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甲看来,恐怕没那么简单。本次疫情反弹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目前依旧还没搞清楚,没搞清楚就意味着风险还在,风险一日不除、漏洞一日不堵,反弹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发生。
如果是人感染后污染了批发市场的海鲜和肉食品引发的传播,那“零号病例”又是谁呢?肯定不是6月11日那位确诊的“西城大爷”,他只是用自身到新发地购买海鲜被传染的经历,证明了新发地市场有毒。“零号病例”找不到,就意味着这是一条未知的传播链,就无法去精准防控,就有可能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零号病例”。
如果是被污染的海鲜和肉食品在新发地市场传染给了人后造成的疫情反弹,那到底是肉食品还是海鲜呢?是哪里流入新发地的?确定不了传染源就意味着无法去彻底切断传播链,靠关闭农副产品市场能控制和解决了一时,但能永久关闭农副产品市场吗?显然不能。
不管是人还是物,北京这次疫情反弹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疫情防控不仅要控制人,还要控制物,如果仅仅是以“这些病例都是对既往感染病例的发现”为标准来下“北京疫情已经控制住了”的结论,用“人”的标准取代一切,无视“物”的存在,忽略“物”的风险和隐患,三甲觉得这样的结论过于仓促,还为时尚早。
另外也是在昨天,还有一个坏消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表在《内科年鉴》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核酸检测有效性在新冠感染过程中存在巨大差异,通常在出现症状的前几天,得到假阴性结果的概率可以从第一天的100%到第四天的67%不等。症状开始显现后,假阴性结果发生率在第5天下降到38%,第8天下降到了20%,但此后每天又开始上升。该研究认为:冠状病毒检测阴性并不能保证没被新冠病毒感染,新冠患者在感染期间至少有五分之一的漏诊概率,即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这样的研究和发现,无疑给关注北京疫情的所有人泼了一盆冷水。短短8天,尽管北京战疫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让人振奋,三甲也同样为此感动而点赞,但还远未到放松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