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二胎与养老
原创 乐小鱼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oicGmJclgBceYXCfmzjep82YQjUMb8tlfFXjdVR6HTYcRPYjd2WvMjw/640?wx_fmt=gif)
在最近的数年时间里,关于养老金、二胎政策的讨论愈来愈多,而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强,这些讨论所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迫于眼前。这篇文章要讨论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除了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外,养老金为何会出现亏空;二是开放二胎政策,能否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养老保障问题。文章思路是作者当一根咸鱼时思考的结论,谬误之处还请指出不要打我。
▽
** **1** **|** ** 产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的时代,是生产力飞跃的时代,也是制度急剧变迁的时代。在研究中短期制度变迁之时,新制度学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制度的变迁源于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而要素的禀赋状态与相对价格也确实导致了国内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
(基本的生产要素包括了土地、资本与劳动力三大组分。在这里,资本、尤其是产业资本,它已转化为生产投入,用以购买设备、原料与劳动力,并生产出商品、服务来获得利润,因此它并不是单纯的资金。)
一般而言,一个经济体想要发展,就要进行相应的资源资本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选择适当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本国的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才能够使得生产要素以适当的比例投入生产,进而更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开始向部分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这一趋势下应运发展起来的就是“亚洲四小龙”。
另一方面,就当时国内形势来看,抛开地缘政治与国际形势不谈,自建国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确立的是“赶英超美”的发展战略及配套的进口替代政策,试图在国内自行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凭此摆脱对于西方国家的依赖。
但重工业往往等价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内生的“资本增密、排斥劳动”的特性,在要求投入大量资本的同时却只能提供较少的就业岗位。就当时的中国而言,资本极度稀缺而劳动力却过多,遂导致了长年的大量失业以及要素配置的严重失衡。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PickTnibEqQsn1sou8wvYCjrN2lPflWwNt4ZXAoAnzsV0tkoPIriao2nH2aC9KK0Ys63WW7xra5Gg/640?wx_fmt=png)
鉴于这一情况,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时任领导人制定了“四三方案”,从西方大规模引进成套的设备与技术,其后又继续追加了一系列引资方案,并配套这些方案在国内追加基础设施建设。
至70年代末所谓的改革开放时期,各项改革中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就是“三来一补”与配套的出口导向型政策(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有效地吸引了外部资本。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PickTnibEqQsn1sou8wvYC280B9c3gLgZgK9EHn9R7uSckibw72dZBA6Io3CVH3LD8iaL9b3QLiajFw/640?wx_fmt=png)
当时的中国资本极度稀缺而劳动力极为丰富,而该政策所吸引的恰恰是自亚洲四小龙转移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的转移与外资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稀缺这一困境,并充分发挥了国内的资源禀赋。
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弥补了大量的就业缺口;另一方面,也确实地使劳动力这一资源得以资本化,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自此以后,农业就业人口大量涌入工业化浪潮之中。而在工业化进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第三产业才逐渐发展起来。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PickTnibEqQsn1sou8wvYCHiatkicp1icTrWp8BNOiblJ5WQibE2hSEgaFAPgxBTteeweS1tJhnxdWjTw/640?wx_fmt=png)
▽
** **** **2** **|** ** **** ** 人力资本、发展模式与二胎政策 **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后,中国逐渐摆脱了资本极度稀缺的困境,并开始向发达国家进行廉价商品与资本的双重输出。此时,要素的比价开始变化,第二、第三产业的逐渐发展,使得土地与劳动力这两大要素对于资本的相对价格上涨。直到近些年,土地的价格高度攀升,而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也相对紧缺,第二与第三产业较为发达。
在这种情况下,开放二胎政策是否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养老问题?
** 从索洛模型来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人口增长率的提高会降低人均资本存量,而人均资本存量的降低会阻碍人均收入的增长。 **
如果考虑内生增长模型,如果说我们并不能有效提高知识存量与人力资本,那么人口的增长就不能有效地提高人均收入并缓解养老困难。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PickTnibEqQsn1sou8wvYCTiaLmhZW3zOfSdb1O1AGXhBAR99W1g3juiblEdmiaUyria0Gju9ib1sca4g/640?wx_fmt=png)
然而,在开放二胎后快速付诸实践的人,很大一部分并不是能够向子女提供优质教育以提高人力资本的人;反而往往是第一产业从业者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者拥有着更多的孩子,而这一点也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趋势相似——伴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国内生育率却有下降的趋势。
既然无法形成大量优质的人力资本,就难以满足内生增长的需求。
▽
** **** **3** **|** ** ** 消费结构的变化 **
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不仅仅是生产领域的变化,还同样意味着消费领域的变化。在消费这事上,利润平均化的趋势会使得要素在各部门之间分配,那么也就意味着即使是农产品价格也会随着其他部门产品的价格而升高(部分会成为地租)。
于是乎,消费结构随着产业结构变化而变化,故而即使社会生产能够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但要素在部门间的分配使得第一产业的部门只会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边缘徘徊,并且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的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其他产品也类似于此)
萨缪尔森曾经曰过,人总是饕食的,这也是共产主义至今未实现的原因。随着产业结构、产品比价、消费结构的变化,即使按当前生产水平衡量的养老金标准可以满足社会养老,但在未来随着相对价格与结构的变化,这一标准可能就难以满足养老需求了;而在消费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养老金要分发多少才能够提供有效的“保障”,这又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IPickTnibEqQsn1sou8wvYCxE0TmZhCVzMNCEnqkQN3EhicZWDy2NlLricWUibJ6wNvvDnd3KzMhEpsg/640?wx_fmt=png)
很多人在谈通胀对于养老影响的问题,却完全忽略了要素相对价格变化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对此带来的影响,而尽皆归咎于国家。
**然而,他们也觉得自己很无辜——当初的人们只吃米就够了,有米吃就不错了,谁知道呢?**
当然,连马克思都在这个问题上错估了形势,那么某party和“通胀党”在这个问题上吃了亏也并不是不能理解。
** 参考文献: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食品价格、核心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目标》
《2003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及内部结构动态变化实证研究》
《中国三次产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及其指数化测算》
《全球进口需求结构变化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
《八次危机》
作者简介
** 乐小鱼 ** / **** 热爱历史的经济狗
指文图书作者
代表作《党项人的西夏立国记》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mxNkn5PWGHl7ETPtbUexLDawYjRVzWN8tUdwyDw5cNvhbQm70vatVA/64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