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rCmWKnKpoNGs5gJXA3tkxwWKv8j8KYxxp
Bulletin#C1887897D7FA9B13E2DC795EE307E180
orCmWKnKpoNGs5gJXA3tkxwWKv8j8KYxxp#365
@2017-12-09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 围观改变中国?围观只改变了真相

原创 镜若缘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oicGmJclgBceYXCfmzjep82YQjUMb8tlfFXjdVR6HTYcRPYjd2WvMjw/0?wx_fmt=gif)

> 每一次被围观改变了的真相
>
>
>
>
> 都如同一支罪恶之花根植在我们足下的土地
>
>
>
>
> 静候哪一天生根发芽。



**** ▽ ** **



“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刚过两周,互联网上的主流舆论已鲜有讨论的痕迹,翻开微博或打开朋友圈,看不到一点踪影。



** 这很难让人想象,仅仅在7天之前,这件事在网上掀起的滔天巨浪会让人觉得,下一秒钟可能整个中国都将因为此事而发生巨变。 **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EvSibuwQ31Jjh1pxnsC1wM0sxZc1aicDXpRndvx9Jv2DYT6cEqTGxrRsb1h6TIaLzhXlKeadiahgSQ/0?wx_fmt=png)

** 百度指数中关于“红黄蓝幼儿园”的搜索趋势图,在过去24小时里,它的搜索指数只有300多,只及事发时的1/4000 **



然而就算民众已经失去了对此事关注的兴趣,旋涡中的红黄蓝家长们也已经拿到退费或者赔偿“笑盈盈地”离开。



但是互联网却是有记忆的,无论你愿不愿意,它都会把每一件轰动舆论的大事与最直接词汇搭配,存在最简单的搜索联想之中,也存在于所有人对这件事的刻板印象里:



就像你听到了“克拉玛依大火”想到的是“让领导先走”;



听到了“陈冠希和张柏芝”想到的是“艳照门”;



听到了“药家鑫”想到的是“富二代仗势欺人”;



听到了“薛之谦”想到的是“求锤得锤的八卦”。



** 而“红黄蓝幼儿园”存在于所有人记忆里的,怕是只剩下“性侵”二字。 **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EvSibuwQ31Jjh1pxnsC1wMvbibNfHM01QafYomAmmVNroNamfibictxypiajjO0fEeZCxibzQGqpQbRGA/0?wx_fmt=png)

** 百度自动搜索联想,如果除去红黄蓝自己公关百度搜索的因素,性侵应该是红黄蓝事件最直接的联想词了 **



在两周前事件最火热的时候,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几个月来发生这么多和幼儿园相关的舆论事件,为何单单红黄蓝火爆如此?**



是因为虐童触犯众怒吗?上海的携程亲子园事件也就在微博上热了24小时。



是因为针扎虐童太过残忍吗?北京红黄蓝之后沧州红黄蓝也爆出针扎虐童,但事件热度远不如前。



**
归根结底,是北京红黄蓝事件刚爆出来时,流传于微博上的“性侵”“集体猥亵”“涉军”等字眼,引爆了舆论的关注,最终演变成了2017年末,中国大地上最大的一场舆论事件。
**



然而,十分讽刺的是,让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从那么多幼儿园虐童事件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居然全部都是编造的。



尽管事件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各说各话的罗生门,
**但所有人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迄今为止都没有哪怕一丁点的证据可以证明,“性侵”“猥亵”或者“涉军”之事曾经在红黄蓝幼儿园里发生过。**



在国内,几乎所有虐童或者性侵幼童事件发生时,媒体都能找到医院诊断书做证明,哪怕像携程幼儿园虐童事件里,推搡摔倒都能拿出医院诊断证明,而比言语间比携程事件“严重”千百倍的红黄蓝幼儿园的“性侵”,
**除了一个家长空口白牙的听说,一张来源不明的微信群截图,却再无任何证据。**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EvSibuwQ31Jjh1pxnsC1wMJYeJm4ibhAY0OTrgzfFj9o4ybhY32UTM7ernxv1SwxPPUHTRjt6RIibA/0?wx_fmt=png)

** “性侵”“集体猥亵”“涉军”等字眼,引爆了舆论对红黄蓝幼儿园的关注,然而自始至终这些耸人听闻的关键都只存在于传闻之中。
**

** 图为事发时记者采访红黄蓝幼儿园儿童家长,“性侵”的说辞也是从这里传出 **



一件普通的幼儿园虐童案,只是因为几句编造之词,瞬间引起了围观者好奇和目光,更重要的是它最终改变了整个舆论事件的性质。



就算短短7天后,大家就已经遗忘了这件让无数人“义愤填膺”的大事,但是很可能若干年后当人们再打算从互联网上寻找这件事的蛛丝马迹时,能找到的,也只剩下“性侵”这些骇人听闻的标签。



** 这难道不是一个比红黄蓝事件还巨大的讽刺吗? **



我相信,到现在为止,依旧有众多人不愿意相信“性侵”是被个别家长编造的出来的,他们会不约而同的发出疑问:



_ “什么人会吃饱了撑着,去编这些东西?” _



这个问题怕是很难一句话说清,但我却想到了7年前,差不多在同一时间,中华大地上发生过的另外一件与“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极其相似的事情。



那是2010年12月25日,浙江乐清一个名叫 **钱云会**
的前村长被渣土车撞死在自家门前的路上,因为死者生前经常上访举报当地官商勾结的一些违法行为,加之又是监控死角,事发后就有人怀疑钱的死是一场谋杀。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EvSibuwQ31Jjh1pxnsC1wMCPGCtzzDGFTO0tklfHbeoghBnGkFGgv1Q1nSt31QyFIbSfAAjFqnZQ/0?wx_fmt=png)

** 2010年底,浙江钱云会事件,一场交通意外引发的另一场舆论罗生门 **



很快有超过5名以上目击者站出来信誓旦旦确认自己看到钱运会是被人按在车轮下碾死的,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们说的话真假与否,但这些都被当作实锤证据,**
在第一代微博公知大V的带动下传遍了微博,让整件事发酵成了2010年末中国社会最大的舆论危机。一如这次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一样



一时间,“舆论倒逼真相”之声此起彼伏,和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一样,相关人等也是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遭到口诛笔伐,短短几天,各种阴谋论此起彼伏。
**舆论裹挟着民意挥舞着大棒,几乎已经把乐清上上下下有关人等全部判处了“谋杀罪”。**



直到整整一个月后,浙江警方通过详细摸查,才找到整个案件最主要的证据:事发时戴在钱运会手上有摄像功能的手表。



因为钱云会一直致力于上访,随身总是携带可以秘密录像的手表,手表里最后的影像证实了钱确实死于交通意外——
**只是这个关键证据在事发后被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的媒体人通过钱的家属偷偷藏了起来。**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EvSibuwQ31Jjh1pxnsC1wM7fIibUFf2ibcurq1zRVqZ06UxHdovsnZorfX02iba4cljhOYiaDXxKxDeQ/0?wx_fmt=png)

** 钱云会案庭审时公布的手表摄像画面,最终的实锤证据证明了钱云会死于一场交通意外,而非被舆论所“证实”的谋杀 **



当警方把最后的侦察结果向全世界公布后,舆论筑起的人潮才轰然倒塌。曾经信誓旦旦的目击者分分改口,称自己只是道听途说;裹挟民意的大V,偷偷的删掉了曾经豪情激昂的微博。



也许你会问:



_ “那些自称目击者的人,为什么要吃饱了撑着去编造谋杀的假象呢?” _



** 我不知道,也许是为了在微博上获得更多的关注,也许是想获得更多的转发,也许就像红黄蓝事件里对着镜头“声泪俱下”讲述“性侵过程”的家长一样。 **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EvSibuwQ31Jjh1pxnsC1wMvgnOM2wWkTFV46j3oqH1vicNAYvHhJl9NLaMPJccsbrNqHSibe1aSbyQ/0?wx_fmt=png)

** 图为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发生时,园外家长接受记者采访讲述“性侵过程”的视频截图 **

** “性侵真相”最早从这里传出 **



偶发的事件,舆论的渲染,信誓旦旦的目击者,毫无证据的空口说辞与道德制高点的摇旗呐喊,并最终在互联网上改变了整件事的性质与真相。



** 虽然时隔七年,但两件事从发生发展到定性的过程却都惊人的相似。 **



只是钱云会案最后,找到了证明舆论所以认定的,以为的,期望的“事实”其实都是错误的证据,而红黄蓝事件,怕是永远无法找到能说服所有人相信的证据。



当然,就算钱云会事件拿出视频证据后,依旧有一些人在孜孜不倦的讨论着视频是如何被伪造,真相是如何被掩,一如这次红黄蓝事件,北京市局贴出处理通知以后网上讨论的样子。



** 可能,是因为网上的看客们更愿意去相信耸人听闻的阴谋,而不是枯燥乏味的真相,更不愿意在真相面前承认曾今的自己是多么的愚蠢。 **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EvSibuwQ31Jjh1pxnsC1wMk4jk9cfAWRnEBUQyMic1iczHn4mRialSZNsnOFchEcqfrqeQsBVPzlAicA/0?wx_fmt=png)

** 钱云会事件与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时隔七年,却惊人的相似,舆论的围观彻底改变了事件的性质,更改变了事件的真相。 **



2010年是中国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元年,这一年里,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对传统传媒体系的冲击。



那年年初,曾经的南方周末评论员 **笑蜀**
,这位60后的老媒体人在初次领略到互联网舆论巨大威力时,形成于80年代的价值观让他觉得,全民参与,全民讨论,这不就是他脑中日夜思念的公民社会的雏形吗?



兴奋异常的他提笔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



_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_



随后“围观改变中国”这句话在媒体圈迅速扩展开,然后成为至理名言,为中国互联网的一切舆论行为,贴上了一道道德至高无上的金符,那一年《新周刊》直接把这句话放在了刊物的封面。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EvSibuwQ31Jjh1pxnsC1wMhGz62uWPIGK3DHYXWEP4zLoDLpTVl0pjfdicbkzU0frx8At2dUNZcOw/0?wx_fmt=png)

**
2010年底《新周刊》发布了当年的网络生活价值榜,直接将“围观改变中国”这句话印在了封面,那一年新浪微博获得了新周刊颁发的“年度最有价值网站(言论类)”称号
**



也就是这位 **笑蜀** ,在2010年底钱云会事件时,成为了第一批前往现场,致力于揭露真相的媒体人。



然而钱云会事件直接给了“围观改变中国”最响亮的一个耳光:



** 千万网友的围观,改变了事件的真相,千万关注的力量,倒逼出了一个假象。 **



互联网降低所有人参与一切事件的门槛和成本,让一切本因严肃和凝重的事都蒙上了戏谑的色彩。就像2010年《新周刊》把年度最具价值网站奖颁给新浪微博时的颁奖词写的那样:



_ “关注一位脖友是一次 **投票** ,赢得一位粉丝是一次 **当选** ,转发一条围脖是一次 **赞美教育** ” _



** 当“投票”“当选”都只需要指尖轻轻一点来完成时,这些行为背后所被赋予的社会责任与社会道德便被剥离的干干净净。 **



现代人类区别于蛮夷,在于社会体系的约束,没有责任便没有约束,没有约束则只剩下肆无忌惮。没有任何约束的舆论,如同没有了法律的社会,没有了规则的群体,那一切的关注和围观,却只会把舆论的注意力带往越来越偏的地方:



在携程幼儿园虐童事件当天,南京一幼儿园也爆出虐童事件,但是因为舆论推手把携程事件往妇联上轻松一带,南京虐童事件变销声匿迹。同样当红黄蓝事件扯出“性侵”时,便无人还记得携程的孩子了。



而无论南京,上海,北京的幼儿园虐童事件真相如何,虐童事件的根本问题:



_ 孩子怎么样了?施虐者这么办了?有什么办法避免吗? _



当人们在网上挥洒完狗血的激情之后,这些就统统无人关注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3EvSibuwQ31Jjh1pxnsC1wMo8STSYrpKbTCL1MShIKibCAtp0ib2hiaABIYeicI5Hjl6lHVZ50rIDicia0g/0?wx_fmt=png)

** 百度指数中“红黄蓝幼儿园”(蓝)与“虐童”(绿)搜索指数对比,就算在红黄蓝事件最高峰时,全网对虐童的关注也少的可怜, **

** 可见大部分人对于红黄蓝事件的关注点根本不在于虐童 **



** 从2010到2017,从钱云会到红黄蓝,舆论的浪潮涌起又跌落,只是围观改变中国地方,远远没有改变的真相多: **



“我爸是李刚”事件里,子虚乌有的那个权势熏天的超级富二代;



“缝肛门”里,并不存在的护士索要红包不成便缝上产妇肛门的情节;



“黑龙江庆安火车站袭警案”里,受袭警者莫须有的上访行为;



“泸州太伏中学堕楼案”里,被舆论脑补出来的校园霸凌;



......



这样的例子还有太多太多,
**每一个被围观扭曲了真相的事件最终都会在下一个热点到来前被围观的人群遗忘,然而被扭曲了真相撕裂的社会群体信任,却再也无法被弥补如初。**



医生和患者,民众与警察,老师与学生,在一次次假象的愤怒中逐渐走向对立和相互攻讦,
**每一次被围观改变了的真相,都如同一支罪恶之花根植在我们足下的土地,静候哪一天生根发芽。**



如今和笑蜀一样的中国互联网第一代公知里,有的因为嫖娼被抓,有的因为造谣入狱,有的远遁他乡,但是他们曾影响过的那片土地上,他们掀起围观狂潮带来的偏离正轨的讽刺剧却依然每一年都在上演。



在《关注就是力量 围观改变中国》那篇文章最后,笑蜀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_ 亿万人的围观,亿万人的目光聚焦, _

_ 就能聚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探照灯,就能 _

_ 一点点穿透特殊利益的高墙, _

_ 一点点照亮我们的现实, _

_ 一点点照出我们的未来。 _



醉心与围观和关注力量的他似乎忘了,在他出生之前半个世纪,也有一位文豪在一篇文章里描写过围观的场面。



那篇文章叫《药》,文章里那些围观目光的聚焦,没有穿透高墙,没有照亮现实,他们盯着的只是一个冒着热气的人血馒头。



** 围观的看客们根本不会在乎那馒头上滴着的是谁的血,他们只喜欢享受围观过程中被满足的猎奇与窥伺的感觉。 **



作者简介

** 镜若缘 ** / **社会心理学工作者**

**
**

观「心」、观「行」、观「人」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mxNkn5PWGHl7ETPtbUexLDawYjRVzWN8tUdwyDw5cNvhbQm70vatVA/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


oxo