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
Bulletin#BB183C824C17A07D37176636DCF01203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6527
@2024-03-02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rXrTqelaQRhlDjI5WYO404j512aPTm7STkaViblXkpFstrDAWI4BrgCpWZgLTWyRVJQgns9KX6TA/0?wx_fmt=jpeg)

# “意外”海试的下一代舰载机,将如何改变中国海军的面貌?

原创 施洋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施洋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本周,经过进厂维护保养和改进后的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离开船厂,开始进行返回部队前的试航工作。
而在离港的航母甲板上依然存在的解放军下一代舰载机等比例模型,则暗示了解放军新一代航母舰载机运用上意外又合理的安排可能。

同时,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的XQ-67A无人机悄然试飞,作为一种自称要改变未来战术飞机研制理念方法的新无人机平台,XQ-67A的新概念到底会走向什么样的结果,也值得我们关注。

### 老航母的新战机

经过差不多整一年的维修升级,中国海军首艘航母辽宁舰2月29日在拖船辅助下离开大连造船厂,开始进行出海试航。对于这艘经过一系列试航和调整以确认维修和改进达成了预期效果之后,即将再度返回解放军作战序列的航母而言,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顺序流程。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rXrTqelaQRhlDjI5WYO40zbOts826pB3za9qFuDvNK9L54fdEBtN67Iq9Dc8yhqcPDFd8ZvEvo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辽宁舰的进出船厂如今已经是中国海军的某种日常,就好像中国有双航母的“现状”一样

作为中国海军两艘现役航母之一,辽宁舰在2021年和2022年曾经先后4次作为编队核心进入西太平洋进行巡航演训,为中国海军航母在技术上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大量数据,也为中国航空母舰战法摸索和作战力量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舰与山东舰作为中国航母发展最初的脚步,正在互为支撑交替前行——山东舰的设计和建造以辽宁舰为基础,辽宁舰的改进又以山东舰的设计变动为参照,两舰服役后的维护改进也大多以对方在实际使用中的经验和“灵感”作为依据。

尽管辽宁舰的维护更多是恢复航母的基本性能,目前对于航母的改进也更多是一种“小修小改”,擅长帧察的海军装备发烧友们也许能从几次辽宁舰进厂维修的照片细节中,比对出一系列提升舰载机运作调度效率和安全性的小细节变化,或者从不同时期有关解放军航母的新闻中发现舰上飞行甲板标线的演进,但对于普通观察人而言,这更多是某种“使用体验”的提升,辽宁舰的总体设计、基本性能和主要设备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rXrTqelaQRhlDjI5WYO40d6m4CF4nSYicib51vJOBm74zY9eP9icPdwQJgZ197ALG0nV7BdHiaYv13A/640?wx_fmt=jpeg&from=appmsg)

作为中国海军2021年和2022年远海巡航的绝对核心,辽宁舰代表了解放军远洋活动能力全面升级

相比航母本身的变化,辽宁舰上出海携带的歼-35舰载机模型的变化无疑才是大家讨论的重点。尽管歼-35作为中国海军新一代舰载机的事实早以为外界所知晓,不过该机在舰载机领域的身份,长期以来是与使用电磁弹射器的国产大甲板航母福建舰相绑定,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款从研制伊始就定位于弹射起飞的舰载机。

在福建舰还未出海试航的情况下,辽宁舰第一个把歼-35验证模型带到海上多少有些出乎外界预料。虽然在当代舰载战斗机领域“能弹射基本能滑跃,能滑跃未必能弹射”算是某种技术趋势,可相比歼-15这样一款从开始就是滑跃起飞型舰载机衍生出弹射型回过头来再滑跃起飞的“返璞归真”,歼-35被加入“辽宁舰豪华甲板套餐”里带来的想象空间显然要大得多。

从纯粹的技术上,歼-35的模型既然出现在飞行甲板上并且被带出海试航,那就意味着歼-35在辽宁舰上的起降、存储和维护保障已经成为一项指标被纳入到本轮改装之中,考虑到相比歼-15,歼-35的设计完全不同,因此诸如甲板和机库停机位的安排,在甲板上和升降机上运行时的安全边界,系留点的设置与程序设定,机翼折叠/展开状态下的整备区域与占据空间,舰载机起飞点的轮档宽度变化与和挡焰板的距离,舰载机着舰时主起落架到着舰钩触舰点之间的距离……完全不同的一组数据要在舰上与歼-15的一系列参数并行不悖,才能让未来可能的歼-1与歼-35在航母上的混合搭载有条不紊。从这一点看,试航过程中歼-35模型在甲板上下的调度验证,某种程度上是本轮试航与战机在舰上运作关系最密切的一点。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WrXrTqelaQRhlDjI5WYO40MkiaGibu96gSh8uwg1NkyXqdFu7eEa3icAVicI0DPIicPZtSicZPVpxWlCgQ/640?wx_fmt=png&from=appmsg)

从舰机适配的角度,关注新舰载机的重点更多仍然是在舰上

这种“新机种”的变化同样会体现在战机使用相关的其他领域。比如最经典的机载武器领域,歼-15时代的机载武器总体是简单而清晰:除了基本的航炮弹、航空炸弹之外,PL-8、PL-12两款空空导弹加上YJ-83/KD-88和YJ-91两个系列的对地/反舰导弹,基本就涵盖了其绝大多数的需求;更新的歼-15B在迈进了相控阵时代的同时,也在火控升级的过程中增加了大量的新型机载弹药;五代机更是因为有了机内弹仓,还增加了更多隐身战机专用武器。

同样会增加种类的还包括不同机型的各种航材和油料,而且这种混合保障的复杂也不止在航母上存在,还会拓展到包括综合补给舰、岸上海军航空站等与舰载机相关的几乎所有后勤保障单位身上,这一切都会让航母这一超级复杂旧系统的运行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回到最常为公众讨论的舰机系统战斗力问题上,歼-35与辽宁舰的可能搭配也会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可以确定,在海军舰载机部队按照歼-15——歼-15B——歼-35技术提升路径发展的情况下,作为海军短期内目标舰载机的歼-35战机,它的优先列装方向无疑是培养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单位以及更大、更新的福建舰。

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辽宁舰应该还是以不同型号的歼-15战机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歼-35战机与辽宁舰的搭配在这一阶段虽然一定会出现,但要么规模有限,只充当某种精锐分队,要么不是长期部署,作为某些特殊情况使用。不过即使辽宁舰上搭载的歼-35机队规模只有大队规模的6-8架,能够稳定保障4架可用战机,作为一款五代战机,也能够让辽宁舰具备对抗普通四代机队的显著优势,或者应对对手五代机队的能力。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rXrTqelaQRhlDjI5WYO40RHW7teYhBUVObamt7icu3rSOG1OsEeUO0jjaHDeKEhgQ6vxAEzoeSu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在当下全球研制中的五代机里,歼-35已经属于进度最快那一档了

而当歼-35的数量在满足福建舰乃至其他弹射型航母之后,开始对辽宁舰的舰载机部队也进行彻底换装之时,毫无疑问,那时的辽宁舰可能也已经成为人民海军的“一艘老舰”,其战机换装和升级也未必会成为中国海军的当务之急。

当然,正如辽宁舰与山东舰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互为倚靠,逐步提升航空作业能力和作战能力一样,歼-35战机模型在辽宁舰上参与试航的经验积累,未来也可以用在山东舰上的升级改装,让中国海军的航母战力能用更少的时间实现战力提升。虽然歼-35在这两艘滑跃甲板航母上的战斗力受到起飞形式的限制,加上缺乏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的运作能力,两舰终究难以成为解放军的理想航母。但面对迫在眉睫的军事斗争,两艘航母无论如何都是一笔不可小觑的军事资产,提升它们的战斗能力,怎样重视也不为过。

**“一机多吃”的新玩法**

当地时间2月28日,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航空航天系统局在通用原子能公司加州帕姆代尔附近的格雷比特飞行中心首飞了XQ-67A无人机。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rXrTqelaQRhlDjI5WYO40JOEF75c1VfLDJtdIjJwtvhQam2hpPBDNqj8C9Pktibk5NFq3BHzQXC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从外观看,XQ-67A与XQ-58A有很多相似之处,也表明该机的平台本身并无太多新意

根据媒体的报道介绍,该无人机背后涉及了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一系列概念性的无人机研制项目:该机本身是在所谓“机外传感站”(Off-Board Sensing
Station,OBSS)项目下发展而来;而OBSS项目又与一个“机外武器站”(OBWS)项目一道属于更早所谓“低成本可消耗共享平台”(LCAAPS)生发出来的两个概念项目;而LCAAPS项目又属于“低成本可消耗飞机技术”(LCAAT)项目之内,后者又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衍生项目——“低成本可消耗攻击演示项目”(LCASD),也就是被称为“忠诚僚机”的XQ-58A无人机。

这一系列无人机研制项目的目的,按照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以前的表态,就是希望借鉴汽车工业在批量设计、生产汽车的思维,通过研制所谓标准“属”架构的飞机产品,利用标准子部件和子系统来实现新飞机的设计与制造,实现其他‘种’飞机快速生产,从而跳出美国空军历史上战机采购成本逐代飞涨,研制周期不断延长的困境,并为美国空军未来第六代有人战斗机配套研发的未来协同作战无人机(CCA)计划铺平道路。

简单来说,XQ-67A想要达成的是一项经典的美式装备在规划阶段的目标:产量多,研制快,性能好,价格省。同属一族的XQ-58A无人机也有着类似的追求,后者由设计制造靶机的奎托斯公司挑大梁,在进行了包括投放武器和与有人机协同等实验的情况下,声称自己能够将该平台单价控制在400万美元——在美国军队的武器价格轴上,它虽然比价格几万、十几万或者上百万美元的导弹要贵不少,但比起美军现在动辄上亿甚至几亿美元一架的有人战机,或者价格越来越高的复杂无人机要便宜得多。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rXrTqelaQRhlDjI5WYO40OGLkSl9egnTib0GODPHb1G157551ibHTqskkY6o0eJpeHstmliadgYNMA/640?wx_fmt=jpeg&from=appmsg)

XQ-58A对于自身的职责就有一个响亮直白的名号:忠诚僚机

当然天底下没有新鲜事,XQ-67A取得低价格的手段本身也不新鲜。它本质上依旧是通过研制某种“低成本通用平台”来大量生产摊薄成本,再通过各类有针对性的载荷来实现特定的作战使用目标。XQ-67A在气动布局上没有什么复杂的设计,机头两侧留出的空间眼下也说不清楚是某种载荷仓还是弹仓,加上价格便宜的动力系统,XQ-67A就能在不追求极限性能的情况下,为美军获得一种理论上能大量生产的基础平台。

这套“通用平台+针对性载荷”的招数,在各国海军造舰历史上十分常见,从快艇到航空母舰能举出的例子两只手数不过来;在地面装备上更是一点也不新鲜,就算在空军装备里,早年空海军“一机各搞”的F-111与眼下“一机三吃”的F-35系列也都耳熟能详。这里面有好些例子都能充分证明,光靠通用平台,并不一定就能获得廉价产品。

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的“多快好省”多数时候本身就是某种不可能四边形。美军固然可能通过生产大量通用平台来降低平台本身的成本,但为了兼顾多种不同任务同时控制成本的平台设计,必然在性能上中规中矩,难以将性能针对某些特别要求极限压榨,在载荷条件上也会因为追求不同搭载方案的兼容而导致全机设计不够紧凑。

类似的情况在很多陆海军装上早有体现,无论是以想一舰多能的濒海战斗舰,还是强调通过变更模块切换任务种类的“拳击手”装甲车系列,都出现了显然不紧凑,同时也没有真的因此廉价的情况。美国的新无人机项目若是打算完全实现最初的设定,便要寻找出除了通用化平台之外的其他办法。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rXrTqelaQRhlDjI5WYO408XTjXbya1Y7PPUVWlYpk99qu5SmibWZ2z0RuA6QoT78ufcBBf6EpdQA/640?wx_fmt=jpeg&from=appmsg)

“拳击手”装甲车的通用化最后显然没有达成省钱这一诉求

当然,也不能说XQ-67A及其所代表的OBSS、OBWS无人机系统就是纯粹骗钱的买卖。它反映了在缺乏五代机空战实践情况下,人们对于未来空战环境的某种认识和想象。

一方面,这类无人机平台并非独立存在,下一代空战环境仍然需要从传统技术思维下发展而来,性能先进,结构复杂同时价格昂贵的六代机平台;另一方面,这种平台无法做到在战场上的全面部署,其全面的作战能力在多数作战环境下也并非完全需要;因此在可能的未来空中作战行动中,用一系列低成本但是数量充足,同时又能针对性满足一部分特定任务需求的无人作战平台来辅助这些六代机,无疑是一种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比较合理的选项。

类似航空器的选项早在无人技术兴起之前,就已经在装备领域流行了很长时间。尽管人们对于“全能战机”一直向往,但在技术能力不足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就是用各种技术上各有突出,但相对低成本的战机来承担空中作战的不同任务——苏联空军用I-15和I-16两种战斗机兼顾空战中的机动性和高速性,二战前几大空中强国轻型轰炸机、中型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并行装备使用。即使在“全能战机”出现之后,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轻型战斗机、轻型攻击机,依然在很长时间里在武装力量中占据重要位置。相比之下,它们与当代无人机的主要差异是使用了飞行员,而不是诸如设计思想或者理念上的不同。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rXrTqelaQRhlDjI5WYO40f4LOgDEyNt8aicN6YwM8mJL5jhRicsPGoeLk58FwUu1JK87aoKVAiaR3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冷战期间,就连F-16在设计之初也被认为是某种“可消耗”的产品

如此看来,XQ-67A及其所代表的“低成本可消耗共享平台”项目,对于美军而言如果能走下去,更重要的与其说是其廉价特征,不如说是“可消耗”概念在美军装备采购和作战理念领域的重新贯彻。

尽管美国军队在很多军事行动中都是依靠自身的超强国力,在长期支撑天文数字的军事力量消耗之后赢得了战争,但至少在冷战结束以来,长期对于武器绝对先进性和“零伤亡”的追求,让美军在装备发展领域几乎完全抛弃了“消耗性”的概念,反复强调武器装备的“隐身性”,作战状态上的“非接触”,投送火力时的“防区外”,拒绝承认武器装备遭遇规模损失的可能性。但随着俄乌战争等一系列当代战争的实践,美军似乎也正在逐渐重新接受武器装备遭遇规模损失难以避免的现实,并且试图用无人技术来规避这种损失中对美军最为敏感的“人员损失”。

很难说美军的这种调整究竟是承认可消耗还是某种深层次的拒绝消耗,但至少回到基本的技术视角上,“低成本可消耗共享平台”本身并不新鲜,它最终能否实现其预想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美国的军事工业还能否像过去那样用自身的生产能力抵消它们在使用中的消耗。但美国的军事工业真的还具备这样的实力么?显然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观察和讨论的问题。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rXrTqelaQRhlDjI5WYO401RNVeTW6cyKc6dJftf49zddaForGF97rZIibYibhkDQqnzN0tQl9R6vA/640?wx_fmt=jpeg&from=appms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