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关于小破球的几种批判姿势
原创 潮思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oicGmJclgBceYXCfmzjep82YQjUMb8tlfFXjdVR6HTYcRPYjd2WvMjw/640?wx_fmt=gif)
** 文 | ** 苏梦真 ** **
前两天我们发布的文章《谈谈关于小破球的几种批判姿势》因不明原因被删除,今天在二条重新发布。
▽
关于《流浪地球》,大家已经说得很多了,实际上,对《流浪地球》的讨论早已超越了影片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舆论战场,你不让我发安利,我不许你打一星,所有人都在攻城略地。可是,由于没有建立统一有效的评价体系,大家仿佛并不在说同一部电影,而是困于自己的一套逻辑内自说自话,在想象中对着风车宣战,由此辩论也最终演变为一场混战。
而在喧嚣渐息之后,通过辨析是哪些人出于何种立场对影片做出什么样的批评,他们的评价有何可取之处,又存在什么样的误区,或许可以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部电影及其社会意义提供某种启示。
据笔者观察,在对《流浪地球》的批评之中,至少存在四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立场。首先是一些网络大V、公共知识分子或资深影迷出于他们的高标准、严要求而对影片做出的“质量平庸”的判断,他们大多认为影片的科学设定不尽合理,故事情节俗套无趣,或人物单薄、台词生硬,并且立意不高,因为宣扬主旋律而无法与同类型的外国科幻片相提并论。尽管这些结论未必不受成见影响,但至少他们能平心静气、就事论事地谈论艺术,着实已令人感动。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0ze0uTBy6RRibribicsqW06I8LzaXeyTqrJ8IiatNLIJEeUy8dEsjkic5oJA1QAiacCiczQpCXHu0M4rFwg/640?wx_fmt=png)
对于以上评论,吴京在回应对《战狼2》的类似批评时所表现的态度或许可以作一参考,他说,“特别感谢您能拿文艺片导演的标准要求我,我觉得这是对我的一种褒奖。但是我要完成动作片导演跟演员的基本任务。”事实上,吴京这番回答正体现出他对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界限所具有的更为清醒的认知。
在以往文章中笔者曾多次提到,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原则和评价体系 ,而分类上的混淆尤其会造成评价上的混乱无效。
**如果我们接受《流浪地球》是一部商业片的事实,便只能在商业片的框架内来谈论其成败得失。**
商品所具有的模式化、可复制等特点决定了商业片在人性挖掘和议题探讨的深度上必然有所缺失,而那些科幻电影中的殿堂之作,如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塔科夫斯基的《飞向太空》,由于足够深刻也足够难懂,实际上更接近于艺术片的谱系。
在《流浪地球》中寻找大师级的艺术水准或许是很高的期望,但未免求全责备。当然,作为一部并不算成熟的商业片,《流浪地球》所存在的瑕疵和硬伤也是显而易见的,我想只要是在商业片的评价体系之内,对影片创作提出言之有物的批评,对于追求进步的主创和粉丝来说,应该都很愿意洗耳恭听。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0ze0uTBy6RRibribicsqW06I8OygVC0DBJjwdwjKB4TAsPDoTMdiaqV3cDiaRwh01YEKluQp3kYvhsbyw/640?wx_fmt=png)
至于说批评它宣扬主旋律,则恐怕更是对商业片有什么误解了。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一部电影只要卖座、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就必然迎合了大众观念的某种普遍倾向,
**而这种倾向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所被(统治阶级)允许传播的主旋律。**
相比之下,另外三种批评则要坦诚许多,因为他们不会笼统认为一部影片是否具有思想深度仅仅取决于它是否宣扬主旋律,相反他们非常清楚,之所以要反对一种主旋律,只是因为那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主旋律。
其中呼声最大的自然是对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的批评。实际上,电影表达本身与民族主义并无关联,但影片热映所带来的的关于“中国科幻崛起”、“中国人拯救地球”的讨论,却引发了大众对文化输出的热切关注,由此也令批评者们感到异常不适和匪夷所思。
也许这种不适只是出于他们长期接受美国文化熏陶所形成的无意识,但在批判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之狭隘的同时,有些人却对好莱坞电影大加赞赏,难掩崇敬之情,而对其间可能存在的文化霸权视而不见,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人们通常称这一群体为恨国党/逆向民族主义者。
的确,在民族主义前面加上“逆向”二字则恰好道出了他们的实质,吴京那番“我爱国无罪”的辩护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或许也并非由于他语言、态度上的攻击性,而是因为他扯下了他们最后的遮羞布——如果你认为美国人爱美国是没毛病的,那我爱中国也一样,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个人自由;如果说对本民族的爱是一种狭隘和浅薄,那么你对本民族的轻蔑则同样没有逃脱将民族文化本质主义化的视角,甚至于更变本加厉,当对某个民族的恨超过了对另一民族的爱,事实上他更有可能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这些逆向民族主义者徒有高贵的姿态,却更近于狐假虎威,站在发达国家的立场对本国正在起步的文化工业极尽贬低与不屑,仿佛具有了“文明国家”的鉴赏品位就成了“文明人类”所承认的一份子。
**换句话说,他们比自己所批判的那些仅仅具有朴素爱国情怀的中国人,更像一个真正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者。**
很多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但实际上,这样一种思潮,正是曾在中国知识文化界畅行数十年的主流思想。从八十年代信奉“海洋文明战胜黄河文明”的“河殇
派”,到如今张口就是“你国”、“贵支”的“远邪党”,其源流亦从未断绝。借用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内在移民”概念 ① ——
某些人身在德国但其行为却仿佛不再属于这个国度,他们在感觉上像是移民: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真的移民,而只是退缩到了内在的领域,退缩到思想和情感的个体性之中。这种形式的放逐不只发生在德国,也并未随着第三帝国的终结而终结。相反,在看来不可忍受的现实下,这种诱惑特别强烈:从世界及其公共空间转到一种内在的生活中,或者,完全忽略这个世界,而去热衷于一个幻想的“应然”世界或曾经存在过的世界。
并非如大家猜测的那样,“内在移民”的产生仅仅是因为这些人道德败坏或心理阴暗,相反他们可能比其他人更深切地体会着民族的困境与创伤,说是“爱之深责之切”也所言非虚。但是,他们终究无力面对近代中国被殖民侵略的屈辱历史和20世纪以来艰难曲折的革命实践,而是选择以反思的名义拒绝反思,以划清界限的方式自我保护,将西方发达国家想象为完美无瑕的理想世界,并将一切有关“国家”、“民族”、“革命”的话语冠以“恶臭”之名,非如此不足以证明自我的清白无辜。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0ze0uTBy6RRibribicsqW06I8T6e4rDAqvTMKBG4YjprrwYKXxfwBLVmFACHq7xfRXpbFtU7MhOrfMg/640?wx_fmt=png)
他们将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与“东方专制主义”捆绑起来,使其成为与西方文明相对应的“野蛮落后”、“保守愚昧”的代名词,却全然不顾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进行殖民扩张的历史事实。他们将剩余价值理论指认为谎言,自然也无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扬弃。他们将自我想象为某种“小众”的离经叛道者,将异见者斥为毫无自尊与思考能力的群氓,
但事实上,自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以来,国际共运转入低潮,无论在国内还是世界范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便处于濒临崩解的状态,在不危及政党统治的情况下,他们对于“官方意识形态”的顽强抵抗更多近于一厢情愿的自恋想象。
当然,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新一代青年的思想觉醒,这种观念也将逐渐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为“恶言”而忿忿不平者大可不必与之计较。而且,尽管站在逆向民族主义的立场批判民族主义实属荒谬可笑,但他们扯过来的那些大旗——国际主义、自由主义,却并非不值得我们辨析和思考。
的确,在这诸多批判之中,也唯有来自国际主义的批判是真正切中要害的。当然这不是针对影片的价值表达自身,而是指影片走红所引发的民族情绪热潮。实际上,在这次论战中,影迷们纷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批评者力证《流浪地球》宣扬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国际主义精神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现象本身也说明大众已意识到了民族主义似乎确实存在某种局限。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0ze0uTBy6RRibribicsqW06I8DQLIn8SMOAo7mszJzap6oYtpwAqj6h5DxJTJvibmWM6OnZmqybkaPug/640?wx_fmt=png)
那么民族主义究竟错在何处?个人认为,其局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过分强调本民族优势,优先维护本民族利益,必然会导向某种傲慢与自私,进而发展为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引发民族间的暴力争夺甚至种族灭绝的灾难;
其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必然在这样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内遮蔽其间可能存在的阶级/性别压迫,因此民族主义在根本上是和共产主义相矛盾的,这也是为什么列宁提出要“以国际主义代替一切民族主义”。因此,警惕民族叙事掩盖阶级叙事,避免爱国主义发展为沙文主义,在当代中国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对大众朴素的民族认同和爱国情怀一棍子打死。 **
因为在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正是民族主义的旗帜团结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了可能。如毛泽东所说,“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
尽管当代中国早已摆脱了被殖民侵略的威胁,但在文化领域仍然处于弱势,因此弘扬本民族文化,仍然发挥着对抗文化霸权、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作用。当然同时,也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才能有效避免民族主义极度膨胀、演变为大国沙文主义的危险。
另外就个体而言,民族认同尽管确有其想象建构的成分,也必然随未来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消失,但在当前历史阶段中,它仍是一个人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非生长环境特殊(移民、混血)或真能做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对大多数人而言,乡土情怀、民族认同仍是他们难以抹杀的自然情感,不必要也不应该强行压抑和否定。**
事实上,对自身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接纳也是一个人对自我接纳、建立基本的自尊自信的过程,它关系到我们能否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客观看待世界的眼光,而强行压抑则会导致某种认知上的扭曲,这也是为什么某些逆向民族主义者总是给人感觉那样拧巴,不是歇斯底里就是阴阳怪气,因为在对同胞的仇恨背后,也是他们对自我的深深厌弃。
最后一点要提到的,是来自自由主义对集体主义的批判。的确,在《流浪地球》中我们久违地看到了一种鲜明的集体主义色彩,无论是如星火燎原般遍布地球表面的行星发动机,还是浩瀚星空下众志成城的饱和式救援,都呈现出一种社会主义特有的精神气象。
如前文所述,这是在八十年代的文化语境中与“东方专制”、“保守愚昧”捆绑在一起,作为“西方民主”、“自由开放”的对立面来极力否定和妖魔化的,正是自由派对文艺领域的长期把控,使人们由衷相信,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泯灭人性,必然与艺术相左、与时尚无缘。
然而这一次,《流浪地球》却如此真实地为人们带来了感动。当每个人都主动打破了原子化生存,与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为了共同的命运而奋斗牺牲时,它同样可以那么美、那么浪漫,那句高悬的标语——“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亦不再成为一句空谈。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0ze0uTBy6RRibribicsqW06I8vnwqyr5ZrqzNqRtcHibqWVuuic0ZIibuzaqKd1EVB18mprjdqVf1FC4Vg/640?wx_fmt=jpeg)
我们批判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不是因为它已俗套泛滥或是会导向自大自私,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不可能的方式为现实提供了想象性解决,因为它忽视和否定了群众的力量,让人们误以为命运的改变只有寄希望于等待/成为一个救世主。而集体主义却为无产者的反抗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在团结、互助中壮大自己的力量,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他自己。
可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必然只呈现了部分的事实,或者说,它只讲述了某种未来的理想状态,而现实远不会这么简单。其间所遮蔽的正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冲突以及先锋队领导下可能出现的官僚腐败与专制极权。这的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要解决它或许只能靠无数代新人的试验与创新来变革社会制度,提高人民的政治素养,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
从这个角度来说,自由主义对集体主义的批判确乎可以为我们提供某种必要的警醒,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如其所愿地否定社会主义,走自由化道路,
**因为他们所维护的自由,实际上是剥削和被剥削的自由,是无法超越其阶级局限的资产阶级的自由。**
如上所述,这部电影所引发的讨论早已超越了影片本身,成为各色政治派别的角斗场。《流浪地球》的拥趸大多只是具有朴素爱国情怀的科幻爱好者和电影爱好者,却在这场混战中被屡屡冠以“贱民”、“庸众”、“爱国贼”的帽子大加鞭笞,部分素质低劣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或许存在,但对于大多数影迷来说,这并不公平。
也许由于一时的知识眼界所限、他们还没有跳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窠臼,但我想只要初衷是出于对同胞的友爱,对创造新世界的理想与热情,那么爱中华民族终会落实到爱中国人民,支持中国政权也可以发展为支持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这正如最近的一篇影评中所提到的:
儿子眼中的泪花,映现出的不是战狼的“拯救”,而是父辈的“牺牲”。
那个吴京奔向的“中国”,不是作为“世界英雄”的“中国”,而是背负着历史遗产的“中国”。②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0ze0uTBy6RRibribicsqW06I86dR1oxzuKOHN8gOibY1Q62Hao5dNGRfL1H2HQL0lW5oQzpFJdoickQdA/640?wx_fmt=png)
人文学者为了追求真理,总是要坚持彻底的批判立场,可绝对的理性往往导向绝望。正如《流浪地球》原著中所描述的,那是迎面而来的一堵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向右均无限远,目之所及只有无尽的黑暗。
然而在这黑暗之中,却总有人如萤火般执拗地发着光,当无数萤火汇聚起来,终会形成推动历史的力量。因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因为,当一切都行将毁灭之时,那最最珍贵的东西——希望,终究是在他们身上。**
① 汉娜·阿伦特《思考莱辛——论黑暗时代的人们》
② 杨宸《流浪地球:中国电影“科幻元年”是如何开启的?》
作者简介
** 苏梦真 ** / **** 电影
作梦中梦 见身外身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mxNkn5PWGHl7ETPtbUexLDawYjRVzWN8tUdwyDw5cNvhbQm70vatVA/64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