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的越多,就觉得精神病院越少
原创 邓铂鋆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90XoHTXPnSczlMU4d8uzSeFXPxxQb19xjHqFbttjTia8dJCyy6mqgHUriauVQsxNUQrgt70nX8iaEw/0?wx_fmt=gif)
最近有关疫苗有害论的老谣言又被一个公众号重新炒作了起来。本文作者D总在围观吐槽之余,以另一种视角解读了谣言等受众群体产生的原因。以下仅从精神健康角度讨论了价值观偏执群体可能存在的问题,不涉及地图炮,不要对号入座。
**
**
** ▽ **
**围观ODD**
鼓吹疫苗有害、怂恿父母不要给孩子接种任何疫苗、说艾滋病是专家发明的……笔者淡定的跟着观察者等媒体报道,围观了一个有毒的公众号。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wZ8jfcVwf7KVsALrPk1r45zlsu7KuTkbo47NErNNu1D6qWNBiaRUiaOyE1KhJlWRyhXBzk8vhoK1iccpwbPrjrVhA/640?wx_fmt=jpeg)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wZ8jfcVwf7KVsALrPk1r45zlsu7KuTkbO34jbGqrtV4wWJGUvJW1WZLoOhQxqFxVlCYKnn1Tk8A1zxYIIeEsVQ/640?wx_fmt=jpeg)
针对疫苗问题,网上已经有不少相关辟谣文章,本号无法使用超链接就不在这里贴了。
如果没有时间看,记住“你接触到的所有说疫苗不好的信息都是假的”即可。国内能接种的疫苗,最多是商业保险式的谋财,不会害命。
令笔者大开眼界的是,这个旨在“宣传中医”的公众号的谬论,居然引来了数百追随者,甚至还组织了一个微信群,交流如何逃避强制免疫的“戕害”。公众号的经营者一本正经的跟人讲“狂犬病疫苗也不能注射,用了以后人会变笨”,居然引来拥护者献身说法。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cVXsMM9yaRc055x4WHTuTe9EHlqm2tN3GyLmwfklsNhfFLU9vuRhZS4D0LoJlGcf5ia1PdCFj1Ew/0?wx_fmt=png)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cVXsMM9yaRc055x4WHTuTX4uZbMYKyHxHJW3xxQ0KsgR2U3l5atM7M5oiblialqewDkZFYxxKhK7A/0?wx_fmt=png)
此前,大量疫苗不良反应报告被证实是偶合症。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其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但是贡献这些“不良反应”的人士,恐怕与心理问题有关。这一波疫苗谣言进入公众视野,反映出我国居民不受重视的心理健康问题。
**
**
**躯体形式障碍**
**
**
临床中,经常遇到一些患者申诉各种躯体症状,如胸闷、心悸、呼吸不畅、头痛、失眠、倦怠等,经过各种检查均未发现相应的躯体疾病证据,有的患者甚至为此承受了探查手术。这些患者蒙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承担了经济上的负担,但由于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滞后,多数患者最后被打发去看中医了。
这类表现,就是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SD),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不能证明有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机制存在,但有证据表明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SD的本质是患者将心理冲突引起的痛苦用身体不适和症状表达出来。该病的易感素质是人格障碍,如回避性人格、强迫性人格、边缘性人格、自我失败性人格和依赖性人格。由于人格障碍让患者平常慎小慎微、敏感多疑、求全备责,易于抑郁焦虑,称病是他们发泄内心不自觉的痛苦和获得别人关心的途径。据海外学者称,
**相当数量SD患者是无症状、平常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的抑郁症患者。**
SD人群不容小窥。WHO曾于1998年对14个国家社区人群中抽样调查26916人,其患病率为2.7%。孟凡强、崔玉华等人1999年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发表论文《综合医院躯体形式障碍临床特点的初步研究》称,在北京、天津、哈尔滨的三个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针对内科、神经内科就诊患者进行调查,发现7.4%的患者符合SD确诊标准,该数据经调整后高达18.2%。根据论文,SD患者症状群按出现频率排序为:1,对医生的诊断(82.3%)、检查、治疗不信任(82.3%);2,虚弱症状(70.9%);3生理症状:睡眠(61.8%)和性欲(60%);4,疼痛症状(50.9%);5,胃肠道症状43.6%);6植物神经症状(40%)。
尽管SD患者是一个庞大的人群,然而多数时候他们在公众眼中只是一群可笑的疑病者。百度贴吧的各类疾病贴吧,如狂犬病、恐艾等;以及不知道是不是有传统糟粕保留地宝岛台湾的附佛外道背景,近年来不断从网络走向线下和校园用“佛教”劝诫青少年严禁自慰的活跃势力;狂热的“野生中医粉”,各种“修灵”和奇怪疗法的热衷者,是这个人群用可笑可悲的方式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多数SD患者可通过心理治疗或服用抗抑郁药物得到缓解和治愈,但是社会各界对该病的知晓程度偏低,放任了患者的痛苦和因此造成的社会问题。
**
**
**超价观念**
**
**
**
**
除了坚信中医能治狂犬病的粉丝,我们在互联网上总是遇到一些不可说服的人。他们的表现跟“超价观念”密切相关。超价观念(over-valued
idea)是一种带着强烈色彩的思想,受情感支持,在心理活动中长时间占优势,使其对客观事件的估计发生错误与偏差。超价观念是被某种强烈感情加强了的,并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超价观念并不一定就是错误观念,只是某些观念带有明显的错误与荒谬的色彩。互联网上各种选边站队的大战,不管斗争的内容是偶像明星还是中医存废,不管各类原教旨主义者要么举着只言片语的教条相互开除左籍要么“你也配民主自由”;或者是抛开民族立场都是一路货的民族沙文主义者,“蝗悍”或“洋奴”,基本上都是被的超价观念支配的。错误的超价观念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他们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强烈的感情色彩,他们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并且明显地影响到行为。
**
**
**人格障碍**
**
**
错误的超价观念是思维内容障碍,人格障碍患者也易产生超价观念。经常产生超价观念的偏执(妄想)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生活在缺爱、没有安全感的家庭,后天成长受挫,但心气极高。出于对现状中可鄙的自我认知的厌恶和恐惧,他们无法正常的面对客观。
这类人格障碍患者通常有以下症状:广泛猜疑,对旁人没有信任;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易产生病态嫉妒,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好嫉恨别人,对他人道错不能宽容;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忽视或不相信与错误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很难以道理或事实说服。他们需要的是绝对的存在感,任何跟他们追求的完全绝对存在感相悖的言语行为,都是触发他们的激发点
于是,我们不仅能看到坚持中医治疗狂犬病的神人,还总是在网上能遇到相信世界被“骡子踩耳朵(踢到脑袋了)家族”统治的人,看到被阴谋论支配的“碍国青年”和“民主逗士”。事实上,在网上想跟病人讲道理是没用的,他们只是要求别人无止境的关注、认同他们的任何行为,不涉及任何价值观。所以他们中的一些看狗比看人亲切,因为他们把狗对饲主的巴结理解成了认同。
**更庞大的神经质人群**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给人感觉“神神叨叨”的人。神经质是一种性格特征,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人都可能发生神经质症症状。如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讲话感到紧张而不知所措;听到有人谈论艾滋病、癌症就感到非常可怕;见到邻居被窃,自己变得格外小心等。对于性格健全的人,上述反应仅是短暂的,一过性的。但是总有人的行为特征充满负面情绪体验倾向,对一点小事情就反应过度,被称为神经质人格。
神经质的人通常天生就敏感、多疑、脆弱,多愁善感、容易沮丧,一点小刺激就会接受不了,引起比常人更强的反应,容易激动,紧张焦虑,怕受伤害,求胜的欲望
特别强。这类人通常更容易发展为精神障碍等心理疾病。戴琴、冯正直发表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的论文《神经质人格对情绪词注意偏向的影响》研究了神经质人格对情绪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我们在网上遇到很多见到某些话题就不冷静的人,说明了神经质人格群体的庞大。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开放性,暴露了很多网民的心理问题。相信有许多网友同样会觉得“网上的越多,就觉得精神病院越少”。
**在网络世界之外**
神经质人格的根源在于缺乏安全感引发的广泛焦虑情绪。由于跟成长环境有关,神经质人格往往会在家庭中世代相传。尽管2017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人民获得感增强,但是社会的飞速发展必然导致一些人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由于社会地位、子女前途、家庭关系、身体健康等问题产生焦虑情绪。如果不能很好的抒解,各种心理问题必然高发,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成为社会问题的土壤。心理问题导致人的情绪易于波动、警惕性高、脾气暴躁易怒甚至自杀倾向,往往导致社会性心理适应不良。明显人格偏离和严重精神疾病的社会适应不良人群通常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刑事在押犯中常见,是犯罪的重要诱因。
2016年12月27日发布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制定了重大疾病防治国家专项精神疾病防治项目,包括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心理健康服务,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十三五规划在爱国卫生运动、妇幼保健、老年健康等领域都强调了心理健康服务。尽管精神卫生机构在一些发达省份仍没全覆盖县级行政单位,很多社区卫生机构承担精神卫生防治任务但是缺少专业人员,但希望通过全国上下的努力,“网上的越多,就觉得精神病院越少”的局面能够扭转。
**声明:笔者没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以上涉及的专业知识是笔者百度了半小时抄来的,笔者特地看了每个搜索结果页的前三个链接,但是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请勿以本文指导现实中的疾病诊断。**
** 参考文献: **
** 《综合医院躯体形式障碍临床特点的初步研究》,孟凡强,崔玉华,沈渔村,林凯,侯冬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2):67-69 **
** 《神经质人格对情绪词注意偏向的影响》,戴琴,冯正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4):361-363 **
** 《超价观念概说》,李植荣,《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7(4):260-261 **
** 《战网魔》,水查子,2014,百度贴吧 **
**
**
** 最后,请读者们有空的话花几秒时间帮我们点下文章下面广告并迅速返回即可,为作者提供支持。感谢 。 **
**
**
作者简介
** 邓铂鋆 ** / **** 临时工SY猿 ** ** ** ** ** **
**
**
国立米库大学(副部级)后勤集团教育超市 山水沟卫生学校
分店第三支店临时工收银员
** **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90XoHTXPnSczlMU4d8uzSatOzluoEmw7uicvvcSf6HLloia9nnYrpnHv6lDdngM5lYr2LsUUn2UsQ/0?wx_fmt=gif)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