动,增添了游客的参与感。

可以说,博物馆热,是游客与博物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慢期待与快生活的双向奔赴。
博物馆内游人如织,有利于文物普及,有利于文旅发展,是博物馆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VibQR9B4PHqPLWQTOg5rJahhX1gS3XliaCy2GlLu8hUTQT9jIzcszxAYPMlcYdlt22OMVry0aicA2XvOS8uaZBLZ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成都自然博物馆。图源:视觉中国



(二)

博物馆热潮之中,也有不少吐槽声。 博物馆有点“闹”,是很多游客的切身感受; 让博物馆静下来,是很多游客的心声。

游览体验不佳。 “打卡式”逛博物馆,虽为博物馆带来了人气,也拉低了游客的体验感。
博物馆外排起长龙,博物馆内人头攒动,文物展旁扎堆拍照,更有网红占据馆内优势位置直播带货,售卖博物馆讲解、研学项目等产品,喧闹不堪。

“遛娃式”逛博物馆,也是屡屡引发争议的话题。 展厅内,不乏孩子围着展品追逐打闹;
虽然立有“禁止触摸”的提示牌,但孩子往往不知轻重,碰坏展品的案例时有发生; 研学游等团队一出现,其他散客往往要避让。
博物馆成了孩子的游乐场,支持者认为,博物馆应该容纳孩子的喧闹; 反对者认为,安静观展是孩子的必修课,家长和研学游领队有必要引导。



配套服务跟不上。 博物馆热起来,最突出的矛盾是一票难求。 一到寒暑期旅游高峰,像故宫、国博等热门博物馆,游客更是望“票”兴叹。
在需求刺激下,“黄牛”线上代抢倒卖、线下吆喝兜售,加剧博物馆进门难。

部 分博物馆内的服务,同样不尽如人意。 比如应对大流量预案不足,票务系统瘫痪时有发生;
导游数量不足,给野导游“趁虚而入”留下空间,也给讲解乱要价、低质量留下余地; 很多博物馆地处繁华路段,不仅停车难,周边环境也很嘈杂。
此外,文物介绍大多无盲文版本,给残障人士入馆参观竖起屏障。 种种不完善之处,与博物馆的火爆程度不相匹配。

流量分配不均。 以北京为例,故宫、国博常年人满为患,一些小众博物馆则门可罗雀。
如北京排水展览馆、老窑瓷博物馆等都各具特色,因为游客稀少,又缺乏经营,导致生存困难。
各博物馆“冷热不均”,知名博物馆热度不减,小众博物馆“养在深闺”,显然也与大众打卡式、遛娃式逛博物馆的习惯相关。

打卡博物馆,若只为打卡不为文化,那么逛博物馆和逛公园无甚差别。
博物馆火爆,固然是乐见的文旅景象,但停留在“打卡式”、“遛娃式”逛博物馆阶段,逛博物馆沦为走马观花,让博物馆静下来难免是奢望。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VibQR9B4PHqPLWQTOg5rJahhX1gS3XliaCUjwYLYnSUVTjefUSj2wmYKWYG7rSjethIo4z37foQibndPy35ibTtzd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北京故宫博物院。图源:视觉中国

(三)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博物馆游成为新风潮,无疑是其发挥“教育”之效的好时机;
但要真正成为面向大众的大课堂,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以“降噪”换“保温”。 逛博物馆如同逛菜市场一般,任凭游客出发前如何心动,到了现场大脑难免“嗡嗡作响”。 博物馆“降噪”,首先要控制好流量。
于热门博物馆而言,需要通过错峰、限流等分散客流,倡导游客错峰出行,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推出线上沉浸式游览、数字展品等,让游客足不出户便能与文物对话。
于小众博物馆而言,不妨与周边大博物馆合作,通过相互推荐、文物“巡演”等方式为大博物馆分流,同时用小体量、好体验为小博物馆揽客。
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携手打破客流分配极不均衡的格局,才有“降噪”的可能,博物馆热才能持续“保温”。

以服务促静谧。 游客普遍有安安静静逛博物馆的需求,应该得到馆方的重视。 打卡式游客容易扎堆喧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有没有出言提醒并因势利导?
越是游客众多,越需要秩序维护。
近日,有网友吐槽,某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要么在打盹睡觉,要么音量开到很大刷手机,要么聚在展馆外大声聊天,说明部分博物馆的动态管理,还没有对应游客“静下来”的需求。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VibQR9B4PHqPLWQTOg5rJahhX1gS3XliaCKA1kwyiaYgUe2pibLDnYtYMiaCxMoIONBuxm9nicFtRYOzwhkl96icibwacg/640?wx_fmt=jpeg&from=appmsg)

5月18日,北京国家自然博物馆广场上举办“博物馆的光辉由你点亮”主题展教活动。图源:视觉中国

遛娃式逛博物馆,孩子吵闹,其实也不能全怪孩子淘气。 孩子知识积累不够,逛博物馆陈设未必有兴趣;
博物馆的陈设以及互动路线针对成人的比较多,对12岁及以下的青少年关注不够,孩子也许觉得枯燥; 讲解员往往“千人一稿”,显然也无法满足孩子的知识需求。
家长带孩子逛博物馆用心良苦,但走马观花,甚至任凭孩子在馆内嬉笑打闹,显然起不到历史文化熏陶的效果。

静谧、有序的环境,首先需要服务来引导和创造。
已有不少博物馆已经“静”待游客,比如,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常常迎来小游客,每个展厅都配备多名引导员,及时制止小游客跑跳躺卧及高声喧哗;
还用故事链将各个展厅串联起来,吸引观众挪动步伐,避免其在文物前停留太久;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专门设有儿童版语音讲解,孩子一戴上耳机,就能跟着可爱版的语音介绍探寻展品、了解知识。
每家博物馆都应因地制宜,想办法营造安静的展览环境,这是对游客的尊重,也是对文物的保护。

以文明驱喧闹。 让博物馆静下来,终究要靠每名游客的自觉。 大部分人踏入图书馆,无需提醒,就知道要保持安静,因为对看书的安静属性大体上有共识。
博物馆同样是面向大众、普及知识的课堂,但很多游客尚未养成安静观展的自觉,或一群人叽叽喳喳,或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
“入馆即静”,是很多游客应该尽快补上的一课。 既然被博物馆的文物吸引,前来打卡,就要抱一颗虔诚之心,尽量不拥挤,更不能喧哗;
既然想边遛娃边让孩子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就要让孩子知道,安安静静欣赏,是观赏文物最起码的礼仪。

打卡也好,遛娃也罢,终归不是逛博物馆的最终目的。
博物馆热不止于一阵风,有赖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脉,有赖公众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有赖文明观展秩序的确立与普及。

静下来,应成博物馆常态。 静下心来、静下声来,与文物对话,才是打开博物馆的最佳方式。



撰文:李霞

[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gif/VibQR9B4PHqMOiarHAM8HVLzyS0mSFkzvE1jRB5Lde7p7mv3P0afXvAhibc9E7ibTwM2TKdflS5ibpxalneXYEicGMeA/640?wx_fmt=gif&from=appmsg)
](https://appcdlztf171320.h5.xiaoeknow.com/p/decorate/page/eyJpZCI6IjQ2MDkyNDYifQ)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