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zRF9jGEcRjZT1FELo5ExzmfTU65jQcxa7
Bulletin#C0A95AE87DE4F5B69C8E087A78902E9C
ozRF9jGEcRjZT1FELo5ExzmfTU65jQcxa7#1374
@2024-02-08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VibQR9B4PHqPTQuMicd6Eu06tO9HtPK8t7QcDNqXYHSXC8Vc8ZxVBLk1HrVYfwmJozR0jIKHD3gm8TTqjTxOPvpQ/0?wx_fmt=jpeg)

# 是loong还是dragon?“龙”怎么译不是小问题

京平 [ 长安街知事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VibQR9B4PHqP6icIrGJEzI9jEUuIEia4SwtkJk7pBSbibJgzxMp4mHlQ2ic4laciboYMXl4jUoiajSyht9N3kI5JJzYNQ/640?wx_fmt=jpeg)
](https://mobile.bjd.com.cn/#/?uuid=5b16573ae4b02a9fe2d558fb)

甲辰龙年即将到来,不仅国人翘首以盼,许多海外人士也乐在其中。很多人注意到,在一些英语表述中,“龙”不再被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这里头,有什么门道?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VibQR9B4PHqOxicj9B01OXEianDMJxIydWuVqIH4q15pcU7yrVibbbDGNnFeq1dwxSLmibGBaicovI9R6UDbeUWIoTTg/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其实,至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国内学者指出龙和dragon不宜互译。原因很简单,中华文化中的龙和西方语境中的dragon,有着显著差异。中国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主要负责保佑一方风调雨顺,承载着勇敢奋进、活力无穷、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



相比之下,西方龙是海洋文明的产物,常在地中海东部、古希腊等地出没,兴风作浪、喷火食人,大多被视作邪恶的象征。在《龙之心》《梅林传奇》《权力的游戏》等西方影视作品中,都有这样的形象塑造。当我们以“龙的传人”自居并对外宣传时,不了解中华文化的人很可能产生误解。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VibQR9B4PHqOxicj9B01OXEianDMJxIydWu8gJtIWNwN0A9Xgj5zyz6S7J1JgavtqXXzAR1VJibpb4ibYlFDxWtfibMA/640?wx_fmt=png&from=appmsg)



是否应当改一改龙的翻译?目前来看,争议尚未达成共识。有观点认为,将龙译为dragon的最早确定者是清朝时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几百年过去了,特别是随着中西方互动的增多,西方人早已知道中国龙不等于西方龙,西方文艺作品中也有龙的正面形象出现,再改翻译反而让人迷惑。



但也有大量反对声音,认为对于龙这样承载重要文化含义的名词,有必要重新考量翻译问题。于是,Chinese
dragon、loong等新译法开始陆续出现。比如,2024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官宣英文名是“Loong
Chenchen”;CGTN在报道“新春龙舞挑战赛”活动时,把“龙年”译为“Loong Year”,把“龙舞”译为“Loong Dance”。



究竟如何翻译更好,我们期待专业人士的深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争论背后的议题非常重要——中国如何跨越文化差异,传递可信、可爱、可敬的样子。



回望漫漫岁月,从“游记汉学”到“专业汉学”,中国的形象在外国人的眼里逐渐清晰。但必须看到,这种形象建构伴随的时代背景,是西方国家的不断崛起与中国的不断衰落,很多西方人看待中国的目光、翻译中国的文化,带着一种对异域文化居高临下的审视。比如近代史上,别人就把我们表述成“黄祸”“东亚病夫”。这样的基底之上,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人形象的认知偏差甚大。



今天的中国已是国际社会无法忽视的存在,解码中国成为西方的一种刚需。与此同时,一些政客和媒体放不下傲慢与偏见,仍然热衷于污蔑中国。各种心态的杂糅,让中国形象呈现出多面性,反而让西方民众雾里看花。



再从我们自身的需求来看,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大国实力的重要一环,在解决了“挨打”“挨饿”问题后,强起来的中国必须解决“挨骂”的问题,主动进行自我宣介。可以说,多重因素都在倒逼今天的中国跨文化讲好自己的故事。翻译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逐字逐句的硬译,而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主动表达和重构。



让世界读懂今天的中国,需要宏大叙事,也离不开很多个性化、情感化的微观表达。“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哪个更准确,“Jingju”和“Peking
Opera”哪个更妥帖,诸如此类的问题,绝非没事找事,实则关乎潜移默化的形象认知。期待这场译龙问题的讨论能够激发更多人的思考。



图源:视觉中国、《霍比特人2》剧照

撰文:崔文佳



[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gif/VibQR9B4PHqMOiarHAM8HVLzyS0mSFkzvE1jRB5Lde7p7mv3P0afXvAhibc9E7ibTwM2TKdflS5ibpxalneXYEicGMeA/640?wx_fmt=gif&from=appmsg)
](https://appcdlztf171320.h5.xiaoeknow.com/p/decorate/page/eyJpZCI6IjQ2MDkyNDYifQ)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