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yBOn56GI6nnD2yqZ6z0eTcFGrWAyjPdDAnsYAVpibNAf8CicTej7KaxvACVONagfxOqDUMv8Aibvx2BWB11cQrrow/0?wx_fmt=jpeg)
# 《外太空的莫扎特》:其实还可以
原创 卢克文 [ 卢克文工作室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7 月 15 日那天从广西出差回来,想起许久没有陪伴女儿,晚上便带她一起去看电影,挑了部儿童奇幻片《外太空的莫扎特》。
作为一个多历世事的八零后中老年朋友,看这种为小朋友们准备的电影,我们当然心如止水,但我七岁的女儿就看得特别欢快,观影过程中,几次都跟我说:
爸爸好好看,你挑的这部好好看。
一开心地笑起来,她两只眼睛就眯成一条缝,由于门牙刚刚掉落,新牙还未长出,笑容在银幕的光线下,配上脆脆的声音,一时充满了童稚。
一直到电影散场,她还意犹未尽,边出影院边讲,我还没看够呢,我还要看。
感觉这趟陪女儿陪得十分值当了 。
但今天去翻豆瓣时,吓一跳,发现这片居然只给打了 5.0 分,女儿问我 5.0 是多少分,我说大约是 100 分考了 50
分,女儿说好好看呀,为什么只有 50 分呢?
嗯,这是个好问题。
我又仔细想了想,觉得这片确实给打低了,为了女儿,也得说几句。
觉得打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片其实不是为大人拍的,他是拍给 15
岁以下的小孩看的,成人看会觉得低幼,许多人是用成年人的眼光来批判儿童奇幻,产生了期待不对称。
就像我从小是看郑渊洁的童话长大的,家里曾经满满的全是他的书,小学时对他的每一本书都爱不释手,但再叫现在的我去读郑渊洁,就没那个味了,当然了,这也不耽误我还是很喜欢郑叔叔。
如果用儿童奇幻片来审视的话,《外太空的莫扎特》还不错。
开篇前 30
分钟确实不太好,略显浮夸与生硬,父子俩吵架的台词不生动,缺少京腔那股市井味,黄渤的喜剧感出不来,不少场景的编排显得不自然、吵闹、嘈杂,跟真实生活有出入,演员们总给我一种
1990
年代,小孩上台表演节目的僵硬感,不够亲切,初中部那么多社团我也真没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听过,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在电影里出现,使电影和观众有了一定的心理隔阂。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kQQbThtFmzvlyOYicx95vTa0S5BHS9o4vvb7I31qVrk9lHELs8WT5v18AxYrjTQ0mB8PuA7n5gkiaz9YGrib6zYk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大概看到前面 20 分钟的时候,我还挺认可部分批评的声音,也略感生涩、不舒适,像在看一群小孩装大人那种不适感。
现实生活中初二的学生,比电影里的更懂事一些,电影里的孩子处理问题,确实更像在小学阶段的反应。
有在向长江七号和功夫足球致敬,却缺少周星驰的放松感。
但电影进入到 30 分钟以后,故事线顺畅了一些,开始熨平了不适的节奏感,人物的形象也正常了许多,开始有了逻辑性,比如打了任小天 50
次的胖同学,从一个单一的坏同学形象,发展到密云卫星站对亡母的想念举动,性格逐渐丰满;任小天和父亲从冲突到和解,虽然谈不上多高的立意,也是电影剧本最常见的父子间感情线,不过收放情感稳定性较好。
后面因为情节缓慢补强,部分人物形象圆回来了,连那个让人一直感到浮夸的校园追星团,举着追星牌满场跑的小胖妹,也慢慢能接受了。
甚至能看出一些荒唐感。
故事的想象力也还不错,无论是踩着书本在北京上空飞奔,还是玩具飞船划过大裤衩和长城,还有任小天通过外星宝宝给予的能力,用声音感受世界这几段,总让我有一种看郑渊洁童话的熟悉味道。
同陈思诚过去的电影比较,这片是稍弱一些的,像《唐人街探案 1
》里,明快的节奏和富有想像力的转场,在这片就相对少些,故事线会突然来一段即兴发挥,破坏了观影顺畅度,细节还做得不够,比如三个小孩在长城上睡着了,他们的睡姿太优雅,醒来的形象太端庄,人根本不可能蜷缩抱腿以这种睡姿度过一晚,这时候如果睡姿凌乱、形象邋遢,像韩国电影那样来段白描,反而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和亲切感。
如果你非要跟《 E.T 》、《龙猫》这种来比,那肯定有差距,《 E.T
》那年代特效很差,主要靠跟生活贴近的温情笑料来打动人心,《龙猫》不谈画工,也靠奇幻想象下的乡下生活和家人温情填充情绪,《外太空的莫扎特》部分特效场景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飞船飞过北京天空时的景象就颇瑰丽,但在情感推动上比过去的优秀作品确实要弱一些。
不过我们分析事物,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竖向比较,才知道这项事物具体的坐标在哪里。
如果将参照物都比对一下,会发现《外太空的莫扎特》也还算不错。
在电影领域里,中国青少年能看到的电影,都是清一色好莱坞的《哈利波特》、《侏罗纪公园》这种,能反映中国当代青少年生活的几乎没有,有关联的儿童奇幻《长江七号》都是
14 年前的作品了。
再往前推就是 1988 年的《霹雳贝贝》,这个年代也太古远了,你让现在的零零后小孩想像 1988
年是什么样子,他们完全没有概念,这种已经是老古董,没必要讲了。
也就是最近三十年,中国儿童 /
青少年奇幻也就一部《长江七号》、一部《外太空的莫扎特》,题材十分稀缺,能给中国的小孩们在暑假里,看到亲切的中国现代儿童奇幻,是十分稀有的。
另外《外太空的莫扎特》,还保留了大量中国当代童话里才有的特点,给人十分熟悉的传承感。
中国的当代童话故事,由茅盾等人开始逐步摸索,其实已经形成了自己“儿童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陈思诚对这种风格似乎十分熟悉,熟悉到电影就是在用新的外星萌宝故事,包装八十年代的怀旧童话。
我们的童话故事是从内向外,注重儿童本身的视角 , 西方的童话故事是从外向内,注重故事的情节驱动。
中国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皮皮鲁与鲁西西》,任溶溶的《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等等,一代代童话作家讲究离奇的冒险、天马行空的想象,再重新回归到现实,找到应对现实生活的方式,或者对成年人的世界进行嘲讽。
中国传统的童话观,是当儿童或青少年主角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会有外部世界的奇幻力量到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主角完成自我成长,最后神秘力量消失,主角和世界达成和解。
《外太空的莫扎特》便是任小天和父亲在兴趣选择上发生冲突,外星萌物前来帮忙,任小天解决了父亲对他的钢琴期待后,双方还是无法和解,最终爆发大冲突后才互相体谅,这时候神秘力量便自动消失,父子之间相互妥协。
这种从任小天视觉出发,历经奇幻再和解的历程,是典型的中国童话创作模式,不过陈思诚做了多线延伸,中间另掺杂了朋友、同学、教育方式等各种辅线,使故事更热闹非凡。
电影的笑料和各种特效,就夹杂在这些辅线里头,比如飞石登水塔,比如凌空接小胖,比如长城上空的 3D 星空投影。
在故事结尾面对讲四川话的女大反派,也是通过打打闹闹的方式来解决,这也是
**中式童话里讲究的寓教于乐,不居高临下教育小孩,而是让小孩从玩闹中获取快乐和认知,战胜困难,完成自我成长** **。**
所以本质上,《外太空的莫扎特》是沿着中国传统童话作家的主线,再用电影的方式重新讲了一遍,陈思诚并不是像豆瓣评论说的那样胡乱瞎搞,而是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论的。
在电影院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观察女儿的反应,中间她有好几次笑得特别开心,因为对她来说,有些成人觉得不舒服的细节处理,在一个七岁小女孩眼里是不重要的,她获得中国传统童话的快乐,这种模式也是好几代人慢慢打磨出来,才由文字第一次转向了大屏幕,尽管这种快乐还不完美。
看到豆瓣上对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我是觉得过于苛责了,也忽略了电影偏儿童化的设定,至少我在电影院能听到孩子们此起彼伏的笑声。
孩子们从中获得了快乐,就足够了 。
最后做一个总结,《外太空的莫扎特》不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儿童奇幻,但因为有中国传统童话路线的底子在,作品是有一定的质量保证的,而且作为难得的探索作品,许多地方是值得肯定的。
下班后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影院看这部作品,听一听孩子快乐的笑声,给孩子童年留下一段开心的回忆,不就是家长最大的满足吗?
还是值得带着小孩,一起去电影院度过这两小时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