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DIM6gq2cUR8NR0Z4yjKMuIibWTZKibdf9uCRXfANvgDlxAUAZHXbVyyHummqtJgDQ2UyZoFUJyUdGCBjzRjXtA/0?wx_fmt=jpeg)
# 无可奈何的功臣: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
原创 郑渝川hiecy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唐代中后期,武将藩镇就已经尾大不掉。五代十国,更是兵强马壮者皆有意皇位,导致战乱和政权更迭不断。北宋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首先通过“杯酒释兵权”夺取了禁军将领的兵权,然后采用赵普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政策,基本上达到了控制藩镇的作用。北宋太祖、太宗均重视文治,统治年间已经形成武将政治地位大大低于文臣,并通过剥离军队的训练、作战指挥、后勤补给来限制武将对于军队的掌控。
这种制度安排从预防武将篡逆、作乱的目的来看,是相当成功的。但由此带来了北宋虽然坐拥百万大军,作战能力却异常低下的积弊。北宋皇帝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开始推出了文官领军的制度设计。
说句题外话。北宋的限制武将、推崇文治的制度设计,与古今中外的其他许多具体的制度设计一样,无所谓绝对意义上的“好”或者“不好”。具体的制度设计,不仅要看短期成效,以及长期效果、成本,还要看是否产生道德风险,是否带来额外的问题。唐朝和汉朝没有限制武将,很大程度上推崇武功,这有利于雄才大略型的君王建立宏图伟业,却也不可避免会在王朝衰退期,导致武将集团的反噬。
应该说,文官领军在北宋初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北宋头两个皇帝的得力下属,包括文官大多有参与作战、经略部署的经历。而在澶渊之盟前,宋朝经常需要跟辽国作战,这也培养出一批有军事才能的文官。文官也设法从理论上肯定了“文人知军事”的可行性。
种氏将门的先人种放,是终南山的隐士,却不同于真正意义上逃避荣华富贵的隐士,而是以隐“吊”贵的操盘手。种放常年在终南山讲习经学为业,培养出了很多学生,事实上这些学生后来成为了北宋陕西等省份的中底层官员的骨干。这也可以为种氏将门在后来长期经营西北战事中如鱼得水提供一个注脚。
种放不是真“隐”,因为他不仅讲授经学,而且通过运作知名度,多次被太宗、真宗皇帝召见,然后又一再退隐,却从不拒绝皇帝和大臣赠送的钱财。这并不意味着宋朝皇帝沽名钓誉到了一种糊涂的地步,而是宋朝初年有意推崇文教、文治的政治风格。种放显然读懂了这其中的内涵。
种氏将门的建立者种世衡(种放之侄),在宋夏战争爆发时脱颖而出。文官领军在王朝建立初期,还可以保障军队拥有基本的战斗力。但越往后,文官领军、将帅分离等一系列制度的积弊就充分显露出来,尤其是北宋在应对崛起的西夏时,基本上没有能力予以有效遏制。种世衡懂得运用智谋,他本人也得从文臣转为武将。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文化今年年初出版了已故学者曾瑞龙所著的的《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一书。这本书探讨了北宋种氏将门建立,建功西北的背景和过程。从种世衡筑青涧城,历经种谔、种师道等三代,种家成为了北宋中后期显赫的武将世家,并且因为文臣身份出身,也得以摆脱了种世衡同时代名将的狄青在政治上遭遇的排斥。
有意思的是,种世衡死后的种氏第二代子弟,其实仍然首先投身文官事业,因为整个社会都“重文轻武”,只要个人、家庭真的沾上了“武将”这个标签,就真的无异于自绝于文臣世家。种世衡带兵打仗以后,仍然以文臣、儒将自居。《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书中谈到,但因为种世衡名气太大,所以种古、种诊、种谔都受大臣推荐,还是回归为武将。到了种家的第三代,种师道早年也是文臣,终于因为报效国家要转为武将。种氏将门由此在一种当事人不情不愿而无可奈何的状态下产生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R8NR0Z4yjKMuIibWTZKibdfg4XOntKiboKS4SF8GAdQYptPoJD9HDLx64Ltcqicpvy0y7NibJFTicGMIg/640?wx_fmt=jpeg)
《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
作者:曾瑞龙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出版日期:2020年1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