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键政局都喜欢撕逼站队?
acel rovsion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90XoHTXPnSczlMU4d8uzSeFXPxxQb19xjHqFbttjTia8dJCyy6mqgHUriauVQsxNUQrgt70nX8iaEw/0?wx_fmt=gif)
今天聊聊网络政治讨论爱好者中普遍存在的撕逼站队问题。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参与政治讨论的人相信都对这个现象深有感触。参与者寻找观点理念相同的人抱团到一起,并给不同意见群体扣上帽子,进行攻击。比如五毛,美分,小粉红,带路党等。严格说起来这类分歧产生原因往往没有到不同思想体系对抗争锋的高度,而是一种群体性行为现象。参与者往往情绪大过观点,主观大过事实。当然在这种争论撕逼的过程中也会让很多参与者水平逐渐提高,也是当代政治讨论普及化的一个过程。下面对这种现象稍作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政治话题中,政治哲学讨论(理念,方法),政治行为,公共政策,以及政治价值判断几者的区别。而大部分广为诟病的所谓
“政治讨论”实质上是往往是后两者的混杂,我们姑且界定一个域来界定它,叫做“公共政治”,而公共政治的特色,就是主观化,且没有理论门槛。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mB42kYD8vuq3IicgdPSubTFY9zl8RsnmZ5uYYE8icXrX6aKdbPmtiaabmUoAibFJNmYpPYCPOKZarYg/0?wx_fmt=jpeg)
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分为三个部分:成因,动机和行为。
公共政治的诞生一般会追溯到
1908年后现代媒体业起步中,由于公共媒体在整个20年代后开始迅猛发展,媒体行业实质上成为了社会权力体系中的话语权,而这个话语权的重配来自于对于传统权威的解构,加上普通法系中公众话语对于司法实践的影响,使得公众话语实质上参与到了政治运行之中。而在80年代进步主义大潮中,社会运动伴随着诉诸公共话语体系的方式展开,公共话语体系本质上是消除权威而来,
** 并试图以此妥协出一个共识 **
,同时也消除传统中被当做长期传统道德的新教伦常。,使得基于这种话语的共识,实质性得开始成为各分立共同体划分界限和稳固共同体边界的方式。
而我朝从
80年代开始实用主义立第二共和国。在90年代至互联网社区兴起初期,对于公共政治是相对压抑的状态,从新千年初的web1.0时代,网络社区开始承担起美国进步主义运动初期消除传统权威的作用,但是真正展开是在web2.0时代,网络社区和新媒体已经掌控了主要的信息流,并且拥有最低的话语输出成本和影响力,同时也是整个主体文化的真空期,第一共和国时代的毛主义不能提了,第二共和国的实用主义坚持到了过渡时期的边界。所以,从比较的方法来看,此时的公共政治的生态和美国70年代尤为相似,
包括:
1,诉诸公共话语体系。
2,以价值判断作为主要议事方式。
3,话语权争夺和话语秩序的整合成了主要的矛盾冲突。其中最简陋的行为就是,双方标签化对象,合理化自己,并且靠着声音大来取得旁观者或中间派的认同。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mB42kYD8vuq3IicgdPSubTMibKqSZnNlCmDCIDYlLeEmqrjKJ10WOXPHDHWp0Ba982X3rTClxE5bA/0?wx_fmt=jpeg)
这是导致政治站队的社会关系成因。故而在这种机制下,缺乏学术语境的调和,
“站什么队”或者“坚决不站队”,“热衷于谈政治”或者“认为不应该热衷于政治”都是在“站队”,均是这种议事体系的应用化体现。
**这种东西造成的“滑坡”就是大家一起制造多巴胺和消灭情绪。** **
**
其次,关于动机问题。包括两个具体层面:
1,行为意义上,无意义或者无经济收益的的价值冲突是怎么产生的。
2,价值冲突产生后的集群效应,集群效应带来自发的组织性。
行为意义上探讨价值冲突本身,有一个较为热门的理论叫做模因论(
Meme),当然在主流社会心理学领域只是有所引述,还并没有完全接受这种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模因是为文化的遗传因子,也经由模仿、变异与选择的过程而演化。举例而言,某个观念(模因),经由模仿或是学习传播到到不同人的大脑中。而经过复制的观念并不会与原来观念完全相同。比如,我们解释新一代普遍对于“家长威权”产生反感与日俱增,使得父母不再能够按照原有的家长身份和孩子做有效沟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父辈的家长观念承袭自宗族互助体系中的大家长意识,而在个体化表达为主要价值诉求所反馈的模因诞生后,产生模因冲突。这套理论由于和福柯“话语-
权力”体系和“自我叙述-第三方叙述”两个哲学机制有调和之处,所以在社会哲学中有很大受众。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无经济意义的价值冲突,相比于我们传统意义上非要从各种冲突中剥离一类
“利己”的成因,在理性人假设下来解释无经济意义的价值冲突,恐怕要更为好一些。
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环境和特定场域,而某些特定动机也增加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做出自发反应的可能性,从而酿成集群行为会中存在的冲突的价值观和规范也能引发集群行为。这样的冲突往往是社会急剧变迁或者是在文化中引入了对立因素的结果。而集群行为本质上是讲话语强度放大和组织力更强,这就是党派政治和组织性话语冲突的源泉。而价值观冲突本身就是一种成因。
以上是关于动机。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mB42kYD8vuq3IicgdPSubTzSCRdFzZ7NsibTtJLN6PKIslKILIrvlu3BufLiaIXOsCgnfX1jTKJyAA/0?wx_fmt=jpeg)
最后是关于行为,从整个政治讨论往行为主义转向以后,产生了一种判断方式,那就是政治价值。政治价值是政治行为的动机,判断和评价政治现象的标准是构成人们政治行为的基本要素,这个体系的主要行为标准是,在做任何政治事件的判断之前,都预设一个
“价值标准”,即我们首先对于某些行为准则或者价值标准做“好/坏”,"善/恶“判断,并预设其天然正确,再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论述。从而造成由于价值前提的不同,所造成的无法讨论的局面。因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分立谬误,预设下义和上义的绝对联系,比如在讨论概念的时候扯到行为,或者通过行为来反向诠释概念,都是这种逻辑的谬误的体现。
但是我们日常的言话行为本身就不是完全理性,并且由于经验有限,在相似的圈子里,这种言话方式相当有市场,但在不同圈子或共同体之间,就无法达到交流的基本规范性,最简单的就是无意识偷换话题。
以上就是从成因,动机,行为上共同诠释 ”政治站队“现象无比热门而且广泛的原因。
最后,请读者们有空的话花几秒时间帮我们 ** 点下底部广告 ** 并迅速返回即可 ,为作者提供支持。感谢 。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90XoHTXPnSczlMU4d8uzSatOzluoEmw7uicvvcSf6HLloia9nnYrpnHv6lDdngM5lYr2LsUUn2UsQ/0?wx_fmt=gif)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