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UGXXht43fyArQoXeuvYPL6Sb8GQOYqtZycKM16TAYfvHkvIsUlWI3ibqcZic1FibldtHvWWc3XyhEAA/0?wx_fmt=jpeg)
# 涉疫舆论场暴露出这几类人,我们要警惕
原创 C少闲话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3fiaozrnfBJkrIeXgjOXvO8IrAST4l2xiaLC3iaZ1CibYNq9Aq7CWdLdNyJly3aS1AC6awKMTI0fhOg/640?wx_fmt=jpeg)
文/ C少闲话
观网作者
岁末,关于防疫政策优化的评议,不像政策刚推出后那么密集,但也并未消散。
也有很多人不再长篇大论,转而在朋友圈里坚持转发各界遭受的冲击,或者对某些他们痛恨的群体“喊打喊杀”。
他们的心情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这一年来,见多了各个群体的言辞,有些人早就变得激愤不已,发展到现在这一步,我也早有预料。
有些媒体、自媒体,倒是很喜欢擅长带节奏、情绪饱满的人,可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真知灼见。
所以,有这么几类人,未来或许要对他们打一个问号了。 **
**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UGXXht43fyArQoXeuvYPL6kBIGJ1Ahv0HFcNHfJPTVQ3yE9UxUBQrXF9a8GZtehJMdTa8h17Br5w/640?wx_fmt=png)
中国防疫政策优化调整
**第一类:**
** 认为所谓的“推门”起到大作用的人 **
这里面可以包括各种立场,既有认为“推门”有功的人,也有认为“推门”罪大恶极的人。
道理很简单,这些行为的影响力极小,在决策的综合考量中,占的比重极低。
把这些事情放大,就太不懂中国社会,太不懂党和政府了,对于一些号称研究中国的学者,尤其不应该。
一贯表现爱国立场的某些学者,不能因为和这些“推门”者的意识型态不同,甚至只是因为不喜欢他们,就不顾事实,为了把他们竖成靶子,而夸大其作用。
这样和炒作他们的外媒,在思维方式上,其实并无本质差别,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党和政府对网络的治理是非常有效的,所谓“推门”者在网络上形成不了实际的煽动力,反对“动态清零”的少量声音既得不到广泛的传播,也没有影响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服从地方政府的防疫管理。
至于线下聚集,效果就更小了。
我们有同事到现场看过,中间只有一小撮人,旁边几层都是围观群众,最外层的围观者甚至都不知道里面是干什么的。
除了给外媒炒作提供些素材,这能有什么用?
如果认为决策过程重点考虑了外媒炒作的效应,岂不是成了“友邦惊诧”?
有些“爱国学者”表面看上去是在批评“推门”者和外媒影响决策,其实成了对决策过程的恶毒攻击。
优化防疫政策,除了奥密克戎本身致病性下降,确实也有不得不改的原因。
上半年上海封控时,我就提到过,因为气温下降和奥密克戎可能被选择出传播力更强的分支,可以预判下半年将可能有上亿甚至数亿人同时被封控。
这对于任何经济体来说,要维持正常运转都是极大的挑战。
看看统计局12月31日发布的数据,制造业PMI从9月的50.1,降到10月的49.2,再到11月的48.0,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从9月的50.6降到10月的48.7,再到11月的46.7。
而种种防疫花销,从物资到人员的补助,都是国家和地方撑着,如何可持续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当然,我们可以设想,通过某种“放水”式的手段,给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财政或群体输血,甚至普遍输血,再坚持动态清零两到三个月,同时做更多的优化的准备。
有朋友认为,全球“放水”那么严重,我们“技术性”放一点不会有任何问题,后续也能够很容易消化掉。
但是“放水”就像吗啡,一开始确实有用,之后却可能上瘾,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是否要打破这方面的“纪律”,得权衡轻重,也许这个“纪律”更要紧呢?
决策最终其实就是一个代价问题。
现在不少人还是有点情绪,其实也不是支持继续以封控的形式确保清零,而是期望在更有准备的情况下放开。
换言之,对于放开的生命代价,都是有心理准备的,只是具体数值不同。
未来难保不会有持各种立场的人,出于自己的目的,炒作“超额死亡”。
但我们也不能用这个数字,来评价不再多坚持清零几个月,到底付出了多少代价。
举个例子,假定最终实际的“超额死亡”是10%,这并非是决策中权衡所“接受”的代价,还要看“更有准备”情况下的“超额死亡”,就当是6%好了,那么这个差值4%,才是决策接受的代价。
当然,后者既然没有发生,也就不可能得到实证,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围观群众,都只能从模型中推测了。
一些老院士、老革命的去世令人扼腕叹息,甚至也有中青年技术口的领军者不幸猝死,但从宏观的决策上讲,也只能是模型中的一部分,甚至都不可能单独给一个权重与分量。
至于有些人吐槽症状如何严重,和之前听闻的不一样,很遗憾地说,无论是浑身疼还是“刀片嗓”,在决策中更是几乎不会有任何影响。
只要是短期内就能痊愈成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消费者,那么对于模型来说,前后就没有什么差别。
**第二类:**
** 认为经济会V形反弹,或者用没有V形反弹来质疑防疫优化的人 **
其实不只是生命代价可以大致预判,经济的变化,至少大势,也是可以简单预判的。
民众肯定要经历个体康复加心理平复的过程,才能逐渐恢复过去的消费习惯。
比如前面提到的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12月也依然在降。
因此那些鼓噪经济马上就好,一放就灵的人,缺乏基本的认识水平,以后肯定要少打交道。
但是也有些人,在刚刚优化调整后就拿着所谓空荡荡的街道和商场说事,借此攻击优化政策。
无论他们表现得多么“爱国”,对其中的激进者,我们也要敬而远之。
也许这些人本就不认为会有“V形反弹”,但为了自己的某些意识形态意图,把一种愚蠢的观点竖为靶子,还让自己降到同样的水准上,天天在各种群圈里批判这个靶子,实在是刷新了我对他们的认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UGXXht43fyArQoXeuvYPL6UqFTkS85OqmsV8besNQYJQSjfoFWwYc7INelrXewBZqXGRgNBSZjEg/640?wx_fmt=png)
** 第三类: **
** 恐吓与麻痹群众的人 **
这里面同样是两种立场都有,堪称一体两面。
反对优化的人,还在坚持用变异、长新冠、重复感染等来恐吓民众,而另一面则是盲目鼓吹放开,对这些问题缺乏认识或故意不提的人。
新冠与人类共存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些问题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比如变异是永远存在的,不会因为“清零”而改变。
无论内部清多少年,外部一直有变异,包括其他动物也会感染新冠,新冠在它们之间传播时也在变异。
因此担心变异是没有意义的,但也不能完全不顾及,只有积极地监控,及时发现致病性、致死性更高的毒株,才是正道。
而现有的长新冠研究,基本都基于患者主诉,不能排除心理暗示的巨大影响。
而且过去的毒株伤害大,就更容易造成长新冠。
搬运这些研究,却不在明显的地方指出研究可能有的问题,或与现状的差异,等于是忽悠民众,实在有失专业素养。
但长新冠的存在也不能否认,需要积极应对,像社区支持这方面,中国很多地区可能有点优势,正好可以发挥,而分级诊疗、心理疏导等短板,也可通过应对长新冠的实践来补上。
类似地,对于重复感染的问题,重点也是要加强监测流行株,改善个人卫生习惯,而不是炒作什么最短多少天能感染,或者错误地宣称什么一年都要感染四遍。
过去大多数国人对流感等不以为意,这次干脆连心肌炎的知识都在广大人群中普及了一遍,今后降低重复感染率,减少次生伤害,都是有可能的。
回想今年夏天的时候,一批“爱国人士”除了有“一年感染四遍”这样的言论,还在恐吓民众说什么“家家都要死一个老人”、甚至“老人都扛不住”,现在真放开了,所有人都能发现这些全是谎言,也就很少有人再这么说了。
这就是“假的真不了”。
确实有很多老人会不幸去世,但还是要坚持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法宝。
我们应该讲清楚的是老年人面对的真实风险,而不是用恐吓的手段。
都说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恐吓也好,麻痹也好,能算是相信群众吗?
吓来的、骗来的群众,会一直让你吓和骗吗?
能让你依靠吗?
最后,还是说点新年愿望吧: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在这次疫情中,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认识中国,也包括看清舆论场里令人苦笑不得的两极。
人不可能脱离意识形态,但当他们完全被自己的意识形态牵着走,抛弃了专业素养,抛弃了理性、客观,那还是让他们自己玩去吧。 **
**
**
【C少是观察者网副主编,每日要与工作上的合作者,特别是专栏作者们聊天说地,还时不时拜访他们,在工作餐、下午茶中采撷信息;将不定期地为会员们带来他们的“悄悄话”。】
**
**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