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母”是怎么形成的?
acel rovsion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90XoHTXPnSczlMU4d8uzSeFXPxxQb19xjHqFbttjTia8dJCyy6mqgHUriauVQsxNUQrgt70nX8iaEw/0?wx_fmt=gif)
最近宁波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又引起了关于圣母病的讨论。本文稍作分析。
所谓的圣母在互联网语境下,一般分三种, 下面分类说说。
1, 第一种 是
为作恶者开脱是因为作恶者貌似“弱者”,而因为这一点,恰恰让某些人忽视了“受害者”也是弱者,近年很多社会事件都是例子。而弱者的倾向会有比较级,而比较级来源于形象定位,也就是一种直觉态,比如夏俊峰案之中,因为受害者“城管”这种形象定位,让很多人潜意识上忽视了其“弱者”本质。。故而“圣母”心态实质是种情绪化的直觉心态,而这种心态来源于经验认知和公众传播,具有选择性和情绪性,这也是为什么在受害者是明显弱者的时候,会因为某种“既定形象”选择性无视其弱者的身份,而去放大另一个。
自我预设一个“弱者”的立场,不分是非地去为“弱者一方”无脑地便捷,主观臆断的将“弱者”和“善良”毫无逻辑地等同在一起。
而这种现象主要源于这样几个方面:
(1)中华传统礼教文化中本身就有偏向“弱者”的文化审美。在古典文学创作中,“老农”,“穷书生”,“手艺人”等等弱者往往体现出“身穷志坚”,“一身正气”的基本设定,而“官家权贵”,“商人巨贾”很多时候都被设定成“仗势欺人”,“不学无术”之典型。事实上,草根阶级的古典文学创作者们,在权力高度集中,阶级流动性单一的封建社会下,出于不得志也好,看不惯也好,往往在创作中将弱势群体作为“善”的一方推出,也将自己的影子带入,留下一段“逆袭”的故事,表达自己从理想主义角度对利益现实的反抗,而“弱者皆善,肉食者鄙”的文化审美一直延续至今。
而事实上在严肃礼教里面,我国依然有此类传统,特别是儒家。“政”之在“仁”,“仁”之在“人”,“人”之为“民”,“民”必善可以“仁”待之。而在权力年岁的古代,基本上“民”即为广大的弱势群体,“仁政”的基点在于统治阶级本身,方式是“施仁”,但是这里其实隐藏了一个前提条件,“民为善”才“可教”故而弱势群体必须假定为足够“善”的“本性”,否则此理论不通。而且虽然此种传统意在维护统治阶级,但实质上从某种角度将设置成了“民善”的干涉者,故需“仁”。
(2)而事实上,我国作为无产阶级,工农联盟为主人翁立国的国家,建国史本身就是反抗权贵资产阶级的历史,“弱者为正且为证”的政治基调基本上就定下来了。而这种政治基调实际上是影响方方面面的,故而,“弱者为大”“同情弱者”“平凡劳动者最伟大”的调子我们常接触到,故而很多人有这种预设立场,我觉得不奇怪。
(3)从学术角度来说,人本来就容易同情弱者。
从理性主义的角度论,就涉及到道德起源的问题。
以叔本华的预设来说,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而道德的基点之一,来自于同情。
就卢梭直觉认知论而言,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
从本体论来说,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也就是所谓“弱者认知”下的自我代入。
理性主义伦理学基本原则定为:不伤害。而正是这种同情,才产生了一体两面的“公正”与“仁爱”。而基本道德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
而从本源论来说,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同情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而中国这些之中类似的思想就在于“齐物”。
而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于自然本为弱者,最初的自我认知就是弱者。而弱者如要生存就需要集体生活,集体工作,而最本初的集体活动就是“帮扶弱者”。
故而这种认知在社会性上的显性表达,就是预设“弱者为善”的立场,而这种立场的直接结局就是,跳脱基本理性判断。
2,另一类圣母在于,自我寄托一种崇高感,或者自命一种崇高感。
这种是一种感性观念,而其真正问题也在于就是感性过剩,认知不足。
比如关于环保这个问题,科学家提出环保是有认知性的。
从认识上说,环保的基本基点是保护生态,从而保护人类。
从方法来说,环保是合理,可持续发展人类的产业,延缓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人类基数太大,完全消退不可能)
这实际上是一个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的观念,而很多人将这件事情过分崇高化,神圣化,感性化。
何祚庥当年就批判过一篇中学的入选课文叫《敬畏自然》,实际上这篇文章的观点立场没有大错,但是她的论述就充斥着这种圣母心态,神马(以下为个人转述,非原文“自然母亲法力无边,人类智慧全是个屁,人类文明发展就是智障孩子在母亲面前恶作剧,啊,我们要敬畏自然,否则我们要集体遭天谴”……这都什么玩意儿……完全就是宗教,完全是教徒的说辞,比德鲁伊教还玩得极端……
环保里面有种“非人类中心理论”,其基本原则在于人类看待自然的角度要整体看待,不能只顾自己。
但是很多人就玩极端了,搞成了“人类即是罪恶”,“为人类考虑就等于贪婪”,完全搞成反人类了,而此种偏差的原因就在于我前面提到的那种心态。
3,追求一种自我道德满足感,实际上其未必懂道德,对内塑造一种道德情结来自我认同,对外以一种“圣人标准”,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攻击别人。这也是一种。
这个不需要举例了吧,知乎上,微博上到处都是吧,神马“反对我的即反人类,反对我的即人渣,反对我的即冷血”这类说辞。
目前,各种社会事件中的圣母病,多表现为这几种原因的结合体。对宁波老虎事件中主角的同情,比起那些对医闹凶手,杀人凶手,各种违法事件中的主角施以同情和试图洗白的行为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
最后,请读者们有空的话花几秒时间帮我们 ** 点下底部广告 ** 并迅速返回即可 ,为作者提供支持。感谢 。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90XoHTXPnSczlMU4d8uzSatOzluoEmw7uicvvcSf6HLloia9nnYrpnHv6lDdngM5lYr2LsUUn2UsQ/0?wx_fmt=gif)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