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IVAbjsnx1L6DLqIQ18Tkgh0kgVuNRvyiaA2rPFeI3fyC92qIzNfu7NdlGTc2tSnKqKLAeFboalJA/0?wx_fmt=jpeg)
# 从贺岁片到“春节档”,中国电影经历了什么?
原创 新之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3fiaozrnfBJkrIeXgjOXvO8IrAST4l2xiaLC3iaZ1CibYNq9Aq7CWdLdNyJly3aS1AC6awKMTI0fhOg/640?wx_fmt=jpeg)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新之
影评人,新之说主讲
在今年春节来临前,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曾经被捧为中国人过年“新年俗”的春晚走向没落,大家不再关心有什么语言类节目、有哪些明星,甚至除了一句“我们一起包饺砸”也没什么吐槽的素材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春节电视市场,俗称“春节档”的高度期待和追捧——听腻的一个词是“神仙打架”。
在距离大年三十还有一周的时候,各种预告片、主题曲、明星炒作卡位和票房预测就漫天飞舞,甚是热闹。毕竟2023年的春节档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大可能创造近百亿票房、年度冠军电影和中国影坛最新具有统治力的导演和演员的超级名利场。
如果在几年前,还有人会天真地问:为什么这么多片子电影都要挤在春节档?有必要这么卷吗?现在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释然了:事实证明,在春节档的混战中,必然有名利双收的大赢家,同时经不住人山人海冲进电影院的“合家欢”刚需,即使是平庸之辈甚至那些混入其中的电影“gai溜子”也能分一碗肉汤。春节档永远的赢家——《熊出没》大电影就是你每年必交的过年“带娃税”。
然而,当我出于好奇想追溯一下“春节档”的光辉历史,却惊讶地发现,这个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庞然大物的盛会,居然满打满算刚好10年历史,甚至如果把标准再放严格一些,今天概念中的“春节档”是2018年才开始真正成型的。
什么是今天概念中的“春节档”呢?大概就是有6到8部不同类型的电影在大年初一凌晨同时在电影院上映,其中包括一部大制作、大场面、严肃题材的大片,一部主流喜剧演员担纲的合家欢喜剧片、一到两部其他题材的剧情片(体育类、谍战类、黑色幽默等等)、一部神话题材中等制作的电影、一部大制作动画电影、一部喜剧烂片和一部《熊出没》大电影。最终,大赢家卷走40-50亿左右的票房,第二名拿走30亿,剩下的额度由后面几部瓜分。
而很多人在春节档会有初一初二陪爸妈、2月14陪爱人、寒假期间陪孩子等等重复的观影体验。在这期间大家会在社交媒体上高度关注每个电影的票房走势图,仿佛自己买的电影票是一只股票,最后由媒体和各路影评人列出数据点评一番,为这个热闹的春节假期画上圆满的句号。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WIVAbjsnx1L6DLqIQ18TkgP2vtm6wJlkCByuk5vD1iaDPB9EopwotMujQ5LrH1rcXAOUic7SawGdBQ/640?wx_fmt=png)
2023年的春节档竞争依旧激烈
然而当我们把时光机拨回到10年前,2013年的春节,2月10日只有一部“大片”上映,那就是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然后,就没有了。而在往前数一年的2012年春节期间,不仅没有一部影片是踩着大年初一上映的,而且过年期间你甚至可以在电影院看到《碟中谍4》《大侦探福尔摩斯2》这样的外国大片,这在今天的春节期间是难以想象的。
也许是周星驰在内地院线电影再度出山引发的市场热烈反应,但是那一年的《西游·降魔篇》在春节期间获得了12.46亿的票房,这个在今天平平无奇的票房、却是当年让电影市场为之一振的新纪录。深受震撼的中国电影人不仅从这一年开始集中精力在春节档做文章,而且依葫芦画瓢连续在后面几年春节期间为观众祭出了《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和《西游·伏魔篇》三部烂片,如今这几部电影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了。
我们对于过年看电影的记忆,比“春节档”更为古早的一个概念是贺岁片。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贺岁片早已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电影类别。
香港贺岁片也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首先它一定是喜剧片,或者说是搞笑片,风格大多是笑料特别通俗、梗特别多、甚至是特别夸张无厘头的爆笑喜剧;阵容一定是明星云集,就像是一场电影院里的春晚,汇聚了当年香港影坛风头最甚的俊年靓女和人气不衰的常青树演员;最后它的结局一定是合家欢的大团圆结局,甚至最后一场戏往往就是剧中人相亲相爱过大年的场景,或者演着演着距离的人物就开始拜年发红包,或者一起给荧幕前的观众拜年了——剧情逻辑不重要,气氛都烘托到这里了,就一起祝大家新春大吉吧。
![](https://mmbiz.qpic.cn/mmbiz/jnDIM6gq2cWIVAbjsnx1L6DLqIQ18TkgwkDfCceWp8icGUmvLUk4BeiaTI1od2pBYHWGICxxm8tff8lCTCVXVvtw/640?wx_fmt=other)
香港贺岁片总是有着浓烈的“恭喜发财”氛围
这样的传统在贺岁片被引入内地电影时也被移植了过来,当然也加入了一些本土特色的人文关怀:在内地贺岁片的开山之作《甲方乙方》的开头,一句“祝全国人民虎年大吉”点明了我这部电影就是冲着贺岁来的,而在结尾,“好梦一日游”公司的员工聚在一起过年,聚散离别、伤感和希望、年轻人的真诚和现实的无奈都汇聚在最后一句“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如今再看,也让我们对那个年代,那些人也升起了无限的追忆与感怀。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IVAbjsnx1L6DLqIQ18Tkgib3ibEuFboWcSTpdCPhA3qzuwZZMkbvNNbUCfCibXVu4IZGTJKRoJtKIA/640?wx_fmt=jpeg)
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
以《甲方乙方》为开端,内地贺岁片这个题材将冯小刚送上了事业巅峰,紧接着几部冯氏贺岁喜剧《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为大众贡献了不少流传至今的经典段子。不过,我觉得今天回想起来最有笑点的段子是那个时代的喜剧电影里,精神病院里的病人也只敢想象北京的顶级豪宅可以买到四千美金一平米,还是带英国管家的那种。
贺岁片作为那个时代商业上最成功的电影类型将中国电影送入了新世纪。世纪之初的2002年,中国电影迎来了一部绝对划时代的电影——《英雄》,作为一部在12月末上映的电影,它用一鸣惊人的过亿票房开启了中国电影毁誉参半、却孕育着无限希望的商业大片的时代。
在此后十年,大明星堆砌、大投资、古代题材大场面、内容空洞的烂片、票房记录再创高,成为了伴随“中国大片”出现的关键词。直到2010年姜文同样划时代的影片《让子弹飞》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大片时代画上了句号,《让子弹飞》也是12月末上映的电影,和它同时上映的是另一部神片《阿凡达》。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IVAbjsnx1L6DLqIQ18TkgcSUALNOA29EdMdWVwCfjtNiaNLawIr8icedcPJXIZqRV3SibVoupQlnCA/640?wx_fmt=jpeg)
《英雄》作为一部“大片”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划时代的
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春节档”这个概念形成之前,中国电影的商业片似乎把12月末作为一个重要的发行时间。很多我们今天会归为“贺岁档”的电影上映时间都是12月末,也许在那个中国商业院线刚刚起步的年代,我们的发行节奏其实是在和美国“春节档”——圣诞假期保持一致吧。
是什么终结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大片时代”现在尚无定论,但我认为《人在囧途之泰囧》一定功不可没。《让子弹飞》大导演、全明星阵容、大制作、史诗题材获得创纪录的6.7亿票房,令人惊叹。然而仅仅一年以后,人们发现,我不用大明星、不用史诗大制作、不用搞一些高深的利益和装×的剧情,弄三个喜剧明星、整一场闹剧式喜剧、哈哈哈哈就把钱赚了,一笔搞定12.6亿票房——几乎一倍!事情到了这一步,前一个时代的大片模式也就无话可说,“识相”地退场了。
在这之后的第二年,星爷带着他在江湖上的传说杀进了内地商业大片市场,《西游·降魔篇》在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12.46亿的票房不仅让“大年初一看电影”从此成为规定动作,春节档从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0亿票房的量级也成为了春节档冠军的起步价。
不过之后几年的春节档其实并不出彩,总体上可以概括为“香港影人吃老本”时代,每年春节档票房成绩还不错的无外乎周星驰、王晶和成龙。周星驰的《美人鱼》、《西游·伏妖篇》虽然和后面的《新喜剧之王》相比还不算太拉胯,但前者打着“还星爷电影票”的口号营销,后者甚至拉上了吴某某来裹挟粉丝冲票房,还贡献了“那一定是因为我的演技”这样惨绝人寰的经典时刻。周星驰电影也就和如今的周杰伦专辑一样,有情怀,很多;有惊喜,不多。
至于王晶,《澳门风云1、2、3》基本上是承袭了他巅峰时期的赌片系列,但是在和谐社会拒绝黄赌毒的前提条件下基本上只剩下一锅乱炖,现在回忆起来,我似乎只记得李宇春打麻将这一场戏了。
同样,成龙的巅峰期已过,《功夫瑜伽》和《天将雄师》不够惊艳,但我认为在合格线以上,基本上是功夫+喜剧+正能量的中规中矩。特别说一句,《天将雄师》这部电影的剧情放在今天真的很有趣,它讲了一个“西域基层公务员和雁门关包工头帮助落难的罗马军团成功拿到汉朝绿卡、成立了以霍去病黄金圣衣作为logo的西汉罗马族自治区,并在2009年被美国华裔考古发掘”的故事……”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IVAbjsnx1L6DLqIQ18Tkgz8sZBcokMvfV3Fc70smCp8yd7Um38SKHib3SdicjicI4ZricKsxn8uZYSw/640?wx_fmt=jpeg)
《天将雄师》剧照
但是到了2018年春节档,中国电影的江湖已经彻底不同了。我们看18年春节档的几部影片——《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熊出没》和《祖宗十九代》,不仅香港老一辈电影人彻底退出春节档,春节档的激烈程度和类型片的配比基本上接近今天春节档的格局。
是什么让电影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如此明显的变化?我们只需要把时间往前翻一翻,看一下2017年的榜单,一个扎眼的名字映入眼帘,票房56.84亿的《战狼2》。这部电影不仅把中国电影票房的上限一下子抬升到了当时看来天文数字一般的50亿,而且将PTSD这一专业名字变为了人尽皆知的日常词汇。
不谈绵延至今的各种争议,至少自《战狼2》之后,“大牌导演”“大牌明星”和“港片招牌”彻底淡出了决定电影成败的关键词,所有人关心和讨论的都是“电影工业”和“类型片”,从此之后直到今年的春节档,巅峰对决都在“工业为王”还是“题材为王”的较量中展开。
换句话说就是,在春节档这样一个单片50亿票房上限、总量100亿上限的博弈中,是严肃题材大场面凝聚了电影工业最新成果的“大片”,还是适合全家老少笑点密集笑星云集的高质量喜剧电影,用谁才能打赢这场“富贵险中求”的硬仗呢?用一个当红小品的台词似乎可以概括,那就是,“用真心”。
2018、2019两年春节档的博弈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两年的春节票房冠军都凭借过硬的质量、深刻的立意和对商业类型片和电影工业的大胆开拓,在上映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上演了热血的“逆袭”戏码。
2018年,对春节档新江湖还不熟悉的大众仍习惯于春节档电影的标准就是前几年那种比较俗气的喜剧电影,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一年春节上映的《唐人街探案2》是内定的“头牌”。《唐人街探案2》的定位在我心中简直就是当年终结大片时代的《人在囧途之泰囧》的精神复刻作品——小成本但高质量的第一部积累的人气和口碑,追加投资第二部有更大的舞台、更多诸如打戏和追车的大场面、由双男主变为三男主的加强阵容、笑点密集低俗的闹剧式喜剧,几乎要把“人人都爱看”写在脸上。
其实抛开个人品味,这部电影的制作和创意都非常不错,当唐仁和秦风驾着马车意气风发地在纽约时代广场飞驰而过的时候,也必定承载着导演兼编剧陈思诚的志在必得。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IVAbjsnx1L6DLqIQ18Tkgmhfib4fsNc5gCQVUe1sNEg56KXpGzZMEiblbnSBkEGibma3wmXtfvZY6Q/640?wx_fmt=jpeg)
《唐人街探案》剧照
而反观《红海行动》则是占尽“劣势”,在当时的影评人看来,春节观影就是要合家欢啊,这种打打杀杀充满鲜血和爆炸的影片不会是以家庭为主的观影群体在春节的选择,而且距离相似题材的《战狼2》过去仅仅半年,观众很有可能审美疲劳吧……
然而事实让所有觉得自己“懂电影”、“懂市场”的人都大跌眼镜,《红海行动》的票房逆袭曲线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春节档”,也意识到了有电影工业作为支撑的“硬核主旋律”的受欢迎程度绝不是昙花一现。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IVAbjsnx1L6DLqIQ18TkgRmEQFWRCr6P3dHibnFx7tOCJ5PiagibtVF8RAhnFfeYW4VFFqricLqNia7A/640?wx_fmt=jpeg)
《红海行动》剧照
2019年,类似的故事又重复了一次,这一年的春节档角逐被影评人形容为“刘慈欣大战刘慈欣”——两大热门电影《流浪地球》和《疯狂外星人》都是改编自刘慈欣电影,但却选择了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大导演、大投资的《疯狂外星人》拿着刘慈欣的版权,却对中国科幻电影这个题材完全没有信心。于是,魔改一番后成了一个完全原创的披着科幻皮的搞笑喜剧片,还自以为是地吸取了《战狼2》的“经验”,塑造了愚蠢出丑的美国人形象,以为“老百姓不就爱看这个嘛”。但即便如此,上映前这部片子普遍被认为“稳了”——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喜剧明星,加上对喜剧题材驾轻就熟的大导演,“合家欢”喜剧题材,“这还怎么输?”,“毕竟喜剧才是性价比最高,中国市场接受度最高的题材嘛”。
而另一边,即使最硬核的刘慈欣科幻迷也未敢设想《流浪地球》可以在如此对手面前胜出。因为当观众在电影院看到《流浪地球》正片之前知道的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几乎没有“大咖”的演员阵容、被认为是“极其小众”的硬科幻题材、不被看好的国产特效技术……
然而,观众手中的电影票再一次掀翻种种“不可能”。“小破球”引发的狂潮,不仅让刘慈欣家喻户晓、吴京彻底“封神”、郭帆从小导演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红人,更难得的是《流浪地球》所展现出来的与中国主流电影创作群体格格不入的气质让中国电影在一个更深刻的维度上对好莱坞有了自信。这个微弱火种引发的光其实并没有被半年后的《上海堡垒》浇灭,而是照耀至今,保存着未来蓬勃发展的希望。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IVAbjsnx1L6DLqIQ18Tkgu2icd74ED94cBPzHhkjC6AhiaHAt2GUlbJ7Wn6PCxuZpGqjibXjA77pAw/640?wx_fmt=jpeg)
《流浪地球》的第二部在2023年春节档上映
从此之后,春节档成了我最期待的档期,因为它不仅仅是电影人的名利场,更是中国电影探索新方向的实验田,而它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可能是观众用他们的电影票一票一票投出来的,是群众的力量让一个个精明的大佬、专家、业内人士眼里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19年之后,中国电影业遭受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直接让原本竞争进一步白热化的2020春节档直接全灭,几部野心勃勃的电影或延期或改其他档期。2021年到2022年两年,电影作为一个高投资、高回报、高风险、收益时间跨度长的项目,会随时面临突发疫情带来的“暴死”,再加上各路翻车明星让电影项目宛如趟地雷。虽然有《你好,李焕英》《长津湖之水门桥》这样的影片维持住了春节档票房的体面,但“影视寒冬”的冷风着实吹散了几年前的狂热。
不过,这一切不出意外都会随着疫情政策的转变而发生变化。2023年的春节档,随着“小破球”第二部以一种更霸气的“大片”姿态回归,“建制完整”的新一年春节档家族显然摩拳擦掌,准备给中国电影的复苏之年创造一个开门红。
作为中国电影一向的乐观主义者,我也期待今年过年的几部电影给我的惊喜能多过惊吓。毕竟,当我回顾“春节档”的历史,发现这个10年前才开始出现、5年前才开始认真的新事物,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惊喜和希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畅想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发现呢?更何况,无论是电影还是生活,2023年的我们,太需要好消息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