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
Bulletin#EE846F8DF916AA1B112D88A99030BF0E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1268
@2018-06-19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 王文:中国制造业要打一场“持久战”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2015年3月5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按此计划,中国要力争用十年时间,从制造业大国最终升级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然而,从去年底开始,随着美国在外部对华贸易施压以及国内转型升级压力加大,“中国制造2025”实现的难度在增大。距2025年还有八年时间,中国制造业要打一场像“抗日战争”那样的“持久战”。

**回首1938,沉思2018**

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境遇,多少与1938年时的中国国运有几分相似之处。一是均面临着外敌的巨大压力。当年日军全面入侵,仅一年左右就占据华北、华东大片领土,东北则完全沦为殖民地。现在,中国制造业同样面临来自美欧等传统制造业强国的竞争压力,国内一些产业(如日化)被外资主导,大量核心技术(如芯业、发动机)均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更糟糕的是,“中国制造2025”明确成为美国打压中国发展的首要目标。在数轮中美贸易谈判中,美方均蛮横地提出,中国应立刻停止“中国制造2025”战略。2018年5月底,美国出尔反尔,悍然采取措施,加强对获取美国工业重大技术的相关中国个人和实体实施出口管制与投资限制,还针对总值500亿美元含有重要工业技术价值的中国产品征收25%的关税。这些凶狠的对华措施无异于将“中国制造2025”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如当年“南京大屠杀”般残忍,招招见血,直涉“中国制造2025”之生死存亡。

二是均面临着国内舆论的复杂分歧。1938年,国内流传着“亡国论”和“速胜论”,或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或认为大战会随着美法英苏的干涉而迅速结束。这些思潮直接消磨当时国人对抗外敌的意志,缺乏长期性、艰苦性的思想准备。同样,目前就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绝症论”与“决战论”两类思潮。前者认为,中国制造业存在巨婴病、文盲病、模式病、牛人病、老板病等各种绝症,正在死亡边缘垂死挣扎,转型升级无望;后者则认为,中国应与美国进行一场殊死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哪怕贸易归零,也不能在美国面前妥协。

1938年5月底,针对当时国内外复杂的抗战形式与未来走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了《论持久战》等,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步骤,一一回应了困扰当时人们思想的种种焦虑与彷惶,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70年后的今天,中国制造业同样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客观分析形势,戒骄戒躁,不气不馁,突破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既定的战略发展目标。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XNZMqKAZrAKuv0Uj9eYATtpPLynfNwbj50hxwvdxzViab2ue3y6EZGOkOXmqBhc7EBRTKdSPZR5WA/640?wx_fmt=jpeg)

**中国制造业“持久战”的四个敌人**

中国制造业要准备打一场“持久战”,就必须认清阻碍“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的几大敌人。只有逐个击破,才能保证“中国制造2015”这场战役取得最终胜利。

一是核心技术的落后者。在高铁、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冶金与采矿等效率驱动型工业领域,中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认识到,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顶端的许多核心技术储备方面,特别是前沿行业中的商业航空器、半导体、生物机器、特种化工和系统软件等领域,中国依然处于一个追赶者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买不来的。要解决制造业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需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这些技术落后领域无疑像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实现的“敌人”,各级政府、产业与科研人士需要全神贯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陷阱,才得获得最终的胜利。

二是外部技术的防堵者。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引发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焦虑与不满。他们指责中国有计划地通过补贴、强迫技术转让、并购、“网络窃取”等方式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迅速壮大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欧美国家不仅在高新科技领域进行了严格限制,同时也会周期性运用经济制裁等手段对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进行围追堵截。最典型的莫过于2018年美国针对中国发起的301调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在参议院作证时列出了征收关税可能覆盖的十大高科技产业,它们均来自中国政府为实现制造业强国而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而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围追堵截”,也反映出了对美国领先的技术优势可能被中国赶超的焦虑和不甘。消除这些防堵者,是中国制造业壮大绕不开的任务。

三是政策落实的怠慢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发展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后,政府更加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国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区域,在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的投融资、行业政策等多方面制度竞争力水平已经出现“二元结构”。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中国越发达的地区,越觉得自己的营商环境还不够好,还要大力改善。但一些地方的营商环境长期没有根本改善,相关官员观念落伍,思想不够解放,甚至被锁定在一种“前现代”的状态。当发达地区努力做到对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在那些地方却对当地投资企业关门打狗、烦苛无度、随意干预还时常发生,“制度税”奇高,投融资不畅。这些政策落实怠慢者被企业家视为畏途,被投资者视为禁区,也是一些地区制造业长期得不到发展,甚至陷入恶性循环的“敌人”。

四是骄躁情绪的鼓躁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钱包渐鼓的中国中产阶层都将购买“洋货”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最近几年,中国制造逐步摆脱了“便宜低质”的低端货标签,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不断提升质量、技术含量和价格竞争力,以价格公道、品质可靠、技术先进等崭新形象出现在世界消费者面前。同时,对中国产业发展道路的看法,国内舆论出现了一些过度乐观的声音。有的人认为,经过十数年的发展,中国制造在各个行业已经强势崛起,已经把欧美国家的企业挤压地喘不过气来,过去被吹上天的日本制造也走下了神坛;也有许多人为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而欢呼,甚至认为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面对这些围绕中国制造的骄躁声音,我们一方面应该肯定近二十年来中国制造在各领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充满自信,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客观看待中国制造目前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知耻后勇。

面对复杂舆情,作为智库也应当发挥咨政、启民的作用,为国家产业战略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以专业、客观和独立的方式,帮助决策者对政策进行充分的论证与评估,进而体现政治决策机制的公开化、社会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时在诉求多元化的舆论环境下,智库应起到了政府决策层与社会舆论之间协商沟通渠道的作用,在这种重大事件上应该发声,向老百姓向社会客观的清晰的阐述智库的看法和见解。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XNZMqKAZrAKuv0Uj9eYATtbtib7d6Z7dSU6tribDEY4PRrB8vXQPKIm2KLzuO69Miajm4NARpibxW4Ag/640?wx_fmt=jpeg)

**发挥中国制造业的四大优势**

笔者在2018年5月25日-26日参加了在安徽合肥举行世界制造业大会,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近3000名政要名流与商界代表云集。笔者有幸受邀主持其中一个分论坛,并在第二天大会上发言,还与数十位国际企业高管深层交流,深切感受到中国制造仍然高度被世界看好的盛况。当下,逆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耸增,制造业一度被舆论唱衰。但这次大会看来,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发展潜力仍很大,成长为“制造强国”的未来必然趋势正在被全球各界人士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所认定。如何发挥出中国制造业目前所存在的四大优势,正在成为“中国制造2025”实现的关键。

最被世界所看好的是,中国政府是全球最重视制造业、并给予制造业发展真正“优先政策选项”的政府,没有之一。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所有行政主官都带着紧迫感在考虑智能革命下的产业发展与创新驱动,致力于减少审批事项,提升办工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关切投资获得感。一位外国企业家对笔者说,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官员这样如此优待企业家的钱,他们不像欧美政客那样想着为选举而筹资,“钱不会到他的腰包,反而是那些官员会向你推荐当地好的项目”。中国官员不必担心所谓“选票”,只要地方发展,他们就得到了最大“票仓”。在政府影响下,多年来中国社会也有对制造业发展永不松懈的热情,多数中国企业都在讨论智能制造背景下的转型,而不像欧美国家那样呈现产业空心化的趋势。

除了政府因素,全产业链的技术优势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将长期被看好的深层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逐渐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从低端生产,到中端组装,再到高端智造,从品牌、采购、营销、服务到创新升级,从资源整合到技术转换再到信息供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链复合度、完整性像中国这么强大。“绝大多数创新产品理念对中国企业家来说,只要一看一听,在中国就能在一两个月内找到制造企业将其大批量地复制、生产出来。”一位中国企业家在论坛中谈道。中国这种高效与批量生产的支撑能力是当下“优于设计、钝于生产”的欧美设计师的天堂,也是全球处于同一起跑线“智能化革命时代”让中国形成“弯道超车”优势的关键。

人才优势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被全球青睐的关键因素。与欧美国家过去20年优秀学生都投入金融、工商管理、法律等学科不同,从1990年代后期中国大学扩招以来,中国平均每年产生500万左右优秀理工科毕业生,创造了8000万-1亿人左右的工程师社会人员储备。中国具有全球最齐备的全门类、全跨度的工程师群体,人均劳工成本至今仍是日本的1/5、欧美国家的1/7,这使得产品制造在中国仍然长期享有“物美价廉”的保证。

市场优势更是中国制造业未来遥遥领先于西方的重要保证。14亿人的统一大市场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近年来,像成都、合肥、武汉、郑州等数十个二三线城市在制造业与消费市场上的集体爆发,让中国经济呈现了成功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中国每年新增2000万城镇居民,居民60万亿元的固有储蓄正在逐渐转化为支出,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使得中国在2018年底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消费市场。加之“一带一路”倡议试图塑造国际互联互通格局,以形成中国主导的更大统一市场,这些都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继续在中国喷发的积极背景。

因此,要让“中国制造2025”真正实现,就必须发挥以上四大优势,让支持制造业的政策配套与执行力度继续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加速应验,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加快完善,中国教育水平与消费促动需要继续提高,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突破要及早出现重大曙光,“工匠精神”在中国还要继续发扬光大,人均劳动生产率还要不断提升,城市病与生态污染治理的任务仍需要急迫完成,社会舆论时时出现的消极干扰仍要克服。

诚如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所说,“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国制造的未来肯定不是坦途,但至少从这次世界制造大会笔者所亲历的现实看,世界看好的正是中国敢于面对现实难题、且有解决难题的社会勇气与战略定力。这也正是中国制造业有前途的根本动力。

【本文为《小康》杂志2018年6月下旬刊封面文章】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UickR8KkgErIuXp7CEN92XLmHibeeaZzGbgYTGias1kIA3YhgNZdbA14zjYFQvjGJK7YKOZ92iawWibA/64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