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
Bulletin#9602495F66895C8FB0B3671DE6316C01
o9UeGqmbwk4qMnacWTJ9majDgk5eZZtQEi#3731
@2021-02-10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cover_image](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DIM6gq2cVVkibKXL6FuPIToLaxKCcfJSAPLG4f81D93LIuGFMxNDF3d9W0bibqauswDN2xvJuJMG8kvuSCF57w/0?wx_fmt=jpeg)

# 盘点三代春晚“小品王”,诸神离去,小品为什么不好笑了?

原创 新之 [ 底线思维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3fiaozrnfBJkrIeXgjOXvO8IrAST4l2xiaLC3iaZ1CibYNq9Aq7CWdLdNyJly3aS1AC6awKMTI0fhOg/640?wx_fmt=jpeg)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聊文娱的新之。这段“神预言”出自二十二年前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以当年大火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为基础,演出了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以此为开端,东北“大城市”铁岭一夜成名,白云黑土夫妇深入人心,赵本山也开始了他春晚“小品王”生涯。

二十二年,很难想象这个二十二年前的作品在我们所有人的记忆中其实是那样的“新”,二十年后,赵本山小品中的“薅羊毛”已经成为了我们每天都在用的高频词,即使你并不知道这来自白云大妈送给黑土大叔的爱的小礼物;两年前,B站一曲鬼畜神曲《念诗之王》又让赵本山成为了“镇站之宝”,观察者网的某位大佬当时是这样解读的:“也许,我们都有点想他了吧”。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VkibKXL6FuPIToLaxKCcfJLCFbUZIr1kfvtcBKhicHmS4zMEaRH2qHjupjhgqLaLJw4icvibY0icAarA/640?wx_fmt=jpeg)

其实,和相声相比,我们熟悉的小品其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艺术门类。小品这个词在戏剧表演艺术中,一般指的是由一个演员,或者很少的几个演员在单一的环境中,用比较短的时间表演一小段剧本或者即兴表演一个主题。由于小品短小精悍,对临场发挥和基本功要求高,往往被大量运用在表演训练的体系中,比如说每年各大艺术类院校的表演专业都要求考生表演考官现场命题的小品。

而我们普通人理解中和相声并列、作为语言类喜剧节目的小品是80年代随着春节联欢晚会的诞生而诞生的。春晚的第一个小品,是1983年首届春晚,在电影《阿Q正传》中因为生动地诠释了鲁迅先生笔下这个经典人物火遍大江南北的严顺开老师应场外观众的要求,现场临时表演了一段“阿Q”,这段被叫做《阿Q的独白》的节目依然可以看成是戏剧表演训练体系中的“小品”,它没有脱离戏剧,没有独立的情节发展,更多地是演员的演技展示。

到了第二年,1984年春晚,当浓眉大眼、衣装革履的朱时茂同志左手端着一只面碗、右手拎着一只红色塑料桶,嘴里碎碎念地闯进了春晚舞台,小品作为一个语言类喜剧门类正式诞生了。随之横空出世的便是初代小品王,小品界永远的黄金组合,陈佩斯和朱时茂。怀揣明星梦想的社会小青年遇到了一个做演员的机会,拍一段吃面条的戏,原本以为做演员很简单就是在镜头前吃吃喝喝玩玩而已嘛,结果因为总是达不到要求,反复NG,最后戏没拍成却吃掉了整整五大碗面之后撑到半死。

从此之后,两人一发不可收拾,第二年《吃面条》的续集《拍电影》,陈佩斯天寒地冻中为了电影梦想继续被虐,后面还诞生了让新疆普通话一夜之间普及全国的《羊肉串》,让人陈佩斯朱时茂两人形象进一步巩固的《姐夫与小舅子》《警察与小偷》,我心目中的巅峰之作《主角与配角》,直到1998年,两人最后一个春晚小品《王爷与邮差》,这对黄金组合在那个神仙打架的年代称霸了春晚整整15年,留下了许多教科书式的经典作品。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VkibKXL6FuPIToLaxKCcfJBxia3G25BaYBDwG3Foia1KNQWicEUiaaPnT98BzKavL59pjpJcbibSV6K5g/640?wx_fmt=jpeg)

如果我们总结一下,历代春晚小品的王者们有什么共同点,首先就在于他们会有一个非常鲜明、天生具有喜剧效果、贯穿所有作品的“固定人设”:对于陈佩斯与朱时茂来说,他们两人往那里一站,套用《主角配角里》那句朱时茂和陈佩斯互换了汉奸和八路军的服装后的那句经典台词,那就是:“你说就我这样的,穿上这身衣裳,这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啊。你再看这位,他整个一打入我军内部的特务”——反差感天生会产生喜剧效果,就好比《唐人街探案》里面清爽英俊又内向的小哥秦风一定要配上一个油腻猥琐有咋咋呼呼的大叔唐仁。

我们先看看朱时茂,浓眉大眼的山东大汉,是那个时代标准的伟光正帅哥形象,行为做派总有一种体制内的秩序感、精英范儿永远端着,总之就是绝对不可能叛变革命的。而陈佩斯呢,朱时茂总结得很到位:“你说你这条件多棒,这眼睛,这鼻子,这脑袋瓜子,那是几千年才出一个啊!像你这样形象是吧,什么小偷小摸、不法商贩、地痞流氓啊,不用演,往那儿一戳就行了。”——他所演绎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不断增多的那种城市“社会青年”形象,他们游离于体制和秩序之外,本性不坏但是油头滑脑,总想着钻空子、捞偏门、走捷径,有着小人物的狡猾和无奈。

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喜剧的笑点和情节的冲突每每都是围绕着两人的这种差异和对立展开的。一般都是开场一亮相,朱时茂的角色身份是高高在上的,而陈佩斯的角色是比较卑微弱势的,但是很快,陈佩斯就会利用自己的“混乱”让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陷入洋相尴尬、手足无措的局面,观众自然是哈哈大笑。但是很快,陈佩斯所扮演的小人物就会自食其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创造又一波的笑点,最终,在所有观众都笑到缺氧的时候,所有包袱抖完,剧情又回归了秩序的正轨,没有BGM煽情、没有立意拔高,剧情往往就在此时戛然而止,留给观众慢慢回味。这就是陈朱喜剧的魅力。

小品王的第二个要诀就是,他们的作品往往都印上了浓重的“本专业”烙印。比如陈佩斯、朱时茂的本业是话剧演员,作为春晚小品的开山祖师,他们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其实都保留了很多“小品”初始状态,也就是作为戏剧表演训练的小品的样子。比如说,大量的无实物表演,从那桶吃到最后让观众隔空都觉得美味的打卤面,再到两人拼命抢夺的胡椒面、红遍大江南北的阿里巴巴大叔秘制过期羊肉串,都是话剧演员嚣张的炫技行为。俩人的巅峰作品《主角与配角》大部分的笑点除了来自两人形象上的反差就是来自生动的肢体语言和扎实的表演功底。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nDIM6gq2cVVkibKXL6FuPIToLaxKCcfJChJKicg7zM4s33JiaPJIw4pCsJRp8QGfdrVX1nbhsnlOYkPncCEt78Cw/640?wx_fmt=png)

而春晚的第二代小品王,人民艺术家赵丽蓉老师的本专业则是戏曲。作为一名真·老戏骨,赵丽蓉老师作为金牌配角,在评剧舞台上贡献了众多经典形象,到了小品舞台上,“唱”更是成为了赵丽蓉小品的一大标签。从评戏经典唱段到时下流行歌曲,都能在剧情中freestyle给你信手拈来,不过就是有时候由于太过魔性,导致你大概率忘了原曲。比如这首歌。听到这个旋律你大概只会顺口这样唱。再比如说这句《花为媒》中的“报花名”,到了赵老师的小品里就成了这样。对了,刚才提到了赵老师的freestyle,这里必须要说一句,赵老师还擅长舞蹈,尤其是探戈,还是中国第一女rapper,对以上两种艺术形式都有深刻的见解,有小品为证。不愧是有态度,skr~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VkibKXL6FuPIToLaxKCcfJjiaouVUyBUquibE0fBeoFoBdk0ibZaXh02wDgzXA28E0XZ9AavCKHvdWA/640?wx_fmt=jpeg)

赵丽蓉老师作为知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1988年第一次“触电”春晚,1989年和侯耀文搭档演出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饰演一个质朴的英雄母亲,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上门采访,想搞一篇赞美英雄的高(假)大(大)上(空)的报道,结果老大娘心里只想着去买菜,弄出了一出啼笑皆非的喜剧。这个小品贡献的“司马光砸缸”的梗火遍大江南北。90年代中期,赵丽蓉老师进入了小品的高产期,一直到2000年她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几乎每一年我们都能在春晚上看到她用艺术家的敬业和专业,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经典和无穷无尽的笑声。

赵老师在小品中的经典“人设”是什么呢?是一个老太太。废话!完整地说,是一个说着一口唐山话,灵巧而善良,接地气、有智慧,大大咧咧、充满了朴素正义感的老太太。在她的经典作品中,这样代表着“旧”的一个老太太,每每一头扎进光怪陆离的“新”事物之中,一边是农业社会的传统和质朴、另一边是商业社会的新潮和逐利,这种巨大的反差,以及随之而来的后者企图改变和驯化前者,反被前者解构和嘲讽的剧情走向,构成了赵丽蓉小品中最经典的情节冲突。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VkibKXL6FuPIToLaxKCcfJuSHkaUagiaMkwfD5bqgXLVkwLHaocrxtiaECuhBicXNjce8vSXqLS946A/640?wx_fmt=jpeg)

这里就不得不提赵丽蓉的两个最经典的小品,《如此包装》和《打工奇遇》,这两个融合了经典唱段的“赵氏小品”虽然距离今天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简直是历久弥新、常看常新。

在《如此包装》中,戏曲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娱乐公司老板巩汉林的邀请来录制评戏MV,弘扬传统艺术,谁知道娱乐公司要用包装的方式把赵丽蓉老师打造成流量明星。他们先是一顿忽悠让老太太签下“卖身契”,接着给她培训了一套做作的说话方式,还根据“市场需要”给她起了一个“洋气”的艺名“玛丽姬丝”。接着让她穿起了流行歌手同款小马甲搞起了rap加女团舞,一整套折腾下来,最后老艺术家忍无可忍,丢下一句:“我算琢磨透了,就你们这种人把我们的好玩意儿都给糟蹋了”,最后呢,当然是走人啊,麻辣鸡丝和你们签的合同关我赵丽蓉什么事?!

二十年后,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流量汹涌,只要包装得好谁都可以成为大明星的时代,再回头看这个小品真是让我们笑着笑着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啊。如果说《如此包装》讽刺的是盲目跟风的明星经济,那么赵丽蓉老师的另外一个神作《打工奇遇》更是嬉笑怒骂间痛击了二十年后大行其道的消费主义。

去年,《打工奇遇》又火了一把,成为了中国网民防敌特通用暗号,这是刻在骨子里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好,那为啥要一百八一杯呢,宫廷大酒楼的总经理会告诉你,因为你享受了超值的服务啊、你吃的是皇帝同款啊!但在这里,小品通过一个看似没有什么见识的老太太给你一语道破,把那些花里胡哨的“智商税”统统揭穿——你说是皇上喝的“宫廷玉液酒”,我告诉你“其实就是那个二锅头,兑着内个白开水”;你告诉我只要起个高大上的名字,就能卖出高价的“群英荟萃”,我告诉你“这奏是萝卜开会”;你告诉我这里有宫廷乐舞吹拉弹唱、慈禧伴宴帝王享受,我告诉你“我,就是那饭托”,拨开白花花银子买的画皮,这些玩意儿的本质是那么拙劣又可笑——无论是明星经济还是高档消费、无论是形式主义还是流行文化,由一个善良又亲切的老太太用她朴素的价值观和正义感来戳穿这些新事物的比较消极的一面,多多少少中和了讽刺和批判的那种严厉,让这些作品深刻犀利也不失诙谐有趣,不会让你感觉创作者是站在一个守旧的、顽固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批判新事物,毕竟,她只是一个淳朴幽默的老太太啊。

当春晚走过了赵丽蓉时代,我们又迎来了第三位小品之王赵本山大叔。他用来与小品完美融合的技能是扎根于黑土地的东北曲艺文化。随着“赵家班”的影响力火遍全国,随之大放光彩的是东北文化,它以一种乡土朋克的姿态站在了通俗文艺的最前沿,从此之后,绝大多数东北以外的中国人同时掌握了三种语言——普通话、家乡方言和东北话。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如果有一天,全世界都在学说中国话,那时候无论你是东大、哈佛还是剑桥的新生,一旦进入大学开始准备汉语考级,学长学姐都会像当年中国学生看《老友记》一样热情地向你推荐《乡村爱情故事》作为沉浸式口语教材,并且告诉你,只要你看完1到12季,你的汉语口语水平将会飞升,而且将会拥有一口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口音,用这种口音的汉语去中国留学,和中国人谈生意都会好感度加倍、你将成为朋友圈最受欢迎的崽。

虽然江湖人人传言,赵本山老师年轻时是中国最早穿AJ限量款的潮男,并且颜值和陈冠希老师 有 80%以上的相似度。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VkibKXL6FuPIToLaxKCcfJCSw74Dd7qhk4uka3DMnmaNAghic6796tLKRUkkKL7sxLE4YFbFUhjPw/640?wx_fmt=jpe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VVkibKXL6FuPIToLaxKCcfJUfgG8MJoCgiaOFeNRmqLppFLbx5gvGexl4Nj4pS9stx6ib8l8UQYTntQ/640?wx_fmt=jpeg)

但是小品中的赵本山似乎从刚出道就从来没有年轻过。赵本山在小品中的人设形象是什么样的呢?——一言以蔽之,有点类似于卓别林在他的系列作品里塑造的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无产者形象,赵本山塑造了一个改革开放、社会变动时期又土又精明的中国农民形象。这是一个穿着经典粗布蓝色中山装套装,戴着蓝色解放帽,偶尔腋下还夹一个人造革皮包,收着下巴,用圆圆的眼睛直愣愣地瞅着你,走路还有点一冲一冲的农民。他有着独特的草根智慧和犀利的语言,在这个看似土了吧唧的农民面前,一切浮夸造作都无所遁形,即使看上去没见过什么世面,但遇上大场面却能谈笑风生带的一手好节奏,对自己的老伴儿既疼爱又吐槽,正应了那句话:“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在经典的《卖拐》三部曲中,赵本山的农民形象摇身一变露出了狡猾的一面——当大忽悠拿着一副拐,带着傻憨憨的媳妇儿走上舞台,中国小品史上最经典的一幕诞生了,它不仅让“忽悠”这样一个东北方言词汇一夜之间成为了汉语通用语和词汇表高频单词,而且用最犀利的表演让一切大忽悠术无可遁形:它明明白白告诉你骗子是如何一步步骗取你的信任、制造焦虑、带节奏、欲擒故纵,让你心甘情愿入套,被卖了还要说一声“谢谢啊”,大家笑得那么开心,不仅是笑脑袋大脖子粗的范厨师,更是把这个作品当成了一面镜子,去照身边光怪陆离的现实,身边的忽悠一天不被消除,大忽悠这个艺术形象就永远散发着魔力。

欢声笑语,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掐指一算,最后一位小品王赵本山的最后一个春晚作品《同桌的你》距离今天也已经整整十年了。三位王者相继离去之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混沌的时代。吐槽小品不好笑代替了小品本身成为了每年例行的搞笑节目,在蔡明也终于离开春晚之后,春晚小品的诸神时代正式落幕。小品为什么不好笑了?我想这个答案是开放性的。有人说,现在的小品太业余了,以往都是术业有专攻,专业的喜剧演员和创作团队会花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本子,为的就是台上的十几分钟。现在呢,剧本粗糙,前半部分不好笑,后半部分瞎煽情,除了开心麻花这样的算是专业团队,大部分小品干脆都是流量明星和当红演员上去演了。但是,我们想一想,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呢?

以前的春晚小品几个月磨一个作品,那是因为当时的体制给了创作者这样的环境和支撑,而现在网络时代讲究紧追热点、短平快,要吸引流量要涨粉,一周一更都嫌慢,恨不得创作者每天都能有新段子才能有热度,不然只能被淘汰。80年代、90年代,春晚导演组都是从一麻袋一麻袋的投稿作品里去挑本子,大浪淘沙最后留下的5个10个才是精品,那几十个麻袋的剧本哪里来,因为对于那个时候的创作者来说,春晚是他们为数不多可以展示自己、出人头地的平台,而现在,如果你有创作喜剧的才能,抖音、快手、微博、B站、脱口秀综艺它不香吗?

以前的春晚,评价的标准掌握在精英化的文艺评论家手中,掌握在有热情有能力给报纸电视台写信的少数观众手中,那时的春晚,简简单单的舞台,几张桌子嘉宾们坐在一旁其乐融融,一人一瓶北冰洋,现在的春晚是全球华人的盛会,是灯光舞美服化道的视听盛宴,对于赞助商、广告商来说,我给你投资,你需要给我数据,而相比于职业喜剧演员,谁更能创造所谓数据呢?

其实,变的不仅是小品,变的是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就像很多人抱怨现在的小品审查太严,讽刺不给力,没有了当年像《打扑克》《小偷公司》《如此包装》这样辛辣的讽刺,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除了越来越敏感的审查,来自网络上将近10亿网民的审视和举报、揣测和引申,也会让所有的创作者在无形的红线下战战兢兢,我的内容也许一开始没有问题,但是经过网络的一轮轮传播和演绎后出了问题,背锅的一定是我。

其实,很多经典的小品在2021年的网络环境中,是通不过大众的审查的,比如说“大忽悠”这个形象是不是在黑东北人,郭达蔡明的经典小品《机器人趣话》中郭达因为找不到老婆订购了一个女性形象的智能机器人做老婆是不是在物化女性?在春晚历史上确确实实也曾经有很多这样的事发生,比如说小沈阳在《不差钱》里的形象曾经被学者批评是污名化性少数群体,比如说曾经有一个小品由中国演员把脸涂黑了演黑人被一些观众指出违反了美国反种族歧视的政治正确,丢人丢到国外去等等。有人起个头,节奏带一波,创作者和表演者各种账号下面评论区冲一下,轻则留下“翻车污点”,重则“社会性死亡”,谁敢“以身试法”?

虽然这样说很暴露年龄,但是每到年关,我总是会想起小的时候,那时候的年三十,大家过得都很悠闲,不用死死盯着手机,忙忙碌碌地集敬业福、抢红包,给通讯录里的每个人发拜年信息,不用一边心不在焉地看着电视一边在论坛上刷各种吐槽和段子,一家人喝着茶等着赵本山的小品,我守着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一大堆零食,眼睛盯着电视机,等待着本山大叔的小品,远处的爆竹声,近处的麻将声,电视里的歌声,身边的笑声、口袋里的压岁钱,一个快乐的新年大概就是这样吧。

那是放不下的过往,那是回不去的故乡,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也许更需要我们放下焦虑放下键盘,一起回顾一下那些从来没有远去的笑声,感谢那些曾经的老艺术家奉献给一代代人那些快乐的陪伴。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nDIM6gq2cWXDvK4vTtELxWiceuy78ktSZTx0ITRINkHCzPFibibI7icgHmmSTM34NUrvD7ibh8zKUYxWZym7J6ayUA/64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o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