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芷渊:香港的扶贫攻坚工作是这么搞的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2niawEqTk4730L95dzcYCvaEtUulTjvg0aicicKeAuiagBTU7QSMSfV9bAPuPiaVuQHd7RGy7jTAKK5Q/0?wx_fmt=jpeg)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黄芷渊】
先说一个发生在香港的真实故事。一位老师让初中学生说说“我的志愿”,一个富豪的儿子说:“我希望凭自己实力,赚到爸爸拥有一半的资产:2个物业和1亿港元。”另一个捡纸皮伯伯的孩子说:“我希望长大后能像爸爸一样拿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全班鸦雀无声。
早前全球财富报告数据显示,扣除自住物业后拥有资产净值达3千万美元或以上的超级富豪,香港共有4,080人,以城市计算在亚洲排名第一,而他们平均拥有3.3个住宅物业。
不过,香港有多少人生活在“贫穷困境”中?特区政府最新的答案是:超过135.2万,贫穷率高达19.9%。换言之,平均每5个香港人就有1人活于“贫穷”。
作为全球最富裕城市之一,“135.2万”这个数字代表了什么?繁华背后,香港贫富悬殊问题有多严重?政府又有哪些扶贫政策?
**“贫穷”的定义?**
2012年开始,香港特区政府每年公布贫穷人口状况,计算方式是把香港市民总体入息中位数的一半厘订为“贫穷线”。目前1人住户贫穷线为4,000港元,2人家庭9,000港元,3人家庭15,000港元,4人家庭18,500港元等等。
根据17日发布的《2016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香港去年贫穷人口共有135.2万人,较2015年的134.5万人多约7,000人,人数创过去8年新高。即使在恒常现金福利介入下,贫穷人口连续第4年低于100万,但数字方面也达99.6万,较2015年增加2.5万人。
来看两个实例。
李先生早年因工伤失业,每个月依靠不到4千港元综援生活,正好被归为“贫穷”人口。他一个人住在约5平米的板间房,月租2,500港元,扣除水电煤交通等日常开销的600元,每个月剩下只有约900元生活费,平均每天只有30元。30元可以买什么?香港翠华茶餐厅一个午饭套餐,就要68港元。
李先生的邻居林太太是位单亲妈妈,她和两个女儿蜗居在10平米的小空间,每月收入为9,000元,加上综援和各种津贴,家庭收入每月有16,000元,高于三人家庭“贫穷线”的15,000元。月租加水电煤费用为6,500港元,两个孩子上学杂费和交通费约为1,500元,扣除这些费用,她们每天人均可消费金额不到90元。这些数字还没计算突发开销。林太太说,她们一家已多年没看过医生,病了就去买点药,大女儿穿的是二手衣服,小女儿穿的是大女儿穿不下的旧衣服。不过,根据相关定义,林太太一家不算“贫穷”。
不在“贫穷线”以下的人未必衣食无忧,而落入“贫穷线”的人也不一定真的穷。
**经济越好“穷人”越多?**
香港的“贫穷线”其实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门槛会随着住户收入改善而上升。
以上述的李先生为例,2015年香港1人家庭的贫穷线为3,800港元,收入不到4,000元的李先生当时不算“贫穷”,但随着市民总体入息中位数增加,贫穷线门槛提到4,000元,于是李先生落入“贫穷”人口之中。
香港政务司司长暨扶贫委员会主席张建宗解释,贫穷数据反映很多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扶贫政策措施成效、经济情况、整体就业收入变化及人口结构转变等。例如去年香港经济温和增长,劳工市场稳定,贫穷线就全面上升。而随着人口高龄化趋势持续,对整体贫穷数字也构成了上升压力。因此,这里讲的是一个“相对贫穷”而非“绝对贫穷”的概念。
再举一个例子。
王婆婆退休十几年,虽然早已没有月收入,但却拥有两个物业及30多万港元资产,她自称没有任何经济困难,也不需要领取援助资金,不过这位“低收入、高资产”长者却因为没有“收入”而跌入“贫穷”组群。同样地,由于贫穷线只计算住户入息,95%独居大学生都被归类为“穷人”,因为他们的收入几乎都是零。
政府强调,“贫穷线”不等于“扶贫线”,这种“相对贫穷”概念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可比性,而且较易量度,主要有两大作用:协助政府了解香港贫穷情况并制订扶贫措施,以及透过定期对比数据审视政策成效。但社会有声音指,生活素质和匮乏情况不在估量之列,“贫穷线”未能反映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认为政府应该重新制定。
**“贫穷”背后**
其实,要更有效地处理贫穷问题,必须了解“贫穷”背后的真正原因,从问题根源入手。香港目前的贫穷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在职贫穷、青年贫穷、跨代贫穷、长者贫穷等。
全球化发展必然带动世界整体收入上升,但同时也引起地区内贫富差距的加剧。尤其在社会结构性变动下,中产阶级产生了主要变化。当资本增长远高于薪金增幅时,有资产人士的财富便会不断增长,依赖薪酬增长的财富则相对缓慢,于是,拥有物业和没有物业人士间的差距便越拉越大。前者逐渐成为高收入阶层,后者则流向低下层,形成只有富裕及贫穷两个极端的“M型社会结构”,更导致“在职贫穷”、“青年贫穷”等问题。
部分低收入人士则由于未能满足申领综援资格,既未能受惠于社会福利援助,又难以承担高昂的生活费,过着比“贫穷线”下人士更贫困的生活,在香港被俗称为“N无人士”。
“长者贫穷”则源于人口老化问题,由于香港没有系统性退休保障计划,对于没有足够储蓄的长者,很容易处于贫穷状态。
贫穷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落后地区,也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而伴随贫穷问题的,往往还有贫富间的巨大差距。回到“贫穷线”的问题,虽然这只是政策的一条虚线,但却带出了更多社会深层次的问题。
**一点反思**
近年香港特区政府的扶贫政策恒常开支一直增加,扶贫助弱更被视为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
在经济上无法自给的市民可以申领以入息补助为基础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政府会透过补助金及特别津贴,例如租金津贴﹑学费及其他教育费用津贴等形式补助符合资格的低收入人士。符合工时要求、家庭入息及资产限额的低收入在职家庭,则可以申领“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计划”的补助。而65岁或以上、有经济需要并符合资产审查资格的香港长者,也可以领取每月2千多港元的“长者生活津贴”等。
综援、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等扶贫政策,就好像订立了一条“绝对贫穷线”,帮助香港社会上最贫困人士脱贫。而以入息为标准的“相对贫穷线”,所反映的其实是低收入人士相对整个社会的生活素质状况。
扶贫助弱的每一步,都触及上百万市民的利益,甚至牵涉数以百亿港元的公帑开支。即使全香港市民的收入同步提升,“贫穷线”仍然会向上移动,总会有一部分人活于“贫穷”。所以,别一开始就被135.2万这个数字吓到,这条“贫穷线”背后反映的,不光是有多少人陷于“贫困”,而是提供了一个重大的线索,决定资源应该如何分配,如何更好地提升市民相对的生活素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X5qO7w46HcP86z2X8CGy90K3v4rfbqBVpC5te5hHweaEmBqetu7dENUeVD4SbKUqoVjmsibRhYDsA/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